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演化-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案例和预见研究(第二卷)

文明的演化-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案例和预见研究(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晖 著
图书标签:
  • 文明演化
  • 生态文明
  • 生产力关系
  • 社会发展
  • 可持续发展
  • 理论研究
  • 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
  • 环境哲学
  • 复杂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82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779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196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和第一卷一起构建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框架——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本卷论证了在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分化为人与天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引入人与自身的关系,加上人与人的关系,共四种关系。将四种关系和三种生产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框架。
  本卷围绕这一框架开展了理论研究,提出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理性假设——综合理性;讨论了文明变迁中四种关系的共同演化,提出了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完成的工作,指出“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满足是文明稳定与发展的核心动机要素,“四关畅达”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论证了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框架;总结了国际上主要可持续发展框架的研究进展。
  本卷运用这一框架进行了案例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中国古代,各个阶层的人的五层次需要都得到足够好的满足,所以,人心通常不思变,社会心理比较稳定,这是理解李约瑟问题的核心,也是超稳定结构中“稳定”的根由;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马尔萨斯陷阱,二是皇室和富人阶层的高生育率与等级社会必然提高社会的不平等程度。2012年前后,我国公众的核心需要已经从温饱转变到安全感。日本的节能实践背后的动机结构是基于“不安全感+**是美+集团意识”这三大原则的。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从两种关系到四种关系及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 1
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分化 2
1.1.1 人与自然关系分化为两种关系 2
1.1.2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分化合理性的剖析 5
1.1.3 小结 10
1.2 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引入 11
1.2.1 为什么要引入人与自身的关系 11
1.2.2 个体的动机 11
1.2.3 组织的动机 13
1.2.4 为什么选择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14
1.3 三种生产与四种关系的结合构成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框架 15
1.3.1 三种生产首先描述了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16
1.3.2 三种生产中的四种关系 17
1.3.3 从物质和精神(能动作用)的角度看四种关系 19
1.3.4 四种关系是环境社会系统(三种生产)中的基本关系 20
1.3.5 说明 22
第二章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理性假设——“综合理性” 24
2.1 宏观社会现象与微观个体行为的联系 24
2.2 各种理性假设 25
2.2.1 “经济理性”假设 25
2.2.2 “生态理性”假设 28
2.2.3 “政治理性”假设、“道德理性”假设等 28
2.2.4 “生态-经济理性” 29
2.2.5 复杂演化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 29
2.2.6 “程序理性” 30
2.3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理性假设——“综合理性” 30
第三章 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看文明的演化及预见研究 35
3.1 人类文明的四个时代 35
3.2 从三种生产论的角度看文明的演化 36
3.2.1 三种生产相互联系中的物资生产子系统 36
3.2.2 三种生产相互联系中人的生产子系统 37
3.2.3 三种生产相互联系中的环境生产子系统 37
3.3 从四种关系的角度看文明的演化 38
3.3.1 四种关系交织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38
3.3.2 四种关系交织中的人与天、人与物的关系 39
3.3.3 四种关系交织中的人与自身的关系 40
3.3.4 小结 41
3.4 “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满足是文明稳定与发展的核心动机要素 42
3.5 从四种关系的视角看实现生态文明社会要做的工作 43
3.5.1 (个)人的绿色化(生态化)、自我实现的绿色化 44
3.5.2 经济人性化 46
3.5.3 经济生态化 47
3.5.4 社会公平 48
3.5.5 社会绿色化(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8
3.5.6 人的分析性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积累 49
3.5.7 生态文明实践的多样性 49
3.5.8 “四关畅达”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 50
第四章 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核心观点总结 51
4.1 可以把世界系统划分成3个成环状联系、存在物质流动的子系统 51
4.2 环境社会系统的四种基本关系:文明演化的基本驱动力 52
4.3 四种关系中意识与能动作用的一面构成了三种生产中的“意识流” 53
4.4 其他 54
第五章 三种生产论和两种生产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56
5.1 三种生产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论思想的自然延伸和扩展 57
5.2 从三种生产中3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看“新陈代谢的断裂” 59
5.3 结语 62
第六章 环境社会系统主要研究进展 63
6.1 主要的框架研究进展 63
6.1.1 引言 63
6.1.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框架 64
6.1.3 Elinor Ostrom的多层次框架 65
6.1.4 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价中的框架 66
6.1.5 面向行动者的IAC框架 67
6.1.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框架 68
6.1.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框架 69
6.1.8 LTER的框架 70
6.1.9 其他框架 70
6.1.10 已有的框架的特点 71
6.2 国际上环境社会系统其他主要研究进展 73
6.2.1 共同演化 73
6.2.2 多样性研究 76
6.2.3 模型研究 77
6.2.4 案例研究 79
6.2.5 其他研究 81
6.2.6 小结 82
第七章 古代中国案例:基于四种关系的中国古代文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李约瑟问题的整体性解释框架和对超稳定结构的补充 83
7.1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85
7.2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天人关系 85
7.3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人与物的关系 90
7.4 中国古代人与自身的关系 92
7.5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交互作用 94
7.6 解答李约瑟问题的整体性视角和稳定的根由 95
7.7 历史周期律的缘由是什么 96
7.7.1 “循环”的缘由之一:马尔萨斯陷阱 96
7.7.2 “循环”的缘由之二:皇室和富人阶层的高生育率与等级社会必然提高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98
7.8 小结 100
第八章 当代中国案例: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看公众的核心需要——从温饱到安全感 101
8.1 人的需要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基本动力 101
8.2 人的需要是多样性、有层次的 102
8.3 人的需要是演化的 103
8.3.1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受社会物质条件、文化制度状况等制约影响的 103
8.3.2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演化的 104
8.3.3 人的需要的宏观演化方向 104
