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跋是中国书画碑帖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在书画等作品主体之前的称为“题”,写在之后的称为“跋”,合称题跋。题跋可由作者本人创作,也可由他人赏玩、收藏时题写。一幅古代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当时与后世的多篇题跋,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历史、艺术内涵。一份精彩的题跋不但与作品主体紧密相关,也可当成一件精彩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单独研究。
本书收录了近30件唐宋辽金时期的题跋,选作广泛,从敦煌壁画的无名题记,到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著名书法家,欧阳修、陆游、朱熹等官员文人,还有曾纡、杨妹子等不被大众熟悉的书家。生动地呈现了唐宋时期这一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高峰。
丛书主编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本册编者苏大椿,重庆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前 言
文/苏大椿
书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战国迄至东汉,钟鼎彝器、竹木简牍、碑版刻石,大兴於世。魏晋以下,纸张普及,书法艺术在满足实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渗透。雅玩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也为书法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样式。题跋就是在品评赏玩书画作品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题跋是中国书画鉴赏独有的一种形式。段玉裁《说文解字註》云:『题者,标其前;跋者,係其后也。』也就是说,在书画碑帖前面书写的文字称之为『题』,书写在其后的文字称之为『跋』。题跋内容多为鉴赏、考证、记事之类,又常常以诗词或者随笔形式出现,言简意赅,是书画作品赏鉴者学习、品评的旁证。题、跋固有不同,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往往合称。与文集题跋有别,书画作品题跋不只讲究文采,在书法水平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与体现。
本套丛书编选清以前题跋书法,目的在於为当代书画题跋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献参考,也为书法临习提供重要的借鉴对象。
今天所见书法题跋,唐代柳公权的《送梨帖跋》与《王献之书洛神赋跋》应是较为有名的了。本卷为唐、五代、宋、辽、金书法题跋选,收集了从唐代柳公权以下,包括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陆游、米友仁、文同、朱熹,金代蔡松年等一大批文人画家的题跋,集中展示了唐、五代、宋、辽、金以来的书法题跋资料及文献。
在这批书法题跋中,除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书法大家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和诗人的墨迹。他们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就书法而言,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许多作品用笔萧散,点画灵动,结体率真,依字赋形,既彰显了文人对书法的情有独锺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把握天赋与才情,又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宝贵资料。
在中国帖学书法史上,唐宋书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高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审美判断似乎已为定论,但这个定论是从唐、宋的部分『大书法』作品中得出的貌似可靠的结论。从本卷集中展示的一些题跋『小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到:唐人不仅尚法,而且也尚意;宋人不仅尚意,而且也尚法。这在唐代草书与宋人楷、行书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以说,『法』与『意』早已贯穿融合在唐宋的书法作品中,只不过被清代以后有些书法史家强行分割而已。
学习书法,人们历来习惯於名碑显帖,对於题跋往往忽略。殊不知,题跋虽然看似为书画作品附属,字数不多,但往往集文采、书法於一体,更见作者性情,大多是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毫无障碍、心手双畅中完成的。这对於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书法无疑是很有帮助和启迪的。
我对艺术史的学习中,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所困扰。因此,我更倾向于从那些朴素、直接的文字中寻找共鸣,而题跋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原生态”的交流方式。我更想看到那些未经后世过多润饰的、甚至有些粗糙的题跋。比如,辽代金代那些游牧民族政权下的汉族文人,他们的书写风格和用词遣句,会不会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与中原的审美体系有所区别?这种差异性正是研究文化交融的绝佳样本。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包罗万象,不拘泥于主流的“文人圈子”,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书画题跋都纳入其中,那它的学术广度和深度无疑将大大提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粹”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宏大,让人联想到浩瀚的书海,但“精粹”二字又暗示了编者的独到眼光和取舍标准。我个人对那种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题跋情有独钟,比如某位画家作画时正逢丧亲之痛,抑或是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些情绪透过题跋流淌出来,使得作品瞬间有了温度和重量。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人品即书品”的体现,而不是干巴巴的“某年某月某地所作”。在唐代,题跋可能更多是记录和酬唱,而到了宋代,尤其是在文人阶层兴起之后,题跋恐怕就成了展示学识、抒发哲思的主战场。如果编者能清晰地划分出这些不同阶段的风格演变,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是一部浓缩的艺术文化史了。
评分我对古代绘画的鉴藏史很感兴趣,而题跋正是构筑鉴藏史的砖石。一本好的题跋集,应该能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件艺术品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辗转流离的。比如,一件原本是宫廷旧藏的唐代书法,后来流落到某个士大夫家中,士大夫在上面题下一段感怀身世的文字,这不就形成了一个微型的历史场景吗?我希望这本书在收录题跋的同时,能提供充分的考证信息,例如“此跋为乾隆年间某某所书,见《秘笈考存》”。如果能提供这样的线索,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藏家世界的后门。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串联起历代鉴赏家、收藏家群像的密码本。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一直比较薄弱,总觉得那些笔画弯弯绕绕的,难以窥得其堂奥。但听闻这个“精粹”系列涵盖了唐宋辽金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我倒是起了个心思,想通过题跋来“曲线救国”地理解书法。想象一下,如果能看到一位唐代大书法家在自己的作品旁留下的寥寥数语,那语气、那笔意,是否能比单纯看字本身更能打动人?我更关注那些不那么出名的辽金时期的题跋,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文化融合复杂,他们的题跋会不会带有更多边塞气象或者异域情调?这就像是给古画配上了“幕后花絮”,比正片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本书能配上高质量的拓片扫描,让我能近距离观察到墨迹的干湿浓淡,那真是太棒了,否则光靠文字描述,总觉得少了点“金石气”。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的选集,光是这个厚重的名字就让人心生敬畏。我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宋代文人画的资料,发现那些画作本身的精彩固然重要,但附着的题跋往往才是理解画家心境和时代风貌的钥匙。我特别期待看到其中对于苏轼、黄庭坚这类大家题跋的收录和梳理,他们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艺术评论的先驱。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展现,例如某幅画作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时期题跋者的见解差异,那才真正称得上是“精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字,而是能有深入的考证,指出哪些题跋可能是后人伪托,哪些又是确凿无疑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研究艺术史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毕竟,题跋如同历史的侧写,它记录的不仅是画的来历,更是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无声的对话。
评分好评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评
评分好书
评分好评
评分不错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