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房(第三辑)

中国书房(第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石如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书房
  • 家居
  • 设计
  • 建筑
  • 生活美学
  • 内饰
  • 艺术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61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书房(第3辑)》全面展示了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担当和尚的生平、作品以及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详细讲述了中国传统制墨工艺和工匠故事,考证和记录了“白鹿洞书院”的兴衰更迭。全书分为六个板块“文心相印”“旷世之怀”“天工开物”“书房内外”“筑室西山”“案头斋壁”,搭配上百幅精美书画、器物图片。
  丛书简介:(必填项)
  《中国书房》系列是由北京止观元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首部挖掘与传播古今书房里人、物、事的传统人文类丛书;旨在打造一套书房与艺道同研、技术与学养同修、琴棋与书画同步、文房与文心共存的可读可藏的精神读本。《中国书房》每年推出四辑。每辑页码300P左右,共设六大板块:
  《文心相印》《旷世之怀》:从诗文、年表、访谈、文章等角度深入研究一位文化大家;
  《天工开物》:挖掘书房的空间布局、文化历史,以及文房器物的制作工艺、流变传播等;
  《书房内外》:围绕书籍文献,介绍藏书家、藏书楼,金石碑拓;古籍版本、文献研究等;
  《筑室溪山》:收集闲散、雅趣的文章,包括学林掌故、名士趣闻、读书笔记等;
  《案头斋壁》:以大量图片记录文人学者的书房空间、布置、环境、文房器物等。

作者简介

  许石如先生,中国止观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出品人,收藏爱好者,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文化产业投资人。止观书房主人、《中国书房》丛刊出品人、主编。书房文化与空间研究者,好收藏,金石碑拓、笔墨丹青、文房器物均有所涉猎,尤好古砚怪石。

内页插图

目录

卷首语
文心相印
担当和尚诗选
担当和尚年表
苍山洱海遗担当 ——朱万章先生谈担当和尚
旷世之怀
侠僧风骨
从《踏雪寻梅图》看担当的禅画境界
担当和尚出家与师承考辨
我不担当与阿谁
刍议担当与《七十三壶图》及其他
天工开物
文房四谱?造墨
天工开物?丹青(节选)
守真亦为道 墨香传文心—— 对话「又玄斋」的墨里人生
醉心玄圭龙麝
烟村竹树 古调犹弹——徽州问墨散记
事功半世 著书平生
古砚“掌中宝” 文人“心头肉”
投壶雅戏
春秋亭文房小记
古法造纸之美
书房内外
白鹿洞书院揭示
王阳明与朱熹创建的白鹿洞书院
洞中三日 世上千年 —— 白鹿洞书院纪游
古器物考辨两则——“匕”与“桮”
金文小传
遗老或隐士的江湖杂谈——何薳及其《春渚纪闻》
藏书印流变小考
筑室溪山
商务两名宿 —— 高梦旦和张元济
郑逸梅的小书斋
流动的书房
东坡肉与寒食帖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念清净 染污自落
案头斋壁
文石清供
止观案头
奢摩他室
不求邀众赏
看山·游园

