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文史随笔集,书名源于俗语“世事如棋日日新”。以围棋棋理、围棋战术、围棋人物、围棋故事等为引子,结合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进行书写,分十诀,行文轻松流畅,可读性强,对广大学生、围棋爱好者、文史爱好者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智慧,具有积极意义和励志作用。文图并茂。
作者简介
杨自强,报人、文化学者,1964年生于浙江海宁,20世纪80年代师从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研习古典文献学。现为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学贯中西——李善兰传》《人生三十六计》《李日华》《无规则游戏》《冷眼热肠》《将相本无种:历史的闲言碎语》《一生一个字:历史的闲言碎语》等十余部学术专著、学术随笔和新闻评论集,并在各地报刊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
目录
第一诀 不得贪胜
“无目”之妙手
第二诀 入界宜缓
叩桥而不渡
第三诀 攻彼顾我
百目大杀局
第四诀:弃子争先
死棋活用
第五诀:舍小就大
耳赤之妙手
第六诀:逢危须弃
一弃再弃的名局
第七诀:慎勿轻速
“准名人”的误算
第八诀:动须相应
古今无类之妙手
第九诀 彼强自保
形势判断之名局
第十诀:势孤取和
“枯木逢春”的擂争
精彩书摘
本手:聪明最是老实人
围棋上的本手,指的是那些合乎棋理、合乎本分之著手,既不过分也不迟缓。通俗一点说,就是那些本分老实的棋。围棋是一人一手轮流下,双方拥有的“资源”是一样的,“资源”的使用效率能达到十分,那当然很好,能达到八九分,也可以满意了,这就是“本手”。如果硬要一分钱当一块钱来花,等于在棋盘上一个子要对付人家几个子,以寡敌众,以弱击强,如果双方棋力相当,这只能是自取其辱。因此,不贪婪,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取胜之道。“揠苗助长”故事里的那个宋人之所以可笑,就在于他没有下出“本手”,最后必然是事与愿违。
实话实说,晏同叔官运亨通
李济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有“中国考古学之父”之称。一个学生在临毕业时向他请教做学问的方法。李济问他:“假如一个网球掉在一大片草地里,而你又不知球从什么方向掉进去的,怎样才能这个网球?”对这貌似“无厘头”的问题,学生一下不知所措。李济说:“只有从草地的一边开始,按部就班地来往搜索,绝不跳跃,也不取巧地找到草地的另一边,这才是最有把握而不走冤枉路的办法。做学问也如找网球一样,只有这样不取巧,不信运气地去做一些也许被认为是笨功夫的工作,才会有真正成功的时候。”
李济说的是做学问,其实围棋也是如此,这个找网球的方法,用围棋的术语来说,就是“本手”。
春秋时鲁国有个相国叫公仪休,此人很喜欢吃鱼,于是国人纷纷买了鱼来送给他,但公仪休一律不收。有个门客很不理解,问他,你不喜欢吃鱼么,怎么一条鱼也不要?公仪休说:“只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受鱼。拿了人家的鱼,就得为人家办事,为人办事,免不了要枉法,一枉法,说不定这相国就没得做了。不做相国,就没人送我鱼了,而我自己又不会捕鱼,从此就没鱼吃了。而我不受鱼,凭相国的俸禄,买几条鱼吃吃还是绰绰有余。只要我这相国做得下去,鱼自然吃得下去。”公仪休的“却鱼”,就是一着“本手”。有了这着本手,他就没了后患,也用不着“补棋”(比如退赃,比如掩盖贪赃行为),而结果也不坏(照样有鱼吃),假如他受了鱼,就可能从此不得安生,这就是犯了“贪胜”的毛病。
本手,可以理解为“本分的着手”,就是老实、诚恳,这肯定不能一下子捡个大皮夹-----如某些投机取巧者一样,但最终还是会有回报,所谓“做人老实最聪明”就是这个意思。
北宋时有个著名词人叫晏殊,字同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他的名句。晏殊还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政治家,官拜宰相。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他早年的两则故事。
宋景德二年(1005年),有“神童”之称、年仅十四岁的晏殊来到京城应试,成绩出色,考中进士。几天后,宋真宗亲自主持进士的诗、赋、论的考试。晏殊拿到考题一看,心头一喜,这作赋的考题正是自己刚做过的。这真是天下掉下了馅饼,笑纳便是,反正除了天知地知,只有自己知道。晏殊却当场提出“抗议”:“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要求另出一个题目。宋真宗见晏殊年纪轻轻,才华横溢,又是如此的实诚,“极爱其不隐”,大为欣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当时天下太平,国家富庶,京城的官员们往往在公务之余,流连于市楼酒肆,休闲娱乐。只有晏殊不随波逐流,每天在他堂弟在家埋头读书,互相探讨研究。一次,要在群臣中挑选一名东宫官。宋真宗说,也别再找了,就晏殊吧。东宫官负责对太子的教育,责任重大,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大臣担任。有关官员对这一任命实在有点不大理解,向真宗询问。