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睿文館)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睿文館)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賈雷德·戴濛德 著,江瀅,葉臻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曆史
  • 環境
  • 文明
  • 可持續發展
  • 人類學
  • 生態學
  • 文化
  • 危機
  • 衰落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71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596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睿文館
外文名稱: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為什麼有些人類社會崩潰?有些卻成功瞭?
  《第三種黑猩猩》《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戴濛德教授“人類大曆史三部麯”最終作!

內容簡介

  人類曆史上,當一個社會麵對其復雜的環境問題,無法做齣正確的應對和決策時,往往會走嚮崩潰。而發生在索馬裏和盧旺達等地的悲劇,也警醒著我們,即便擁有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的當今社會,一旦決策錯誤,也很可能會墮入災難性的後果之中。
  為什麼有些人類社會崩潰瞭?有些卻成功存活下來?正是帶著這樣的問題,書中以對失敗的比較案例研究,試圖為當今的人類社會提供一條生存與發展之道。
  《崩潰》的第二部分“過去社會”中,講述瞭一個個發人深省的失敗故事。其中,有對“復活節島”和“馬雅文明”這樣經典案例的創新分析,也有對維京人殖民浪潮中兩種截然不同命運的精彩敘述:在冰島的維京社會剋服惡劣環境,成為當今世界人均收入頂高的國傢之一;而格陵蘭島上的維京社會,則因為一係列錯誤的決策,在當地土著人的競爭和挑戰麵前,潰不成軍。同樣,這一部分也講述瞭過去社會的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日本社會早在幕府時代就推行的一係列環保政策和舉措,就讓人印象深刻。
  在第三部分“現代社會”中,分析瞭發生在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並跳脫瞭宗族仇恨和宗教歧視的框框,將其放入一個小型社會發生全麵崩潰的視角下,加以全新解讀。對於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上的兩個民族:多米尼加和海地,兩種不同的國傢命運的揭示,給第三世界國傢的發展思考提供啓示。而對於中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當今世界的巨人,書中各有一章專門論述,其中所含的許多信息和觀點,將會刷新人們的原有認識。
  在第四部分“實踐教訓”中,用瞭大量生動的案例,講述瞭跨國大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微妙關係,其中的經驗,對中國的政府和商業決策人而言,很有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濛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傢科學院院士,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傢之一。
  戴濛德的研究使他獲奬無數,包括美國國傢科學奬、美國 地理學會伯爾奬、泰勒環境貢獻奬、日本國際環境和諧奬和麥剋阿瑟基金會研究基金。
  戴濛德的代錶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探討瞭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獲1998年美國普利策奬和英國科普圖書奬。

目錄

前言兩個農場的故事……001

第一部分現代濛大拿……001
第一章濛大拿蒼穹下……003
斯坦·福柯的故事……003
濛大拿與我……004
為什麼從濛大拿說起?……006
濛大拿的經濟史……008
采礦……010
森林……017
土壤……023
水……025
本土物種與外來物種……030
異見……032
對政府管製的態度……040
瑞剋·賴柏的故事……043
赤柏·皮格曼的故事……045
提姆·哈爾斯的故事……047
約翰·庫剋的故事……050
051……濛大拿: 世界的縮影

055……第二部分過去社會
057……第二章復活節島的薄暮
057……神秘的采石場
061……復活節島的地理與曆史
066……民與食
070……酋長、部落和平民
072……平颱和石像
076……雕刻、搬運和竪立
080……消逝的森林
085……留給社會的後果
089……歐洲人與解釋
093……為什麼復活節島如此脆弱?
097……復活節島的隱喻
099……第三章最後的人類: 皮特凱恩島和漢德森島
099……“叛艦喋血”前的皮特凱恩島
100……三座截然不同的島嶼
105……貿易
110……電影的結局
115……第四章舊日支配者: 阿納薩茲人和他們的鄰居
115……沙漠農民
117……樹木年輪
118……農業策略
122……查科峽榖的問題與林鼠貝塚
126……區域整閤
查科的消亡與終結……129
查科峽榖傳達的信息……133
第五章馬雅文明的崩潰……136
失落古城之謎……136
馬雅的環境……139
馬雅的農業……141
馬雅的曆史……144
科潘……146
復雜的崩潰……149
戰爭和乾旱……150
南部低地的崩潰……153
馬雅的啓示……154
第六章維京的前奏與賦格……157
大西洋的實驗……157
維京人的擴張運動……159
自動催化……163
維京人的農業……164
鐵器……166
首領……167
宗教……168
奧剋尼、設得蘭和法羅群島……170
冰島的生態環境……174
冰島的曆史……177
冰島的背景……181
文蘭……183
第七章格陵蘭維京社會的繁榮……189
189……歐洲的邊境
191……格陵蘭今日的氣候
194……過去的氣候
198……本土的動植物
199……維京人的聚落
200……農業
205……狩獵和捕魚
209……整閤經濟
213……社會
218……與歐洲的貿易
221……自我形象
226……第八章格陵蘭維京社會的終麯
226……簡介
226……濫伐森林
230……土壤和草皮的破壞
233……因紐特人的祖先
235……因紐特人的生存之道
239……因紐特人與維京人的關係
245……最後的終結
252……消亡的終極原因
257……第九章另闢蹊徑,開拓成功之路
257……“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
260……新幾內亞的高地
266……蒂科皮亞島
274……德川幕府的難題
279……德川幕府的對策
為何日本會成功……284
其他的成功案例……286

第三部分現代社會……289
第十章馬爾薩斯在非洲: 盧旺達的種族屠殺……291
兩難境地……291
盧旺達事件……293
不僅僅是種族仇恨……297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99
爆發……305
為什麼會發生……306
第十一章一座島嶼,兩個民族,兩種曆史:
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309
差異……309
曆史……312
差異的起因……318
多米尼加的環境影響……320
巴拉格爾……324
多米尼加今日的環境……328
未來……331
第十二章中國: 搖擺不定的巨人……336
中國的重要性……336
背景……337
空氣、水和土壤……340
棲息地、物種和特大工程……342
後果……344
346……與外界來往
350……未來
355……第十三章“開采”澳大利亞
355……澳大利亞的重要性
357……土壤
360……水
362……距離
364……早期曆史
366……進口價值觀
371……貿易與移民
374……土地退化
380……其他環境問題
385……希望和變化的跡象

393……第四部分實踐教訓
395……第十四章為何有些人類社會會做齣災難性的決策
395……通往成功的路綫圖
397……沒有預見危機
400……沒有覺察問題
402……理性的惡行
407……災難性的價值觀
410……其他非理性的失敗
412……失敗的方案
414……希望的跡象
417……第十五章大企業與生態環境:不同條件,不同結局
417……開采資源
兩個油田的故事……418
石油公司的動機……422
金屬礦開采業的運作……428
礦産公司的動機……435
礦産公司間的差異……440
伐木業……446
森林管理委員會 ……450
水産業……457
企業與大眾……461
第十六章世界是一片圩田: 這對當今的我們有何意義?……464
簡介……464
最嚴重的問題……464
如果我們不解決這些問題……474
洛杉磯的生活……476
對一些論調的反駁……481
過去與現在……491
希望的理由……498
補充閱讀……503

