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中国读者15年的布克奖经典作品《英国病人》全新译本
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o翁达杰代表作
安东尼·明格拉执导、奥斯卡9项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原著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一九九二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迈克尔o翁达杰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孩子,身心俱疲的汉娜,固执地照顾着自己最后一个病人。卡拉瓦乔,因偷窃技能成为战争英雄,也因此失去了双手的拇指,他只能通过吗啡来重新想象自己是谁。印度士兵基普,聪明、机警,在这个除了他自己任何东西都不安全的地方拆除地雷和炸弹。全身被烧焦的英国病人,终日躺在病床上,陷于回忆和幻觉之中。为了拯救爱人,他担当卖国之名,深入大沙漠,但他整整迟到了三年……
迈克尔·翁达杰(1943- ),加拿大小说家、诗人。生于斯里兰卡,十一岁随母亲来到英国,十九岁移居加拿大,现居多伦多。
迄今为止,翁达杰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一部回忆录和十多部诗集及非虚构作品。其中,《英国病人》(1992)获英国布克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被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于一九九六年改编拍成同名电影,获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大获成功;《安尼尔的鬼魂》(2000)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和法国美第奇外国文学奖;《遥望》(2007)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字富于想象,兼具视觉和听觉效果,为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都注入了新的生机。
我一直很喜欢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读到《英国病人》这部小说时,我觉得它非常美,像一首诗,所以我就想把它改编成剧本。
--安东尼·明格拉
应该给《英国病人》戴上三重冠。这本书深邃,优美,触动心灵。
--托妮·莫里森
杰作……一部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小说。
--唐·德里罗
一部激情之作,神奇,标新立异,可以让人一直读下去。
--理查德·福特
梦的交织,罕见,诱人。
--《时代》
一、别墅
二、废墟边缘
三、时而为火
四、开罗南部,一九三○至一九三八年
五、凯瑟琳
六、埋藏的飞机
七、原地拆除
八、圣林
九、 “泳者之洞”
十、八月
致谢
导读
一
她停下手中的活,在花园里站起身,望向远处。觉察到某种变化,是气候的变化。起风了,不一样的风,空气中一阵咔嗒咔嗒的晃荡声,高高的柏树在摇晃。转过身,她往山上的屋子走去,翻过一堵矮墙,赤裸的臂膀上感觉到几滴最先落下的雨滴。她穿过凉廊,疾步走进屋子。
经过厨房她没有停下,径自爬上黑暗中的楼梯,然后沿着长长的大厅继续往前,大厅的尽头是一小方灯光,从一扇打开的门里透出来。
她走进房间,这里也是一个花园--墙壁和天花板上满是图绘的大树和藤蔓。那人躺在床上,微风轻拂着他裸露的身体,她进屋的时候,他慢慢地向她转过头去。
每四天她给他黑色的身体洗一次澡。先从已经没有形状的脚开始。她把毛巾弄湿,举在他脚踝的上方,然后拧出水滴在他身上,听到他轻声咕哝,她便抬起头,看见他的微笑。胫部上方的烧伤最严重。深过绛紫色。骨头。
她照顾他有几个月了,对他的身体非常熟悉,沉睡的阴茎像只海马,臀部又瘦又紧。基督的髋骨,她这样想。他是她绝望的圣人。他仰面平躺着,没枕枕头,看着画在天花板上的大片绿叶,树枝组成的华盖,在那之上,蓝色的天空。
他胸口的烧伤略好些,可以碰,她就把炉甘石一条一条地倒在他胸口。她喜欢最后一根肋骨下面的凹陷,犹如皮肤的悬崖。握住他的肩膀,她对着他的脖子轻轻吹凉气,他嘟哝起来。
说什么?她回过神来,问。
他那深色的脸转向她,一对灰色的眼睛。她把手插进口袋里。用牙把李子的皮剥了,去掉核,然后把果肉放进他嘴里。
他又低语起来,把年轻护士那颗倾听的心拽到自己身边,拽向他思绪所系的任何地方,拽入那口他一再纵身跃入的记忆之井,在他死前的几个月里。
有些故事,由那人在房间里缓缓道来,会一层一层地往下滑,像老鹰滑翔。他醒过来,围裹他的是画里棚架上四溢的鲜花,还有大树的枝干。他记起了野餐,记起一个女人,她亲吻过他身体的这里、那里,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烧成了茄子的颜色。
我在沙漠里过了几个星期,忘了看看月亮,他说,就像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好几天没去看妻子的脸。这些不是疏忽之罪,而是入定的前兆。
他的目光锁住年轻女人的脸。如果她转动头,他的目光也会跟着她转移到墙上。她身子往前倾。你是怎么烧伤的?
