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琉璃廠雜記(套裝共2冊)》記錄瞭周肇祥於民國初年不辭辛勞、傾囊收購文物圖書以及竭盡心力、從事考證鑒定的經曆。涉及的北京文史範圍甚廣,包括政經、文化、文物、曆史、教育、宗教、旅遊、交通、人事暨社會風情的方方麵麵,侃侃而談,涉筆成趣。行蹤所至,非但京城內外名勝古跡,並遠涉津冀盤山,大有“一息尚存我,韆山不讓人”的氣概。其間又反映瞭與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摯友的交往,世事滄桑,物換星移,書稿為後世留下瞭民國時期存留的名勝古跡的翔實調研資料。原作楷書部分(1912—1916)曾齣版,由硃傢溍先生題寫書名,史樹青先生作序,趙珩、海波兩位先生整理,在學術界、收藏界曾獲得廣泛好評。此次齣版,增補瞭新發現的行草部分(1920—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作者簡介
周肇祥(1880~1954),浙江紹興人,字嵩靈,號養庵,又號無畏,彆號退翁,室名寶觚樓。民國時期,曾任奉天勸業道、臨時參政院參證、湖南省長、清史館提調、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等職。他擅書畫,工詩文,精鑒藏,通文史,著述甚豐,有《補正宋四傢墨刻簿》、《山遊訪碑目》、《石刻匯目》、《遼金元古德錄》、《壽安山誌》、《婆羅花樹館題記》、《遼文拾》、《遼金元官印考》、《虛字分類疏證》、《寶觚樓金石目》、《寶觚樓雜記》、《重修畫史匯傳》、《畫林勸鑒錄》、《退翁墨錄》等,其中不少尚未齣版。
目錄
序
琉璃廠雜記一
琉璃廠雜記二
琉璃廠雜記三
琉璃廠雜記四
琉璃廠雜記五
琉璃廠雜記六
琉璃廠雜記七
琉璃廠雜記八
琉璃廠雜記九
琉璃廠雜記十
琉璃廠雜記十一
琉璃廠雜記十二
琉璃廠雜記十三
琉璃廠雜記十四
琉璃廠雜記十五
琉璃廠雜記十六
琉璃廠雜記十七
琉璃廠雜記十八
琉璃廠雜記十九
後記
精彩書摘
《琉璃廠雜記(套裝共2冊)》:
樹愈老花愈盛,姿愈靚實愈蕃。吾觀於寶塔寺之海棠,萬壽寺之梨,豐澤園之杏,而嘆其與人適相反,何天厚於物而薄於人耶?雖然,樹一植物耳,知覺少,故能全其天。夫天全者,無苦疾、無老死、無生亦無滅,人苟不自戕伐,與天地長存可也。未老而先衰,豈天之咎哉?悲乎,可以猛省矣!
東安市場得唐京兆府三原縣《重修東嶽廟記》,顔真卿撰書,字大如拳,有《離塘記》、《東方朔畫像贊》之體裁,遍檢石刻各書,皆未著錄。近在關中,何以竟無知者?拓本墨色似是二百年前氌蠟,一字不損,其文亦簡當有法,真可異也。索價甚昂,以其罕見,姑留之以待考定耳。
近代銅爐之佳者,其銅皆和閤,即宣德晚年,有淡青色如蟹殼者,亦參有鉛、锡等物。惟清初和傢仿宣,則有純用黃銅者。又明末如雲間鬍文明、硃震明等爐,雕鏤雖工,燒之,並不起硃綠斑點,其色亦不瑩澈,此皆提煉未精故耳。
唐塚齣土小杯白土胚,糙米釉,作玻璃碎紋,把處如刀環,極精雅。延古得之河南,一金歸我。又有元瓷碟,內深青,外環淡白,隱隱若暈,中貫紫色一道,餘名之曰“暮雨長虹”。天然奇景也。三十番得之。
邱鳳真自江南來,為其東傢備禮物壽遼帥,求餘鑒定。遍觀廠肆,得王雲《瑤池酣宴圖》、乾隆內府造雕嵌插屏等。餘於大觀得靈璧石小筆架,岩巒透漏,又得一鏡,形如桃,皆作符籙。紐在頂上,甚詭異,有金時官驗字,遼宋物也。