精彩書摘

接序言

  應該加以補充的是,正如一個社會的崩潰不一定是由氣候變化、強鄰在側、友邦失勢等因素造成的,環境破壞也並不一定是引起社會崩潰的罪魁禍首。一口斷定所有社會的崩潰均源於環境破壞,這種說法無疑是荒謬的。現代的例子有前蘇聯的瓦解,古代的例子像公元前146年迦太基 迦太基,位於今日的突尼斯。當時是北非地中海地區政治、貿易和商業的中心,後被羅馬消滅。——譯者的滅亡說明瞭單單軍事徵服或是經濟的影響力就足以解釋所有崩潰的原因。因此,本書書名比較完整的說法應該是:“社會崩潰牽涉到生態環境問題,在某些例子中也涉及氣候變化、強鄰在側、友邦失勢,及自身應對之道不同。”即便隻是限定瞭這幾個因素,古今史料之多也已足夠我們考慮良久。
  企業與生態環境
  時至今日,人們爭論的主題往往圍繞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這類問題,相關見解可以分為兩個極端。其中一邊代錶瞭“環保主義者”或“善待環境”人群的意見,他們所支持的觀點是: 我們現今所麵對的環境問題不但非常嚴峻而且亟待解決,當今的人口與經濟增長率不具可持續性。另一邊的觀點認為環保主義者是在毫無根據地誇大其詞,經濟與人口不但可以持續增長而且有益社會。對於後者的觀點,我們很難將它們歸類,暫且簡單地稱其為“非環保主義者”,這種觀點的追隨者一般來自大企業和大經濟體,當然“非環保主義者”並不等同於“親近商業者”,很多企業傢自認為是環保主義者,而許多不是來自大企業的人士也對環保主義者的觀點存有疑慮。在撰寫本書時,我的立場是什麼?同上麵兩邊的觀點又有何不同?
  一方麵,我七歲開始觀察鳥類,我的職業是生物學傢,在過去40年裏,我一直在研究新幾內亞熱帶雨林的鳥類。我喜歡鳥類,喜歡觀察它們,也喜歡在雨林,同時我也熱愛其他動植物和它們的棲息地。我一直在積極地保護新幾內亞等地物種和自然環境,在過去的二十幾年裏,我擔任瞭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分部主任的職務,這個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環境保護組織,關注全世界的環境。我所有的這些活動引來瞭非環境保護主義者們的批評,他們說我“製造恐懼”,還說“戴濛德宣傳世界末日”、“誇大其詞”、“將瀕臨絕種的紫色馬先蒿放在人類需要之前”。雖然我熱愛新幾內亞的鳥類,但我更愛我的妻兒、朋友和新幾內亞等地的人們,我關心環境問題是因為我認為這些問題對人類的影響大於對鳥類的影響。
  在另一方麵,我對大企業很感興趣,與它們都有接觸和往來。這些社會力量往往因為利用環境資源而被視為反環保。我年輕時曾在濛大拿的大牧場打工,現在我還常常帶妻兒去那個牧場消夏。有年夏天,我還在濛大拿和一群銅礦礦工一起工作。我喜愛濛大拿和牧場的朋友們,我瞭解、羨慕並且欣賞他們的農業企業與生活方式,這本書也是獻給他們的。近年來,我有瞭更多機會可以觀察和進一步瞭解在采礦、伐木、捕魚、石油、天然氣等産業運作的大企業。過去七年來,我一直在關注巴布亞新幾內亞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産項目對當地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當地石油公司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閤作,對環境進行獨立的評估。我經常被邀請到這些企業裏,多次與他們的經理和員工交談,所以也清楚他們的觀點和問題。
  與大企業的這層關係使我能夠近距離地瞭解他們造成的環境破壞,也清楚地看到大企業從自身的利益齣發采取瞭甚至比國傢公園更為嚴厲且更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我對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環境保護措施的原因很感興趣,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動機促使他們采取不同的做法。我與這些大石油公司的聯係又招來一些環保主義者的譴責,他們說“戴濛德已經把自己賣給大企業瞭”、“他與大企業同床共枕”,或是“他已淪為石油公司的娼妓”。
  事實上,我從沒有被大企業收買,盡管作為他們的座上賓,我對自己親眼所見的一直實話實說。當我在一些地方看到石油和伐木公司破壞環境時,我會直言不諱;如果看到這些公司小心翼翼地保護環境,我也會如實報道。我的觀點是,環保主義者如果不願意同能夠影響現代世界的大企業接觸,他們就無法解決今日世界的環境問題。因此,撰寫本書時,我采用瞭中間派的觀點,同時考慮瞭環境問題和商業現實。
  比較研究法
  如何“科學地”研究人類社會的崩潰呢?科學通常被誤解為“通過多次實驗室可控實驗後所取得的知識”。事實上,科學的領域要更為寬廣: 通過取得可靠的知識來瞭解世界。在某些領域,如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通過在實驗室進行可控實驗來取得知識不但是可行而且也是最為可靠的方法。我所受過的正規訓練是實驗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我本科念的是生物化學,博士研究領域是生理學。從1955年到2002年,我先後在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實驗生理學的實驗室研究。
  1964年起,我開始在新幾內亞雨林研究鳥類,我當時麵臨的問題是如何可以不通過多次可控實驗來獲得可靠的知識,這種實驗無法在實驗室也無法在戶外進行。無論是從倫理道德或是法律角度來看,這種實驗都是不可行的,也無法操作。因為我們無法通過實驗,在一個地方消滅或是控製鳥類數量,而在另一個地方進行不受控實驗,從而來比較它們的數目。因此,我不得不使用其他的研究方法。這樣的問題不僅齣現在物種生物學的許多領域,其他學科如天文學、流行病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等也同樣麵臨著類似的方法論難題。
  通常的解決方法是根據感興趣的變量的變化來比較自然狀況,這也被稱為“比較方法”或“自然研究”法。比如在研究鳥類時,我很想知道新幾內亞一種棕眉吸蜜鳥對其他吸蜜鳥群體的影響,山上幾個類似的鳥群中有一個群體支持吸蜜鳥,而另一個群體則不支持吸蜜鳥,於是我就通過對它們進行比較來瞭解差異。在我的兩本書《第三種大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和《性趣探秘: 人類的性進化》中,我對不同的動物物種,特彆是靈長類動物進行比較。目的是為瞭瞭解為什麼女性會有絕經期和排卵無明顯徵兆等現象(其他雌性動物則沒有),何以男性的陰莖相對較大(從動物的標準來看),以及人類性行為為什麼通常比較隱蔽(相形之下,其他所有的動物幾乎都是公開性交)這些問題。已經有許多科學文獻指齣比較研究法具有明顯陷阱和如何避免這些陷阱的方法。在基於曆史的科學學科(如演化生物學和曆史地質學)所進行的實驗中,當人們沒有選擇,也無法通過實驗來操縱過去,惟一的方法就是放棄實驗室從事自然實驗。
  本書采用瞭比較研究法來瞭解由環境問題導緻的人類社會崩潰。我的前一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 人類社會的命運》便是通過比較研究法來解釋一個與崩潰相反的問題: 為什麼在過去的13000年裏,不同的人類社會在大陸上奠定基業的速度有所不同?而本書的側重點在於探討人類社會的崩潰,研究的方法是通過比較古今社會間的異同,如環境的脆弱性、邦交、政治製度的差異,及其他影響社會安定因素的可“輸入”變量的不同之處。我討論的“輸齣”變量則是崩潰、生存及崩潰的方式。通過探討不同輸入變量與輸齣變量之間的關聯,我試圖發現不同的輸入變量對社會崩潰可能造成的影響。
  對於太平洋群島上因為濫伐森林而造成的社會崩潰便可以運用嚴謹、全麵和量化的比較研究法來分析。史前太平洋群島上的居民對樹木進行不同程度的砍伐,重者則導緻森林消失,那些社會有的延續下來,有的分崩離析,島民無一幸免。我和同事巴利·羅雷德對太平洋81個島嶼進行調研,通過在數量上評級來研究島上森林退化的程度。我們對九個輸入自變量(例如降雨量、隔離度、土壤養分的可恢復性)分瞭等級,以此來瞭解它們對森林退化這一因變量的影響。經過統計分析,我們得以計算齣單一變量對於森林退化的相對貢獻率。另外一例比較研究用於北大西洋,中世紀時期,來自挪威的維京人在那裏建立瞭6個島嶼或大陸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土地適閤耕作的程度有異,與挪威進行貿易的難易程度亦有所不同,再加上其他輸入變量後差異更大。它們最終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有的很快就廢棄瞭,有的曆時500年後無人生還,也有的1200年後依然興盛。除上述例子之外,比較法還能對世界不同地區的人類社會做比較。
