史记观止

史记观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大可,丁德科 著
图书标签:
  • 史记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司马迁
  • 古典文学
  • 传记
  • 史学
  • 文化
  • 古代史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30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53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史记观止》将《史记》各篇按照内容分为:帝王风范、辅佐功过、英雄气概、卓越举措、角逐经典、私情国故六个主题。每个主题收录收入史记篇目十至二十余篇。每篇由标题、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几个部分组成,篇幅短小、行文流畅、雅俗共赏,便于读者零碎时间鉴赏,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本书从帝王开始,直到普通民众,简约、立体掠影上古社会三千年历史各色人等,百态人生,可谓《史记》观止。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两个方面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史记通解》(与丁德科合著)等著作8部,主编论著10余种,其中5种论著获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

  丁德科,1962年5月生,陕西铜川人。中共党员,中国思想史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师从西北大学杨春霖教授从事方言研究,师从西北大学张岂之教授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现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党委副书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近20个,出版《史记通解》(与张大可合著)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一帝王风范
1黄帝初祖 / 2
2尧舜禅让 / 5
3商汤博施 / 11
4武王兴周 / 16
5武丁托梦 / 22
6文王访贤 / 23
7昭王求士 / 28
8桓公捐嫌 / 30
9秦襄公始封 / 34
10秦王亲政 / 37
11建号始皇 / 43
12高祖入关 / 47
13穆公称霸 / 57
14强兵良策 / 63
15纳谏迁都 / 68
16高祖兴汉 / 72
二辅佐功过
17周公辅政 / 76
18李斯上书 / 84
19吕后罢战 / 92
20冯唐论将 / 95
21民哭子产 / 100
22穰苴严法 / 101
23张仪连横 / 104
24甘罗为上卿 / 110
25烧绝栈道 / 113
26石奢纵盗 / 118
27伪游云梦 / 119
28刘敬和亲 / 123
29亚夫拜将 / 127
30汲黯矫诏 / 129
31宁死不仕燕 / 131
32书不隐恶 / 133
33公仪休治鲁 / 135
34李离自刑 / 136
35李斯恋位 / 137
36甘茂伐韩 / 151
37释之循法 / 155
38袁晁不并坐 / 157
39奇货可居 / 161
40萧何传家 / 165
三英雄气概
41李牧守边 / 170
42子贡救鲁 / 172
43完璧归赵 / 179
44渑池之会 / 183
45毛遂自荐 / 186
46田文难父 / 189
47鸡鸣狗盗 / 191
48窃符救赵 / 194
49陈胜起义 / 199
50飞将军李广 / 204
51荆轲刺秦 / 210
52鸿门宴 / 223
53项羽立志 / 227
54刘邦豪言 / 230
55陈平宰社肉 / 232
56赵氏孤儿 / 233
57掘墓鞭尸 / 239
58范雎诈死 / 243
59俯出胯下 / 246
60季布为奴 / 249
四卓越举措
61卧薪尝胆 / 254
62智仁勇强 / 263
63苏秦合纵 / 265
64虞卿说赵王 / 270
65陈轸善对 / 278
66卜式输财 / 282
67晏子节俭 / 285
68孙武教战 / 287
69胡服骑射 / 289
70西门豹治邺 / 299
71商鞅变法 / 303
72齐公赈孤 / 312
73吴起爱士 / 315
74任氏巨富 / 317
75汉文帝约法 / 319
76公孙弘素食 / 323
五角逐经典
77退避三舍 / 328
78假途伐虢 / 331
79郑人袭胡 / 333
80布火牛阵 / 334
81阏与之战 / 338
82围魏救赵 / 340
83减灶诱敌 / 342
84破釜沉舟 / 345
85置背水阵 / 349
86囊沙断水 / 353
87彭城大战 / 358
88四面楚歌 / 360
六私情国故
89食马人报主 / 370
90桑下饿人 / 371
91折券报主 / 374
92苏秦报恩 / 379
93从史纵袁盎 / 380
94管鲍相知 / 382
95季札挂剑 / 384
96申丞相折腰 / 385
97渔夫仗义 / 387
98聂政刺侠累 / 388
99秦廷哭救兵 / 394
100复仇过度 / 396
101负荆请罪 / 401
102季布一诺 / 403
103贯高忠义 / 405
七红颜两果
104酒池肉林 / 412
105重耳贤妻 / 417
106烽火戏侯 / 420
107骊姬乱晋 / 423
108太史嬓女 / 429
109张妻再适 / 431
110文君夜奔 / 433
111张负慧眼 / 436
112陈婴母贤 / 438
113王陵母义 / 439
八贻笑千古
114厉王监谤 / 444
115移花接木 / 447
116朱公长男 / 449
117李园奸诈 / 453
118焚书坑儒 / 457
119指鹿为马 / 463
120秦亥失国 / 464
121叔孙面谀 / 474
122翟公署门 / 476

