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书系 跟大家读中国史(套装共10册)

诗书传家书系 跟大家读中国史(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大钊,张荫麟,何兹全,吕思勉,黄现璠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
  • 传统文化
  • 诗词
  • 传记
  • 家庭教育
  • 启蒙教育
  • 少儿读物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6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488
包装:盒装
丛书名: 诗书传家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与家人共享,传诸后世的史学经典
  2.趣味阅读,切实感受真实的中国历史
  3.民国以来史学八大家领读——

内容简介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春节zui为广泛书写的对联之一。“诗书传家”取其意思,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那些经典小书加以精挑细选,选出那些今天读者依然开卷有益的亲切好读的作品。这些书不仅适合我们自己修身养性,尤其适合家庭共读、亲子共读,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具有鲜明昂扬的“中国精神”,是应该不断传世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留给孩子这样一套书,就是留给孩子作为中国人的一份自信。
  这套书包括《唐诗宋词私学课堂》(5种)、《唐诗宋词细品慢讲》(10种)、《跟大家读中国史》(10种)、《国学必读经典》(12种),共计四套37册。适合做枕边书,也适合客厅、咖啡厅阅读,方便轻巧也适合带一本去旅行。
  《跟大家读中国史》包含以下10种图书,分别李大钊《史学要论》,张荫麟《中国史纲》,何兹全《秦汉史略》,吕思勉《三国史话》,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张荫麟《两宋史纲》,吴晗《明史简述》,郑天挺《清史简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本丛书是常读常新的简明中国史,补充教科书之外的历史,历数王朝兴亡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史学名家,切实感受真实的中国历史。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zui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6年任北京《晨钟报》主编。1917年任《甲寅》日刊编辑。1917年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参与编辑《新青年》,并任北京大学经济学、历史学教授。参与创办《每周评论》,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1927年被捕,英勇就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1934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历史、哲学两系讲师,同时兼授北京大学历史、哲学课程。1935年,应约编纂高中历史教材,即《中国史纲》。抗战爆发后,曾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0年转任浙江大学教授,1942年病逝于遵义,年仅37岁。张荫麟博学多闻,在史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能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每能自出新解,被同时代学者誉为“史学天才”。

  何兹全,著名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11年9月,2011年去世,享年100岁。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黄现璠(1899—1982),原名甘锦英,壮族,广西扶绥人,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1935年留学于目本东京帝国大学,1937年归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校史学教授。

精彩书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篇幅不大,但由于观点鲜明、立论平实、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因而在1949年前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受到普遍重视,是那时大学历史系使用zui广的教材,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一股清风扑面的感觉,有大梦初醒般的震动。
  ——马勇

  张(荫麟)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di一人,弟尝谓庚子赔偿之成绩,或在此一人之身也。
  ——陈寅恪

  郑天挺《清史简述》,只有几万字的书,然而涵盖量较大,且有通贯的观点。。
  ——冯尔康

  《三国史话》的大家风范,首先体现在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还表现在一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观点。它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然而通俗中却包含着渊博的知识,是小中见大、通俗中见高雅的典范。——梁满仓
  这样一种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考虑的兴趣大有助于我开阔眼界,对我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甚至是“世界观”都有影响。追根溯源,这方面启蒙的应是雷(海宗)先生的教学法。
  ——资中筠

目录

史学要论 李大钊 著
中国史纲 张荫麟 著
秦汉史略 何兹全 著
三国史话 吕思勉 著
唐代社会概略 黄现璠 著
两宋史纲 张荫麟 著 蒙木 编
明史简述 吴 晗 著
清史简述 郑天挺 著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著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 著


