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波伦 著,红琳 译
图书标签:
  • 饮食
  • 健康
  • 营养
  • 食谱
  • 烹饪
  • 美食
  • 生活
  • 家庭
  • 日常
  • 饮食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1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13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适合撕下来贴在冰箱上的小书。为你带来83条醒脑、醒胃的关于好好吃饭的法则。

其实,吃真正的食物不需要规则。我们要建立和食物更愉悦、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内容简介

如今,吃饭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摆在超市里、餐桌上的东西我们究竟该吃什么?

坚信喝无糖苏打饮料可以瘦身?喜欢独自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偏执于营养饮食的清规戒律?

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获得者,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长期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带来83条醒脑、醒胃的关于吃的法则。在自然界中寻找甜食、不吃含有五种以上成分的食品、晚餐喝一杯葡萄酒、餐桌上放一束花、偶尔破一次戒,吃真实的食物是不需要规则的。

轻松学会区分“真实的食物”——植物、动物、菌菇这些人类世代摄食的食材,和依靠现代食品科学的深加工食品。每一条法则都提供了一种分辨方法,共同目标是让不健康食品远离你的餐桌和购物车。

迈克尔·波伦并非站在营养学家的角度夸夸其谈,而是像美食侦探一样,为真实的食物辩护,告诉每一位食者怎么吃才能和食物建立更健康、更愉悦的亲密关系。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目录

