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与策略/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与策略/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丽,王志军,[加拿大] 特里·安德森 著
图书标签:
  • 远程教育
  • 教学交互
  • 教学策略
  • 在线学习
  • 教育技术
  • 混合式学习
  • 学习设计
  • 远程教学
  • 教育研究
  • 中国远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4083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0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与策略/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以“远程学习教学交互层次塔”为核心,系统阐述了远程学习教学交互理论体系,从学习目标的适应性、常用媒体功能、三层交互的特点、学习评价方法等方面揭示了行为—认知主义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联通主义学习三类典型的远程学习教学交互模式。

作者简介

  [加拿大]特里·安德森(TerryAnderson),加拿大阿萨巴斯昔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远程教育研究协会主席,2005—2014年担任SSCI期刊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OnlineandDistanceLearning(IRRODL)主编。已出版11本学术著作,并参与35本学术著作的写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和著作发表后即被翻译成中文。2009年获在线学习领域的荣誉——查尔斯·E.魏德曼奖。2010年获得加拿大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领军人物奖、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标准研究奖。
  
  陈丽,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IJEMT)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已出版14本学术著作,在远程教育领域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期刊资料复印转载,承担5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曾获得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论文银奖、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第21届年会论文奖。
  
  王志军,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联通主义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发表论文30余篇(SSCI论文2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期刊资料复印转载。主持6项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担任国际SSCI期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Online and Distance Learning和国内期刊《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多本期刊的论文评审员。

