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魏晉唐小楷集

中国书法经典:魏晉唐小楷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永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小楷
  • 魏晋唐
  • 书法作品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临摹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2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3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國書法藝術中,楷書按其形體大小分爲小楷、中楷、大楷三種。小楷通常指兩釐米以內見方的楷體小字。小楷作爲楷書的一種,始於漢末三國,成熟於兩晉,完備於隋唐,流傳發展至今。關於楷書的產生和發展,康有爲在《廣藝舟雙楫》中說:“真書之變,其在魏、漢間乎?漢以前無真書體。真書之傳於今者,自吳碑之《葛府君》及元常(鍾繇)《力命》《戎輅》《宣示》《薦季直》諸帖始,至二王則變化殆盡,以迄於今,遂爲大法,莫或小易。”六朝以降,這種新書體被稱爲真書、正書。至唐代,真書這種書體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被人們當作學習摹仿的楷模,因而又被稱爲楷書。
  三國時期魏國鍾繇,取法東漢民間隸書的一些書寫方式,對漢隸“蠶頭雁尾”的寫法進行省略性的改造,開闢了一條由隸書向楷書轉化的途徑。他的代表作《薦季直表》《宣示表》《賀捷表》《還示表》《墓田丙舍帖》等小楷作品,字形扁方,富有隸書意趣,佈局大小相間,疏朗自然。鍾繇對楷書書體的變革,對後世楷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被後人尊爲“楷書鼻祖”。
  東晉王羲之的小楷取法鍾繇而又別開生面。從傳世的《黃庭經》《樂毅論》和《東方朔畫讚》等刻帖我們不難看出,王羲之的小楷,其用筆藏露結合,結體平正寬博,章法追求整齊工穩,風格端莊秀逸。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後來終成大家,與父親合稱“二王”。王獻之的傳世小楷名作《洛神賦十三行》,用筆變其父親的內擫而爲外拓,結體寬綽舒展而又靈動多變,章法採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行與行、字與字之間揖讓有序、顧盼生姿。
  進入唐代以後,楷書臻於鼎盛,出現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家,雖然他們的楷書成就主要表現在中楷和大楷方面,但他們的小楷也一如他們的中楷和大楷一樣,表現出了不俗的功力。歐陽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瘦硬剛勁、法度嚴整,虞世南《破邪論序》的秀雅溫潤、閒逸平和,褚遂良《陰符經》的沉著茂密、端妍飄逸,顏真卿《小字麻姑山仙壇記》的寬博方正、莊嚴穩健,柳公權《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的瘦硬爽利、清癯精勁等,都充分體現了書家小楷書的斐然成就,成爲後世小楷愛好者的良好範本。
  此次我們輯入的魏晉唐小楷十四種,分別來自《停雲館帖》《鬱岡齋帖》《快雪堂帖》《星鳳樓帖》《越州石氏本》以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日本三井氏聽冰閣舊藏本等著名刻帖,現加以影印出版,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鑑賞。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作者简介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畢業于山東大學文學院,跟隨蔣維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讀古文字與書法方向的研究生,獲博士學位。著有《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法》《藝術之旅》《老子解說》《孟子譯注》《古文觀止》《楊沂孫篆書在昔篇》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現爲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泰山文藝獎、劉勰文藝獎、山東省“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稱號。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國書法經典”書目40種:
石鼓文
泰山刻石
石門頌
乙瑛碑
禮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張遷碑
魏晉唐小楷集
晉唐五代名家墨蹟選
王羲之王獻之尺牘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蘭亭序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爨寶子碑
龍門四品
鄭文公碑
張猛龍碑
董美人墓誌銘
智永真草千字文
歐陽詢化度寺碑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孫過庭書譜
張旭古詩四帖
顔真卿多寶塔碑
顔真卿祭姪文稿
顔真卿顔勤禮碑
懷素自敘帖
柳公權玄秘塔碑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米芾蜀素帖
趙孟頫洛神賦
趙孟頫三門記
趙孟頫妙嚴寺記
文徵明西苑詩
董其昌濬路馬湖記
王鐸贈湯若望詩册


