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

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学术报告
  • 2015-2016
  • 学术出版
  • 研究报告
  • 上海发展
  • 城市研究
  • 社会科学
  • 文献
  • 智库报告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740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上海市社联组织的对2015—2016年上海市整个学术状况的研究报告。本书由许明先生任执行主编本着学术开放、学术独创、学术为本的原则,请沪外、本地及海外三方面的学者对2015—2016年上海的学者和学术成果作了回顾和点评,反映了上海学术的全貌。
《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和展现2015年至2016年间上海地区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集成性文献。本书并非单一作者的学术论著,也不是对某个特定学科的深度挖掘,而是汇集了沪上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两年内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精华。它力图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学术图景,以期为读者呈现上海学术界的最新思想火花、研究方法创新以及重要的学科发展趋势。 本书的编辑理念在于“宏观梳理,微观聚焦”。在宏观层面,它试图勾勒出上海在国家乃至全球学术版图中的定位,以及其在重点学科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在微观层面,则精选那些在具体研究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发广泛关注或对相关学科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报告。因此,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丰富的,既能感受到上海学术界的整体活力,也能深入了解各个细分领域的前沿探索。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清晰而富有逻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将涵盖该时期内上海学术界的杰出成果: 一、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历史学与考古学: 2015-2016年间,上海的历史学界在明清江南经济史、近代上海城市史、上海近现代移民研究以及口述史等领域可能涌现出不少重要成果。例如,关于近代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试验田”的经济制度变迁,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上海人口构成及其社会影响的新解读。考古学方面,可能包括对上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墓葬或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解读,为理解区域历史文化提供新的证据。 哲学与思想史: 这一时期,上海的哲学研究可能聚焦于对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佛教)的当代诠释,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对西方哲学(如现象学、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引入、比较研究和本土化也是重要方向。思想史领域,则可能深入挖掘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与上海这一文化中心相关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流派及其社会实践。 文学与艺术学: 在文学研究方面,2015-2016年可能出现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上海文学)的深入分析,包括对作家作品的重读、文学思潮的梳理、文学批评方法的新探索。现当代诗歌、小说、散文的创新,以及长三角地区文学的地域性研究也可能成为热点。艺术学领域,则可能涵盖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电视研究、戏剧艺术研究以及设计艺术等多个方向。对上海作为艺术重镇的历史与现状的梳理,以及新兴艺术形式的探讨,也极具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社会学研究将重点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家庭变迁、社区治理、社会资本等。社会工作领域,则可能集中探讨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社区发展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等。对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与管理学: 经济学研究可能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金融市场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管理学方面,则可能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创新创业管理等。对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挑战的研究,将是重要亮点。 法学与政治学: 法学研究可能涵盖中国法治建设的最新进展,如民法典编纂、刑事司法改革、行政法治、知识产权保护、涉外法等。政治学则可能关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民主政治、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中国周边外交)以及区域政治等。对上海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探讨,具有示范意义。 教育学与心理学: 教育学研究将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等。心理学领域,则可能涉及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健康心理学等,关注个体发展、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的规律。对上海作为教育高地在人才培养、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探索,以及城市生活压力下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二、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 数学与物理学: 数学研究可能涉及代数、几何、分析、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基础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应用数学、金融数学、统计物理等领域的创新。物理学方面,则可能涵盖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天体物理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在量子信息、新材料、宇宙探索等方面的发现。 化学与生命科学: 化学研究可能集中在有机合成、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方向,特别是在催化、能源、环境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应用领域的突破。生命科学领域,则可能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关注疾病的机理研究、新药开发、再生医学、生物技术应用等。 信息科学与技术: 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是上海学术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可能涵盖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如5G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等。在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也可能涌现出重要报告。 工程与材料科学: 工程技术方面,可能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航空航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绿色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上海的科研实力将得到体现。材料科学则可能聚焦于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的研发与应用。 环境科学与地球科学: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尤为重要。可能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修复、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科学、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等。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将是重要内容。 医学与健康科学: 医学研究将涵盖基础医学(如疾病机理、分子诊断)和临床医学(如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防控、生殖健康等)。医学工程、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老年医学、儿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将被收录。对上海医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 交叉学科与新兴领域: 本书也关注那些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研究,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兴研究方向。例如: 跨学科研究: 结合人工智能与医学(AI辅助诊断)、法律与信息技术(网络犯罪)、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绿色金融)、社会学与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等。 新兴技术与领域: 如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量子计算、基因编辑技术、生物信息学、脑科学、数字人文等。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 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集中了解上海地区学术界研究成果的便捷窗口,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 推动学术进步的催化剂: 通过汇集前沿研究,本书能够激发新的研究灵感,鼓励更多学者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中,从而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学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3. 科学决策与政策制定的参考: 本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产业竞争力。 4. 保存学术记忆与传承学术精神: 本书客观记录了2015-2016年间上海学术界的风貌,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上海的学术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同时也展现了学者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5. 提升上海学术影响力: 通过对外展示其在各领域的学术成就,有助于提升上海在全球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和交流。 总而言之,《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是一部集学术性、前沿性、代表性于一体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学术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也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创新活力和智慧结晶的生动注脚。本书的内容严谨、视角多元、信息丰富,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两年间上海学术研究的面貌,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学术前沿的窗户。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每当我接触到这类跨年度的学术总结时,总会产生一种时间流逝的沧桑感。这本《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正好定格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启的前夜,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意味着彼时的学术议题很可能充满了对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规划与论证。因此,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已发生事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预测。这种预测的准确性,恰恰是衡量一个地区学术研究成熟度的重要标尺。我设想,书中的每一篇报告都凝聚着研究者们在特定时间点对世界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深度。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我来说,阅读此类材料如同潜入深海,需要适应高压环境,但一旦成功上浮,所携带上来的知识宝藏定是价值连城的。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照系,让我得以审视上海在过去几年间的加速演变,并反思知识生产是如何驱动和反映社会变迁的复杂过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要等多年以后再来回顾,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作为时代记录者的意义。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虽然可能偏向于传统的学术书籍风格,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学术规范和严谨态度是毋庸置疑的。我向来认为,一份高质量的学术报告集,其价值在于其呈现的“确定性”——即通过大量的数据支撑和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即使结论可能存在争议,但论证过程的扎实性是不可动摇的基石。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类年鉴式的出版物,更像是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补课”。我希望通过它们,能够填补我在特定领域中因信息滞后而产生的知识断层。想象一下,这些报告在当年被提交、被审阅、被讨论的情景,那该是多么紧张而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氛围!它象征着一个城市对于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重视程度,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我期待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在后续年份被主流学术界广泛引用的“种子观点”,那是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远比那些昙花一现的热门话题更具生命力。