精彩书摘

  《中国书房(第三辑)》:
  关于遥领法嗣
  实际上,担当并非刚一出家,就立刻“遥嗣云门湛然”的。
  关于他遥嗣湛然禅师的事,“前名普荷从戒师无住,遵戒而不嗣法也。今名通荷,从先师云门,嗣法而遵正眼”这段话,是他在七十六岁那年,为编订的诗集《橛庵草》所作的序而写的。
  此前可查的是,在《罔措斋联语》的序中,他的落款依旧是“普荷”,时年七十三岁。
  可知,最早也是他在七十三岁以后,才开始宣称他嗣法湛然禅师。至七十六岁《橛庵草》编订,他在序中,便明确了这个身份,正式对外表明更改门庭,嗣法于云门湛然禅师,更名“通荷”。
  想来担当最初祝发,乃是不得已避祸之举,所以,实在谈不上“嗣法不嗣法”的问题。就无住禅师受戒,只是权宜之计。
  这时候的担当,名士风范依旧,才高气傲,不轻许人,甚至想要东山再起。他怎么可能侍奉在师父身边,参禅求法呢?他需要僧人身份的庇护,但是又不能受师门约束,这是文人学佛的通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剃度之后,远避他处,过着名士气十足的僧人生活。实际上也是如此。查阅年谱传记,这时候的担当依旧是写诗、画画、交游,所不同只是换了一身衣服而已。
  ……
卷首语 岁在壬寅,万物勃发,书香依旧。 《中国书房》第三辑,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当代生活美学的追寻,再次叩响您心扉的书香之门。本辑精选了数位资深学者、文化名家、以及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践行者,他们以深邃的洞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关于生活、艺术、思想与历史的斑斓画卷。 我们相信,真正的生活,不应止于物质的丰裕,更在于精神的富足。《中国书房》致力于成为您心灵休憩的港湾,思想启迪的源泉。在这里,您将遇见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智慧,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艺术光芒,以及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永恒的思辨。 第三辑的篇章,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每一块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我们深入探寻传统器物的形制之美,感悟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我们品味中国书画的写意精神,领略笔墨间流淌的诗意与情怀;我们追溯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究一杯清茗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我们关注中国园林的意境营造,重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智慧。 与此同时,本辑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将目光投向当下,关注传统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探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思考如何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形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我们反思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回那份宁静与从容。 《中国书房》第三辑,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您将在字里行间,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与情怀;您将在图文并茂中,与艺术家对话,体味他们的匠心与创造;您将在文化的脉络里,与历史对话,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辑的阅读,您能收获一份内心的平静,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一份对文化自觉的认同。愿《中国书房》能成为您探索中国之美、体验东方智慧、感悟生活真谛的忠实伴侣。 目录 卷一:器物之韵——生活中的东方美学 静水流深:中国古瓷的釉色与人文 从青釉的静谧到彩釉的绚烂,探寻中国古瓷在不同朝代绽放的独特魅力。 釉色背后蕴含的时代审美、工艺技术,以及瓷器作为生活器皿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 器形之美:从实用到艺术,解析不同时期瓷器造型的演变与审美取向。 “家有古瓷,便是富贵”:古瓷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与意义。 陶瓷的温度:从原料的选取到烧制的艰难,感受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当代古瓷收藏与鉴赏的误区与要点。 竹影婆娑:文人家具的意境与哲学 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以竹为主要材质的家具,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竹材的特性及其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强调其轻巧、坚韧、富有弹性的特点。 明清家具的经典款型,如圈椅、官帽椅、罗汉床等,分析其结构之美与使用功能。 家具的“意”:家具不仅是器物,更是文人生活情趣与精神寄托的载体。 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竹林隐逸,到书房中的案几方桌,理解家具与文人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 当代家居设计中,如何汲取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髓,融合现代审美与功能。 金石传声:古代铜器的铸造与铭文 先秦两汉时期青铜器的辉煌成就,从食器、酒器到礼器,解读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铸造工艺的精湛:失蜡法、泥范法等,探讨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 铭文的价值:解读青铜器上的铭文,了解其历史、政治、社会生活信息。 从“钟鼎文”到“金石学”,铜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 铜器在古代礼制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当代对古代铜器的保护、研究与传承。 卷二:笔墨丹青——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 水墨的呼吸:山水画的意境与胸中丘壑 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视角,如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皴法”的演变与运用,解读不同笔触所传达的质感与力量。 “留白”的哲学:画面中的空白并非虚无,而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探讨如何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从范宽的雄浑到倪瓒的清逸,解析历代山水画大师的风格与思想。 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挑战与创新,如何传承与发展写意精神。 笔下的花鸟:雅致与生机 中国花鸟画的传统与演变,从唐代的写实到宋代的工笔,再到元明清的写意。 “不似之似”的境界:如何在写意中捕捉花鸟的形态与神韵。 笔墨的韵味: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的刚柔曲直,如何营造出丰富的表现力。 寓意吉祥:梅、兰、竹、菊、松、鹤等意象在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 从“文人画”的花鸟到“民间吉祥画”,探讨其不同的艺术追求与社会功能。 现代人如何欣赏与创作富有东方意境的花鸟画。 书法之魂:汉字的书写与精神 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探寻其字形之美。 “五体”的特征与审美:理解不同书体的结构、笔画、风格。 “笔法”与“墨法”:如何通过运笔、用墨,表现书家的情感与力量。 书法中的“神采”: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书家个人品格、学养、胸襟的体现。 从王羲之的行云流水到颜真卿的雄浑壮阔,解析历代书法大家的神韵。 当代书法艺术的实践与思考,如何让传统书法焕发新的生命力。 卷三:茶韵悠长——品味东方生活智慧 杯盏里的乾坤:中国茶的历史与文化 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陆羽《茶经》的诞生,追溯中国茶的悠久历史。 六大茶类的起源与发展: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独特风味与制作工艺。 饮茶习俗的演变:从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的冲泡,解读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 茶与诗词、书画、音乐的交融: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融入文人雅士的生活。 “茶道”的精神内涵:静、敬、清、寂,以及“以茶会友”的社交方式。 品鉴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中国名茶,感受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色。 器具的温度:紫砂壶的艺术与匠心 紫砂泥的独特魅力:产地、质地、色泽,以及其作为一种艺术材料的价值。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光货、花货、筋纹器,欣赏其线条的流畅与结构的精巧。 “全手工”与“半手工”的工艺对比,感受传统制壶技艺的精湛。 “养壶”的乐趣:一把紫砂壶,在长年累月的冲泡中,如何吸收茶味,温润如玉。 紫砂壶与品茗的相辅相成,探讨不同茶类与紫砂壶的搭配之道。 当代紫砂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紫砂壶的收藏价值。 茶席的意境: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 什么是“茶席”?不仅仅是摆放茶具,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呈现。 茶席的布置原则:和谐、雅致、宁静,符合茶的品性。 花、器、器物、点心在茶席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 季节的变换与茶席的呼应,例如春日的鲜花、夏日的竹叶、秋日的落叶。 茶席的“无为而为”:在细节中体现主人的用心与品味。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布置一个属于自己的茶席,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卷四:园林拾趣——造物与自然的和谐 咫尺山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与美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如何模拟自然,又超越自然。 “意境”的营造:通过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的组合,创造出诗情画意的空间。 “移步换景”的游览体验:曲径通幽,叠石理水,步移景异,处处皆是风景。 园林中的建筑:亭、台、楼、阁、榭、廊,如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借景”的艺术:将园外的美景引入园内,拓展空间感。 中国园林的精神象征:隐逸、高洁、超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山石流水:园林的骨与血 叠石的学问:选石、置石、理石,如何塑造出山峦叠嶂的视觉效果。 水体的运用:池、溪、潭、瀑,营造出动静皆宜的园林景象。 “动”与“静”的平衡:在静态的山石中注入流水的灵动,在动态的水流中加入山石的稳重。 植物的搭配:乔木、灌木、花卉、藤蔓,如何营造出四季变化的色彩与层次。 “借景”与“框景”:透过窗棂、门洞、廊桥,将园外的景色框入园中,形成画面的连续性。 园林中的“曲”与“漏”:通过蜿蜒的路径和漏景,增加空间的神秘感与探索性。 苔痕石径:细节中的生活情趣 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一片苔藓、一株野草,到一块石径、一座小桥。 “野趣”的融入:不事雕琢,却处处流露出自然天成的韵味。 赏石、玩石的乐趣:石头的形状、纹理、色彩,都可能成为文人雅士的审美对象。 廊、桥、亭、榭等建筑在园林中的点缀作用,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感。 园林中的“禅意”:通过简洁的设计,引导观者进入内心的宁静。 如何在家居空间中,借鉴园林的元素,营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卷五:时代回响——传统在当下的传承与演变 匠心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困境与出路 梳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分类:木雕、竹编、刺绣、漆器、陶瓷、剪纸等。 面临的挑战:市场需求变化、年轻一代的疏离、原材料的枯竭、技艺失传的危机。 “老手艺”的创新:如何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生活需求。 “文创”的模式:手工艺如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品牌化”与“故事化”: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赢得市场认可。 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尊重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应有的担当。 东方风骨: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 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如何在吸收西方艺术理念的同时,保持民族的独特风骨。 当代水墨、当代油画、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以及作品的思想深度。 “意象”与“概念”的碰撞,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内涵。 公众如何理解与欣赏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慢生活:在喧嚣中找回诗意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与焦虑:物质丰富下的精神空虚。 “慢生活”的理念:回归本真,关注过程,强调品质。 “断舍离”与“极简主义”:清理不必要的物质,关注内心的需求。 重新审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忙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 “手作”的魅力:无论是烹饪、园艺、还是小物件的制作,都能带来治愈与成就感。 “静心”的练习:冥想、瑜伽、正念,以及通过阅读、音乐、艺术来滋养心灵。 “慢下来”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自我关照与精神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建筑学或者室内设计的硬核内容,毕竟“书房”这个词带有很强的空间指向性。我设想中,这本书应该会细致地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朝代书房的结构特点,比如南方园林式书房的通透与光影,北方四合院书房的规整与内敛。我会仔细研究那些斗拱、藻井的设计,以及窗棂的开方式对采光的影响。毕竟,光线对于阅读和书法练习是至关重要的。理想中的评价会集中在,作者是否能将这些技术性的描述,融入到对文人精神世界的解读中去,比如,为何要选择朝北的窗户以避免阳光直射,这是否也象征着一种清冷自持的人格态度。如果能配上精确的平面图和立面图,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代匠人与文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评分