翰墨留香:中国古代书论与书风流变探微 卷首语: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书法无疑是最具东方神韵与哲学意蕴的艺术门类之一。它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心性的流露、人格的展现,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审美的演变。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朝代的楷书集帖,而是旨在搭建一座桥梁,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自萌芽至鼎盛时期,在理论建构、风格分野、以及文化内涵上的宏大脉络。我们将穿越时空,探寻那些塑造了后世书风的思想基石与实践探索,领略从金文的庄重肃穆到行草的恣意挥洒之间的艺术张力。 第一章:书法的起源与早期探索——“文以载道”的雏形 本章将从文字学的角度切入,追溯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的演变轨迹。重点在于分析早期书体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 甲骨文与金文的神秘感与仪式性: 探讨殷商周三代刻辞、铭文在礼乐制度中的地位,分析其笔画的粗犷、结构上的古拙,如何体现出早期宗法社会的秩序感与神秘色彩。此阶段的书法实践,更多是与祭祀、战争、册命等重大事件相联系,体现出一种庄严的、记录历史的使命感。 大篆的规范化与小篆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推行的“书同文”政策对书法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节将详细剖析小篆的匀称、典雅,以及它为后世隶书的诞生所做的形式铺垫。我们关注的是国家意志如何转化为艺术规范。 第二章:隶变与隶书的成熟——汉代书风的转折点 隶书的出现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转折”。它标志着实用书写效率的提高,以及审美趣味的彻底转向。 “蚕头燕尾”的结构奥秘: 深入解析隶书横画末端夸张的波磔(“蚕头燕尾”)的形成原因,探讨这种体势如何打破了篆书的圆转,代之以方正、舒展的格局。 碑刻艺术与隶书风格的多元化: 汉碑作为主要的载体,展现了不同地域和书家迥异的风格,从雄浑的《石门颂》到工整的《乙瑛碑》。我们将分类讨论“古拙派”与“秀丽派”的技法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 第三章:行书的诞生与魏晋书论的构建——“尚韵”时代的来临 汉末到魏晋时期,是书法理论和风格创新的黄金时期。随着书体的演变,人们开始将关注点从“法度”转向“意趣”。 楷书与行草的并行发展: 探讨从隶书到楷书(真书)的过渡,分析楷书如何确立了后世的结构标准。同时,行书作为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高度实用和艺术化的书体,如何满足了士人群体日常交流的需求。 魏晋书论的哲学基础: 重点解读卫夫人、王羲之等前辈的论述精神,特别是将书法与玄学、中和之美联系起来的尝试。此阶段的书论开始强调“自然天成”、“气韵生动”,预示着书法艺术的独立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盛唐气象与书法的时代精神——法度与气势的完美融合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艺术审美也趋于宏大、饱满。书法艺术在继承魏晋遗风的基础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气魄。 楷书的集大成者及其流变: 本章将不局限于单一书体,而是探讨楷书在唐代的规范化进程。分析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灵动,以及颜真卿对笔墨的“份量感”和“内在力量”的追求。颜体的出现,标志着书法不再仅仅是秀美,更融入了“忠义”与“历史责任感”。 草书的成熟与气势的张扬: 讨论张旭和怀素将草书推向极致的成就。他们的作品是如何打破了线条的既有限制,将书写过程转化为一种近乎舞蹈的、充满激情的生命表达。这反映了盛世下士人对个性解放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第五章:中晚唐至宋代的书风转换——从“法度”到“意趣”的再回归 唐代法度森严的审美,在宋代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宋代文人更注重个人的学识修养与书写时的心境表达。 宋四家的“背离”与“创新”: 详细分析苏轼(尚意)、黄庭坚(尚态)、米芾(尚态、尚韵)和蔡襄的风格特点。探讨他们如何刻意地在笔画、结体上追求“丑拙”、“欹侧”,以区别于唐代的典范,体现了文人阶层对艺术主导权的再确认。 对“晋韵”的再学习与再创造: 宋人对“晋风”的推崇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学习古人“自然”的基础上,注入了宋人特有的理性和哲学思考。 结语:穿越时空的笔墨对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对贯穿全书的“笔墨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进行总结。书法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在“法”与“无法”之间永恒的张力。理解历代书家如何应对时代的需求,如何通过笔端的提按顿挫来塑造人格,是欣赏和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关键所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框架,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书法史清晰的认知脉络,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品鉴那些流传千古的墨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而言,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边界。我原本的认知可能停留在某个单一的风格上,但这本书像一个导览,带领我穿越了几个世纪的艺术长河。它没有强迫读者去“爱上”某一种风格,而是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和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去感受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是如何塑造笔端的。比如,早期那种质朴、略带稚拙的笔法,与后期那种圆润、法度森严的韵味,在书中并置对比,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书法精神的传承与流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暂停下来,合上书本,试着去默写或者临摹书中的某个字。这种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比单纯的阅读理论更有效。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对话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或者现代感的排版,而是选择了沉稳、内敛的风格,这与所收录的书法内容气质非常契合。当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时,它本身就像一件陈设,散发着一种文人的气息。我发现,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收录的作品选材非常精到,避免了那些流传太广、容易审美疲劳的“大路货”,反而挖掘了一些流传较少但艺术价值极高的精品。特别是那些局部放大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有些大家的小楷,如果只看全篇,会觉得气韵生动,但一旦放大到单个字甚至单个笔画,你才能真正领略到结构上的鬼斧神工。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探索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满足于“好看”,而是开始探究“精妙”。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我本来对书法抱有一种敬畏又有些疏离的态度,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艺术,但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它精心的编排和对细节的打磨所吸引。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历代名家的作品展示,排版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用纸和印刷质量都无可挑剔,墨色的浓淡、笔锋的干湿,那种微妙的变化都被忠实地再现了出来。尤其是那些早期的拓片影印,能看出历史的沧桑感,但同时又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些特定书家风格演变过程的梳理,不像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跟着一位老前辈在细细品味每一根线条背后的心境。光是看着那些细小的楷书字形,我就能想象到古人在案前凝神静气时的情景,那份宁静和专注,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体例设置也极其人性化,不是简单地堆砌作品,而是有清晰的脉络,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切入点,去理解“法度”与“意趣”的平衡。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书法中的“法度”和“章法”概念一直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的私教,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展示了“美”,更阐释了“为什么美”。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结构的研究部分,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书家在处理字形平衡、笔画呼应上的差异。比如,如何通过调整侧锋和中锋的运用,来赋予同一个偏旁不同的气势。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笔意”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总觉得书法就是写得像,现在才明白,每一个起笔、每一个收锋,背后都蕴含着书写者对物象、对文字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图注也做得非常考究,不像有些出版物只是简单标注“某某临本”,它会深入到摹刻的细节,这对追求精准模仿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

从内容组织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密,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书法集册中常见的“碎片化”阅读体验。它不是简单的“A家作品集”“B家作品集”的堆砌,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书家,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这种“对比研究”的思路,让我对书法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对某些“过渡期”书法的关注,那些承上启下的作品,往往能揭示出艺术风格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细节,就像在反复聆听一首熟悉的交响乐,总有新的和弦触动心弦。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了解中国传统楷书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扎实、可靠的工具书,它给予的,远超我对一本印刷品的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