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之后的摄影 [Photography After Frank]

弗兰克之后的摄影 [Photography After Fran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菲利普·盖夫特 著,刘张铂泷 译
图书标签:
  • 摄影史
  • 罗伯特·弗兰克
  • 美国摄影
  • 战后摄影
  • 纪录摄影
  • 街头摄影
  • 摄影理论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摄影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46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253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hotography After Frank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弗兰克之后的摄影》中,《纽约时报》的撰稿人、前图片编辑菲利普·盖夫特以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罗伯特·弗兰克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影响深远的作品——作为出发点,为我们全面展现了当代摄影的面貌。盖夫特以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实践模式作为线索追溯了摄影这种媒介的发展历史,他认为自弗兰克之后的摄影发展出现了一种矛盾的自我意识。虽然摄影图像让我们能够更为清楚地意识到周围的世界,但是对于自身不断地再现却瓦解着我们自然状态下的无知。
  盖夫特从罗伯特·弗兰克在《美国人》中以粗颗粒、即时性对传统摄影的客观性的挑战开始谈起。接下来探讨了在 “摆布的纪录”其拍摄方式的演变过程中“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所面临的挑战。除此以外,《弗兰克之后的摄影》中其他讨论话题还包括新闻摄影、肖像摄影、收藏家的影响,以及市场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比如巨幅尺寸照片的盛行。弗兰克对于诸多艺术家的影响不着痕迹地贯穿全书始终,从李·弗里德兰德和南·戈尔丁到斯蒂芬·肖尔和梁思聪。

目录

前言
纪录
为什么MoMA要把自己历史上最大的摄影个展献给李·弗里德兰德
与沃克、罗伯特,还有安迪一起的旅行
谈斯蒂芬·肖尔
面向南方:威廉·克里森伯里镜头中的过去与现在
约翰·萨考斯基,摄影策展人,享年81岁
意象派的眼睛
谈亨利·韦塞尔
美丽不是错
谈理查德·米斯拉奇
你们市政厅中的画面
谈保罗·山布鲁
伯恩·贝歇,75岁,德国工业风景摄影师,已去世
保持真实:照相写实主义
多数已失落的美国天堂肖像
谈乔尔·斯坦菲尔德
牢牢盯着地平线
谈梁思聪
摆布的纪录
摄影图像:事实、虚构,还是隐喻?
不曾发生过的野餐
谈贝亚特·古特绍
就像照片一样不好看
谈埃里克·菲什尔
运动的时间切片
谈乔安·费尔堡
罗伯特·波利多里:在工作室里
年轻人的眼睛和树上的朋友们
谈莱恩·麦克金利
照片
新闻摄影
头版:对话《纽约时报》头版图片编辑菲利普·盖夫特
文/维罗尼卡·维耶纳
照片是对历史更好的第一见证
对纽约最幸运的人的反思:《看见》杂志
阅读报纸上的照片:千言万语和一行标题
康奈尔·卡帕,摄影记者与博物馆创建人,享年90岁
肖像
透过阿维顿定义美
自拍像的朦胧欲望
谈杰克·皮尔森
那幅肖像是在盯着我吗?
谈菲奥娜·谭
光影之中的艺术与文学中的万神殿
谈欧文·佩恩
一个摄影师的谎言
谈安妮·莱博维茨
让美国的梦想家们不朽
谈凯蒂·格兰纳
收藏
8500张照片的价值
造就了梅普尔索普的人:一部关于山姆·瓦格斯塔夫的电影
透过别人拍下的面孔造就的“阿维顿之眼”
摄影书中显乾坤
语境中的文化:文斯·阿莱蒂杂志收藏中的照片
为了摄影而进行的大规模改建
市场
街道上的剧场,照片中的主体
谈菲利普-洛卡·迪柯西亚
为什么摄影作品越来越大
千言万语?45万美元怎么样?
来自阿肯萨斯一间摄影棚的一张美国人的肖像
谈迈克·迪斯法莫
摄影中的新事物:反正不是照片
致谢
索引
图片及文献来源

