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畢業于山東大學文學院,跟隨蔣維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讀古文字與書法方向的研究生,獲博士學位。著有《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法》《藝術之旅》《老子解說》《孟子譯注》《古文觀止》《楊沂孫篆書在昔篇》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現爲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泰山文藝獎、劉勰文藝獎、山東省“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稱號。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而言,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边界。我原本的认知可能停留在某个单一的风格上,但这本书像一个导览,带领我穿越了几个世纪的艺术长河。它没有强迫读者去“爱上”某一种风格,而是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和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去感受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是如何塑造笔端的。比如,早期那种质朴、略带稚拙的笔法,与后期那种圆润、法度森严的韵味,在书中并置对比,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书法精神的传承与流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暂停下来,合上书本,试着去默写或者临摹书中的某个字。这种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比单纯的阅读理论更有效。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对话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或者现代感的排版,而是选择了沉稳、内敛的风格,这与所收录的书法内容气质非常契合。当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时,它本身就像一件陈设,散发着一种文人的气息。我发现,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收录的作品选材非常精到,避免了那些流传太广、容易审美疲劳的“大路货”,反而挖掘了一些流传较少但艺术价值极高的精品。特别是那些局部放大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有些大家的小楷,如果只看全篇,会觉得气韵生动,但一旦放大到单个字甚至单个笔画,你才能真正领略到结构上的鬼斧神工。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探索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满足于“好看”,而是开始探究“精妙”。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我本来对书法抱有一种敬畏又有些疏离的态度,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艺术,但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它精心的编排和对细节的打磨所吸引。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历代名家的作品展示,排版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用纸和印刷质量都无可挑剔,墨色的浓淡、笔锋的干湿,那种微妙的变化都被忠实地再现了出来。尤其是那些早期的拓片影印,能看出历史的沧桑感,但同时又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些特定书家风格演变过程的梳理,不像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跟着一位老前辈在细细品味每一根线条背后的心境。光是看着那些细小的楷书字形,我就能想象到古人在案前凝神静气时的情景,那份宁静和专注,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体例设置也极其人性化,不是简单地堆砌作品,而是有清晰的脉络,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切入点,去理解“法度”与“意趣”的平衡。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书法中的“法度”和“章法”概念一直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的私教,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展示了“美”,更阐释了“为什么美”。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结构的研究部分,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书家在处理字形平衡、笔画呼应上的差异。比如,如何通过调整侧锋和中锋的运用,来赋予同一个偏旁不同的气势。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笔意”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总觉得书法就是写得像,现在才明白,每一个起笔、每一个收锋,背后都蕴含着书写者对物象、对文字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图注也做得非常考究,不像有些出版物只是简单标注“某某临本”,它会深入到摹刻的细节,这对追求精准模仿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密,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书法集册中常见的“碎片化”阅读体验。它不是简单的“A家作品集”“B家作品集”的堆砌,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书家,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这种“对比研究”的思路,让我对书法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对某些“过渡期”书法的关注,那些承上启下的作品,往往能揭示出艺术风格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细节,就像在反复聆听一首熟悉的交响乐,总有新的和弦触动心弦。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了解中国传统楷书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扎实、可靠的工具书,它给予的,远超我对一本印刷品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