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文史隨筆集,書名源於俗語“世事如棋日日新”。以圍棋棋理、圍棋戰術、圍棋人物、圍棋故事等為引子,結閤曆史故事和曆史人物進行書寫,分十訣,行文輕鬆流暢,可讀性強,對廣大學生、圍棋愛好者、文史愛好者進一步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和傳統智慧,具有積極意義和勵誌作用。文圖並茂。
作者簡介
楊自強,報人、文化學者,1964年生於浙江海寜,20世紀80年代師從國學大師薑亮夫先生研習古典文獻學。現為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嘉興市作傢協會主席。著有《學貫中西——李善蘭傳》《人生三十六計》《李日華》《無規則遊戲》《冷眼熱腸》《將相本無種:曆史的閑言碎語》《一生一個字:曆史的閑言碎語》等十餘部學術專著、學術隨筆和新聞評論集,並在各地報刊發錶作品一百餘萬字。
目錄
第一訣 不得貪勝
“無目”之妙手
第二訣 入界宜緩
叩橋而不渡
第三訣 攻彼顧我
百目大殺局
第四訣:棄子爭先
死棋活用
第五訣:捨小就大
耳赤之妙手
第六訣:逢危須棄
一棄再棄的名局
第七訣:慎勿輕速
“準名人”的誤算
第八訣:動須相應
古今無類之妙手
第九訣 彼強自保
形勢判斷之名局
第十訣:勢孤取和
“枯木逢春”的擂爭
精彩書摘
本手:聰明最是老實人
圍棋上的本手,指的是那些閤乎棋理、閤乎本分之著手,既不過分也不遲緩。通俗一點說,就是那些本分老實的棋。圍棋是一人一手輪流下,雙方擁有的“資源”是一樣的,“資源”的使用效率能達到十分,那當然很好,能達到八九分,也可以滿意瞭,這就是“本手”。如果硬要一分錢當一塊錢來花,等於在棋盤上一個子要對付人傢幾個子,以寡敵眾,以弱擊強,如果雙方棋力相當,這隻能是自取其辱。因此,不貪婪,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纔是取勝之道。“揠苗助長”故事裏的那個宋人之所以可笑,就在於他沒有下齣“本手”,最後必然是事與願違。
實話實說,晏同叔官運亨通
李濟是著名的人類學傢、考古學傢,有“中國考古學之父”之稱。一個學生在臨畢業時嚮他請教做學問的方法。李濟問他:“假如一個網球掉在一大片草地裏,而你又不知球從什麼方嚮掉進去的,怎樣纔能這個網球?”對這貌似“無厘頭”的問題,學生一下不知所措。李濟說:“隻有從草地的一邊開始,按部就班地來往搜索,絕不跳躍,也不取巧地找到草地的另一邊,這纔是最有把握而不走冤枉路的辦法。做學問也如找網球一樣,隻有這樣不取巧,不信運氣地去做一些也許被認為是笨功夫的工作,纔會有真正成功的時候。”
李濟說的是做學問,其實圍棋也是如此,這個找網球的方法,用圍棋的術語來說,就是“本手”。
春鞦時魯國有個相國叫公儀休,此人很喜歡吃魚,於是國人紛紛買瞭魚來送給他,但公儀休一律不收。有個門客很不理解,問他,你不喜歡吃魚麼,怎麼一條魚也不要?公儀休說:“隻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不能受魚。拿瞭人傢的魚,就得為人傢辦事,為人辦事,免不瞭要枉法,一枉法,說不定這相國就沒得做瞭。不做相國,就沒人送我魚瞭,而我自己又不會捕魚,從此就沒魚吃瞭。而我不受魚,憑相國的俸祿,買幾條魚吃吃還是綽綽有餘。隻要我這相國做得下去,魚自然吃得下去。”公儀休的“卻魚”,就是一著“本手”。有瞭這著本手,他就沒瞭後患,也用不著“補棋”(比如退贓,比如掩蓋貪贓行為),而結果也不壞(照樣有魚吃),假如他受瞭魚,就可能從此不得安生,這就是犯瞭“貪勝”的毛病。
本手,可以理解為“本分的著手”,就是老實、誠懇,這肯定不能一下子撿個大皮夾-----如某些投機取巧者一樣,但最終還是會有迴報,所謂“做人老實最聰明”就是這個意思。
北宋時有個著名詞人叫晏殊,字同叔,“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是他的名句。晏殊還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政治傢,官拜宰相。瀋括的《夢溪筆談》裏記載瞭他早年的兩則故事。
宋景德二年(1005年),有“神童”之稱、年僅十四歲的晏殊來到京城應試,成績齣色,考中進士。幾天後,宋真宗親自主持進士的詩、賦、論的考試。晏殊拿到考題一看,心頭一喜,這作賦的考題正是自己剛做過的。這真是天下掉下瞭餡餅,笑納便是,反正除瞭天知地知,隻有自己知道。晏殊卻當場提齣“抗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草尚在,乞彆命題”,要求另齣一個題目。宋真宗見晏殊年紀輕輕,纔華橫溢,又是如此的實誠,“極愛其不隱”,大為欣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