真宗说,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只有晏殊杜门不出,一心读书,这样的人正是太子的好老师。到了授官之日,真宗当面说起任命晏殊的道理,也是个勉励的意思。不料晏殊说,其实我也不是不喜欢宴游,但家境清寒,没钱去花天酒地。我如果有了钱,或许也会到酒肆玩乐的。皇帝一听,更加喜欢他的诚实,这东宫官一职更是非他莫属了。晏殊后来仕途顺利,“卒至大用”,跟他这诚实的秉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应该说,在考试和授官这两个人生的关键时刻,面对难得的“误会”,晏殊就是来个顺水推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他还是坚持下出“本手”,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而这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细究起来,晏殊的这一“本手”也是最合适的应手,假如他顺着皇帝的话,说自己不喜宴游只爱读书,那么,当他发达后,要么露出本性而有“欺君”之罪,要么一直伪装下去自己痛苦,这都给以后的人生带来隐患。而实话实说,眼前可能会失去一些利益,但此后再也不用“补棋”,一生舒坦。当然,晏殊当时可能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只是按棋理下出了一着“本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说的也就是这个“不得贪胜”的道理。而“只管向前”的贪胜者,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太好。
……
前言/序言
序
孙光明
汉代班固的《弈旨》,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围棋的理论文章,大史学家班固认为围棋“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围棋象征着天地、阴阳、神明,天地万物、上下古今无不可以通过围棋来呈现,所谓“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围棋是否真如班固所说的融合于天地造化,恐怕很难说得清楚,但围棋之道与世间万物之理相通,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清代陶式玉在《官子谱》序中说,下棋时强弱优劣的不断转化,可以体会春夏秋冬的更替;下棋时的计算和变化,可以理解“孙子兵法”的神妙,下棋时的深谋远虑,犹如治理国家的审慎与周全,下棋时控制情绪、抑止贪欲,就像贤明之人的自律自察。甚至“宦海风波,世途荆棘,升沉倏易,情态顿殊”,都可以在围棋中得到领悟,“天下事何者非弈也”,人生世事,也就是一盘棋而已,“法在谱中,理在弈外”通晓了棋理,也就领悟了人生。
当然,古人的这些话,是就围棋的本质而言,是从大处着眼,并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围棋就是世界,棋理就是真理。否则,围棋高手就是所有领域的高手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它本身有着技、艺、道三个层面。技,是技术,围棋最基本的要素。艺,乃艺术,技术成熟到一定的阶段就进入了艺术的境界。道,则是棋道,是围棋中蕴涵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围棋,可以加深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为历史和围棋本身所不断证明了的。古人一方面不断强调,围棋无非是“小道”“小数”,另一方面,又说它通于“大道”。初看似乎十分矛盾,但古人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从“小道”得悟“大道”,从方寸棋枰,看到天地方圆之象、阴阳动静之理。其实,几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具有术、艺、道三个层面,浸淫日久,所知渐深,都是可以从小见大,慢慢地领悟到一些形而上的东西的。毕竟,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下棋的道理、打球的道理、写字画画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说到底,万物一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深入探讨围棋哲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避免提及“AI”或其他与其相关的内容。 --- 图书名称: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 引言:棋盘上的哲思与人生 人生如棋局,瞬息万变,充满了选择、权衡与布局。世事纷繁复杂,每一步决策都可能导向不同的未来。古老的东方智慧——围棋,以其独特的规则和深邃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洞察世界的镜子。 《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并非一本教授围棋技巧的入门指南,而是一部将围棋的哲学精髓与现代生活智慧相融合的思考之作。