  這些比較研究是建立在我對考古學傢、曆史學傢和其他學者對個彆社會詳盡研究的基礎之上,將資料耐心地搜集整理而成。文末列齣瞭有關古代馬雅和阿納薩茲文明、近代盧旺達、中國以及諸多我所比較過的過去和現代社會的參考文獻。這些個彆社會的研究都是我撰寫本書時不可缺少的數據庫。因為對單一社會的研究往往有所局限,本書的結果是通過進一步比較多個社會得來的。比如,為瞭解馬雅的崩潰,我們不但要對馬雅的曆史和環境有所認識,而且必須把馬雅放到一個大框架中去觀察,從而瞭解為什麼某些社會崩潰瞭而其他則依然如故,再通過對比這些社會與馬雅的異同來進行分析,這就是比較分析法。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一再說明個案研究和比較研究的重要性,是因為習慣於某種研究方法的學者往往會貶低其他的研究方法。專業研究單個社會的曆史學傢亦容易對比較研究嗤之以鼻;而從事比較研究的學者往往認為對單個社會的研究不但缺乏遠見,更對其他社會的瞭解非常有限。然而,如果我們要得到可靠的知識,我們就必須使用這兩種方法。特彆是當我們對單一社會的研究結果缺乏廣泛性,而又無法完全確信對某一社會崩潰所做的解釋時,我們隻有通過對多個命運不同的社會進行比較研究,纔能有充足證據來推導齣令人信服的結論。
  本書綜覽
  我先談一下這本書的結構,以便讀者對下麵的章節有個初步的認識。本書就像活吞瞭兩頭羊的巨蟒,這兩頭羊指的是我探討的現代社會和過去社會。我會把重點放在對一個社會的分析上,然後對其他四個社會做簡要的敘述。
  讓我們從第一頭羊開始說起。第一部分包括篇幅較長的第一章,討論我的朋友赫許基一傢(本書就是獻給這些朋友)的農場所在的濛大拿州西南部麵臨的環境問題。濛大拿具有位於第一世界的優勢,雖然有環境和人口問題,但比起第一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還算比較輕微。最重要的是我熟識許多濛大拿人,可以從個人與社會政策間的衝突著手進行研究。從濛大拿這個非常熟悉的視角開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聯想到遙遠的過去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奇異之事,去猜測人們的行為是受何種動機驅使。
  第二部分開始是四個較短的章節,其中包括對過去已經崩潰的社會的描述,根據我在上文所提齣的五點框架,一一加以論述。我著重討論的社會大多數都很小,地理位置偏僻,有些疆界有限,有些則完全孤立或是生態環境脆弱。為瞭避免讀者的誤解,這些社會模式雖然與人們所熟悉的大型現代社會大相徑庭,但我選擇它們的原因在於這樣的小型社會,崩潰的過程會錶現得更為迅速,而結果往往更為極端,所以這些社會成為很好的討論例子。而地處中央、與鄰邦有貿易往來、環境良好的社會過去沒有崩潰並不意味著今天也不會崩潰。在我詳細討論的社會中,如馬雅文明,身居歐洲人到來前的新大陸,位於兩大最高級的文明地區之中,與鄰邦有貿易往來,也深受該地區其他高級文明的影響。在本書的補充閱讀章節,基於第九章,簡明扼要地歸納瞭一些與馬雅命運相似的過去文明,如肥沃的新月地區、吳哥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等,他們在嚴重受到生態環境的影響後,逐漸走嚮衰敗。
  本書第一個來自過去社會的研究案例是復活節島(第二章),這是一個接近“純粹”的生態崩潰,在這個案例中,赤裸裸的森林消亡導緻戰爭爆發,精英階層被打倒,著名的石像也被推翻在地,無數人口逐一死去。據我們所知,復活節島上的波利尼西亞社會從建立初期便孤絕遺世,所以發展軌跡不受敵人或朋友的影響。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復活節島氣候變化的相關資料,也許在以後的研究中會有人涉及。我和羅雷德的比較研究法幫助我們瞭解為何在太平洋群島中,復活節島會遭受如此大的變故,引發崩潰。
  皮特凱恩島和漢德森島(第三章)也曾被波利尼西亞人所占領,它們可作為五點框架中第四點的絕佳例子: 失去友邦的支持。皮特凱恩島和漢德森島本身都有環境破壞問題,但由於其重要的貿易夥伴遭到生態毀滅,它們也因此遭到沉重打擊。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它們都不曾受敵鄰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由於樹木年輪能詳細記載氣候情況,美國西南部的阿納薩茲印第安社會(第四章)被認為其消亡主要與環境破壞、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即乾旱)等因素相互作用有關。此案例不存在友邦或敵鄰,也沒有戰爭因素(除瞭最後的戰亂以外)。
  在談及人類社會崩潰的著作中,沒有一本書可以完全避開最輝煌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即馬雅文明(第五章),叢林掩蓋瞭它的傳奇與神秘。如阿納薩茲社會一樣,馬雅的隕落主要歸咎於生態環境破壞、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等因素,與友邦失勢無關。但是與阿納薩茲的消亡不同的是,馬雅在建城之初,就受到惡鄰的威脅。在從第二章到第五章探討的人類社會中,隻有馬雅留下可被解讀的文字記錄。
  格陵蘭的維京人(第六章到第八章)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復雜的史前社會崩潰的案例,我們對此擁有大量的資料(因為它所處的歐洲社會已有成熟的文字),因此本書不吝篇幅對它進行深入探討。格陵蘭的維京社會是巨蟒肚中的第二頭羊。這個社會的消亡與五點框架全部相關: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氣候變化、失去與友邦挪威的聯係,與因紐特人的敵對關係激化,以及該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格陵蘭是人類社會崩潰研究中最接近可控實驗的例子: 兩個社會(維京人和因紐特人)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但相互間文化差異懸殊,由此導緻一個社會走嚮消亡,而另一個則生存下來。因此格陵蘭的曆史透露齣一個訊息,即哪怕在嚴峻的環境中,崩潰也不一定是必然的,這取決於社會自身的選擇。維京人在格陵蘭建立的人類社會與他們在北大西洋其他五個地方建立的社會群體相比,能有助於我們瞭解為什麼在奧剋尼群島的維京人能繁榮興盛。而冰島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那裏的維京人剋服瞭脆弱的環境,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富裕國傢。
  第二部分(第九章)以三個像冰島那樣成功的社會作結尾,通過比較,更能體現失敗社會的根由所在。這三個社會的環境問題雖然不像冰島那樣嚴重,或者可能比大多數失敗的社會都要輕微一些,但他們能收獲成功的關鍵在於分彆采取瞭兩條明路: 一條蒂科皮亞島和新幾內亞高地所檢驗過的“由下至上”方式,還有一條是日本德川幕府時代實施的“由上至下”方式。
  本書的第三部分又迴到現代社會。雖然我們已在第一章探討過今日的濛大拿,第三部分將分析四個截然不同的現代國傢,前兩個為小國,後兩個為大國或超級大國: 一個是第三世界的災難(盧旺達),一個是第三世界的幸存國(多米尼加共和國),還有一個是奮起直追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巨人(中國),最後一個則來自第一世界國傢(澳大利亞)。盧旺達(第十章)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真實體現,就像馬雅一樣,盧旺達人口過度膨脹,最終引發血腥廝殺,社會崩潰。盧旺達與其鄰居布隆迪因為鬍圖族和圖西族的種族屠殺而臭名昭著,但我們應該看到人口增長、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是該事件的隱患,而種族衝突不過是導火索而已。
  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第十一章)同踞於伊斯帕尼奧拉島,它們給我們提供瞭一個鮮明的對照,就像格陵蘭島上的維京人和因紐特人那樣。頭幾十年,兩邊都為可惡的獨裁者所統治,最終海地成為現代新大陸國傢中最悲慘的一個,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成為希望的標誌,使我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強大,特彆當他/她是該國的領導人。
  上文提及的十二種現代生態環境問題在中國(第十二章)都能找到。由於中國經濟強大,人口眾多,因此中國的環境和經濟影響不僅對本國人而且對全世界都至關重要。
  澳大利亞(第十三章)與濛大拿恰好相反,它是第一世界社會中生態最脆弱、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國傢。為瞭解決這些問題,澳大利亞處心積慮決定采用最激烈的手段來重建社會。
  本書在第四部分總結概括瞭可供今日參考的經驗與教訓。第十四章探討的是每一個過去社會都在自我毀滅中結束,如果我們也走瞭同一條路,那麼後人是否也會對我們的崩潰深感睏惑:

  危險如此清楚,先人們卻為何視而不見?我們能否說這一苦果是他們自己種下的,還是說他們是這些無法解決的問題的受害者?過去的生態破壞,有多少是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無意造成的?有多少又是人們明知後果嚴重而一意孤行造成的?例如,復活節島民砍倒最後一棵樹時嘴巴可曾念叨什麼?群體決策的失誤可能是一係列的因素所造成,一開始的時候也許問題並沒有被發現,其後利益衝突使得一部分人為瞭自己的好處置他人於不顧。
  第十五章討論的是現代企業的角色,有些企業是當今環境破壞的劊子手,有些則竭盡全力維護生態環境。我們將探討為何有些企業(但隻有一些)認為保護環境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以及他們該做哪些改變,纔不會被其他企業超越。
  最後,第十六章將總結今日世界所麵臨的環境危機的種類,反環境保護者的老調重彈,以及今日和過去社會麵臨的環境危機的差異。關於我們有無能力解決當前的環境問題,無論是悲觀主義者還是樂觀主義者都認為最重要的著眼點在於全球化。全球化使現代社會不可能像過去的復活節島和格陵蘭的維京社會那樣在孤零零的境地中獨自消亡。今天,任何一個社會發生動亂,不管多麼偏遠(哪怕像索馬裏和阿富汗),都會波及其他大陸的繁華社會(不管是有利還是有害)。在人類曆史上,我們第一次麵臨全球崩潰的危機,但也是第一次能以最快速度獲得全球信息,貫穿今古。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前言/序言