精彩书摘

  《弗兰克之后的摄影》:
  为什么MoMA 要把自己历史上最大的摄影个展
  献给李·弗里德兰德
  作为一名摄影师,李·弗里德兰德因为他那些精致利落的日常生活的照片而倍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批评家和策展人当中。但他的照片也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拍摄对象都太常见、太普通,让人很难抓到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不过其500 张照片的大展要等到下周才会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博物馆有史以来为单个摄影师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个展览。博物馆方面的观点很明确,就如摄影部的首席策展人也即此次展览的组织者彼得·加拉西(Peter Galassi)所说:“就任何媒介来说,弗里德兰德都是20 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仅局限在摄影领域,而是在整个艺术世界。”弗里德兰德是一位非常高产的摄影师,他的档案中有将近6 万张照片,出版的摄影书和作品集更是多达20 余部。5 年前MoMA购买了1000 幅弗里德兰德的作品,这是他们对在世摄影师做出过的规模最大的收藏,而此前博物馆已经拥有200 幅他的作品了。
  最近在一次博物馆办公室的谈话中,加拉西被问到对于那些不能理解弗里德兰德作品意义的人他要怎样解答。他认为,弗里德兰德的作品让人感到亲近,如店面前脸、难以区分的十字路口,也正是这一点使它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这些照片里出现的事物,并不是一个小群体的共同经验。”他说道,“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属于全国人的共同经验。为什么这些照片意义重大?因为里面的事物是无所不在的,它们就是组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普通的题材也许是导致大众对弗里德兰德作品的评价如此不一的原因,但是他的照片绝对一点都不普通,每张照片都像是一条谜语。虽然一个典型的弗里德兰德式街景中的汽车和建筑看起来都如此熟悉,但这些普通场景中看似随意的元素却被他神奇地组合在了照片当中。
  在《纽约市》(New York City ,1963,见100页)这张照片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面对面走向对方,他们之间层层叠叠的玻璃和空间不仅象征了性别之间的划分,也象征着阶级之间的划分。你不能确定谁会进来谁将出去,什么在里面什么又在外面;在反光中,你只能看到摄影师自己的影子,与女人的剪影相呼应。你盯着这张照片看的时间越长,它就越发让你感到迷惑,而画面中央的那把锁也就显得越发刺眼,似乎在等待一把钥匙来解开这个谜题。
  弗里德兰德是1967年“新纪实”展览的三位参展摄影师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黛安·阿勃丝和加里·温诺格兰德,这是MoMA举办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展览。如今已经70 岁高龄的弗里德兰德比阿勃丝和温诺格兰德要长寿得多,两人分别在1971 年和1984 年去世。在弗里德兰德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不停地拍摄同样题材的照片,他并不是对那些自己所记录的人、场所或者事物感到好奇,而是在用照片描绘自己对于他们的体验。
  ……
弗兰克之后的摄影 [Photography After Frank] 一部关于影像的对话,一场关于经典的重塑 《弗兰克之后的摄影》并非一本简单的摄影史论述,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跨越时空的影像对话。这本书深入探索了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在其划时代摄影集《美国人》(The Americans)问世后,对摄影语言、视觉叙事以及影像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远影响。然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止步于对弗兰克作品的简单回溯与赞美,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辨析性的视角,审视了“弗兰克之后”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复杂性、多样性乃至矛盾性。 本书的篇幅庞大,结构严谨,它并非以编年史的方式线性推进,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议题展开,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由弗兰克开启的视觉解放之地,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和理解后来者们是如何接收、解读、转化乃至挑战这位影像巨匠留下的遗产的。 第一部分:回响与余震——弗兰克遗产的初步审视 在深入探讨“之后”之前,本书首先花了大量篇幅,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重新审视了《美国人》本身的革命性意义。这部分不是对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对其创作语境、视觉策略以及所引发的文化冲击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作者们细致地梳理了弗兰克在《美国人》中打破的既定摄影法则:模糊的焦点、倾斜的构图、直率甚至粗糙的画面质感,这些在当时被视为“非专业”的技巧,如何汇聚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侵略性,直击美国社会的表象之下。 本书不回避讨论弗兰克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美国人》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弗兰克个人观察的切片,却又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折射出整个国家的光影。作者们探讨了这种“个人视角”如何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看方式,如何让观看者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徘徊,从而产生深刻的共鸣或疏离。 在这一部分,作者们还着重强调了《美国人》在叙事上的创新。它不像传统的纪实摄影那样,以清晰的因果关系构建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却又隐秘关联的画面,形成一种流动的、碎片化的、充满暗示的叙事。这种“反叙事”的策略,为后来的摄影师们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他们不再拘泥于清晰的线性叙事,而是开始探索更为主观、更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模仿、演变与解构——“弗兰克主义”的多元化呈现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弗兰克之后”的摄影师们进行细致的考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致敬”列表,而是对不同艺术家如何在弗兰克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声音和视觉语言的深入分析。 作者们首先关注的是那些直接受到弗兰克影响,并在其视觉风格和主题上有所延续的摄影师。他们探讨了这些摄影师是如何借鉴弗兰克那种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以及对“边缘”人物和场景的关注。例如,对美国小镇生活、汽车文化、流行音乐场景的拍摄,以及对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探索,都可以在弗兰克的影子下找到回响。