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自1974年第一版以来,已被美国许多大学列为政治学专业的必读教材,对政治学教学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编撰体例上,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比较政治学的理论概括与国别分析结合起来,除了理论部分,还系统地分析并比较了当代世界重要的十二个政治体系。
本书以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将“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认为人类曾经存在的任何政治体系,依照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都可视为一个由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所组成的系统,都能通过“体系、过程和政策”这一具有普遍性分析效力的概念框架加以分析。这样,就能够克服意识形态等话语系统的差异所形成的障碍,对不同的政治体系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和比较。本书将比较政治学的理论概括与国别分析结合起来,除了理论部分,还系统地分析并比较了当代世界重要的十一个政治体系(国家)。
小G.宾厄姆·鲍威尔,1968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罗切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政治学评论》的执行主编。主要致力于比较政治学和欧洲政治研究,并著有《当代民主国:参与、稳定和暴力》、《作为民主工具的选举》等著作。拉塞尔J.多尔顿,1978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政治学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民主政治、政党和政治文化研究,并著有《公民政治》、《民主的挑战与选择》等著作。卡雷?斯特罗姆,1984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政党及议会民主等领域的研究,并著有《议会民主国中的代表与责任》、《政党面临的挑战:挪威的案例》等著作。
撰稿人
详细目录
比较国家指南
分析图简明指南
中译本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比较政治学诸问题
第二章 比较政治体系
第二部分 体系、过程与政策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 利益表达
第五章 利益综合和政党
第六章 政府和政策制定
第七章 公共政策
第三部分 国别研究
第八章 英国政治 理查德·罗斯
第九章 法国政治 马丁·A.沙因
第十章 德国政治 拉塞尔·J.多尔顿
第十一章 日本政治 弗朗西斯·罗森布鲁特 迈克尔·F.蒂斯
第十二章 俄罗斯政治 托马斯·F.雷明顿
第十三章 墨西哥政治 韦恩·A.科尼利厄斯 杰弗里·A.韦尔登
第十四章 巴西政治 弗朗西斯·哈格比安 蒂莫西·J.鲍尔
第十五章 伊朗政治 霍钱格·E.切哈比 阿朗格· 克沙瓦尔瓒
第十六章 印度政治 祖布拉塔·K.米特拉
第十七章 尼日利亚政治 A.卡尔·勒范 奥拉迪梅基·阿博里萨德 罗伯特·J.蒙特
第十八章 美国政治 萨德·库泽 奥斯汀·兰尼
译后记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其中的理论深度有些许的畏惧,但很快,这种感觉就被作者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取代。书中对权力、合法性、国家能力这些核心政治学概念的界定和延展,是非常精妙的。特别是它引入的关于“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分析,让我对传统上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分析范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非常擅长在不同理论流派之间架起桥梁,比如,他能把结构主义的分析与理性选择理论的洞察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解释框架。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拿书中的观点去对照现实中的新闻报道,发现许多看似孤立的政治事件,在书中的理论框架下,立马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可以预判其可能的后续发展。这种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性,是判断一本政治学著作是否卓越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显然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当代政治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如何可能不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遵循了一种非常清晰的、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逻辑。开篇部分对政治学基本概念的梳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对不同政体类型的比较分析。然而,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不同地区的政治发展视为彼此孤立的实验场。相反,书中反复强调了全球化、跨国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等外部因素对各国政治轨迹的塑造力。特别是对于威权体制的分析部分,它详尽考察了不同威权模式(如转型威权、利益集团型威权)的内在韧性与脆弱点,这远比那种一概而论的“威权主义”标签要深刻得多。读完这部分,我对那种简单地将所有非西方民主国家贴标签的做法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拥抱复杂性,承认政治现实的多面性,并尊重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政治创造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棋局,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制度都是一个棋子,而作者则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棋手,一步步带领我们拆解着眼前的局势。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是如何在深层结构上相互勾连的。比如,某个看似地方性的选举结果,是如何映射出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浪潮的共性;又或者,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时,其体制差异如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策路径和执行效果。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议题时,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既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抽象,也没有被琐碎的案例细节所淹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比较”这一核心方法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并列展示不同国家的制度特征,更强调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这些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逻辑,让原本晦涩的政治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正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人类社会政治演变的宏大图景。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用更广阔的、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抓人,仿佛作者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历史讲述者,而不是枯燥的教科书编撰者。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罗列事实的传统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政治理论框架,嵌入到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案例分析之中。比如,在探讨民主巩固与衰退时,书中对某个特定转型国家的案例剖析得入木三分,它没有直接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而是通过描绘关键时刻的精英博弈、社会动员以及外部干预,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决策的艰难与偶然性。这种“沉浸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主动构建理解。书中对于意识形态的变迁也着墨甚多,它清晰地勾勒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乃至新兴的“另类意识形态”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话语权的。对于那些希望理解当前世界政治冲突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参照系,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优越的提问方式。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称赞一个学术著作“读起来像小说”,那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它的语言是严谨的,但绝不僵硬;它的分析是深邃的,但绝不晦涩。作者在构建其学术论点时,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艺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政治文化”与“制度惯性”相互作用的讨论,那种论证的力度,让人感到无比信服。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只记住几个专业术语的著作,而是能真正改变你看待政治世界方式的“思维工具箱”。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即找来更多相关国家的历史资料进行印证。这种由书本激发出的求知欲,恰恰是优秀学术作品最宝贵的遗产。对于任何严肃对待当代世界政治演变规律的学习者、研究者乃至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洞察力,一份理解我们所处动荡时代的必备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