精彩书摘

  1黄帝初祖
  【题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文化的民族魂。黄帝陵位于今陕西黄陵县西北桥山。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到处流传着黄帝的故事,百家书籍中也记载着黄帝的事迹。有的说黄帝是神,有的说黄帝是人,司马迁剔除神秘色彩,把黄帝写成一个与人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创业帝王形象。黄帝擒灭蚩尤,兼并炎帝,统一天下,草创国家,中华文明社会就从这里开始。在司马迁笔下,五帝承传,夏、商、周三代天子,秦汉两朝皇帝,从春秋以来列国诸侯,都是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这一民族一统观念就奠基于《史记》。司马迁的这一伟大思想成为历代以来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数千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进步而斗争。“黄帝子孙”,至今仍是一个神圣名词,具有无限凝聚力。与黄帝齐名的炎帝号“神农氏”,教民耕种,也是传说中的圣王。所以,“黄帝子孙”又称“炎黄子孙”。
  【原文】黄帝(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者,少典(少典:传说中的有熊氏部落首领)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以地为姓号,称轩辕氏。轩辕,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弱而能言:生下几十天就会说话。弱,七十天以内的小孩称弱),幼而徇齐(幼而徇齐:少年时思虑敏捷。徇齐,通“迅疾”,即思想敏锐。幼,不满十岁曰幼),长而敦敏(敦敏:敦厚懂事),成(成:到成年人时候)而聪明。
  ……

前言/序言

  序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前145—前87?)所撰纪传体作品《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价值。自汉已降,学者在跨学科、多维度的视阈下不断审视和解读《史记》,各种校勘、注解、考证、评议的论著大量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学”兴起并确立,标志着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史记》所写的人物传记,描绘人生百态,提供做人榜样,更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学术界不仅关注《史记》的纯学术研究,而且关注《史记》的普及性研究。近年来《史记》普及读物不断推出。譬如:韩兆琦主译的文白对照本《史记》(中华书局),译注的《新白话史记》(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史记》(中华书局);陈伶编译的《史记全译》(三秦出版社);四汉等译注的的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史记》(北京燕山出版社);吴树平主编,李零等译注的文白对照全译《史记》(新世界出版社);台湾十四院校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新世界出版社)等。每部著作各有优长。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史记》作为国学经典,已被列为“文化走出去战略”丛书和大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普及国学经典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课题。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作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有义务、有责任推广和普及《史记》,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和欣赏的文化艺术品。
  张大可先生携我合著《史记通解》(9卷),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社会反响强烈。我们觉得应该再编撰一部供人们小闲短暇、旅间茶歇时欣赏品味《史记》的书,于是节选《史记》精彩段落,分类结辑,撰著成40余万字的《史记观止》,力求详细而生动地展示社会和人生。每篇由标题、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几个部分组成,篇幅短小、行文流畅、雅俗共赏,便于读者零碎时间鉴赏,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本书从帝王开始,直到普通民众,简约、立体掠影上古社会三千年历史各色人等,百态人生,可谓《史记》观止。
  阅读《史记观止》似乎能够与司马迁及学习品读研究《史记》的古人对话,一起了解《史记》作为“人学”形象经典之精华,体味司马迁为了实现文明进步的大一统国家而表现出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实”的精神;也得以有机会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一起说道司马迁精神,探讨中国思想文化,感悟中华人文精神,思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能够与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时间交谈,赏析《史记》人物故事,学习《史记》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叙谈成长成才、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梦。
  渭南师范学院是司马故里的高等学府,研究司马迁与《史记》是渭南师范学院的科研特色。前贤会通开新、导夫先路,后继弘文励教、骞翮远翥,几代学人,薪火相传。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狠抓“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一网”(中国史记研究网)、“一库”(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文库)等“六个一工程”,先后出版《史记论著集成》(20卷)、《史记通解》(9卷)、《史记选本丛书》(9种)等系列性、标志性成果,努力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打造为《史记》研究的基础性平台、引领性平台和服务性平台,建设成为全国《史记》研究的重地。其他高校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做出的贡献可能比我们大,我们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史记》的大众化、普及化、生活化积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和疏漏差错,恳请海内外方家不吝正之,以期再版更为臻备完善。
  丁德科
  2016年7月1日
  于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