那是一个傍晚。他手里捏着床单,用手指背轻轻地抚摸着。
我燃烧着坠入沙漠。
他们发现了我,用枝条给我做了艘船,拖着我横穿沙漠。我们是在沙海里,不时经过干涸的河床。游牧部落的人,跟你说吧。贝都因人。我向下飞,连沙漠都着火了。他们看到我赤身裸体地从火中站起来。头上的皮帽盔吐着火舌。他们把我捆进一个摇篮,一艘运尸船。脚步轰鸣,是他们在架着我奔跑。我打破了沙漠的枯乏。
贝都因人知道火。他们知道飞机,一九三九年战争爆发后天上总在往下掉飞机。他们的一些工具和器皿是用失事飞机和坦克的金属做的。这是天堂燃起战火的时代。他们能听出一架受损飞机发出的低鸣,他们知道如何在机身的残骸中穿梭自如。驾驶座上的一颗小螺栓成了首饰。
我可能是第一个活着从一部燃烧的机器里站起来的人。一个头上着火的人。他们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不知道他们的部落。
你是谁?
我不知道。你问起来没完。
你说你是英国人。
这本小说的文字如同迷宫,初读时让人有些迷失方向,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将时间线打乱重组,如同碎片化的记忆在脑海中闪回。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抽丝剥茧的阅读体验便让人欲罢不能。每一章似乎都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揭示了主角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尤其是对于人物情感的描摹,细腻到令人窒息,那种跨越国界、超越身份的爱恋,被刻画得如此真实而又虚幻,让人不禁思考,究竟何为真正的归属?那种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个体情感的微弱却又坚韧的力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记忆、失落与救赎的宏大史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那种沉郁的、带着宿命感的笔调,久久地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气势磅礴却又无比私密。它既有宏大历史背景的重量,又有深入骨髓的个人痛苦的细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地图”和“界限”的反复探讨,无论是地理上的国界、民族的藩篱,还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边界,都被作者巧妙地并置和对立起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当所有的外部结构都崩塌时,人内心深处的“原生地图”才真正浮现出来。那些关于归属的追寻,那些无法被定义的身份,构成了一种永恒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被卷入了一种寻找出口的徒劳挣扎中,那种既渴望清晰又迷恋模糊的矛盾心态,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怎么说呢,就像是给心灵做了一次彻底的深度清洁,把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都曝光在了刺眼的阳光下。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关于“爱”的诸多浪漫化滤镜,展示了爱在极端条件下的复杂性、自私性,甚至是毁灭性。书中角色的动机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既是受害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施害者。这种道德上的灰色地带,恰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可以概括的。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让我对许多我曾深信不疑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这正是好文学作品的力量所在——它不是来提供答案的,而是来提出更深刻问题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它探讨的主题太过于宏大和沉重,涉及历史的创伤、身份的认同危机,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作者对于地理和历史背景的铺陈极其考究,让你仿佛能闻到撒哈拉沙漠的风沙味,感受到欧洲大陆上弥漫的紧张气氛。书中引用的那些专业术语和文化典故,虽然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但有时也确实需要停下来查阅一番,这使得阅读节奏有所放缓,但这种“慢”并非缺点,而是一种需要尊重的深度。它强迫你慢下来,去体会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所经历的无力感。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情感的挣扎交织在一起,让这本书成为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珍品,而非一目十余的消遣之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氛围感营造得实在太到位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房间里的空气似乎都变得稀薄而带着一丝异域的香料气息。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画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失语”这一状态的处理,很多重要的信息是通过未说出口的话语、通过眼神的交汇、通过肢体的接触来传达的。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使得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去,去填补那些情感上的巨大空洞。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手法,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但回报也绝对丰厚。看完后,你不会觉得是作者讲了一个故事给你听,而是你亲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旅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的书籍真是便宜,我爱京东。
评分京东的书籍真是便宜,我爱京东。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的书籍真是便宜,我爱京东。
评分六一八买了太多的书,书是好书,慢慢看吧。
评分企鹅经典,精装,不错的选题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