8.4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05
8.4.1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以个体为基础的 105
8.4.2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同时具有社会性 106
8.4.3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中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106
8.5 我国当前的核心需要已经从温饱变迁到安全感 107
8.5.1 马斯洛的五层次动机理论简介 107
8.5.2 当代中国公众的核心需要已不再是温饱 107
8.5.3 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安全感领域 108
8.6 注重满足安全需要是让公众有持续“中国梦”“梦感”的关键——“安心中国” 112
第九章 外国案例:基于四种关系的日本的节能实践的动机结构分析 113
9.1 概述 113
9.2 基于四种关系的日本的能源消费分析的基础 114
9.2.1 不安全感 114
9.2.2 极致是美 115
9.2.3 集团意识 117
9.2.4 小结 119
9.3 “安全感+极致是美+集团意识”对节能的影响 120
9.3.1 背景 120
9.3.2 日本应对石油问题的主要政策结构 121
9.3.3 日本的《节能法》 121
9.3.4 配套的财税制度 123
9.3.5 企业和学界的其他努力 124
9.3.6 公众参与 125
9.3.7 其他方面 127
9.3.8 小结 128
9.4 日本的节能实践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28
附录Ⅰ 中国古代穷人与富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模型 130
Ⅰ.1 公式推演 130
Ⅰ.2 情景分析一:固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33
Ⅰ.3 情景分析二:变化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43
附录Ⅱ 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分析:关于福建省长期发展的一些初步看法 152
Ⅱ.1 从三种生产看 152
Ⅱ.1.1 从人的生产看 152
Ⅱ.1.2 从环境生产看 154
Ⅱ.1.3 从物资生产看 156
Ⅱ.2 从四种关系看 157
Ⅱ.2.1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 157
Ⅱ.2.2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整体性视角) 158
Ⅱ.2.3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分析性视角) 158
Ⅱ.2.4 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 158
Ⅱ.3 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意识流视角看 159
Ⅱ.3.1 从物质流视角看 159
Ⅱ.3.2 从能量流视角看 159
Ⅱ.3.3 从信息流视角看 159
Ⅱ.3.4 从意识流视角看 160
Ⅱ.4 从区域间联动、合作视角看 160
Ⅱ.5 对福建省省内各区域的一些想法 160
附录Ⅲ 关于环境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162
Ⅲ.1 方法的多样性 162
Ⅲ.2 目标的多样性以及多目标系统中两个变量同时最大化的可能性 163
Ⅲ.3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归纳逻辑及演绎逻辑的局限性 165
Ⅲ.4 矛盾律在局部失效——弗协调逻辑 166
Ⅲ.5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167
Ⅲ.6 结语 168
索引 169
后记 177
文明的演化——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案例和预见研究(第二卷) 内容概述 本书是“文明的演化”系列研究的第二卷,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从过去到现在,以及迈向未来生态文明时代的宏大命题。本书在第一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研究框架,聚焦于“三种生产”与“四种关系”的互动演变,并以此为基石,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典型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前瞻性分析。 核心理论框架:三种生产与四种关系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一个精妙而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即“三种生产”和“四种关系”。 三种生产: 1. 物质生产: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生产力,涵盖了农业、工业、科技制造等一切改造自然、获取和加工物质资料的活动。它不仅关乎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物质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 2. 社会生产:这指的是人类在社会交往、组织协作、制度构建、思想文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活动。它包括政治制度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制定、教育体系的运行、信息交流的渠道、价值观念的形成等。社会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组织的效率、协调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整体运行状态。 3. 生态生产:这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类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与自然的协同作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并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生产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以征服和掠夺为导向的物质生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以及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责任。生态生产包括生态修复、循环经济、可持续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清洁能源利用等。 四种关系: 1.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根本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文明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模式。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崇拜、征服索取到和谐共生的演变。本书深入剖析了不同文明阶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带来的影响。 2. 人与人(社会)的关系: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伦理关系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演进,直接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方式。从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可能到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不断重塑。 3. 人与自身(主体性)的关系:这指的是个体的主体意识、自我认知、价值追求以及精神世界的构建。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的演变,往往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本书探讨了在不同生产方式下,人的主体性是如何被塑造、压抑或解放的。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核心,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本书将“三种生产”视为不同维度的生产力,并分析了它们之间以及与相应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张力。例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又如何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如何促使或阻碍生态生产力的发展。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本书以“三种生产”和“四种关系”为分析工具,对人类文明的演化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考察。 理论构建与深化: 物质生产的演进逻辑与生态代价:详细梳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关键节点,分析了物质生产力飞跃的驱动因素、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本书不回避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将其视为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然反思。 社会生产的转型与协调机制: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模式,如国家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等,分析了它们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与局限。