然而,本书强调的是,即便是最直接的继承者,也并非简单的复制,他们会在弗兰克提供的框架内,注入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感。 更具挑战性的是,本书深入分析了那些“解构”弗兰克的摄影师。他们并非拒绝弗兰克的伟大,而是试图超越其局限性,或者以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方式来回应。这可能体现在对传统纪实摄影的进一步消解,对“真实”概念的重新定义,或是对影像本身的媒介属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一些摄影师可能开始质疑弗兰克式的“诚实”是否是唯一的真实,他们可能转向更具表演性、更具概念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些摄影师则可能开始关注弗兰克所忽略的领域,如女性的视角、非西方文化的语境,或是对科技对影像生产的影响的思考。 本书还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弗兰克主义”如何走出美国本土,在世界各地的摄影实践中落地生根。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师,在吸收弗兰克视觉语言的同时,如何将其与自身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国际化“弗兰克回响”。这部分内容展现了艺术语言的普适性与地域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影像的边界与未来的探索——后弗兰克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梳理了“弗兰克之后”的众多实践后,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视野:后弗兰克时代的摄影将走向何方? 作者们认为,弗兰克的影响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所开启的对真实、对观看、对叙事的质疑,至今仍在推动着摄影的边界。本书探讨了在数字时代,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剧烈变化,如何挑战着弗兰克时代的摄影理念。虚拟现实、社交媒体上的即时影像、算法生成的图像,这些新的媒介形式,都对传统的摄影观念提出了挑战。 同时,本书也看到了新的机遇。弗兰克式的“诚实”和“直率”的精神,在新的语境下,可能以更直接、更具侵略性的方式出现。摄影师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新媒介环境中,继续探索个人的视角,如何建构具有深度和反思性的影像,是摆在当代摄影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它鼓励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影像的“真实”意味着什么?“个人视角”在集体观看的时代还有多大的力量?摄影师作为记录者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将如何演变? 结论:一次开放的邀请,一次深刻的思考 《弗兰克之后的摄影》是一次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思想实验。它以罗伯特·弗兰克为坐标,却不拘泥于他的成就,而是借由他的光芒,照亮了之后摄影发展的漫长河流。本书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精妙分析,以及对理论的深刻剖析,呈现了一幅极其丰富和多元的后弗兰克时代摄影图景。 这本书适合所有对摄影史、影像理论、视觉文化以及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罗伯特·弗兰克及其作品的意义,更能激发你对当下摄影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独立思考。它是一次关于影像本质的探究,一次关于艺术传承的对话,一次关于我们如何观看这个世界的深刻反思。翻开这本书,你将进入一个充满启发和挑战的视觉世界,并与无数杰出的摄影师一同,在弗兰克留下的广阔天地中,继续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内容,但视觉上的舒适感是不可或缺的。它似乎深谙摄影书籍的精髓——内容与形式的共谋。在探讨那些极端解构性的作品时,编辑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对比,让文字的重量感与图像的虚无感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论述时所采用的类比和隐喻,往往能瞬间点亮我脑中对于某些当代艺术现象的困惑。举个例子,当论及图像的“碎片化”叙事时,那种如同快速剪辑的意识流描述,本身就模拟了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洪流的体验。这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去追踪那些细微的语义变化和图像指涉的层层递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平日里随手拍下的照片时,都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思考着这张照片是否只是对“弗兰克之后”的某种拙劣模仿。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对于“观看的权力”的深刻反思。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摄影技法的讨论上,而是将摄影置于更宏大的社会权力结构中进行审视。那些被纳入讨论的摄影实践,无一不是对既有权力关系的微妙挑衅或直接挑战。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每一次快门的按下,每一次图像的呈现,都不是中立的行为,而是包含了复杂的立场和意图。书中的某些章节,读起来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因为它揭示了在高度视觉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如何轻易地被精心构建的图像所裹挟、引导甚至操控的。这种批判性的力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评论范畴,具备了更强的社会学和哲学意义。它迫使读者不仅要思考“这张照片是什么”,更要追问“这张照片意图让我们相信什么”。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理论性较强的摄影集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陷入故纸堆般的陈词滥调。然而,《弗兰克之后的摄影》却以一种近乎叛逆的姿态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沉湎于对某位大师的盲目致敬,而是将焦点投向了那些在现有范式下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至关重要的声音。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充满了学者的洞察力,但又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耐心地引导你进入那些晦暗不明的图像深处。特别是关于数字技术对摄影本体性的冲击那几章,作者的分析角度极为新颖,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复制性”与“独特性”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权力转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实验性工作,串联成一条清晰而又充满张力的思想链条,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找那些被提及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对照研究。