华夏文明的瑰宝: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书系名称:华夏文明的瑰宝: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暂定名) 图书数量:共10册 目标读者: 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历史爱好者、学生及研究人员。 --- 导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东方的广袤大地。本套书系《华夏文明的瑰宝: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旨在以宏大叙事与细腻笔触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一部立体、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通史。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力求挖掘历史背后的驱动力、社会结构的演变、思想文化的交锋与融合,让读者如同置身历史现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本套书系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严格的年代脉络,但又突破了传统断代史的僵化框架,力求展现历史的内在连续性与复杂性。全书以十个核心卷册为单位,层层深入,从文明的曙光一直铺陈至近现代的转型,每一册既能独立成章,又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精美的中华文明长卷。 --- 第一卷:文明的溯源与曙光:从石器时代到夏商王朝 (约12000 BCE – 1046 BCE)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童年”时期。我们将摒弃神话色彩,用考古学和文献考证的方法,探索早期人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迁徙与定居。重点剖析新石器时代多元文化(如仰韶、龙山文化)的兴起,探讨农业革命如何重塑社会结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国家形态的过渡,本书将深入探讨“家天下”的雏形及其历史地位的争议与重建。随后,我们将详细描绘商朝辉煌的青铜文明,重点分析甲骨文的解读,揭示商代王权、宗教(尤其是祖先崇拜)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本卷力求展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却又孕育了早期国家制度的“信史”开端。 第二卷:礼乐重构与封建的奠基:西周与春秋战国(上)(约1046 BCE – 771 BCE) 周人取代商人的合法性来源是什么?本卷将详细阐述“天命观”的创立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重点解析西周实行的宗法制与分封制,这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如何保证了早期王朝的长期稳定。 同时,本书将着重考察礼乐制度的构建——它不仅仅是仪式,更是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通过对“礼崩乐坏”的早期迹象的分析,为下一卷铺垫东周的社会动荡。本卷将展示一个由血缘和礼仪紧密维系的早期王朝的运作模式。 第三卷:思想的群星闪耀:春秋战国(下)与诸子百家 (约770 BCE – 221 BCE) 战乱频仍的时代,催生了思想的空前繁荣。本卷是全书的智力高潮之一。我们不会将“诸子百家”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他们在特定社会危机下的思想回应。 儒家如何提出仁政理想以挽救乱局;道家如何提供超脱于世俗的个体生存哲学;法家如何构建高效的集权国家模型;墨家的兼爱非攻如何挑战传统伦理。本书将详细对比各学派的地域分布、核心论点,并探讨它们在秦汉统一后被采纳和改造的轨迹,展现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石是如何在战火中铸就的。 第四卷:大一统的开创与帝国模式的定型:秦汉帝国 (221 BCE – 220 CE) 秦朝的短暂与高效,为后世帝国提供了最直接的模板。本卷重点分析秦始皇如何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铁腕措施,结束分裂,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随后的汉朝,则是在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柔性调整。本书将详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如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官方意识形态,并拓展疆域,建立西域都护府。同时,本卷也会关注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对帝国制度运行的首次考验。 第五卷:分裂与融合的千年:魏晋南北朝 (220 CE – 589 CE) 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却又是文化大熔炉的时代。本卷聚焦于汉族政权更迭、异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局面。重点探讨“士族”阶层(门阀)的兴衰,以及他们如何在权力真空中形成对政治和文化的话语垄断。 文化上,本卷将详细梳理玄学的兴盛及其对魏晋风度的塑造,并追踪佛教自东汉传入后,如何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最终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本卷将展示,在国家破碎的表象下,文化基因是如何被重新编码和强化的。 第六卷:盛世的恢弘与转折:隋唐帝国 (581 CE – 907 CE) 隋朝的“二世而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而唐朝则将中国的国力推向了古典时代的巅峰。本卷细致描绘隋朝对大运河的开凿与科举制的初步建立。 唐代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作,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盛唐时期的绩效,以及开放的社会风气(如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与外来文化的接纳)。同时,本书也会深刻剖析“安史之乱”对帝制结构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伤,以及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的根源。 第七卷:文官政治的成熟与经济的转型:宋代 (960 CE – 1279 CE) 宋朝,一个“积弱”的王朝,却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科技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本卷将重点阐述宋代如何通过“重文抑武”的国策,构建了一个由文官集团主导的精致帝国。 我们将详细解析理学的兴起,它如何重塑了儒学,影响了社会伦理。同时,商业革命(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市民阶层的形成,都将成为本卷的核心议题。本书力图说明,宋代的“积弱”更多是地缘政治的困境,而非内在文明的衰退。 第八卷:草原帝国的征服与中华秩序的再塑:元朝 (1271 CE – 1368 CE) 元朝是中华帝国史上一次罕见的“外来”政权。本卷将从征服者的视角与被统治者的视角双重考察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统治策略。重点分析元朝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其四等人制如何影响了社会流动,又如何保留了部分中原的行政经验。 本书将侧重于大帝国背景下的区域连通性,如驿站系统的完善以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最终,我们将探讨元朝统治下,汉地反抗的内在因素,以及它为明朝的集权强化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九卷:专制顶峰与内向型社会:明清帝国 (1368 CE – 1840 CE) 明朝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将中央集权推向了空前的深度,废除丞相制度,建立特务机构。本卷将详细分析内阁制度的演变,以及宦官政治的周期性抬头。社会方面,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士绅阶层的壮大以及市民文化的成熟将被详述。 进入清代,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潜在的危机并存。本书将解析满洲统治者如何有效地“汉化”以巩固政权,以及“文字狱”对思想自由的扼杀。重点探讨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层动因,以及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崛起时,清朝内部的社会矛盾如何日益尖锐。 