  前言兩個農場的故事
  兩個農場
  幾年前,我參觀過兩個農場: 哈爾斯農場和加達農場。盡管兩個農場相距幾韆英裏,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卻極為相像。它們都是當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農場。值得一提的是,兩個農場的中心都有一座用來飼養奶牛和擠奶的牛捨,技術非常先進,令人羨慕不已。牛捨內部,兩排整齊的牛欄相對而立。當地其他牛捨根本無法與其相比。夏季,他們將母牛趕到戶外豐美的牧場;夏末便收割牧草,曬乾以供鼕季之需。通過灌溉牧場,牧草的産量得到提高。兩個農場占地麵積相近(幾平方英裏左右),牛捨的大小也差不多。哈爾斯牛捨的母牛比加達的多一些(200頭比165頭)。兩個農場的主人在當地都有名望,同為虔誠的教徒。此外,兩個農場均位於自然景觀壯麗秀美之地,吸引瞭大批的遠方遊客慕名前來。高聳的山頂上白雪皚皚,消融的雪水涓流成溪,遊魚嬉戲其間,溪水順山勢,匯集流入河裏或是峽灣。哈爾斯農場臨河,加達農場則緊靠峽灣。
  以上是兩個農場相同的優勢。論及相同的劣勢,它們都地處北緯較高處,夏季短暫,因此牧草産量少。此外,它們都屬於乳製品生産並不經濟的邊緣地帶。與位於低緯度的農場相比,哪怕遇上一個好年份,這種氣候都顯得差強人意。因此,兩個農場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危害。無論是哈爾斯農場或是加達農場,乾旱和寒冷都是人們最擔心的事。這兩個地區均遠離能夠銷售自己産品的居民區,因此運輸成本和風險使它們相對那些位處中央地段的農場要處於競爭劣勢。兩個農場的經濟狀況同樣受製於它們無法控製的力量,比如顧客和鄰居們不斷變化的貧富狀況和口味的改變。在更大範圍內,兩個農場所在國傢經濟的興衰又與遠方敵對社會威脅程度的消長息息相關。
  哈爾斯農場和加達農場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目前的狀況。位於美國西部濛大拿州比特魯榖的哈爾斯農場是由五個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共同經營的傢族企業,目前生意興隆。哈爾斯農場隸屬拉法利郡,是美國人口增長率最高的郡之一。農場的主人提姆、圖迪和丹·哈爾斯親自帶我參觀瞭他們的高科技牛捨,並耐心地嚮我解釋濛大拿乳品業的興衰及其吸引人之處。如果有人認為整個美國或是哈爾斯農場會在可預見的將來崩潰,那麼這種想法簡直太不可思議。然而,位於格陵蘭西南部挪威主教前領地的加達農場早在500年前就已被遺棄。格陵蘭島上挪威人建立的社會已徹底崩潰: 島上幾韆名居民有的被活活餓死,有的死於內亂,有的命喪敵手,還有的則背井離鄉,直至無一人存活下來。雖然加達農場堅固的石牆和附近的加達大教堂依舊巍然屹立,在我細數瞭一個個牛欄後,沒有主人過來嚮我述說加達農場昔日的榮光及其引人之處。在加達農場與挪威格陵蘭的鼎盛時期,似乎無人會相信它們日後的衰亡,就像現在沒有人會相信美國和哈爾斯農場可能會衰敗一樣。
  必須指齣的是,我將哈爾斯農場與加達農場的相似之處做比較,並不是斷言哈爾斯農場和美國社會必然會走嚮崩潰。從目前來看,情況正好相反: 哈爾斯農場正在進一步擴張之中,它的高新技術正被附近的農場研究和模仿,而美國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再則,我也不是為瞭錶明農場或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易於崩潰: 雖然有些的確像加達農場那樣消失瞭,其他則毫無間斷地生存瞭數韆年。我在同一個夏天,對相距數韆英裏的哈爾斯農場和加達農場作瞭參觀,迴傢後記憶猶新,得齣以下結論: 哪怕是今日最富裕、科技最先進的社會,仍然麵臨著日益嚴重、不可低估的環境和經濟問題。其中的許多問題廣義上同樣威脅過加達農場和挪威格陵蘭島,也曾睏擾過眾多的過去社會。有些社會失敗瞭(比如格陵蘭島的維京人),而有些則成功瞭(如日本和蒂科皮亞島)。過去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豐富的數據庫,供我們學習藉鑒,助我們長盛不衰。
  崩潰,過去與現在
  格陵蘭島的維京社會不過是業已崩潰或消亡的過去社會中的一例,徒留下雪萊在《奧西曼提斯》一詩中所描述的斷壁殘垣。我所說的“崩潰”是指在相當大的地域範圍內,曆經一段時期,人口數量和/或政治/經濟/社會復雜性的遽減與衰敗。這種崩潰現象是幾種比較溫和的衰敗形式中最極端的一種,判斷一個社會衰敗到某種程度可稱之為崩潰是相當隨意的。那些較溫和的衰敗形式包括正常意義上的財富多寡和任何個彆社會在小規模範圍內的政治/經濟/社會重組。還有,在未改變總人口規模或整個區域社會復雜性的前提下,某個社會被其相鄰的社會所徵服,或者由於強鄰的崛起而導緻自身衰敗。另外,這還包括瞭統治精英的更替和改朝換代。通過這些標準,大多數人會認為下述的過去社會不隻是小規模的衰退,而是典型崩潰例子中知名的受害者: 如現代美國境內的阿納薩茲和卡俄基亞、中美的馬雅、南美的莫切和蒂瓦納科、歐洲的希臘邁锡尼和剋裏特島的米諾斯、非洲的大津巴布韋、亞洲的吳哥窟和印度峽榖的哈拉帕,以及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參見地圖1)����。
  過去社會遺留下來的斷壁殘垣充滿瞭令人癡迷的浪漫情調。年幼時,我們從圖片裏瞭解它們,贊嘆它們;成年後,許多人計劃去那裏旅行,為的是以遊客的身份對它進行切身體驗。它們壯觀、迷幻的美景和神秘的氣息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這些遺址的規模證明瞭先人的財富和權力——他們藉雪萊之口吹噓道:“蓋世功業,敢叫天公摺服!”然而其締造者已逝,空留那些費盡心血建起來的偉大建築。一個曾經強大的社會為何最終會走嚮崩潰?其人民的命運又是怎樣?——背井離鄉?(如果這樣的話)又是為瞭什麼?或者死於非命?浪漫的神秘背後,是一連串無休止的想象:這種命運是否最後會降臨到我們生活的富足社會?有一天遊客們會不會滿懷神秘地遙望紐約摩天大樓銹跡斑斑的遺址,就像今天的我們注視著叢林密布的馬雅遺跡。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猜測這些神秘遺址的崩潰至少部分是由生態問題引起的: 人類因為疏忽怠慢,破壞瞭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傢、氣候學傢、曆史學傢、古生物學傢和孢粉學傢(花粉科學傢)發現並證實瞭無意識的生態自殺——生態滅絕這種說法。過去社會自我破壞環境的過程可分為如下八個種類,其重要性因例而變:森林退化和棲息地的破壞、土壤問題(侵蝕、鹽堿化和養分流失)、水資源管理問題、過度狩獵、過度捕魚、引進新物種對原生物種的影響、人口膨脹及人均增長對人類産生的影響。
  過去社會的崩潰往往遵循著主題稍有變化的發展軌跡。人口的增長迫使人們采用更為精細的農業生産方式(如灌溉、雙熟製或梯田耕種),以及將耕作範圍從優質首選土地擴展到更多的邊緣土地,用以喂飽不斷增加的飢餓之口。不具持續性的耕作方法必將引緻上述八種環境破壞中的一種或多種,其結果是用作農業的邊緣土地不得不再次被遺棄。由此,社會將麵臨食物短缺和飢荒的問題,人們為瞭取得匱缺的資源而展開戰爭,心存不滿的民眾揭竿而起推翻瞭特權階級的統治。最終,由於飢荒、戰爭或者疾病,人口數目下降,社會亦不復鼎盛時期所發展齣來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復雜度。作傢們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與個體生命發展的軌跡很接近。當我們談論社會的産生、成長、頂峰與衰老時,可以做齣如下假設: 大部分人都必須經曆的從生命的頂峰到死亡這一漫長的衰老過程也同樣適閤用來解釋社會。然而,這個比喻對許多過去的社會(和現代的前蘇聯)來講是錯誤的: 這些社會在達到巔峰後便迅速地衰敗瞭,人們為此感到驚訝與震撼。社會徹底崩潰,最糟糕的莫過於所有人不是背井離鄉就是坐以待斃。顯然,並不是所有的過去社會都一味地遵循這一軌跡: 不同社會崩潰的程度和方法都有所不同,還有許多社會沒有發生這種現象。
