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天當“三峽工程公共關係傳播效果研究”項目啓動並交由我負責時,我正在復旦大學的“中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方法2009年暑期學校”學習,適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傳播藝術係的潘忠黨教授在復旦大學訪問研究。於是我在強化學習暑期班上各位資深傳播學研究者如李金銓教授、陳韜文教授等係統推介的傳播學前沿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同時,得到瞭潘忠黨教授對本項目整體研究設計的指導與建議。潘忠黨教授嚮我推薦瞭美國zui經典的運用媒介效果理論為基礎的研究報告“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國傢電視暴力研究)Santa Barbara,etc.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Inc,1998.,該報告研究瞭電視中的暴力內容對受眾認知與態度的影響,這與我們將要研究的三峽專屬媒體的公共關係傳播活動對受眾認知與態度影響的研究有著異麯同工之妙,即都是以媒介能夠影響受眾的認知這一假設為理論前提的。 本研究旨在對三峽公司的專屬媒體運用媒介與其他公共關係傳播手段所做的關於三峽工程形象建構的傳播活動的效果進行實證考察,它的理論貢獻在於驗證傳播學的媒介效果理論,主要是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效果理論在中國三峽工程這一由政府主導的巨型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在政府形象、企業形象的建構中的作用過程,是這兩種媒介效果理論內涵在特定背景下的適用性拓展。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和受眾調查的定量研究方法驗證瞭三峽專屬媒體的報道活動和其他公共關係傳播活動設定的國內權wei媒介的議程,而國內權wei媒介則利用其強大的影響力設定瞭國內受眾的認知議程和海外媒體的傳播議程,以及對三峽工程認知的基本框架。同時運用大量的受眾深度訪談以及對網絡輿論的內容分析和個案研究揭示三峽專屬媒體在下一步的公共關係傳播活動中改善傳播效果、促進受眾認同度的傳播技巧,如雙麵信息的提供、精神文化內容的豐富、積極設定網絡輿論的議程等。 在研究設計與執行的過程中,我們還得到瞭香港城市大學媒介與傳播學係的祝建華教授的指導。他對問捲設計的科學性提齣瞭寶貴的建議,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他的無限耐心和永遠的在場給瞭我非常大的激勵,我知道隻要有任何的疑惑和難題,他都會及時迴復我的郵件,無論他在哪裏,忙或不忙。 我要特彆感謝張昆教授對我所主持的係列“傳播學高級研究方法”學術沙龍活動的熱情鼓勵與支持。正是藉助長時間的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討和學習,我纔有幸在項目啓動時招募到我的研究團隊成員,他們也是學術沙龍的長期固定會員,我們在學習和研討中度過瞭無數充實而愉悅的時光。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確定在整體研究設計和問捲設計以及寫作過程中,都完全按照規範的科學研究範式來進行。每一個細節都按“claim�瞖vidence”(觀點�倉ぞ�)的模式展開,保證對支持觀點的證據具備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六個特點Booth W C.The Craft of Research[M].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98��102.:準確性(accuracy),精確性(precision),充分(sufficiency),代錶性(representativeness),權wei性(authority),清楚明白(perspicuity)。小到每一個受眾態度的問題都包括瞭觀點和證據兩個部分,如關於受眾對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問題:“通過長江shou次全麵‘體檢’,監控水質汙染情況,為大江截流前後控製水質汙染提供瞭依據”(意在請受眾評價三峽項目的水質汙染控製狀況,理由是對水質汙染提供瞭監控和檢查措施)。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包含瞭大量的準備和資料收集,纔能將證明觀點的證據濃縮在一個句子中。大到每一章都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設計,遵循著嚴格的實證研究規範,以盡量保證研究結論的信度與效度。 研究是一門藝術,藝術活動的過程總是充滿瞭創新的艱難和創造的歡樂。我在本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得到的zui大快樂來自與團隊成員們共同學習討論。我第yi次發帖徵集研究助手的誌願者時,正如我所期待的,梅珍、李曉娥、吳星、王琦馬上給予瞭積極的迴應。不知道是否巧閤,當研究進入尾聲時,她們全部獲得瞭免試保送研究生的資格。研究生曾循、王利婷、鬍光峻、劉猛,特優生方甜、司秀雲,湖北日報社的記者陳會君,廣告2007級的全班同學,都一起分享過這項研究過程中的巨大樂趣,並做齣瞭巨大的貢獻。堅持到zui後的同學,我要特彆感謝他們長時間的辛勤勞動和堅持。他們的主要貢獻分彆體現在:第二章(曾循),第三、八章(王琦),第四章(吳星),第五章(李曉娥),第六章(梅珍、司秀雲),第八章(方甜、王利婷、陳會君)。他們都經曆瞭完整的研究的執行過程: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處理與分析(內容分析中包含數萬條媒體報道記錄和數百條受眾調查記錄),訪談材料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的報告與理論討論,等等。 在經過數年的修改,不斷補充數據,深化理論分析之後,現在終於迎來瞭本書的齣版。 陳先紅教授自始至終都指導著本項研究的基本方嚮,她的政府公共關係傳播以及公共關係生態學的理論也是本研究的學理基礎之一。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張鵬程博士為我們提供瞭研究方法和軟件使用的指導。陳少華教授在研究過程中提供瞭數據技術支持平颱和全麵的後勤保障。本研究中齣現的任何問題和責任則全部由我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