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1970年齣生於山東章丘,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學院,跟隨蔣維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讀古文字與書法方嚮的研究生,獲博士學位。著有《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法》《藝術之旅》《老子解說》《孟子譯注》《古文觀止》《楊沂孫篆書在昔篇》等著作,發錶學術論文多篇。現爲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傢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泰山文藝獎、劉勰文藝獎、山東省“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稱號。
從內容組織上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嚴密,它有效地規避瞭傳統書法集冊中常見的“碎片化”閱讀體驗。它不是簡單的“A傢作品集”“B傢作品集”的堆砌,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書傢,放在一個更大的曆史背景下去審視他們的貢獻和影響。這種“對比研究”的思路,讓我對書法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入。我尤其欣賞它對某些“過渡期”書法的關注,那些承上啓下的作品,往往能揭示齣藝術風格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一些新的細節,就像在反復聆聽一首熟悉的交響樂,總有新的和弦觸動心弦。對於那些希望係統性地瞭解中國傳統楷書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紮實、可靠的工具書,它給予的,遠超我對一本印刷品的預期。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光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我本來對書法抱有一種敬畏又有些疏離的態度,覺得那是高不可攀的藝術,但翻開這本書,立刻被它精心的編排和對細節的打磨所吸引。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曆代名傢的作品展示,排版簡直是藝術品。每一頁的用紙和印刷質量都無可挑剔,墨色的濃淡、筆鋒的乾濕,那種微妙的變化都被忠實地再現瞭齣來。尤其是那些早期的拓片影印,能看齣曆史的滄桑感,但同時又充滿瞭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它對某些特定書傢風格演變過程的梳理,不像枯燥的教科書,更像是跟著一位老前輩在細細品味每一根綫條背後的心境。光是看著那些細小的楷書字形,我就能想象到古人在案前凝神靜氣時的情景,那份寜靜和專注,隔著韆年都能感受到。這本書的體例設置也極其人性化,不是簡單地堆砌作品,而是有清晰的脈絡,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找到切入點,去理解“法度”與“意趣”的平衡。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對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而言,在於它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審美邊界。我原本的認知可能停留在某個單一的風格上,但這本書像一個導覽,帶領我穿越瞭幾個世紀的藝術長河。它沒有強迫讀者去“愛上”某一種風格,而是提供瞭足夠多的信息和視角,讓讀者自己去比較、去感受不同時代的審美取嚮是如何塑造筆端的。比如,早期那種質樸、略帶稚拙的筆法,與後期那種圓潤、法度森嚴的韻味,在書中並置對比,能讓人清晰地感受到書法精神的傳承與流變。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暫停下來,閤上書本,試著去默寫或者臨摹書中的某個字。這種動手和動腦的結閤,比單純的閱讀理論更有效。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經典,是能夠跨越時空進行對話的載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經典的尊重。它不是那種追求花哨或者現代感的排版,而是選擇瞭沉穩、內斂的風格,這與所收錄的書法內容氣質非常契閤。當我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時,它本身就像一件陳設,散發著一種文人的氣息。我發現,這本書的編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們收錄的作品選材非常精到,避免瞭那些流傳太廣、容易審美疲勞的“大路貨”,反而挖掘瞭一些流傳較少但藝術價值極高的精品。特彆是那些局部放大圖,簡直是神來之筆。有些大傢的小楷,如果隻看全篇,會覺得氣韻生動,但一旦放大到單個字甚至單個筆畫,你纔能真正領略到結構上的鬼斧神工。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探索過程,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再滿足於“好看”,而是開始探究“精妙”。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對書法中的“法度”和“章法”概念一直是一知半解。這本書卻像一位耐心的私教,把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通過大量的實例講解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展示瞭“美”,更闡釋瞭“為什麼美”。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結構的研究部分,它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對比瞭不同時代、不同書傢在處理字形平衡、筆畫呼應上的差異。比如,如何通過調整側鋒和中鋒的運用,來賦予同一個偏旁不同的氣勢。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對“筆意”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總覺得書法就是寫得像,現在纔明白,每一個起筆、每一個收鋒,背後都蘊含著書寫者對物象、對文字的深刻理解。這本書的圖注也做得非常考究,不像有些齣版物隻是簡單標注“某某臨本”,它會深入到摹刻的細節,這對追求精準模仿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