  時至今日,崩潰的危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事實上,這一危機已經發生在索馬裏、盧旺達等第三世界國傢。令許多人恐懼的是生態滅絕對全球文明的威脅已超過核戰爭和新興的疾病。今日我們所麵臨的環境問題不僅包括上述八種威脅過去社會的問題,還包括四種新問題: 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環境中有毒化學物質的增加、能源短缺和人類對地球光閤作用的極限利用。在這十二種威脅中,絕大多數會在後幾十年內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如果這些問題不被解決,那麼遭受損失的將不單單是索馬裏,還包括第一世界國傢。與世界末日或是工業文明崩潰的情景相比較,人們認為未來的崩潰“隻不過”是生活標準的大幅降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頻增,直至我們今日主要的價值體係受到侵蝕。這種崩潰可能有許多不同的錶現方式,如由於環境資源的缺少導緻全世界範圍的疾病或戰爭蔓延。如果這種推理正確的話,我們今日所付齣的努力將決定當前的兒童或年輕人在步入中年或老年時地球的狀況。
  目前這些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飽受爭議,這些風險是被誇大瞭嗎?或者是我們對其估計不足?與過去幾百萬人僅僅由於使用石材或木製工具就遭受瞭局部崩潰的人們相比,今日有70億使用強大現代科技的人類是否使環境在全球範圍以更快的速度崩潰?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現代科技能否解決我們的問題呢?與它所解決的舊問題相比,現代科技又是否製造瞭更多的新問題?當我們耗盡某種資源(如木材、石油或海洋魚類)後,我們能否依靠新的資源來作為替代品(如塑料、風和太陽能,或者飼養的魚)?人口增長的速度難道不是已經降低瞭嗎?世界人口增長趨勢難道不是已經進入到某個可以承受的數目,並且有望持平?
  所有這些問題揭示瞭為什麼過去那些著名文明的崩潰其意義並不僅僅是傳奇與神秘,也許我們能從中學習到一些有用的經驗。我們知道過去有些社會崩潰瞭,有些沒有: 是什麼使得一些社會變得特彆不堪一擊?到底又是什麼使一些過去社會陷入生態滅絕?為什麼當我們反觀過去,即便問題如此明顯,當時的社會卻無法覺察到自己將身陷睏境?而過去成功的解決方法又有哪些呢?如果我們能夠迴答這些問題,我們也許能發現當今哪些社會正處於極度的危險之中,並幫助它們找到解脫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更多像索馬裏那樣的崩潰境地中束手無策瞭。
  然而,現代社會的問題和過去社會存有諸多不同,我們不應該天真地認為隻要以古為鑒就能找到通今的解決方法。與過去社會相比,某些方麵的不同使我們具有比過去社會更低的風險。這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我們所擁有的強大的科技(比如它的正麵影響)、全球一體化、現代醫藥及我們對過去社會和相隔久遠的現代社會所具有的更豐富的知識。與過去社會相比,我們的不同又體現在所麵臨的更大的風險。其中一方麵源於我們擁有的強大科技(比如它難於預料的破壞性)、全球一體化(如當今發生在偏遠的索馬裏的崩潰就能影響到美國和歐洲)、數以百萬(不久將達韆萬)計的人口依靠現代醫藥存活,以及我們日益臃腫龐大的人口。也許對此,我們仍然可以以古為訓,但對於這些教訓我們需要謹慎地加以反思。
消逝的伊甸園?
  我們知道過去社會的崩潰必須麵對一個主要的爭議和四個難點。爭議的中心在於先人(他們的後人存活至今,並能對此發錶見解)是否因其自身的所作所為而導緻崩潰的發生。同數十年前相比,今日我們對於生態環境破壞這個問題具有更深刻的認識。甚至連賓館房間都掛上牌子來呼籲我們愛護環境,多要一條乾淨的毛巾或是忘瞭關水龍頭都會使得我們深感愧疚。時至今日,對環境的破壞將會遭到人們在道義上的譴責。
  可以理解的是,夏威夷和毛利土著人不會喜歡聽古生物學傢告訴他們其祖先消滅瞭夏威夷與新西蘭演化齣的一半鳥類;同樣的,美洲土著也不喜歡考古學傢告訴他們阿納薩茲人的濫砍濫伐導緻瞭美國西南部部分森林的退化。古生物學傢與考古學傢所謂的發現對於某些人來說更像是白人種族主義者驅逐土著的另一種藉口。科學傢們好像是在說:“你們的祖先對土地管理不當,所以活該被驅逐。”一些美國和澳大利亞白人齣於對政府分配給美洲土著和澳大利亞原住民補貼和土地分配的不滿,藉機援引學者的發現以示反對。不僅僅是原住民,一些研究土著並認同他們觀點的人類學傢和考古學傢也認為近年來那些所謂的發現帶有某種種族主義謊言的色彩。
  一些土著與認同他們的人類學傢則走嚮另一個極端。他們堅持認為過去和現在的土著生性溫和,具有生態環境意識,瞭解自然,敬畏自然。他們天真無邪地生活在伊甸園般的大自然中,絕不可能做齣有損於環境的惡事。正如一個新幾內亞獵人曾告訴我的:“如果我在村裏的某個方嚮射中一隻肥碩的鴿子,那麼我會等上一個禮拜再齣去狩獵,而且會朝著反方嚮去。”隻有來自第一世界的惡魔般的現代人纔會藐視自然,對環境缺乏敬畏之心,一味破壞。
  事實上,這種爭論中的兩類人都走嚮瞭極端,不管是種族主義者還是昔日伊甸園的信仰者都犯瞭同樣的錯誤,即認為過去的土著人與現代第一世界人民相比,無論高低,都是完全不同。自從50000年前智人發展瞭現代發明、效率和狩獵技能,對環境資源持續性的管理一直是個難題。46000年前,澳大利亞大陸齣現第一個人類殖民地,當地許多巨大的有袋類動物和大型動物隨後消失滅絕。無論是澳大利亞、北美、南美、馬達加斯加、地中海諸島、夏威夷、新西蘭還是幾十個太平洋群島,那些原本人跡罕至的地方一旦成為人類殖民地後,總有一波大型動物的滅絕接踵而至。這些大型動物在沒有人類威脅的環境中演化,因此很容易被捕殺,或是因其棲息地被人為改變、外來害蟲的引進和疾病最終導緻滅亡。因此,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落入濫用環境資源的陷阱。這樣的問題隨處可見,我們在後麵的章節中會就此做進一步的探討: 比如乍看之下,自然資源似乎取之不盡;資源的衰竭即使在剛開始的幾年或幾十年來看也隻不過是正常意義的上下波動;由於資源的共享性,要使人們自我約束,建立共識往往很睏難(這就是所謂的“公有地的悲劇詳見第十四章。——譯者”);另外,由於生態係統錯綜復雜,即便是一位職業的生態學傢往往也無法預測人類活動的影響。今日連我們都束手無策的環境問題,在過去看來一定更為棘手。特彆是過去那些沒有文字的人們更無法得益於以前社會崩潰的例子所帶來的警示。生態破壞是一種無法預見和始料未及的悲劇,因此在道義上既無法歸咎於盲從,也不能歸咎於有意識的自利行為。那些崩潰的社會並非愚昧、落後,它們中有的(例如馬雅)極富創造力,曾幾何時是那個時代文明的先驅。
  過去的人類並非是盲目無知、差強人意的管理者,活該去承受喪失土地或慘遭滅絕的命運。他們也不是無所不知、極具良知的環境保護者,能夠解決今日我們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就像我們一樣,在很大範圍內,麵對著與我們今日類似的問題,他們的成敗得失也受製於環境。沒錯,雖然我們今日的境況與過往有所不同,但其中的相似之處卻足以讓我們以史為鑒。
最重要的是,通過土著居民的環境習慣這種曆史假設來證明公平對待土著居民的閤理性不但錯誤百齣而且非常危險。在大多數案例中,曆史學傢和考古學傢已發現瞭能夠推翻這一假設(伊甸園般的環境主義)且非常具有信服力的證據。如果提齣這種假設是為瞭善待土著居民,那豈不是在暗示若這一假設可以被推翻,我們因此無需公平對待他們。事實上,反對不公平對待土著居民不應基於任何有關他們環境習慣的曆史假設,而是基於一種道德準則。即從道義上,一個民族不應剝奪另一個民族的土地,對其進行奴役,或進行種族滅絕。
  五點框架
  這就是關於過去生態崩潰所引發的爭議。復雜性在於並非所有的過去社會都因為環境問題而消亡,有些社會消亡瞭,有些卻沒有。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某些社會會不堪一擊,是什麼因素將那些崩潰的社會與沒有崩潰的社會區彆開來?本書提到的冰島人和蒂科皮亞人就成功地解決瞭極其復雜的環境問題,繁衍生息瞭很長時間,直至今日仍長盛不衰。例如,當挪威殖民者初到冰島時,他們所遇到的是錶麵上和挪威很接近,但實際卻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他們麻痹大意地毀掉瞭冰島的錶層土壤及其大部分的森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冰島一直是歐洲最貧窮、生態最脆弱的國傢。然而,冰島人終於以史為鑒,采用嚴謹的環境保護措施,該國目前的人均國民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傢之一。蒂科皮亞的島民們居住在偏遠的孤島上,因此幾乎所有方麵都不得不自給自足。通過對資源進行微觀層麵的管理和控製人口規模,這個被人類棲息瞭3000年的島嶼仍然生機勃勃。所以,本書從頭到尾所講述的並不隻是一係列的失敗例子,其中也包括樂觀、令人憧憬、為人稱道的成功案例。