當時天下太平,國傢富庶,京城的官員們往往在公務之餘,流連於市樓酒肆,休閑娛樂。隻有晏殊不隨波逐流,每天在他堂弟在傢埋頭讀書,互相探討研究。一次,要在群臣中挑選一名東宮官。宋真宗說,也彆再找瞭,就晏殊吧。東宮官負責對太子的教育,責任重大,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大臣擔任。有關官員對這一任命實在有點不大理解,嚮真宗詢問。真宗說,近來聽說館閣臣僚無不嬉遊宴賞,有的甚至通宵達旦,隻有晏殊杜門不齣,一心讀書,這樣的人正是太子的好老師。到瞭授官之日,真宗當麵說起任命晏殊的道理,也是個勉勵的意思。不料晏殊說,其實我也不是不喜歡宴遊,但傢境清寒,沒錢去花天酒地。我如果有瞭錢,或許也會到酒肆玩樂的。皇帝一聽,更加喜歡他的誠實,這東宮官一職更是非他莫屬瞭。晏殊後來仕途順利,“卒至大用”,跟他這誠實的秉性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應該說,在考試和授官這兩個人生的關鍵時刻,麵對難得的“誤會”,晏殊就是來個順水推舟,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他還是堅持下齣“本手”,就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而這反而給他帶來瞭更多的機遇。細究起來,晏殊的這一“本手”也是最閤適的應手,假如他順著皇帝的話,說自己不喜宴遊隻愛讀書,那麼,當他發達後,要麼露齣本性而有“欺君”之罪,要麼一直僞裝下去自己痛苦,這都給以後的人生帶來隱患。而實話實說,眼前可能會失去一些利益,但此後再也不用“補棋”,一生舒坦。當然,晏殊當時可能沒有考慮那麼多,他隻是按棋理下齣瞭一著“本手”,硃熹在《硃子語類》中說:“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隻管嚮前便危險”,說的也就是這個“不得貪勝”的道理。而“隻管嚮前”的貪勝者,最後的結果往往並不太好。
……
前言/序言
序
孫光明
漢代班固的《弈旨》,是我國最早的關於圍棋的理論文章,大史學傢班固認為圍棋“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圍棋象徵著天地、陰陽、神明,天地萬物、上下古今無不可以通過圍棋來呈現,所謂“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下有戰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圍棋是否真如班固所說的融閤於天地造化,恐怕很難說得清楚,但圍棋之道與世間萬物之理相通,這應該是沒有異議的。清代陶式玉在《官子譜》序中說,下棋時強弱優劣的不斷轉化,可以體會春夏鞦鼕的更替;下棋時的計算和變化,可以理解“孫子兵法”的神妙,下棋時的深謀遠慮,猶如治理國傢的審慎與周全,下棋時控製情緒、抑止貪欲,就像賢明之人的自律自察。甚至“宦海風波,世途荊棘,升沉倏易,情態頓殊”,都可以在圍棋中得到領悟,“天下事何者非弈也”,人生世事,也就是一盤棋而已,“法在譜中,理在弈外”通曉瞭棋理,也就領悟瞭人生。
當然,古人的這些話,是就圍棋的本質而言,是從大處著眼,並不可簡單地理解為圍棋就是世界,棋理就是真理。否則,圍棋高手就是所有領域的高手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圍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它本身有著技、藝、道三個層麵。技,是技術,圍棋最基本的要素。藝,乃藝術,技術成熟到一定的階段就進入瞭藝術的境界。道,則是棋道,是圍棋中蘊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圍棋,可以加深對自然、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這是為曆史和圍棋本身所不斷證明瞭的。古人一方麵不斷強調,圍棋無非是“小道”“小數”,另一方麵,又說它通於“大道”。初看似乎十分矛盾,但古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學會從“小道”得悟“大道”,從方寸棋枰,看到天地方圓之象、陰陽動靜之理。其實,幾乎人類的所有活動,都具有術、藝、道三個層麵,浸淫日久,所知漸深,都是可以從小見大,慢慢地領悟到一些形而上的東西的。畢竟,世間的道理是相通的,下棋的道理、打球的道理、寫字畫畫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說到底,萬物一理。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世事如棋,‘圍棋十訣’中的智慧人生”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深入探討圍棋哲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避免提及“AI”或其他與其相關的內容。 --- 圖書名稱:世事如棋,“圍棋十訣”中的智慧人生 引言:棋盤上的哲思與人生 人生如棋局,瞬息萬變,充滿瞭選擇、權衡與布局。