这本《中国书房(第三辑)》的书名倒是挺雅致,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那种墨香四溢、古韵悠长的空间。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寻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心态去翻阅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明清时期文人书房布局、陈设、乃至他们日常起居的小细节。比如,一张线条流畅的楠木书桌,摆放着宋代的端砚和几方精美的歙砚,旁边可能是几件把玩的小物件,如玉石摆件或竹刻笔筒。那种对器物之美的极致追求,对精神世界的栖居之地的精心营造,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件物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是如何与主人的学识修养相映成趣的。是哪位大儒的书房,藏着多少孤本秘籍,又是如何通过这些环境的布置,来体现其“不求闻达,但求心安”的隐逸情怀。这样的描述,应该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

评分

坦白说,我对那种纯粹的文学鉴赏类内容并不太感冒,我更偏爱实物研究和文化符号的解读。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古代诗词歌赋中对“书斋”的描绘,那未免有些空泛了。我希望看到的,是深入到材料学的层面。比如,用来制作书案的木材的年代和产地,不同时期纸张的纤维构成和润墨性差异,乃至用于装订书籍的丝线和皮质的演变。这些硬核的考证,才能真正支撑起“中国书房”这一宏大主题的重量感。我期待看到的是,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分析,能够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审美趋势。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显微镜下的细节图,或者对不同时期墨锭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可就大大提升了,绝不是泛泛而谈的“风雅”二字可以概括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关于“时间感”的体验。书房,是思想沉淀和历史对话的场所。我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房精神”串联起来,展示出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比如,从魏晋的竹林清谈,到唐宋的科举备读,再到明清的藏书热潮,书房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是如何演变的。我不关心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想知道,在特定历史节点,书房是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对抗外部世界、构建内心秩序的最后堡垒的。如果能有关于“焚书坑儒”后,文人如何将知识“藏于深闺”的研究,或者探讨在战乱时期,书箱如何代替书房成为文化血脉的载体,那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才能真正赋予“中国书房”一种厚重而深邃的生命力。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收藏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些孤本和文房杂项的收藏史。一本好的中国书房图录,理应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珍藏谱录的现代汇编。我期待看到的是,哪些珍贵的宋版书流传至今,它们都曾被哪些重要人物收藏,流转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对于那些书房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如珍贵的“文定公”印泥、徽州陈氏制笔的毛笔尖毫、或是某位皇帝御赐的玉镇纸,其历史背景和真伪辨别方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高端的拍卖图录那样,对每一件被提及的实物都进行详细的来源追溯和估价分析,那对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典。光有情怀是不够的,实打实的“物证”才是硬道理。

评分

书籍印刷出版还不错,就是运输包装要注意扎实规范

评分

特别喜欢这个……特别喜欢这个哦……特别喜欢这个哦……

评分

给岭南书房购买的图书,希望广大游客能够喜欢这些书,以及岭南书房,感谢。

评分

书籍印刷出版还不错,就是运输包装要注意扎实规范

评分

特别喜欢这个……特别喜欢这个哦……特别喜欢这个哦……

评分

书房就是个艺术品,主人的志趣修养都能一窥究竟

评分

书房就是个艺术品,主人的志趣修养都能一窥究竟

评分

书籍印刷出版还不错,就是运输包装要注意扎实规范

评分

书籍印刷出版还不错,就是运输包装要注意扎实规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