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全史

丝绸之路全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彭年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古代文明
  • 中亚
  • 亚洲史
  • 汉唐
  • 交通运输
  • 丝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5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61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是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典型。其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者对史料作了精密的梳理,全面记述陆海丝绸之路各个时代的历史,以飨读者。藉此一方面彰显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以增强人民爱国之心,重振丝路雄风;另一方面与各国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世界经济文化,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意义重大,不同凡响。

内容简介

  全书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定义、南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次东西方文化大交流、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次东西文化大交流、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第三次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等,详细记述丝绸之路各个时代的历史,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发展世界经济文化,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意义重大,不同凡响。

作者简介

  郑彭年,浙江桐乡人,1933年生。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任教期间他曾参与编写《日本近代文化研究》《日本史》《吴廷璆史学论集》。主要著作、译作有《中国梦的历史解读》《拥抱海洋》《独步天下五千年》《西风东渐》《勿忘国耻》《中日崛起的历史考察》《甲午风云》《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孙中山与宋庆龄》《妈祖信仰研究》《东亚开放史》等。

目录

导论:中国梦、亚太梦、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定义及其研究的前辈学者
1.丝绸之路的定义
2.丝绸之路研究的前辈学者
第二章 北方、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1.汉初休养生息与经济发展
2.中亚国际贸易的曙光
3.丝路上的拦路虎:匈奴
4.汉武帝经营西域
5.西汉张骞通西域
6.东汉班超班勇父子再通西域
7.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8.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概略路线
9.丝路的繁荣
10.丝路的保护
11.丝路的遗迹
12.丝绸之路与佛教东渐
13.陆上丝绸之路的亲历者:法显、玄奘
第三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1.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历史背景
2.南海航路
3.海上丝路的开通
4.海上丝路的发展
5.海上丝路的兴盛
6.海上丝路的实物见证:“南海一号”
7.海上丝路东段的中国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扬州
8.海上丝路的亲历者:义净、鉴真、圆仁、马可波罗、伊本·拔图塔、马黎诺利
9.海上丝路与佛教
10.交广两州的佛教
11.往返南海的弘法求法僧
12.海上丝路与妈祖信仰
13.妈祖信仰给台湾、日本的影响
14.郑和下西洋
15.商业资本与倭寇
16.明隆庆改革开放

第四章 第一次东西方文化大交流
1.物资交流
2.科学技术
3.音乐舞蹈与游戏
4.建筑雕刻
5.宗教
第五章 近代海上丝绸之路
1.东西方新航路的开通与葡萄牙人东来
2.葡萄牙殖民势力入侵中国
3.明末开放海禁
4.葡萄牙窃居澳门
5.近代海上丝路的四条航线
6.近代海上丝路亚欧航线亲历者:两名耶稣会士、范守易、天正遣欧使节团
7.近代海上丝路澳日航线亲历者:范礼安
8.近代海上丝路亚美航线亲历者:庆长遣欧使节团
9.葡荷英三国在近代海上丝路上的角逐
10.近代海上丝路与基督教(旧教)东渐
11.耶稣会的科学传教
12.反教言论与禁教
13.禁教余风袭击澳门
14.光复台湾
15.广州一口贸易与十三行
16.英国的崛起及其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7.丧尽天良的鸦片贸易
18.英国遣使来华叩关未遂
19.制造纠纷和武装挑衅
20.英国侵略政策的确立
21.轰开国门
第六章 第二次东西文化大交流
1.西方文化的输入
2.东方文化的逆输出
第七章 现代海上丝绸之路
1.亚欧航线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2.列强利用海上丝路蚕食鲸吞中国
3.关税自主权与海关行政权的丧失
4.现代海上丝路与耶稣教东渐
5.香港的崛起与澳门的衰落
6.丝路职能从贸易向文化交流倾斜
7.丝路与向西方学习
8.现代海上丝路国际化及其亲历者