世事紛繁復雜,每一步決策都可能導嚮不同的未來。古老的東方智慧——圍棋,以其獨特的規則和深邃的內涵,為我們提供瞭一麵審視自我、洞察世界的鏡子。 《世事如棋,“圍棋十訣”中的智慧人生》並非一本教授圍棋技巧的入門指南,而是一部將圍棋的哲學精髓與現代生活智慧相融閤的思考之作。本書立足於“圍棋十訣”這一凝練瞭韆年棋道經驗的經典理論,將其拆解、闡釋,並深入探討這些古老原則如何在職場晉升、人際交往、情緒管理乃至個人成長中發揮指導作用。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跳齣對圍棋技術層麵的執著,轉而關注其背後所蘊含的戰略思維、應變能力和心性修煉。通過對“十訣”的逐一剖析,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更宏大、更具韌性的自我構建之道。 第一部分:布局謀篇——確立全局觀與戰略定力 圍棋的開局,是布局謀篇的關鍵,這與人生的戰略規劃何其相似。本書的第一部分將重點解析“十訣”中關於布局的智慧。 1. 布局的“大”與“小”:視野的拓寬與聚焦 圍棋講究“先大後小,捨小取大”。這不僅是關於棋子的價值判斷,更是關於人生資源配置的哲學。在浩瀚的人生海洋中,我們如何識彆齣那些真正“大”的戰略目標?本書將探討如何區分短期的蠅頭小利與長遠的價值積纍,指導讀者在麵對無數選擇時,保持戰略上的定力,敢於在初始階段放棄局部、著眼於整體的優勢。 2. 棋形與局勢的判斷:對環境的敏銳洞察 優秀的棋手能從紛繁的棋子上看齣棋形的強弱與局勢的走嚮。在現代社會,這轉化為對市場趨勢、人際關係網絡乃至個人內在狀態的敏銳感知。我們將解析如何通過觀察細微的變化,預判未來的走勢,從而在關鍵節點做齣前瞻性的決策。 3. 占地與擴張:平衡發展與風險控製 圍棋的本質是圈地,但過於急切的擴張往往導緻棋形疲弱,容易被對手反擊。本書將深入探討“圍而不堵,活棋先行”的理念,將其映射到個人發展中,即如何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保持自身戰略的穩固性,避免因盲目擴張而導緻的資源透支或結構失衡。 第二部分:中盤製勝——進退之間的權衡藝術 中盤的攻防轉換,是決定棋局走嚮的關鍵。這部分聚焦於圍棋“十訣”中關於戰鬥與應變的智慧。 4. 攻防的轉換:進退的藝術與時機的把握 “十訣”強調攻防的自然轉換,而非僵硬的對立。在人生的博弈中,何時該主動齣擊,何時又該韜光養晦?本書將通過剖析圍棋中的“藉力打力”、“棄子爭先”等概念,闡釋在復雜情境下,如何靈活運用策略,通過閤理的讓步來換取更大的利益空間,以及何時必須堅守陣地,毫不退讓。 5. 棋筋與薄弱點的攻擊:聚焦核心矛盾 圍棋的攻擊往往瞄準對方的“棋筋”——即連接其勢力的核心要害。人生亦然,高效的解決問題需要直擊核心矛盾。本書將指導讀者識彆並專注於那些對全局影響最大的關鍵點,避免陷入無謂的消耗戰,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6. 治孤與應變:在絕境中尋找生機 “治孤”是圍棋中麵臨孤棋如何做活的藝術。在人生的低榖或被動局麵中,如何保持冷靜,構建生存空間,是本書探討的重點。我們將藉鑒圍棋中對“眼位”的重視,引申齣構建個人安全區和心理韌性的重要性,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巧妙的周鏇,化解危機,轉危為安。 第三部分:收官布局——價值的實現與心性的修煉 棋局的收官,是對全局價值的最後清算與鞏固,這關乎心態的穩定與細節的把握。 7. 價值的精確計算:量化與預估的藝術 收官階段,每一步的價值都清晰可見。本書將探討如何像棋手那樣,對潛在的每一步行動進行價值量化評估,減少因“感覺”而做的錯誤決策。這要求我們培養一種對細節的敏感度,確保最終的成果能夠最大化地實現預定目標。 8. 劫爭的處理:博弈中的決斷力 “劫”是圍棋中最具戲劇性的部分,它考驗著雙方的決心和對潛在損失的承受能力。本書將剖析處理“劫爭”的智慧,即在關鍵衝突中,如何評估不同選擇的風險與迴報,做齣不可逆轉的決斷。這種對高風險決策的訓練,對於現代領導者和創業者至關重要。 9. 棋局的終結與反思:持續的迭代與成長 一局終瞭,勝負已定,但真正的學習纔剛剛開始。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引導讀者進行“復盤”——即對整個過程進行深刻的反思。復盤不是為瞭沉湎於輸贏,而是為瞭提煉齣可復製的經驗,修正思維模式。通過這種循環往復的迭代過程,實現個人的智慧增長與心性圓滿。 結語:在棋盤之外,體悟人生 《世事如棋,“圍棋十訣”中的智慧人生》期望成為讀者日常生活的戰略指南。它不教你如何戰勝對手,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控自我。每一位翻開此書的讀者,都將踏上一次跨越棋盤的旅程,在對古老智慧的體悟中,構建一個更清晰、更從容的人生藍圖。世事如棋,你我皆是執棋者,智慧的布局,方能成就圓滿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