评分

第一段评价: 翻开这本集子,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学术思辨的殿堂,空气中弥漫着严谨与求真的气息。虽然我手头这本书的内容我尚未细读,但仅仅从书名《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所蕴含的厚重感和时间跨度,就能想象出其中必然汇集了彼时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前沿、最精锐的研究成果。我期待能从中窥见彼时学者们在各自领域内攻坚克难的智慧火花,那些关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的深度剖析,想必是了解当年学术生态的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报告的汇编,更像是一份浓缩的时代切片,记录了知识分子们如何用他们的理性之光去审视和描摹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这种对历史脉络的追寻,对专业深度知识的渴求,正是吸引我一再翻阅这类年鉴式著作的根本动力。那种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远非零散的期刊文章所能比拟,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让人得以跳出具体的细节,去把握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学术脉动与思想交锋。我深信,即便是跨越时空来审视,这些报告中蕴含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第二段评价: 坦率地说,这类汇编性的学术著作,往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极大的耐心,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我之所以对这套“2015-2016”的报告充满兴趣,正因为它锁定了那个特定时期的学术焦点。我推测,彼时的报告必然会大量聚焦于“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的深化改革,以及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机遇。这种特定主题的聚焦,使得报告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而成为一种对特定政策环境和经济周期的深度诊断书。我非常好奇,在那个时间节点,学者们是如何预判和分析这些宏大叙事对具体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读这类书,就像是和多年前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检验当时的预言与现在的现实产生了怎样的偏差或印证。它考验的不仅是阅读能力,更是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你得时刻准备着,用今天的认知去解构彼时的论点,这种思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与提升。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的是这些报告能否提供一些“可触及”的洞察,而不仅仅是高深的理论模型。毕竟,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其治理的复杂性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我希望这本2015-2016年的报告能触及到一些基层实践的细节,比如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或者特定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学术报告的价值,往往在于它能将宏观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微观的、可操作的经验总结。如果报告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当年遇到的主要“痛点”以及学术界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那么它对于任何关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尤其关注报告中是否对新兴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讨论,因为那是连接理论与未来实践的关键桥梁。这类阅读体验,更接近于一场深度调研报告的阅读,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以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专业术语背后的治理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