精彩书摘

  13、陆上丝绸路的亲历者:法显、玄奘
  (1)法显(约337一422)
  佛教传入中国,至东晋法显的时代已经有三百年了。当时佛教的两大派别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流行中国。所谓大乘佛教即摩诃衍那(Mahayana)的意译。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大是对小而言,乘是指运载工具,比喻普度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悟的彼岸之意。该派以为自己的教法最好,所以自称大乘。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所谓小乘佛教即希那衍那(Hinayana)的意译,重于自我解脱。又称上座部佛教,流行东南亚各国。当时佛教盛行,整个东晋一百零四年,共建造佛寺一千七百余所,其流行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佛教送过来的多,即大多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拿回来的少,即中国僧人去印度取经的少。法显以前即使有人去印度求法,也只到西域为止,没有真正亲临天竺的。同时法显以前,佛经翻译大致齐全,而关于戒律的经典没有。而且随着佛教兴盛、寺院林立、僧尼日增,便产生了寺院的管理问题,也就是说要使寺院生活正常运行,就需要比较详细的条例。规范僧尼的戒律,除了印度木土之外,别无他处可觅。因此,晋东宋初出现一股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热。当然法显去印度的目的主要是寻找戒律,但中国僧人西行者,或意在搜寻经典,或旨在师事天竺高僧,或欲睹圣迹,动机不一。
  法显本姓龚,山西平阳(今汾阳县西南)人,三岁出家为沙弥;自幼聪明。有一天法显与同学数十人在田里割稻,有饥贼来抢其谷,诸沙弥全部逃走,只有法显留着不走,对贼说:“君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前世不布施,故今生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莫不叹服。二十岁受大戒,仪轨整肃。
  西域行程晋隆安三年(399)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先到陇的乾归国(西秦都城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在这里夏坐(佛教每年雨季在庙里安居三月)。这是离长安后第一次夏坐,时间是399年,法显六十五岁。夏坐毕,前进至耨国(南凉的都城,今青海西宁)。从这里越养栖山而至张掖镇,在这里又第二次夏坐(400)。从张掖走到敦煌,太守李暠供给渡沙河(自敦煌西至鄯善国间的大沙漠)。关于穿越沙漠的情况,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这样记载:
  西度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滩。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难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仍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云:“吾其死矣,卿可自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号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至北天竺。
  法显一行过了沙漠,来到了鄯善国(古楼兰,今新疆若羌县)。在此住一月后,又西北行十五日,到焉夷国(即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县)。在这里住二月余,承蒙苻公孙供给,得以前进。又经过一段沙漠,所经之苦,人理莫比。路经一月五日,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全都信佛,僧人约数万,多学大乘。法显在于阗滞留三个月,看毕行像,向合子国(今新疆叶城县)进发。途经二十五日,便到合子国。在此停留十五日,南行四日,进入葱岭,在于麾国(在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进行第三次夏坐(安居),时间是401年。夏坐后,行进二十五日,便到竭义国(即疏勒国,今新疆喀什)。法显一行在疏勒国看到了五年盛会和佛唾壶。疏勒国在葱岭之中,自葱岭向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庶与汉地相同。法显一行自此西行,向北天竺进发。途经一月,方始翻越葱岭,进入北天竺。
  在北天竺北天竺首当其冲的是陀历国,法显一行在此稍加停留便度河到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在这里夏坐,时间是402年。夏坐华南下,到达缩呵多国。自此东下走了五天路程,到达犍陀卫国(今斯瓦脱河注入喀布尔河附近地带)。这里国人多学小乘,有佛以眼施人的遗迹。自此东行七日,到达竺刹尸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尔品第向北的沙汉台里地方)。佛为菩萨时在这里以头施人,投身饲虎。这两处都树立大塔。
  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这里有大塔、佛钵。再西行十六由延(一由延为四十、三十、十六里等说)到达那竭国醯罗城(今贾拉拉巴德城南之醯达村)。由此此行一由延来到那揭国城(今贾拉拉巴德城西)。这里的两国都有佛的遗迹。在那揭国,法显一行住了一冬在三个月,然后南越海拔四千米的小雪山时,唯一的同伴慧景病死。法显一人越小雪山(今迦布罗城以南的西菲得山)后南到罗夷国。这里有僧人三千,大小乘皆有,法显进行第五次夏坐,时间是403年。
  再南下行十日,到达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的邦努),这里有三千小乘僧。由此东行三日,再渡新头河,到过毗荼(今旁遮普),佛法兴盛,大小乘都有。由此东南行,经过许多寺院,进入中天竺。
  在中天竺先到摩头罗国(今印度北方邦的马土腊),由此南行,到了名为中国的地方,法显在这里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文章:
  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網,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裁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酤及沽酒者。贸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猪师卖肉耳。自佛般泥洹后,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
  ……