前 言 // IX

*章 吃什么? 吃真实的食物

1 吃真实的食物 // 004

2 不吃你的曾祖母不认识的食物 // 006

3 不吃含有食品柜中通常见不到的成分的食品 // 008

4 不吃含高果糖浆的食品 // 010

5 不吃将糖(或甜味剂)列在成分表前几位的食品 // 011

6 不吃含五种以上成分的食品 // 013

7 不吃含有三年级学生弄不懂成分的食品 // 014

8 不吃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 015

9 不吃名称中带有“清淡”、“低脂”或“无脂”等字眼的食品 // 017

10 不吃冒名*替的食品 // 019

11 不吃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的食品 // 020

12 尽可能不进超市 // 022

13 避开超市中心区,在外围区采购 // 023

14 只吃会“腐败”的食物 // 024

15 你应该知道所吃食物成分的原始形态或能见到其在自然界中

生长 // 025

16 每周采购食物 // 026

17 买零食要到农贸市场 // 027

18 亲近农田,吃得健康 // 028

19 只吃人烹制的食物 // 029

20 不要食用要求戴白帽进入的场地生产出来的食品 // 030

21 植物的果实可以吃;工厂的产品不要吃 // 031

22 从车窗递进来的东西不是食物 // 032

23 在各种不同语言中名称相同的东西不是食物(如麦当劳、奇

多、品客) // 033

24 吃真实的食物是不需要规则的 // 034

第二章 吃哪一类食物 多吃植物

25 植物为主,主要吃叶菜 // 040

26 把肉当作调味品或解馋美食 // 041

27 “一条腿(蘑菇和植物)好于两条腿(禽类),两条腿好于四

条腿(牛、猪等哺乳动物)” // 043

28 吃五颜六色的食物 // 045

29 喝菠菜汤 // 046

30 吃饮食洁净的动物 // 048

31 如果家里放得下,买个冰柜吧 // 050

32 做个杂食性动物 // 051

33 好食物来自健康土壤 // 052

34 尽可能吃野生植物 // 054

35 不要小看油脂高的小鱼 // 056

36 吃一些被细菌和真菌预先消化过的食物 // 057

37 加盐加糖要亲手掌勺 // 058

38 自然界中寻甜食 // 059

39 不吃使牛奶变色的早餐麦片 // 061

40 水是*佳的饮料 // 063

41 牛奶是食品,不是饮料 // 064

42 “面包越白,死得越快” // 065

43 怕胖的人不要吃甜食和高淀粉食物 // 066

44 珍爱石磨粮油 // 067

45 想吃垃圾食品自己做 // 068

46 珍爱调味香料 // 069

47 戒除营养品 // 071

48 向法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希腊人学吃饭 // 072

49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非传统食品 // 074

50 欺骗身体的成分不要吃 // 076

51 享用天然含咖啡因的饮料,不喝人工添加咖啡因的饮料 // 077

52 晚餐喝一杯葡萄酒 // 078

第三章 怎么吃? 不过量

53 多花钱,少吃饭 // 085

54 少吃 // 087

55 进食止于未饱时 // 088

56 饿了再吃,而不是无聊了就吃 // 090

57 如果一次吃不下一个苹果,说明你根本不饿 // 091

58 饿一点儿没坏处 // 092

59 不要过度饥饿 // 093

60 食量由胃决定 // 094

61 蔬菜先上桌 // 095

62 慢慢吃 // 096

63 宴席的滋味在*口 // 097

64 进餐要跟烹调所花时间一样长 // 098

65 想一想食物来自何处 // 099

66 不当快餐厨师 // 100

67 购买小号的杯盘 // 101

68 适量盛饭,不添加 // 102

69 点小份儿 // 103

70 “早餐如国王,午餐如王子,晚餐如乞丐” // 104

71 要吃饭 // 105

72 餐间零食只限于吃未经加工的植物食品 // 107

73 只在餐桌上吃东西 // 108

74 别在加油站里给身体加油 // 110

75 “食品标签不上餐桌” // 111

76 餐桌上放一束花,饭菜口味好一倍 // 112

77 盘中餐不吃光 // 113

78 尽可能不单独进餐 // 114

79 美食只当美食吃 // 116

80 堆肥 // 118

81 有地种在地里,无地种在盆里 // 120

82 下厨做饭 // 123

83 偶尔破一次戒 // 125

致 谢 // 129


精彩书摘

晚餐喝一杯葡萄酒

有规律地适量饮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寿命更长而且患心脏病的风险要低得多。任何一种酒精饮料似乎都能减小心脏病的风险,但红葡萄酒中的多酚(尤其是白藜芦醇)的保护作用独领风骚。

推荐每日饮酒量男性不超过两杯,女性一杯。每天少量饮酒优于周末开怀畅饮,进餐时饮酒胜过空腹饮酒。

宴席的滋味在*口

*口的滋味是无与伦比的,随后的每一口饭带给你的满足感逐步降低。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进餐要跟烹调所花时间一样长

这是个相当不错的衡量标准,它体现出对厨师所付出的心血的尊重,不管这位厨师是你、是他或是她。同时,又能帮助你细嚼慢咽,仔细品味。

要想从食品学家和食品加工商手里夺回饮食控制权,确保你吃的是真正的食物而不是含有不健康油脂、高果糖浆和过量的盐的可食性物质,自己下厨是*好的方法。

避开超市中心区,在外围区采购

大多数超市采用相同的陈列方式:加工食品占据店里的中心区走廊,生鲜食品柜——农产品、肉、鱼、乳制品——沿墙摆放。如果沿着店面的四周活动,就更有可能在购物车里装满真实的食物。

食品标签不上餐桌

食品标识和外包装不要放到餐桌上,即使吃的是外卖,也要把食品从餐盒中取出来放到盘子里。这样进餐可以更悠闲,吃得更香甜。

餐桌上放一束花,饭菜口味好一倍


前言/序言


《味觉的边界:环球风味探险与烹饪哲学》 一本关于探索、理解与重塑我们与食物关系的手册,它不提供固定的规则,只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本跨越地理、文化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暂时搁置关于“应该”如何进食的日常争论,转而投身于一个更广阔、更迷人的领域:食物作为文化载体、身份标记以及个体体验的复杂构成。 《味觉的边界》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集,也不是营养学指南的替代品。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既有的饮食框架,去品尝那些隐藏在日常餐桌背后的深刻纹理。我们的旅程从对“经典”的质疑开始,探索那些在不同文明中被奉为圭臬,却又在时间洪流中悄然演变的饮食传统。 第一部:风味的地理志——从土壤到餐盘的漫长旅程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风味形成的地理决定性因素。我们探访了地球上最独特的几个风土区域,不只是记录他们吃什么,更探究“为什么”他们吃这些。 海洋与盐的艺术: 考察了日本的昆布、地中海的马尔顿海盐以及秘鲁的鱼露文化。讨论了盐分如何不仅仅是调味剂,更是文化保存(腌制、发酵)和仪式(祭祀、馈赠)的核心元素。我们详细分析了碘、镁等微量元素如何塑造出地域性的“咸鲜感”(Umami的变体)。 火候的语言: 深入研究了不同文明中“热能转化”的技术哲学。从蒙古烤肉的直接炙烤到法国酱汁(Sauce)中数小时的慢炖,火候不仅仅是烹饪步骤,它定义了食材的口感结构与风味释放的节奏。我们将探讨烟熏(Smoking)技术在美洲原住民与北欧传统中的象征意义。 香料的贸易迷宫: 不仅限于胡椒和肉桂,本章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地域性香料——比如埃塞俄比亚的格拉姆马萨拉(Garam Masala)中的小豆蔻的微妙差异,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上对丁香的殖民历史影响。食物的味道,往往是全球贸易路线的最终体现。 第二部:时间的魔法——发酵、熟成与陈化的哲学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即时满足。然而,人类饮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往往与“等待”相关。本部分着重探讨食物如何通过时间的维度实现质变。 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详细解析了韩国泡菜(Kimchi)、德国酸菜(Sauerkraut)以及英式奶酪(Cheese)中,微生物群落如何扮演“看不见的厨师”的角色。我们讨论了酸度(Acidity)在保存、结构重塑和风味复杂度提升中的关键作用。这不是关于“制作”泡菜,而是关于“理解”发酵的生态系统。 陈年的沉思: 探讨了如陈年火腿(Prosciutto)、陈年威士忌或葡萄酒中的“慢艺术”。分析了酶促反应、氧化还原过程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如何创造出我们称之为“深度”的味道。我们对比了日本酱油中长达数年的酿造周期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本质区别。 “腐败”与“美味”的临界点: 这是一个对边界的探索。臭豆腐、瑞典鲱鱼罐头(Surströmming)等食物挑战了我们对“新鲜”的固有认知。本章审视了文化如何设定了可接受的腐败阈值,以及在何种程度下,分解产物会转化为令人愉悦的鲜味分子。 第三部:餐桌上的符号学——仪式、身份与禁忌 食物远超其营养价值,它是社会互动的媒介。本部分将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解构餐桌上的权力结构与身份构建。 盛宴与匮乏的镜像: 比较了世界各地庆典(如感恩节、开斋节、春节)中的标志性食物。这些食物的稀有性、准备的复杂性以及共享的方式,如何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经济地位和对未来的希望。 身份的味觉编码: 探讨移民群体如何通过保留其传统食物来维系文化认同。例如,在异国他乡,一碗特定的汤或一块特定的面包,如何成为无声的乡愁载体。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本地化”(Localization)过程中,外来食物如何被本土元素同化,形成新的混合风味(Fusion的深层含义)。 禁忌的哲学基础: 为什么有些文化禁食猪肉,而另一些文化却将之视为珍馐?本章深入探讨了宗教、环境压力以及早期卫生观念如何共同塑造了饮食禁忌。理解禁忌,就是理解一个社会对自身边界的定义。 结语:重塑你的味觉地图 《味觉的边界》最终导向的是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的饮食态度。它不会告诉你早上应该吃燕麦还是鸡蛋,而是引导你思考:你选择的食物,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只是“吃东西”,而是开始“解码食物”。你将学会欣赏一块牛排在咀嚼时发生的分子变化,理解一盘沙拉背后的水资源分配哲学,并最终,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好奇心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三餐。这不是关于“健康”或“减肥”,而是关于“理解”与“连接”。这本书旨在拓宽你味蕾的感知范围,让你成为一个更睿智、更有故事的食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健康饮食充满好奇,总想找到一本能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吃得更科学、更健康的书。《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它承诺提供一套实用的指南,帮助我理解食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我的日常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一一解读那些关于“吃”的困惑,例如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健康的烹饪方式,甚至是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理论,而是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够轻松地在超市里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厨房里变幻出美味又健康的佳肴。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发掘其中关于食物的智慧,用以改善我的餐桌,提升我的生活品质。我尤其希望能学到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如何更好地利用时令食材,让每一餐都充满活力与健康。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饮食的大门,我准备好迎接里面所有的知识和启示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食物是生命的基础,而如何健康地食用食物,则关乎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这个书名,简洁而有力,暗示着它将是一本系统地阐述饮食原则的书。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各种食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学到如何科学地搭配食材,如何通过合理的烹饪方式保留食物的营养,以及如何根据身体的信号来调整饮食。我想象中的它,可能会包含一些图文并茂的解释,让复杂的营养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吃”的知识体系的书,让我不再对食物感到迷茫,而是能够自信地做出选择。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提升健康素养的有力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赋予防问者更强大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评分