第十卷:帝国的黄昏与现代的黎明:晚清、民国与历史的回响 (1840 CE – 1949 CE) 本书聚焦于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冲击下,传统秩序的瓦解与现代国家构建的艰难历程。我们将深入探讨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对国家元气的消耗。 重点解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内在逻辑与失败原因,展示传统精英与新兴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中的挣扎。最终,本卷将梳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中国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上所经历的剧烈阵痛,为当代中国的形成提供历史背景和参照系。 --- 全书特色: 主题贯穿: 不止于时间线性叙事,更注重“制度演变”、“思想流动”、“社会结构变迁”三大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现。 史料扎实: 引用大量一手文献(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清实录等)的精髓,结合最新考古发现,确保内容的严谨性。 叙事鲜活: 运用精炼的语言和适当的场景重构,使历史人物和事件跃然纸上,避免传统史书的晦涩感。 宏观视野: 始终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考察,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普遍性规律。 本套书系,旨在带领读者触摸历史的脉搏,理解我们从何处走来,从而更好地审视我们身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诗书传家书系”绝对是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像是对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系统性整理和致敬。全套十册,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文学脉络与精神传承,内容之宏大,结构之完整,使得它具有极高的案头参考价值。我把它们并排放置在书架上,那种整齐划一的美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传家”的理念,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是为我个人而买,更是为家庭未来能够世代传承的文化资产。每当有朋友来访,我都会骄傲地向他们展示这套书的精美与厚重,它无声地讲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递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文化自信。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背景和资料搜集的严谨性是令人信服的。我特地交叉比对了其中几处关键历史事件的描述与我珍藏的几部清代史学大家的著作,发现它在尊重传统史观的基础上,也融入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对某些历史人物动机的揣摩上,能够看到作者们力求超脱“盖棺定论”的窠臼,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更贴近人性的历史视角。例如,对某位帝王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分析了其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困境与个人抉择,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思辨价值。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扎实根基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给孩子做一些辅助阅读材料,没想到自己也一头扎了进去,无法自拔。这套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贴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纯粹的学术口吻,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辈在娓娓道来家族的兴衰故事。语言生动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讲述一些复杂的政治变迁或哲学思潮,也能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来解释。我发现,孩子在读那些关于古代贤人君子的故事时,不再感到枯燥,而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相比起那种干巴巴的年代记述,这种带有温度和情感的故事,更容易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种下热爱历史和文化的种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许多刻板教材望尘莫及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最欣赏这套书的选文独到之处。它没有落入俗套,仅仅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作”,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被历史长河稍微冲刷的璀璨明珠。比如,其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隐逸诗人的作品汇编,选取的角度非常精妙,既有对他们生平的考据,更有对作品中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命哲学的深入解读,让人读后心神俱静。文字的注释部分也极为扎实,对于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考证得非常详尽,甚至引用了不同朝代的注疏进行比对分析,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深邃的文化内涵,而资深读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见解。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录”,更在于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它真正做到了对经典文学的“传家”与“弘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厚实的函套包装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的感觉,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轻飘飘的。封面采用的仿古宣纸质感,搭配烫金的书名“诗书传家书系”,那种古典韵味一下子就出来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细细品读。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让文字看起来温润而不刺眼。更值得称赞的是,全套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图和插图,高清的印刷质量使得细节纤毫毕现,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辽阔。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书时所倾注的心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绝对是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

评分

这小清新设计,这非一般纸质,虽然定价虚高,但用不到四分之一的价格拿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评分

好书,京东神券不在,我却已经停不了手!

评分

这套书包括《唐诗宋词私学课堂》(5种)、《唐诗宋词细品慢讲》(10种)、《跟大家读中国史》(10种)、《国学必读经典》(12种),共计四套37册。适合做枕边书,也适合客厅、咖啡厅阅读,方便轻巧也适合带一本去旅行。

评分

好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评分

外包装很好,内包装有破损,三本书面上有胶,纸张挺好

评分

一定要好好看,全是大家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值得收藏。

评分

陈独秀

评分

手动赞!本来只是一个文科生出于对历史的热爱购买了这套丛书,但是没想到装帧设计太雅致啦,简直爱不释手!

评分

这才是国学大师啊,不从章太炎梁启超开始,不看这套书谈什么国学呢?诗书传家一套四种,藏在家里,大致一书架,很满意,都是大家名作,总比央视那帮专家强,真东西啊。版式精心,纸张好,看来比手机养眼,摸来很舒服。定价还可以,不过趁活动着实超值。自己看,装不装的,老子也有点文化,关键给孩子做表率啊让他也跟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