《大漠孤烟:中亚文明的兴衰与融合》 ——一部关于世界心脏地带的深度历史画卷 引言:被遗忘的十字路口 当我们提及“丝绸之路”时,人们的目光往往聚焦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精美丝绸的流转,以及长安或罗马的辉煌。然而,在这条漫长而复杂的商贸网络中,存在着一个核心地带,一个承载了人类文明最剧烈碰撞、最深刻融合的地理区域——中亚。它并非仅仅是通道,而是文明本身的发源地、熔炉和试炼场。《大漠孤烟:中亚文明的兴衰与融合》将带领读者深入这片被历史的强风沙尘掩埋的土地,重新审视塑造了欧亚大陆文明进程的关键历史断面。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公元十四世纪帖木儿帝国的崛起之间,探讨了中亚地区作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文明综合体的兴衰脉络,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商”。 第一部分:铁蹄与绿洲的交响——希腊化与早期帝国时代 (公元前 4 世纪 – 公元 3 世纪) 第一章:亚历山大的遗产与巴克特里亚的崛起 亚历山大东征的铁蹄虽然短暂,却在希腊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埋下了深刻的种子。本章详述了塞琉古王朝的衰落,以及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诞生的“希腊化王国”——巴克特里亚(Bactria)如何通过与印度、波斯文化进行吸收与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实践。我们将细致考察巴克特里亚国王的铸币艺术,它们是古代世界最为精良的金属工艺品之一,清晰地展示了希腊神祇与佛教母题的奇特共存。 第二章:塞种人与萨卡人的迁徙浪潮 随着希腊化王国的衰弱,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塞种人(Scythians)和萨卡人(Saka)构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他们不是简单的掠夺者,而是草原经济体系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本章分析了这些游牧民族如何被绿洲城市文明的富庶所吸引,以及他们对粟特商业网络的早期渗透。通过考古发现,如“斋尔克古尔”(Ziyerkeghul)的黄金饰品,我们得以窥见草原贵族对精致生活的需求,以及他们对中亚政治格局的重塑能力。 第三章:贵霜帝国的黄金时代——犍陀罗艺术的巅峰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的建立标志着中亚历史的第一个高峰。本书重点分析了贵霜帝国如何巧妙地利用其横跨南亚和中亚的地理优势,成为佛教东传的枢纽。犍陀罗(Gandhara)艺术的诞生,并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希腊雕塑技艺与印度教义的深度结合,催生了世界上最早一批具象化的人形佛像。本章将探讨迦腻色迦王的统治政策,以及贵霜帝国如何通过控制玉石、香料和贵金属的贸易路线,积累了足以媲美罗马的财富。 第二部分:信仰的熔炉与商路的重塑——宗教的渗透与粟特霸权 (公元 4 世纪 – 公元 9 世纪) 第四章:琐罗亚斯德教的黄昏与摩尼教的崛起 随着萨珊波斯的复兴,中亚的宗教版图再次剧烈变动。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虽然根基深厚,但面临着来自新兴宗教的挑战。摩尼教(Manichaeism)以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和高效的传教组织,迅速在中亚的商业阶层中传播。本章通过对敦煌和吐鲁番文书的解读,展现了摩尼教徒如何在波斯语和粟特语环境中,维持其跨地域的宗教网络,并与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形成竞争与对话。 第五章:粟特人:看不见的商业帝国 如果说贵霜帝国是军事和政治上的辉煌,那么粟特人(Sogdians)则是中亚商业网络真正的“操作系统”。本章深入剖析了粟特语如何成为中世纪中亚的通用商业语言。他们的商业家族遍布从撒马尔罕到中国内地的城镇,形成了高度成熟的信贷、担保和信息交流系统。我们将分析粟特人在突厥汗国(Turkic Khaganates)崛起过程中扮演的文书和外交角色,他们如何在大汗的权力结构中游刃有余。 第六章:来自东方的冲击:吐谷浑与突厥化进程 本部分重点关注草原上新的霸主——突厥汗国的崛起,及其对绿洲绿洲城市产生的剧烈影响。本书不同于侧重中原视角的叙述,而是聚焦于突厥化对中亚绿洲社会结构、语言和军事体制的深层改造。吐谷浑人(Tujue)在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的活动,如何改变了原本受汉文化影响的格局,促使粟特和粟特化城邦寻求新的保护者和新的文化整合方式。 第三部分:伊斯兰的浪潮与突厥化的融合 (公元 8 世纪 – 公元 14 世纪) 第七章:怛罗斯之战与伊斯兰化:文明的边界重划 怛罗斯之战(Battle of Talas)常被视为中亚历史的分水岭。本章不再将重点放在唐帝国的衰落,而是分析了阿拉伯帝国在河中地区(Transoxiana)建立的统治对当地文明的持久影响。伊斯兰教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粟特文化、波斯文化、以及新迁入的阿拉伯行政体系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复杂互动。我们探究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如何从粟特绿洲城市,转变为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中心。 第八章:伊朗文化的复兴:萨曼王朝的辉煌 在阿拔斯王朝权力衰弱之际,中亚本土的波斯化势力——萨曼王朝(Samanids)脱颖而出。本章详细阐述了萨曼王朝如何通过复兴波斯文学(如菲尔多西的《列王纪》的文化渊源)、推广伊斯兰法学和重建绿洲灌溉系统,确立了中亚在伊斯兰世界中的独特地位。我们考察了他们对艺术和科学的赞助,特别是阿维森纳(Ibn Sina)等思想家所依赖的知识基础。 第九章:草原征服者与新秩序:塞尔柱与花剌子模的崛起 突厥民族的又一轮大规模迁徙带来了塞尔柱人(Seljuks)和后来的花剌子模帝国(Khwarazmian Dynasty)。本章分析了突厥军事贵族如何与伊朗化的官僚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具扩张性的政治实体。花剌子模帝国虽然短暂,却成功地将中亚的商业和文化影响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直到蒙古铁骑的到来。 第十章:蒙古的熔炉:草原帝国对绿洲文明的重塑 蒙古人的征服对中亚而言,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和经济重构。本书详细分析了蒙古人(特别是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时期)如何整合了旧有的粟特-波斯行政结构、突厥军事传统和蒙古的游牧治理模式。我们关注了帖木儿的崛起,他并非简单的破坏者,而是成功地将中亚的伊斯兰-波斯文化传统,与突厥军事力量相结合,最终在撒马尔罕建立了其辉煌的帝国,为中亚历史画上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句号。 