改革以來,清室徒擁虛名,不自求善後之計,以為帝號可久居,如意大利之有教皇廷者。不知曆史上既迥然不同,而宗教精神之及人,與專製罪惡之遺毒,利害何可道裏計?復闢之役,諉詞迫脅,若使西南諸將率師戡定,則俄皇地窟之慘,難乎免矣。優待經費既積久不結,日以抵賣珍寶供度支,其何能久?而虛名之坐擁如故,宮內之排場如故,老謬之師傅仍以陳腐之學說為教授,而自居於甘盤、四皓之列(英人莊士敦為英文教授,藉居水竹村之櫻桃溝彆業,以采芝名其亭,是以四皓自況也)。臣僕之輩,絕不肯有所改圖,以自破其飯甄,復闢之迷夢或尚未醒也。吾友易水趙淩雲,嘗充都護副俠,語餘曰:皇城之內,終日所為,無非奸淫邪盜而已。以寡婦孤兒豢養二韆閹監,無威權以整齊之,其為奸盜,勢有必至。近年盜賣品器物之雜,層見迭齣,而都護使之執法科與內務府當事者率以敷衍瞭結,坐使賊膽益大。收買贓物者公然列肆於地安門外,內外城古董鋪能買清官潛齣之物者,無不利市百倍。至於勾結銀行商人,賤價抵賣,從中漁利,則非閹監所能為,而閹監之盜竊,無敢深究之者,蓋有由矣。今夏壽皇殿失竊金玉器皿至二十餘件之多,清帝有鑒於此,乃將建福宮所收藏珍物盤查攝照,甫經著手,越日遂至焚如。自五月十三夜亥刻延燒至次日寅刻,火勢乃衰,計燒去建福宮、延春閣、德日新齋、靜宜軒及東西遊廊、廣盛樓、中正殿及後佛樓、秀雲亭及東西配殿、寶華殿後部,共二百餘楹,即建築物之代價,已逾百萬,況建福宮所藏頗多珍異,而中正殿為曆代圖籍庋藏之所耶?!失火原因,有謂木久自焚者,其言至不通,無非為典守開脫其責任;有謂燈走火者,而電燈未遍設於久閉之殿座;有謂太監聚賭,遺落火種者,殿宇構造極堅固,非星星之火所能燃發;其為盜竊已多,希圖消滅罪證,可以斷定。數百年竭四海以奉一人,宮中之儲藏尚多,若輩盜竊必不止此。放任之,則如縱鼠食肉,不盡不止;責之急,則狠心辣手,與汝俱盡。長此以往,即無非常之舉,亦將有覆亡之一日。東海昔為太傅,餘嘗說其陳於清室,去帝製,謀收束,求永久之安全。東海謂“醇王固閉,不可語”,及其齣掌大柄,力能為而又不為。至於其他所稱遺老者,無毅力,多顧忌,蓋不足與謀矣。
……
曆史的塵封與文脈的傳承:探尋京城文化遺珍的另一扇窗 《京華舊事鈎沉》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個特定領域或文化現象的深度挖掘,而是一部廣闊而精微地鋪陳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這座古都城中,那些被時光衝刷、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市井生活、行業變遷與知識階層的獨特側影。它如同一個精密的探針,深入到那些構成城市肌理的“毛細血管”之中,以一種近乎口述史的細膩筆觸,重構瞭一個逝去的文化生態係統。 全書共分上下兩捲,共計約五十萬字,通過對大量鮮為人知的一手史料、傢族信函、私人日記以及口述訪談的迴溯與整理,力求展現一個多維度、非官方視角的“老北京”。它沒有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專注於記錄“人”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生存狀態與文化堅持。 上捲:市井煙火與行業脈絡 上捲聚焦於北京傳統行業、手工藝作坊以及特定商業聚落的興衰更迭。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穿梭於東城、西城乃至宣武區的深巷之中,探訪那些昔日赫赫有名的老字號,探究其門前冷落與輝煌背後的經營哲學與傢族傳承的艱難。 第一部分:匠心獨運的器物世界 本捲首先詳述瞭京城幾大核心手工業的傳承睏境。例如,對傳統木作工藝中“榫卯”技術在機械化衝擊下的堅守與變異;對景泰藍(琺琅)製作工藝中,失傳的“畫絲”與“填釉”技法,是如何在特定傢庭作坊中秘密傳承,又如何因匠人凋零而麵臨中斷的危機。書中詳盡記錄瞭對幾位仍在堅持使用傳統工具、遵循古法製作的銅器鑄造匠人的訪談,他們對原料、火候的掌控,其精確度令人驚嘆,卻也揭示瞭他們麵臨的時代壓力——優質原材料的短缺與市場對低價仿製的偏好。 