重点关注了在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如何构建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治理模式,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生产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系统阐述了生态生产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等。本书详细介绍了生态生产的具体实践方式,如绿色技术创新、可持续消费模式、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修复工程等,并分析了其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四种关系的相互作用与演变规律:深入剖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四种关系在不同文明阶段的互动模式。本书强调,这四种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会加剧社会矛盾(人与社会关系紧张),并最终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人与自身关系),同时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制约。 典型案例分析: 本书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典型案例,通过具象化的分析,展现理论框架的现实意义。这些案例可能包括: 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现代转化: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印第安原住民的土地伦理等,探讨了如何从这些智慧中汲取养分,构建现代生态文明。 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挑战与应对:以发达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为例,分析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和转型策略,例如德国的能源转型、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式等。 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哥斯达黎加的生态旅游、卢旺达的绿色发展战略等。 特定区域或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可能包括某个城市、某个产业园区或某个特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如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等。 前瞻性预见研究: 基于对历史演化规律的把握和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本书对未来生态文明的走向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预测了未来社会在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发生的深刻变革。例如,循环经济将成为主流,共享经济将得到发展,人与自然的界限将更加模糊,个体将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迈向生态文明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在实现生态文明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如既得利益的阻力、技术瓶颈、文化惯性等,同时也指出了转型过程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如绿色经济的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全球合作的深化等。 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在生态文明框架下,人类文明可能实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与繁荣。这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解放、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愿景。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创新:“三种生产”与“四种关系”的理论框架,为理解文明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深化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认识。 实践指导: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本书为各国、各地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有助于应对当前严峻的全球环境挑战。 思想启迪:本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唤醒公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激发建设更加美好、可持续未来的共识。 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共同探索一条通往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光明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框架”的构建与应用上。我感受到作者试图超越传统单向度的历史解读,引入一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这使得对既有理论的反思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当我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试图用这套新的透镜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运行模式时,许多原来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突然间呈现出令人不安的脆弱性,或者说,展现出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这种“重新发现”我们所处世界的过程,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势,去拥抱更复杂的现实结构。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预见性”部分尤其引人注目。它没有流于空泛的乌托邦式想象,而是扎根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既有趋势的冷静推演,构建了一个可供讨论的未来图景。这种基于严谨逻辑推导出的未来展望,比单纯的科幻构想更具说服力,因为它承认了演化过程中的阻力和复杂性。这种“审慎的乐观”态度,在充斥着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当下,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它没有给我们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工具,去更好地面对那些尚未发生的、但我们必须准备迎接的时代变局。

评分

与其他探讨文明发展的著作相比,这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对“连续性与断裂点”的把握。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历史视为线性的积累,而是精准地指出了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瞬间,即文明形态发生质变的节点。在描述这些关键的“缝隙”时,作者的论证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既不夸大技术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忽略文化和制度的滞后性。这种对动态平衡的细致捕捉,为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困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我们今天的选择,正是对这些历史断裂点做出的复杂回应,充满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张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张力和层次感。有的篇章笔触细腻,如同在进行一场精致的学术辩论,逻辑推演严密到令人称赞;而另一些章节则展现出散文般的诗意,将冰冷的理论包裹在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之中。这种风格的交错运用,有效避免了长篇理论著作容易出现的沉闷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时而让我为历史的曲折感到叹惋,时而又为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巧妙设计而感到震撼。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让这部看似厚重的学术探索,拥有了令人沉浸其中的阅读魅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结构,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仿佛在为我们描绘一幅跨越时间长河的文明变迁图景。从早期的社会组织形态,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复杂纠葛,每一步演进都被置于一个精密的分析体系之下,这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机制相结合的笔触,使得原本晦涩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当作者试图勾勒出未来文明可能走向时,那种审慎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可能性的哲学叩问,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