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大揭秘,一本关于美食的“自我修养”手册。
《舌尖上的古代中国》包括三个板块,第1个板块寻找隐藏在时间缝隙中的美食;第2板块将宫廷盛宴与市井美食一网打尽;第3个板块分享吃货名家以及他们与美食发生的故事。
《舌尖上的古代中国》中更附有古方宫廷食用食谱,是一本既可以获取趣味知识,又能使用的全方位美食书。
目录
卷一:吃货必备冷知识
一、外来食物入住登记办,你不知道的食物出生普查报告
二、本土食物的反击——我们也很厉害的
①原住民的反击
②渐渐消失的食物
卷二:吃货不分阶级:帝王、官员、平民的饮食日常
一、那些听过却未见过的美食盛宴
①帝王篇
②满汉全席
③烧尾宴
④南宋清河郡王府御宴
二、民以食为天
①先秦秦汉\关于吃的那些艰苦岁月
②魏晋南北朝\食物流转融合的历程
③盛唐\关于吃的一百零八种方式
④两宋\幸福感爆棚的朝代
⑤元代\一个自带羊肉味儿的朝代
⑥明代\面食的逆袭
⑦清代\四大菜系的成型
三、教你怎么吃:二十四节气的吃货百科
卷三:吃货届大拿记事
一、孟浩然——论贪嘴带来的后果
二、苏轼——美食至上的文豪,人生就是吃吃吃
三、倪瓒——重度洁癖患者的美食修养
四、袁枚——吃货界高修养者,热爱美食,影响世界
五、公子宋——我有特殊的美食鉴赏方式
六、朱元璋——只有我才懂的美食
七、朱高炽——美食和皇位真的不能兼得吗?一个胖子的独白
精彩书摘
《舌尖上的古代中国》:
让我们一起回到5000年前的中国,广袤的原野上,长风袭地,走兽奔驰,天空一尘不染。假如我们就地支起一张巨大的木桌,把当时全国所有食材集中起来做一席盛筵,我们会发现,好多熟悉的味道在这里找不到踪影。
如果你是无辣不欢党,恐怕要对这顿饭大失所望了,辣椒是明代才传入中国的。而眼前这席史前大餐,不仅没有辣椒,连蒜也没得吃——直到汉代,大蒜才出现在中国人的厨房。
那么,或许甜食党的处境会好一点?
我们可以翻山越岭,攀藤上树,冒着被野蜂蛰到满脸包的危险掏些蜂蜜来解馋,除此之外……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甘蔗才传入我国南方,而制糖技术的成熟,则要等到唐代了。想吃糖还得缓缓……
但是甜味还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取,比如葡萄、香蕉、西瓜。
然而,不幸的是,葡萄原产西域,西汉时传人中国;香蕉原产东南亚,宋元时期传入;西瓜原产非洲,宋代传人……看来你想吃也没得吃。
更不幸的是,回到5000年前的我们,甚至吃不到任何面食——因为,小麦也是外来物种。
小麦
小麦君是最早一批来到中国的移民食材,不过它这一路,走得着实艰苦。
如今,我们依托互联网从欧洲购买一袋面粉,大约一个月之内就可以签收。然而,在先民们艰难生存的原始时代,这种未来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从原产地西亚出发,经历了长达数千年史诗般的漫长迁徙,克服了气候、地理等种种不利因素,约4500—5000年前,才终于在黄河流域落地生根。①如今世界各国基本达成共识,小麦起源于9500年前的西亚,以此为中心,向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以及中国传播。
作为地中海气候孕育的作物,起初,小麦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气候,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麦的产量并不高。而且,汉代以前,受制于磨粉技术,小麦的主要食用方式,并不是像如今一样磨制面粉制作面食,而是像米饭一样,被蒸或煮成麦饭来吃。与香糯的大米饭相比,麦饭有些难以下咽,因此后来面粉出现后,麦饭被视为粗食,以至于一些孝子守孝期间,只吃麦饭,用这种朴素克制的生活方式表达孝心。
饼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面食。汉代最初的面点制作工艺来自西域。沿着丝绸之路,胡人商旅的骆驼队越过葱岭,抵达汉帝国首都——长安。他们循着张骞的足迹,带来了更多西域食材,以及食材制作方法,这些在首都流行开来,接着风靡天下。
羊肉、葱白、豆豉汁和盐裹在面团里,擀成饼,撒落芝麻,贴在炉壁上烤熟。一口咬下去,就是外皮灼热的酥脆,和多汁的羊肉浓香。
玉米
今天,小麦在中国粮食产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排在第一的是玉米。①
与小麦相比,玉米绝对是后起之秀。这位主食界的首席大神,直到明朝中期,才从遥远的美洲漂洋过海登上华夏大陆,几乎在同一时期,同样来自美洲的的食材还有番薯(地瓜)、土豆、花生和向日葵。
玉米君来到中国后,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土地和气候,极其适合自己,中国约有半数耕地适合种植玉米。
明朝末年,朝廷昏庸,战乱四起,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全国各地屡现灾荒。更容易存活的玉米和番薯充当了抗灾食物的角色,得到大量种植。到了清朝,政府更是开始推广种植这些作物,其结果就是,不到两百年间,清代人口从清初顺治年间的1.2亿,暴增到咸丰时期的4.3亿,直接奠定了今天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基础。虽然不能说这新冒出来的3亿人都是吃玉米和地瓜吃出来的,但这几位美洲远道而来的东漂族无疑功不可没。
相比起小麦和水稻,玉米和番薯几乎成熟后就可以搬进厨房,不用经过复杂的收割、脱壳、研磨过程,甚至在田间点把火,挖出地瓜烤烤就能填饱肚子。有了玉米和番薯作为坚实的温饱后盾,不用担心吃不饱,大家开始放开手脚生孩子。孩子生得越多,越需要更多的耕地,于是开荒种地,在一些不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的土地种植玉米和番薯,一个“生孩子,种玉米种地瓜,再生孩子”的无限循环开启了。
有地瓜,勇敢爱!
……
舌尖上的古代中国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