第二部分:商埠與行會的生態變遷 書中對特定商業區的生態進行瞭深入的描摹,而非簡單羅列店名。以西四北大街的藥鋪為中心,細緻分析瞭當時中藥材的采購渠道(如對內濛、川滇的藥材商的依賴)、行會(錢糧行)對定價權的約束,以及醫者在麵對西醫湧入時的文化心態。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對“票號”體係瓦解後,民間金融與典當業如何填補真空的論述,提供瞭理解當時資本流動的重要視角。作者甚至引用瞭多份清末的“債務契約”範本,展示瞭民間法律關係的微妙之處。 第三部分:梨園內外的人文景象 不同於專門的戲麯史著作,本捲關注的是梨園行會中普通藝人的生活,以及他們與觀眾、贊助人之間的復雜關係。通過對幾位已故京劇武生、坤生後人的口述資料整理,呈現瞭“科班”訓練的嚴苛、舞颱上下對“行規”的遵守,以及在民國政局動蕩時期,戲班如何通過依附不同軍閥或政要來求得生存,這種“依附性生存”的無奈與智慧。書中對戲班子的夥食開銷、服裝道具的維護成本進行瞭具體的測算,使得這一藝術行當的經濟現實得以清晰展現。 下捲:知識分子的生活圖景與文化記憶 下捲將視角轉嚮瞭京城受過新式或舊式教育的知識階層,探討他們在新舊思想碰撞中的精神睏境、日常的文化消費,以及他們如何維係著某種“士大夫”式的文化抱負。 第一部分:書齋與藏書的命運 本捲大量篇幅用於探討民國時期私傢藏書的流散與保護。作者考察瞭幾個重要的私人藏書樓,如某位晚清翰林的“抱經樓”,不僅記錄瞭其藏書的珍稀目錄(很多孤本的來源都被追溯),更著重描寫瞭這些藏書在戰亂中是如何被輾轉齣售、捐贈或甚至被用作燃料的悲劇過程。書中穿插瞭對一些專業“蠹蟲”(即收書販子)的描繪,他們既是文物的“推手”,也是文化斷裂鏈條上的一個環節。 第二部分:沙龍、茶館與思想的低語 本書細膩地描繪瞭北京知識分子在特定公共空間中的交往模式。它不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宏觀總結,而是記錄瞭鬍同裏某幾傢私傢茶館,如何成為不同政治派係、學術流派進行非正式交流的場所。例如,對某位著名哲學傢的日常午後聚會,書中記錄瞭他們談論的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對當時齣版物審查製度的私下抱怨,以及對年輕學子的期許與失望。這種“低語”式的交流,更能體現思想流動的真實軌跡。 第三部分:教育的轉嚮與鄉村的反哺 最後一部分關注瞭教育對傢庭的影響。通過對清末留日學生迴國後,如何在傢鄉興辦新式學堂的個案分析,展示瞭教育救國理想與現實資源的巨大落差。書中對比瞭京城貴族子弟接受的英文傢教,與平民子弟在教會學校或義學中接受的教育,這種教育資源的階層固化現象,揭示瞭當時社會結構復雜的一麵。作者還記錄瞭知識分子在“反哺”傢鄉時,所遭遇的傢族內部對“洋學問”的不解和抵觸。 總結而言,《京華舊事鈎沉》通過對個體生命、傢族記憶與具體空間場景的深耕細作,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近現代北京城的獨特視角——一個由匠人、商人、學者、藝人共同編織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世界,而非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它旨在喚起讀者對那些“微小曆史”的珍視,理解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中華文脈中不可或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