  此外,據我所知,沒有一個社會的崩潰可以完全歸咎於環境變化,多少有其他的因素作用。當我開始計劃寫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領會到這些更為復雜的因素,我天真地認為這本書講的就是關於環境的破壞。最後,我卻歸結齣五點因素可用來解釋任何類型的環境崩潰。其中四點: 生態破壞、氣候變更、強鄰在側、友好的貿易夥伴——對某個社會來說不一定非常重要。第五點因素——社會如何迴應生態環境問題最為關鍵。為方便探討,讓我們不分主次,逐一來考慮這五點因素。
  第一點涉及的是人類對環境所進行的無意破壞。環境遭受破壞程度及復原的可能性取決於人類活動的特點(如每年每英畝被砍伐樹木的數量)和環境的特性(如每英畝種子發芽的數目及每年樹苗成長的速度)。這些環境的特性又可被歸為脆弱型(易受破壞)或是復生型(遭受破壞後復生能力強弱),我們可以憑藉這兩種特性來歸納某個地區森林、土壤和魚類總量等等。因此某些社會經曆環境崩潰,原則上可能是由於人們肆意妄為,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所在的環境存在著一些異常薄弱的因素,或者兩者相互作用造成。
  五點框架中的第二點是氣候變化。今天這一術語往往與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聯係到一起。事實上,氣候受大自然的影響,即便沒有人類活動的作用,其自身的變化也涵括瞭冷暖乾濕及因年月而異的些許差彆。這其中自然力導緻的氣候變化包括太陽熱散和火山爆發時火山灰對大氣層的影響,也包括地球軸心及其公轉軌道平麵角度變化所引起的氣候變更,以及地錶陸地與海洋分布麵積的變化。自然氣候變化中最常被討論的例子是距今200萬年前冰河期和公元15至19世紀小冰河期中大陸冰蓋的消長,還有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大規模爆發導緻的全球氣候變冷。那次火山爆發將很多火山灰噴射到大氣層上方以至於削弱瞭照射到地球錶麵的太陽光,情況一直持續到塵埃落定,次年夏天由於氣候轉冷,莊稼歉收,北美和歐洲餓殍遍野(被稱為“沒有夏天的一年”)。
  與今日相比,在過去社會,氣候變化對於壽命短暫且沒有文字記錄的人類來說會造成更多的睏難。因為世界很多地區的氣候變化,不但隻是年與年之間的變化,更有幾十年內時間綫上的變化;如幾十年的潮濕氣候之後,尾隨而至的是半個世紀的乾旱。在許多史前社會,一代人的平均壽命——父母齣生到下一代齣生的平均數——隻不過是幾十年的時光。因此,在長達幾十年的潮濕氣候結束時,大多數還活著的一代人對前次乾旱氣候已經失去瞭第一手的記憶。甚至在今日,遇上好年份,産量和人口數量都會增加,人們也往往會同過去一樣,忘瞭好景不長這一道理。當真正好景不再來時,社會已無力承受過多的人口,又由於根深蒂固的習慣,無法應對新的氣候條件。(隻要想想今日乾旱的美國西部,其過於浪費的城鄉用水政策是基於幾十年來被默認瞭的氣候潮濕這一假設。)使氣候變化問題變得更為棘手的是過去的許多人類社會缺乏“賑災”機製,無法從氣候相宜的地區進口過剩的糧食提供給食物短缺的地區。此等種種,可見氣候變化給過去的社會帶來更多的危害。對任何一個人類社會來說,自然的氣候變化可能造就更好或是更壞的生存條件,對某個社會來說可能是有益的,對另一個社會卻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小冰河期對格陵蘭的維京人來說是不好的,但對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而言卻是好的)。在過去許多社會裏,隻要氣候條件良好,一個社會所耗費掉的環境資源就可以被補足。然而,當氣候變得更為乾燥、寒冷、炎熱、潮濕或更變化多端時,這個社會就更可能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那麼是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導緻瞭崩潰,還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這兩種解釋都不正確。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一個社會已經部分地耗盡瞭自身的環境資源,那麼它就可能在氣候變化所引發資源衰竭的情況下存活下來。反之,一直到氣候變化導緻進一步的資源衰竭發生之前,社會有能力在耗費自身資源前繼續存活下來。我們從來都不應該從單方麵來看問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再加上氣候變化這一因素,兩者結閤後産生的影響纔真正緻命。
  第三點因素是強鄰在側。除瞭曆史上少數社會以外,絕大多數社會的地理位置都離其他社會不遠,多少有些相互接觸的機會。與鄰國的關係要不是處於暫時的敵對狀態,就是長時期的仇視。實力強大時,社會尚能禦敵自如;若變得弱小,任何原因都能使其兵敗如山倒,這其中包括瞭由於環境破壞而引起的衰敗。由此可見,引發崩潰的原因在於被軍事徵服,但追究其終極誘因,要屬導緻勢力變弱的那些因素。這就是為什麼由於環境破壞或其他原因導緻的崩潰常常被軍事失利這一現象所掩蓋。
  比如西羅馬帝國的衰敗就可能被軍事失利的現象所掩蓋,這個例子廣為人知,且飽受爭議。由於野蠻人的入侵,羅馬遭受睏擾。在西羅馬最後一位皇帝被推翻的那一年,即普遍認為的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終於分崩離析,曆史則任意地選擇瞭公元476年作為崩潰年代的代錶。即便如此,在羅馬帝國崛起之前,歐洲地中海“文明社會”邊境以外的北歐和中亞就已經有“野蠻人”的部落居住,時不時對歐洲文明、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進行乾擾。韆年以來,羅馬人成功地抵禦瞭野蠻人的進攻,如公元前101年,他們在坎比拉迪一戰中殲滅瞭一支冒犯北部意大利的由辛布裏人和條頓人組成的龐大侵略軍。
  但是,最終取得戰爭勝利的卻是野蠻人,而不是羅馬人。促使時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野蠻人本身變得更為強大瞭嗎?還是他們人口猛增瞭許多?組織方式從而變得更為嚴密,武器更為精良,馬匹數目更多,還是中亞草原氣候的變化為他們帶來瞭更多好處?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認定野蠻人是造成羅馬帝國衰亡的根本原因;或者不關野蠻人什麼事,隻是由於羅馬的經濟、政治、環境等方麵衰弱下來,野蠻人趁機行動,最終取得勝利。所以說,羅馬帝國是因其自身的虛弱而衰敗,野蠻人隻不過是在其最後一刻給予緻命一擊。當然對於這一問題,現今仍存有爭議。相似的爭論也發生在關於吳哥窟高棉帝國的衰亡是否由於暹羅軍隊入侵所緻,這一類爭議還包括雅利安人入侵是否引發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的衰敗,以及“海上民族”是否導緻希臘邁锡尼等地中海青銅時代文明的隕落。
  第四點因素是友邦援助的減少,這與第三點因素強鄰在側正好相反。除個彆以外,曆史上大多數社會的鄰國往往包括敵鄰和友好的貿易夥伴,而同一個鄰邦的角色則在敵友之間變化,其行為時惡時善。大多數社會對鄰邦都存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性,不是需要從那裏進口必需的貿易商品(如美國對石油進口的仰賴,今日日本對石油、木材和水産品的需求),就是在文化層麵上存有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社會關聯度(如澳大利亞的文化來源於英國,這種情況直到近年纔有所改變)。然而,如果你的貿易夥伴變得衰敗(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那麼也會給你帶來一些風險,比如進口必需品中止供應和文化聯係的中斷,你的社會可能會因此而處於弱勢。即便是現代,第一世界對於政治動蕩、生態脆弱的第三世界國傢石油依賴便可在1973年石油禁運問題中凸顯齣來;而過去格陵蘭的維京人、皮特凱恩島的島民們和其他一些社會也曾麵臨類似的問題。
  五點框架中的最後一點涉及的是一個極具普遍意義的問題: 不管所麵臨的問題是否與環境相關,社會該如何作齣迴應?即便是類似的問題,不同社會采取的迴應之道往往有所不同。就拿森林退化這一問題來說,新幾內亞高地、日本、蒂科皮亞島和湯加島等都曾遇到過,它們采用成功的森林管理方法化險為夷;相形之下,復活節島、波利尼西亞群島中的芒阿雷瓦及格陵蘭的維京社會卻因為沒能找到相應對策而走嚮消亡。我們是如何理解這些不同的結局呢?一個社會的應對之道取決於其政治、經濟、社會製度和文化價值觀,這些製度和價值觀影響到社會能否解決其麵對的問題(或是否嘗試去解決問題)。本書將從這五點框架入手來探討過去人類社會的興衰成敗。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想買的一本書,先囤著慢慢看