结论:永恒的十字路口 《大漠孤烟》旨在揭示中亚历史的内在驱动力——即在草原游牧力量与绿洲定居文明之间,在波斯、希腊、印度、突厥和汉文化之间,持续不断的张力、融合与再生。中亚不仅仅是丝绸的过道,它是世界文明交织互渗的实验室,是孕育了全球性信仰和知识体系的动态核心。本书提供的,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一个“中间地带”如何塑造了周边所有伟大帝国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漫游。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条文,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那一段的笔法。佛教如何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带,一步步渗透、融合、最终在东方生根发芽的过程,被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阔。那些关于僧侣跋涉、石窟壁画的变迁、以及信仰体系如何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适应性调整,都写得深入浅出,让人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人类精神世界探索的艰辛与伟大。其中对于粟特商人这种“无国界”阶层的详细刻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们是真正的“全球化”先驱,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商业网络,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坚韧的生命力。读完这部分,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全球化”是否真的比他们那个时代更有效率或更具韧性。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大部头的历史著作通常抱有警惕,生怕内容流于表面或故作高深,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处理战争与冲突这一主题时,展现出了一种少有的平衡感与洞察力。作者并没有将那些著名的战役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的野心,而是深入分析了资源争夺、技术扩散(比如冶铁术、马具的改进)以及气候变化对游牧与农耕文明冲突的底层影响。比如,书中对匈奴西迁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信服,将看似遥远的东欧剧变与西域的沙尘暴联系起来,视角之宏大令人折服。最精彩的是,作者对“衰落”的探讨,不是一笔带过,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内部的财政危机、地方势力的坐大以及技术停滞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让人在扼腕叹息之余,也学到了如何辩证地看待任何一个庞大帝国的最终结局。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交流时的那种特有的“同理心”。它没有采取那种“西方中心论”或“中华中心论”的偏颇视角,而是努力站在文明交汇点的角度进行叙述。无论是对波斯萨珊王朝的商业智慧的赞美,还是对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枢地位的客观评价,都显得极为公允。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不同民族在接触中产生的误解、学习、模仿与创新,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历史观。书中关于货币体系和信用工具演变的那一章,信息密度极高,却被作者用清晰的逻辑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看似脆弱的贸易网络,却能维持数千年之久——关键在于信任的构建和法律体系的潜移默化。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协作和跨地域互动这件事,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于“物”的历史的关注。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帝王将相身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日常可见的商品——丝绸、茶叶、玻璃器皿、甚至是对偶、音乐和疾病的传播。这种“物侧史学”的视角,让历史真正地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玻璃工艺品流向的追踪,从罗马的作坊到中亚的贵族手中,再到最终被仿制,这个过程不仅是贸易的记录,更是审美趣味和制造技术的远距离扩散图。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书来佐证观点,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贸易场景,拥有了坚实的物证支撑,让人读来信心十足,每一个论断都有理有据,绝非空泛臆测。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那一张张详尽的地图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条商路、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驼铃声声,风沙漫漫。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从早期游牧民族的迁徙,到不同文明间物种、技术和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娓娓道来,毫无晦涩感。尤其是关于早期香料贸易的描述,简直是生动立体,我仿佛能闻到那遥远国度的奇特香气,感受到那些珍贵货物流动时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和政治角力。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严谨,令人印象深刻,即便是对于那些常常被后世历史忽略的边陲小国的兴衰更迭,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展现了广阔的史识和深厚的研究功底。读罢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巨网,而这本书,就是解开这个巨网脉络的最佳指南。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评分

丝绸之路全史

评分

丝绸之路全史

评分

很是喜欢?!

评分

丝绸之路全史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很好,包装精美,物流很快,购物舒心

评分

京东图书促销活动中购买的,价格便宜,书是正版,质量不错。书里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很是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