目录

1 教与学再度整合中的教学交匠
1.1 远程学习教学交互研究的重要性
1.2 教学交互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
1.3 教学交互研究的两个视角:技术视角和教学法视角
1.4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2 教学交互的内涵与慨念体系
2.1 教学交互的内涵、本质及分类
2.2 教学交互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3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教学交互模型与教学交互层次塔
3.1 学习过程的会话模型
3.2 学习过程的教学交互
3.3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
3.4 教学交互的特点分析
3.5 教学交互层次塔
3.6 理论模型对研究远程学习和教学交互的意义
3.7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教学交互的哲学基础
4.1 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思想
4.2 交往行为与远程学习教学交互
4.3 交往行为理论与远程学习教学交互层次塔
4.4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三代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
5.1 三代远程学习中教学交互规律的分析框架
5.2 行为一认知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
5.3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
5.4 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
5.5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操作交瓦与媒体的交互性
6.1 交互性的定义
6.2 学习环境的交互性
6.3 学习工具的交互性
6.4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
6.5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信息交互与学习活动设计
7.1 三类信息交瓦的影响因素
7.2 学习活动的价值及定义
7.3 学习活动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7.4 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7.5 不同类型学习活动设计
7.6 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7.7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概念交互与学习评价
8.1 行为-认知主义学习中的概念交互与学习评价
8.2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中的概念交互与学习评价
8.3 联通主义学习中的概念交互与学习评价
8.4 学习评价的综合性问题
8.5 教学交互水平的评价——基于量规的评价
8.6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9 教学交互相关理论与模型述评
9.1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9.2 等效交互原理
9.3 网络学习和辅导的五阶段模型
9.4 基于交互的在线学习模型
9.5 在线学习交可层级
9.6 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模型
9.7 其他相关模型
9.8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10 教学交互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10.1 两种研究范式
10.2 一种理论建构的思想:教学交互分层思想
10.3 教学交互水平分析法
10.4 其他常用的研究方法
10.5 评价教学交互研究的维度和关键问题
10.6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11 教学交互研究的趋势与问题
11.1 信启、交互及支持技术的发展
11.2 教学交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3 教学交互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1.4 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教育学的现代视角》 核心观点: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教育学视角,探讨教育的本质、发展趋势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我们摒弃了传统教育学的陈旧框架,转而拥抱更加多元、动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书围绕“理解教育、革新教育、赋能教育”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和更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和实践教育。 第一部分:教育的本质与现代图景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本书认为,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生态系统,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个体发展的新维度: 我们将教育的重点从“学什么”转向“怎么学”和“为什么学”,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终身性。这意味着教育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驱动的、持续终生的过程。我们探讨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理解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来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包括信息处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 社会建构的理解: 教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本书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即教育在塑造个体、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社会变迁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教育、技术发展对教育模式的颠覆、以及社会结构性不平等如何体现在教育机会和结果的差异上。我们主张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积极推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技术的双刃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本书不回避技术带来的挑战,例如信息爆炸带来的筛选与辨别能力缺失、技术鸿沟加剧教育不公、以及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带来的情感疏离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入探讨了技术如何赋能教育,如何成为促进个性化学习、拓展学习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教学效率的强大工具。我们将审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强调技术应用的伦理考量与人文关怀。 教育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尽管教育具有普适性的原则和目标,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其教育实践必然呈现出其独特性。本书鼓励读者在理解教育的共性基础上,深入挖掘教育的特殊性,尊重和借鉴不同文明的教育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与经验,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视角。 第二部分:教育革新的核心要素 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我们便进入了革新的阶段。教育革新并非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需要触及教育的深层结构和核心要素。 课程的重塑: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线性结构,而忽略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本书提出,未来的课程应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使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复杂问题,并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课程改革需要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和“素养中心”。 教学的变革: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其革新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本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陪伴者。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培训、研究和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 评价的重构: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本书提出,评价应更加注重过程性、形成性和多元性,将评价视为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工具,而非简单的甄别手段。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组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学习环境的优化: 学习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空间,更涵盖了学习的氛围、文化和支持系统。本书强调构建一个安全、包容、激发好奇心和鼓励合作的学习社区。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空间,如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创造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习环境的优化需要关注学习者在生理、心理、社交等各个层面的需求。 第三部分:教育赋能的未来路径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赋能个体,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 终身学习的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历不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书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我们将分析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以及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构建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 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包括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关注弱势群体、以及通过教育改变代际贫困等。我们主张教育应该成为机会均等的放大器,而非不平等的复制器。 教育与社会创新的联动: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孵化器。本书探讨了教育如何与社会创新需求相结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审视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面向未来的教育者: 面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本书探讨了未来教育者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精神。我们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培养与发展体系,支持教育者成为变革的引领者和学习的典范。 结语: 《教育学的现代视角》是一次关于教育的深度对话,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并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教育是一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事业,唯有不断地探索、革新与赋能,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呼唤,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并非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邀请每一位读者加入这场关于教育的探索之旅,共同描绘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显然不是仅仅针对K-12或者高等教育的某个单一领域,而是以一个非常开阔的视角,审视了整个“远程学习生态系统”中交互作用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其中穿插的哲学思辨,比如对“临场感”的探讨,在没有物理空间约束的虚拟世界里,如何通过精妙的交互设计来重塑学习者的“在场”体验,这已经触及到教育本质的层面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距离”——距离不再是障碍,而是一种可以被精心塑造和利用的设计变量。例如,书中对比了同步语音会议与延时视频日志在构建社群感上的不同侧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时间管理和内容组织建议。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积累和对技术潜能的深刻洞察。对于那些正在摸索如何将传统教学法“数字化迁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桥梁和指南,避免了盲目追逐新技术而忽略了教学核心价值的陷阱。读完后,我对未来教育的可能性充满了乐观和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读完之后简直让人茅塞顿开,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对教学互动的深度剖析,绝非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性和前瞻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交互”这个核心概念的重新界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而是将技术、环境、内容乃至学习者自身的心态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探讨了异步交流的效能最大化,那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这种经常需要平衡工作与学习的人量身定做。它没有简单地推荐使用某种工具,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认知心理学原理,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的反馈机制在远程环境中更具激励性。读到关于“情境化学习设计”的部分时,我甚至停下来反思了自己过去几年参与的一些在线课程,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课程让人感觉像在“完成任务”,而有些则能真正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帮助一线教育者和课程设计师跳出工具的表象,直达教学互动的本质。对于任何希望在“远程”这个大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让复杂的教育工程变得清晰可循。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专业,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使得即便是涉及到复杂模型构建的部分,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它没有采取说教的口吻,而是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引导读者共同解构远程教育中的复杂交互场域。最令我折服的是其对“反馈循环的闭合”所做的详尽论述,这不仅仅是关于“及时性”,更是关于“意义构建”。作者强调,有效的远程交互,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书中详尽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提问和引导性的任务设计,促使学习者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我发现,书中对“技术中介下的情感连接”这一前沿议题的讨论尤其深刻,它平衡了对效率的追求与对学习者情感需求的关怀,避免了将教育过程完全“去人化”的风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既注重实效又兼具人文关怀的远程教学交互蓝图,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将复杂的理论阐述得既严谨又不失温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将“策略”停留在纸面上,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策略在真实学习场景中的落地效果。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同伴互评”机制,书中提出的“多维反馈矩阵”模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我过去总觉得同伴互评很容易流于形式,但这本书揭示了其中关键的“锚定点”和“激励循环”。它不仅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有效”,这种深入的逻辑推导,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此外,书中对“跨文化”远程学习环境中的交互挑战也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这对于日益全球化的教育趋势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育学著作,而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导师进行深入的一对一交流,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评分

与其他侧重于技术工具介绍的读物截然不同,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策略”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它将教学交互分拆成了若干个可操作的模块,并为每一个模块提供了从低技术到高技术背景下均可适用的优化路径。我注意到,作者对“沉默”在远程交互中的意义给予了高度关注,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在实体课堂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眼神和微表情来判断理解程度,但在远程环境中,沉默往往被误解为不参与或网络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间接观测和主动引导策略,用以“解码”这些远程的沉默,将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这种对微妙之处的捕捉和精细化处理,使得整本书的指导性极强,真正做到了知微见著。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面对大量自学者或者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机构管理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蓝图,它教我们如何设计出更具人情味、更少隔阂的学习体验,即使屏幕隔着千山万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