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正书并篆额,镌玉册官邵建和、邵建初兄弟所镌。刻于唐会昌元年(八四一)十二月,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现藏陕西西安碑林。柳公权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端庄劲健,矫健挺拔,《玄秘塔碑》系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人书俱老,是柳书极经典的代表作,明王世贞评价此碑为“柳书中之zui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清王澍说此碑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拓本,无额,一册。二行“团连观察处置”之“观”字撇笔未损,三行“兼判院事上柱国”之“上”字及十二行“超迈”之“超”字完好。钤“灵石杨氏墨林家藏”“槐荫斋鉴赏章”“会稽王季恺章”“杨墨林鉴藏金石印”等印。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麄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锈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釭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另外,那几本收录了唐代楷书大家作品的卷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那一本,从碑文的历史背景到颜体的雄浑气度,介绍得非常详尽。书里对颜体的“蚕头燕尾”和“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的特点分析得入木三分,配图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细微的侧锋入笔和回锋的顿挫,都能看得清楚。读完之后再去临摹,感觉自己的手下意识地会往那个方向去靠拢,不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带着理解去下笔。这套丛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复印碑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深入解读的钥匙,让学习者能够真正理解古人的匠心所在。相比起市面上那些只有放大字的字帖,这套丛书提供的学术支撑和审美引导,价值简直高出不止一个层次,是真正想在书法上有所精进的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说,对于像我这种喜欢系统学习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丛书里其他几册的“丛书”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印证、层层递进的学习体系,而不是零散的资料堆砌。比如,在你学习了初唐欧阳询的法度森严之后,紧接着阅读另一本关于虞世南温润含蓄的分析,就能立刻对比出不同大师处理“间架结构”的细微差异,从而避免陷入单一风格的窠臼。这种编排上的巧妙布局,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和清晰的教学思路。每册书既可以独立成篇,深入研究某一大家;又可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构建起对整个中国书法史脉络清晰的认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可操作性的中国书法学习框架,让人感到学习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充满了笃实的进步感。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石刻拓片集,那里面收录的那些朴拙却充满生命力的作品,真的是太迷人了。这套丛书里关于这个时期的选本,展现了一种与成熟楷书截然不同的韵味——那种尚未完全定型的、带着隶书遗风的古朴之美。书中的介绍没有过度拔高,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在时代变迁中,民间书写和官方书写之间的张力。我发现,很多后世书法大家,恰恰是从这些“冷门”的墓志铭中汲取到了最鲜活的灵感,摆脱了唐代楷书的“板正”。这套丛书的广度和深度再次让我赞叹,它并没有局限于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标准范本”,而是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书法海洋中去发掘价值,这对拓展学习者的视野非常有帮助,让人明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变化。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丛书在介绍碑刻的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有一册专门讲宋代刻帖的,详细介绍了宋人是如何将晋唐的墨迹通过精湛的镌刻技术转移到石碑上的,这中间的“二度创作”和信息损耗、增益的问题,被阐述得非常专业。我们常常只关注纸面上的墨迹,却忽略了背后的刀法和石材的特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拓片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而且,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刻工流派也有所涉猎,使得对作品的鉴赏不再仅仅是线条的比较,更上升到了对历史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层面。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书法认知,让我体会到书法作品是如何从“写”到“刻”再到“拓”的完整历程。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里的其他册册,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尤其那几本介绍“二王”的,光是盯着那些摹本和拓本的细节看,都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笔墨气息。我记得有一本专门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光是辨析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别,就够我琢磨上好一阵子。书里对不同时代书家风格演变的梳理,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不像有些理论书读起来晦涩难懂,这本书的编排就像是带着你一步步走过中国书法史的长廊,每到一个节点,都有一位大家的作品为你驻足讲解。特别是它对用笔、结字、章法的深入剖析,即便是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也能从中窥见一些门道,知道哪些地方是需要着重练习和体会的。而且,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特别讲究,开本适中,纸张质感也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感觉自己手中捧着的不是简单的书籍,而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这套书不配箱子真是失误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这套书不配箱子真是失误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套书不配箱子真是失误
评分发送货快,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