评分

这本名为《弗兰克之后的摄影》的书籍,给我的感触颇深,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当代摄影思潮的深刻变革。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作者对于影像语言的剖析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探讨“后弗兰克时代”的视觉伦理与媒介重塑时,其论述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挑战传统纪实美学的摄影师群体的梳理,那些作品往往游走在客观记录与主观建构的模糊地带,迫使读者重新审视“真实”这个被摄影长期捆绑的概念。书中的案例选取极具代表性,从晦涩难懂的观念摄影到充满社会批判性的街头观察,作者总能找到精准的切入点,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分析。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漫游,每翻过一页,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观看世界的“权限”。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充满了对摄影术自身边界的诘问与拓展的渴望。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段落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其深层含义,因为它涉及的理论前沿和历史脉络相当复杂。然而,正是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过程,构成了其独特的价值。它没有试图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反而尊重读者的智力水平,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摄影未来的思辨之中。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实践的穿插描述,也展现了作者全球化的视野,避免了将摄影史过度聚焦于西方中心的叙事。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前瞻性和思辨性的著作,它成功地将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探索交织在一起,为所有对当代视觉文化抱有好奇心的人,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又充满启发性的坐标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书

评分

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

评分

很不错的书,促销很合适,京东送货快!

评分

这本书值得细读

评分

好书,有启发

评分

印刷不错,但是最大问题是缺了17-33页。34-48页印了两次。重要的是,换了一本新的依然还是这个问题。犯贱非要看这本书,就不退了。严重怀疑京东是否检验过自己买的商品质量。

评分

很好

评分

质量很好 快递员很给力 辛苦了

评分

京东买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