《文心雕龙》: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 作者: 刘勰 成书年代: 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01年-502年) 核心主题: 系统梳理和阐发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创作理论与文体特征的宏大巨著。 一、 缘起与定位:文学的“经纬”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的诞生,正值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反思的时期。魏晋以来,文学思潮驳杂,文学批评流于片面,辞藻的堆砌和形式的追求一度盖过了内容的深度。刘勰,这位出身于南朝宋末的饱学之士,以其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现象的敏锐洞察,决心创作一部能够统摄群伦、为文学树立典范的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共二十篇,约十万字,其结构之宏大、体系之严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无出其右。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批评总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学哲学体系,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审美范畴、创作方法、文体分析及批评标准等方方面面,堪称中国古典文论的“百科全书”和“总纲”。 二、 卷帙浩繁的结构解析 《文心雕龙》的二十篇结构安排遵循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论溯源与总论、文体分类与辨析、创作方法与批评原则。 1. 溯源立论(理论基石) 开篇的几篇,奠定了全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原道》: 探讨文学的起源,认为文学(文)是道的体现,是天地自然之精神通过人类语言的流露。强调“道”是文学的根基和灵魂,为全书定下了崇高的基调。 《征圣》: 探讨古代圣贤典籍(如《易》《诗》《书》)的文学价值,论证了儒家经典兼具“道”与“文”的典范性。 《宗经》: 明确了以儒家经典为文学正宗的立场,确立了文学批评的准绳——必须回归经典精神。 《慎终》《知音》: 分别讨论了写作中应有的审慎态度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作者强调,要写出不朽之作,必须恪守古道,同时也要有能理解其深意的知音。 2. 文体辨析(文学百家谱) 这是全书最精微细致的部分,刘勰逐一剖析了当时已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得失及其历史沿革,既有高度的概括,又不失具体的论证。 诗赋之辨: 对“风骚”传统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风骚》篇深入分析了《诗经》与《楚辞》各自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取向。 散文之源流: 分析了“铭诔”“碑志”“箴表”“奏启”等实用性文体的源流,探讨了它们在“雅正”与“藻丽”之间的平衡。 辞赋的盛衰: 对汉代以来铺张扬厉的辞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批评了过度追求雕琢而失于自然。 史传的文采: 论述了史学著作中“史才”与“文笔”的关系,强调史家叙事应兼具信实与文采。 通过对三十余种文体的细致梳理,刘勰构建了一幅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全景图,指出了每种文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起伏与得失所在。 3. 创作与批评(成文之要) 最后几篇回归到创作实践和批评鉴赏的核心技艺: 《情采》: 提出了“情”与“采”(内容与辞藻)相统一的审美原则,认为两者缺一不可,但“情”是基础,“采”是其外显的光彩。 《丽不极》: 批评了过度追求形式华美的弊端,主张文采应自然流露,反对矫揉造作。 《日月精蕴》《神思》: 探讨了作家的想象力与构思能力。尤其《神思》篇,提出作家须“思与境偕”,在构思时要达到“神游物外”的境界,这是对作家创造力的深刻洞察。 《例》与《总述》: 总结全书,提出了创作中应遵循的规律和总结性的批评标准。 三、 理论贡献与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辩证的、系统的方式,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其价值和影响是多维度的: 1. 确立文学独立性 刘勰摆脱了早期文学评论中“文以载道”的单一视角,虽然他高度推崇儒家经典,但他将文学本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规律和审美价值的活动。他论述了“文变染乎世”“时运代序”等概念,承认了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对文学独立性的早期肯定。 2. 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情采说”是《文心》的核心理论之一。刘勰深刻认识到内容(情)和形式(采)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主张“情在文先,采在情后”,强调形式的完美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反对“文胜情”和“情不知所以”的两种极端,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平衡点。 3. 对“文”与“质”的精辟论述 刘勰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中“质朴”(质)与“文采”(文)的取舍。他继承了前人对文采的重视,但更警惕其泛滥。他倡导的“文质相济”,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中追求和谐、自然、中和的典范。 4. 批评标准的科学化 《文心雕龙》首次将文学批评建立在一套相对科学和系统的标准之上。它不再是零散的议论,而是有源头、有体例、有规范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文论家如钟嵘、李 পর্যবেক্ষ等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帮助后代文人明确了“何为好文章”的评判维度。 四、 结语 《文心雕龙》不仅是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脉络的钥匙,更是研究古代美学思想的宝库。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在文学理论的“天空中”搭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殿堂,为后世的作家和批评家提供了审视和创作的灯塔。阅读此书,如同漫步于中国文学的万千气象之中,体会其源流变迁,领悟其审美精髓。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不可撼动的“龙”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厚重典籍一直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难以啃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排版和用词,在保持历史的庄重感的同时,又充满了现代读者的阅读友好度。