我的生活节奏很快,常常感到在吃饭这件事上顾此失彼,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饮食。《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一个能够解救我的“法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贴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建议,让我即使在忙碌之余,也能轻松地做出健康的选择。我设想它会包含很多“小贴士”或者“懒人食谱”,能够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准备出营养均衡的餐点。我期待它能帮我理清关于食物的各种误区,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健康饮食原则。这本书应该像一位贴心的生活助手,随时随地都能给我提供帮助。我希望它能让我摆脱对“健康饮食”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它也可以是轻松、愉快且可持续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福音,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改变我饮食习惯的动力和方法。

评分

作为一个对美食有着不懈追求的人,我一直认为,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对身体的尊重。《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这个名字,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饮食的理解:它有其内在的“法则”,需要我们去学习和遵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食物的奥秘,从宏观的营养学原理到微观的食材搭配,都能给予我清晰的指引。我设想它会包含很多关于如何识别“健康”食物的标准,以及如何避免那些隐藏在日常饮食中的“陷阱”。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仅会讲解“吃什么”,更会教导我“怎么吃”——例如,用餐的顺序、进食的速度、以及不同人群的特殊饮食需求。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厨房里的必备参考,让我在准备每一餐时都能更加得心应手,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有章可循,真正做到“吃懂自己”。它应该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成长、不断启发我饮食智慧的书籍,让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拥抱更健康的生活。

评分

最近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意识到很多不经意间养成的坏习惯正在悄悄影响着我的健康。《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仿佛它就是来为我量身打造的“救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饮食模式的答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平衡膳食中的各类营养素,如何控制食量,以及如何应对各种社交场合下的饮食挑战。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实践,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一点点地改变。我想象中的它,可能还会包含一些关于食物与情绪、食物与生活方式之间联系的探讨,让我的理解更加全面。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改变饮食习惯的起点,帮助我从“知道”走向“做到”,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自我提升的契机。

评分

包装完好,发货快,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非常好。。。。。。。。

评分

喜欢阅读餐饮方面的图书。

评分

东西很好 全点赞 bangbangbang~!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字不多,可以借鉴。。

评分

满意 质量过关 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第一时间推荐的书,好好学习

评分

太好的饮食觉醒,一定要看,学习下,为健康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