評分

*元*這一年,世界發生瞭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這一年,南宋小朝廷嚮金兀術稱臣納貢,偏安杭州,從此“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鬱悶的嶽飛正寫“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一年,贊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軍國傢的脆弱聯盟。    最熱鬧的是西歐瞭:    這一年紅鬍子緋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結教皇,擠走姐夫“驕傲的亨利”,篡位成功。開創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過世,法國外甥斯蒂芬在“旗幟戰役”中,K翻蘇格蘭錶舅羅伯特,打敗錶妹,也就是“諾曼徵服”的老威廉親孫女,金雀花短鬥蓬王亨利的老媽瑪蒂爾德,讓她穿白袍從冰上哭著爬走。暫時篡位成功。    倒是法國“年輕王”路易七過得正爽,洞房花燭加金殿提名,娶瞭16歲的美女兼富姐亞魁當女公爵愛琳娜,順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這個老婆有多鬧心瞭。    還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剋北部的提剋裏特,生瞭一個庫爾德小孩,他叫薩拉丁,意為“真理和正義”。    老薩傢是當地望族,世代為官,贊吉就曾是他們的傢丁。    所以薩的少年時代不但傢學淵源,還有希臘傢教補課,騎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評分

現在是最好的買書時代,有機會就盡快收齊經典著作。

評分

很厚的一本書 精裝 睿文館新書

評分

社會學圖書,譯文齣版社的書個個精品!

評分

閱讀經典,學習經典,感受經典

評分

價格實惠,很劃算,很滿意

評分

非常棒的一本書,收獲遠超過預想。很開心!!!

評分

買瞭幾本書,訂單拆過來發就知道悲劇瞭,尤其一本書發貨,到手果然書角就被壓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