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都被作者用精妙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和阐释,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又确保了流畅的理解。这种在“学术严谨”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的绝佳平衡点,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成就。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时间旅行感”,作者仿佛是我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不同的朝代宫廷,观察那些影响了数千年历史走向的瞬间。它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可亲,他们的困境与抉择,在现代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也能从中读出新的韵味和更深层次的内涵。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历史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画面感,极具冲击力。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自己在看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在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书中对古代社会结构、礼仪制度的考据也极其扎实,为理解历史背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的纹理,让人在合上书卷后,对那个时代依然意犹未尽,忍不住去探寻更多的细节。这种高屋建瓴又不失细腻入微的叙述方式,实属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场艰涩的阅读之旅,毕竟涉及的年代久远,人物众多,脉络复杂。然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和富有张力的情节安排,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流畅得如同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画卷。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简直栩栩如生,他们的抉择、挣扎、辉煌与落寞,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时不禁为之动容。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无论是朝堂上的唇枪舌战,还是战场上的风云变幻,都被描绘得有板有眼,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恰到好处,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沉静内敛,让人心潮起伏,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中自由穿梭。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知识点,转化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故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代入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往事实的简单复述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性。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事件发生的本源。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作者的态度是审慎而克制的,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动机,这种深沉的思辨性,让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升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行一次深刻的哲学探讨,关于权力、关于忠诚、关于兴衰更迭的永恒命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微妙的呈现。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对历史逻辑的深度挖掘,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这种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叙述方式所重塑。

评分

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结构和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捕捉。它不像传统的编年史那样刻板僵硬,而是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充满了戏剧张力。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历史场景都有着极高的画面构想力,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幅精美的浮雕,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历史的真实感空前地被强化了。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穿插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并未忽略那些处于历史边缘的“小人物”的命运,正是这些点滴的侧写,构成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底色,让整个叙事显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评判,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录,让读者在感叹历史风云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读罢此书,心中充满的不仅是敬畏,更是对历史深处人性光辉的赞叹。

评分

值得推荐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很好

评分

东西很好,发货很快,值得拥有!!!

评分

henhao

评分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

评分

评分

京东自营的快递速度超级赞!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很好

评分

字体清晰,通俗易懂,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