本书立足于“围棋十诀”这一凝练了千年棋道经验的经典理论,将其拆解、阐释,并深入探讨这些古老原则如何在职场晋升、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乃至个人成长中发挥指导作用。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跳出对围棋技术层面的执着,转而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维、应变能力和心性修炼。通过对“十诀”的逐一剖析,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宏大、更具韧性的自我构建之道。 第一部分:布局谋篇——确立全局观与战略定力 围棋的开局,是布局谋篇的关键,这与人生的战略规划何其相似。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重点解析“十诀”中关于布局的智慧。 1. 布局的“大”与“小”:视野的拓宽与聚焦 围棋讲究“先大后小,舍小取大”。这不仅是关于棋子的价值判断,更是关于人生资源配置的哲学。在浩瀚的人生海洋中,我们如何识别出那些真正“大”的战略目标?本书将探讨如何区分短期的蝇头小利与长远的价值积累,指导读者在面对无数选择时,保持战略上的定力,敢于在初始阶段放弃局部、着眼于整体的优势。 2. 棋形与局势的判断:对环境的敏锐洞察 优秀的棋手能从纷繁的棋子上看出棋形的强弱与局势的走向。在现代社会,这转化为对市场趋势、人际关系网络乃至个人内在状态的敏锐感知。我们将解析如何通过观察细微的变化,预判未来的走势,从而在关键节点做出前瞻性的决策。 3. 占地与扩张:平衡发展与风险控制 围棋的本质是圈地,但过于急切的扩张往往导致棋形疲弱,容易被对手反击。本书将深入探讨“围而不堵,活棋先行”的理念,将其映射到个人发展中,即如何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保持自身战略的稳固性,避免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的资源透支或结构失衡。 第二部分:中盘制胜——进退之间的权衡艺术 中盘的攻防转换,是决定棋局走向的关键。这部分聚焦于围棋“十诀”中关于战斗与应变的智慧。 4. 攻防的转换:进退的艺术与时机的把握 “十诀”强调攻防的自然转换,而非僵硬的对立。在人生的博弈中,何时该主动出击,何时又该韬光养晦?本书将通过剖析围棋中的“借力打力”、“弃子争先”等概念,阐释在复杂情境下,如何灵活运用策略,通过合理的让步来换取更大的利益空间,以及何时必须坚守阵地,毫不退让。 5. 棋筋与薄弱点的攻击:聚焦核心矛盾 围棋的攻击往往瞄准对方的“棋筋”——即连接其势力的核心要害。人生亦然,高效的解决问题需要直击核心矛盾。本书将指导读者识别并专注于那些对全局影响最大的关键点,避免陷入无谓的消耗战,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治孤与应变: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治孤”是围棋中面临孤棋如何做活的艺术。在人生的低谷或被动局面中,如何保持冷静,构建生存空间,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将借鉴围棋中对“眼位”的重视,引申出构建个人安全区和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周旋,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第三部分:收官布局——价值的实现与心性的修炼 棋局的收官,是对全局价值的最后清算与巩固,这关乎心态的稳定与细节的把握。 7. 价值的精确计算:量化与预估的艺术 收官阶段,每一步的价值都清晰可见。本书将探讨如何像棋手那样,对潜在的每一步行动进行价值量化评估,减少因“感觉”而做的错误决策。这要求我们培养一种对细节的敏感度,确保最终的成果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预定目标。 8. 劫争的处理:博弈中的决断力 “劫”是围棋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它考验着双方的决心和对潜在损失的承受能力。本书将剖析处理“劫争”的智慧,即在关键冲突中,如何评估不同选择的风险与回报,做出不可逆转的决断。这种对高风险决策的训练,对于现代领导者和创业者至关重要。 9. 棋局的终结与反思:持续的迭代与成长 一局终了,胜负已定,但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引导读者进行“复盘”——即对整个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复盘不是为了沉湎于输赢,而是为了提炼出可复制的经验,修正思维模式。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迭代过程,实现个人的智慧增长与心性圆满。 结语:在棋盘之外,体悟人生 《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期望成为读者日常生活的战略指南。它不教你如何战胜对手,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控自我。每一位翻开此书的读者,都将踏上一次跨越棋盘的旅程,在对古老智慧的体悟中,构建一个更清晰、更从容的人生蓝图。世事如棋,你我皆是执棋者,智慧的布局,方能成就圆满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