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伤心咖啡馆之歌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著,赵丕慧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文学
  • 南方哥特
  • 卡森·麦卡勒斯
  • 小说
  • 20世纪文学
  • 人物群像
  • 情感
  • 孤独
  • 小镇生活
  • 经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217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919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60
正文语种:汉语;英语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外国文学读者

★“ZUI平庸的人,也可以得到狂野的爱。

疯子也能激荡出灵魂中温柔的诗篇。”

★二十世纪美国“文艺教母”经典代表作。

★《少年Pi的奇幻漂流》+J.K.罗琳+张爱玲英文作品译者全新完整版译文。

★精美手绘复古版封面,全新文艺精装珍藏版,附完整英语原文。

★磨铁旗下人文品牌“猫头鹰”出品


内容简介

一到八月的下午,街上便空荡荡、尘土飞扬。夏季的风酷热干燥,天空亮得跟玻璃一样。在这遗世独立的小城里,艾米利亚小姐与来历不明的驼子表哥恋爱了。

谁也想不透这爱情究竟是如何开始的。街上纷纷传说艾米利亚小姐喂养的是寂寞的爱情。她酿的烈酒是苦的,却能够将隐藏在黑暗心灵的秘密解救出来。

炙热的火苗无法烧尽寂寞,却烧出比死亡更残忍的结局。

本书收录包括《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内的七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并附录英文完整版。


作者简介

卡森·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

20世纪美国ZUI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为《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等。一生倍受病痛折磨,29岁时瘫痪,50岁时离世。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

赵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辅仁大学英文硕士。译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穿条纹衣的男孩》《不能说的名字》等书,是张爱玲英文作品的中文译者。


目录

伤心咖啡馆之歌

神童

骑师

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

旅居者

家庭困境

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é

Wunderkind

The Jockey

Madame Zilensky and the

King of Finland

The Sojourner

A Domestic Dilemma

A Tree. A Rock. A Cloud.


精彩书摘

伤心咖啡馆之歌


小城冷冷清清的,实在没什么看头。唯有一家纺织厂,一些仅有两房的屋宇供劳工住宿,几棵桃树,一座有双色窗的教堂,还有一条人车稀少的大街。说是大街,可是只有一百码 长。到了周六,附近农场的佃农会进城来交易、聊天。除此之外,整个小城寂寥、悲伤得很,像是穷乡僻壤,和世上的其他地方都隔绝了音讯。最近的火车站在社会市 ,灵缇公司和白车公司的巴士也只行驶到三英里 外的佛克斯瀑布路。这里的冬天虽短,却是冷冽刺骨,夏天则酷热难当。

若你在八月的某天下午走在大街上,根本无事可做。最大的建筑在小城正中央,整栋建筑都用木板给钉死了。屋子向右偏斜得厉害,看起来随时都会倒塌。这栋屋子很旧了,总莫名其妙地透着一种破裂的感觉,让人琢磨不透是怎么回事。猛然间会发现,房子前廊的右侧曾在许久许久之前粉刷过,部分的墙壁也是——不过油漆没刷完,所以屋子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比较阴暗肮脏。这栋屋子一丝人气也没有。倒是二楼有一扇窗没用木板钉死,到了接近黄昏的时候,那时的天气最热,会有一只手缓缓地推开窗板,一张脸会俯视小城。那张脸就像是梦中常见的恐怖的、朦胧的脸孔——性别不明,惨白白的,两只灰色的斗鸡眼,像是在交换什么秘密又冗长的哀凄眼神。这张脸孔会在窗前流连一小时左右,接着窗板又一次关上,而通常大街上一个人影都没有。这些个八月的午后,等你值完了班,真的是无所事事,干脆就走到佛克斯瀑布路,去听那些锁在一块儿服外役的犯人脚上的铁链当啷响算了。

不过,可别小看了这个地方,在这座小城里曾经开过一家咖啡馆。而这座用木板钉死的老屋子,曾有过的繁华也是方圆数英里之内的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这里曾有铺着桌布、摆着餐巾的餐桌,五彩缤纷的彩带随着电扇向四方飘送,周六晚上高朋满座。咖啡馆的主人是阿米莉娅·埃文斯小姐,但是让这地方生意兴隆的人却是一个驼子,叫作莱蒙表哥。另一个在咖啡馆故事里也参了一脚的人是阿米莉娅小姐的前夫。他是个坏胚子,在监狱关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回到小城,兴风作浪,大肆破坏,随后又拍拍屁股上路了。从此之后,咖啡馆就歇业了,但是大家仍对它念念不忘。

咖啡馆之前并不是咖啡馆。阿米莉娅小姐从她父亲那儿继承了这栋屋子,原本是一家商店,主要贩卖饲料、鸟粪石、民生必需品,诸如粗粉和鼻烟。阿米莉娅小姐很富有。除了这家杂货店之外,她还在小城后头三英里的沼泽区里弄了个蒸馏酒坊,出产本郡最上等的烈酒。她这个女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骨骼和肌肉像个男人,头发剪得短短的,向后梳,露出额头,而她经常日晒的脸庞有一种紧绷的、憔悴的特质。要不是她微微有些斗鸡眼的话,那当年的她可以算得上标致。有不少人想追求她,但是阿米莉娅小姐不稀罕男人的情爱,始终是孤家寡人一个。她的婚姻也跟本郡其他人的婚姻都不同——那是一场离奇的、危险的婚姻,只维持了十天。震惊了整座小城,人人都猜不透原因。除了这一次诡异的婚姻之外,阿米莉娅小姐一直都是独居。她经常好几个晚上躲在沼泽区的小棚子里,穿着工作服和橡胶长靴,默默地看着蒸馏房的火。

阿米莉娅小姐就是这样靠着一双手致富的。她在附近的小镇贩卖猪小肠和香肠。秋天天气好的时候,她研磨高粱,而她桶子里的糖浆是暗金色的,甜香味美。她只花了短短两周的时间就在她家店铺后头盖了一间砖厕所,而且她的木工手艺也十分高明。阿米莉娅小姐最不拿手的一件事就是和人打交道,除非是随性所至或是重病在身的人,否则人这种东西是不能放到手上,一夕之间转变成有利润的东西的。所以,对于阿米莉娅小姐而言,人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她从他们那儿赚到钱,而且她在这方面相当成功。以农作物和地产抵押放债,一间锯木厂,以及银行的存款——方圆几英里之内没有人比她更富有。要不是她唯一的小缺点——对法律诉讼及上法庭的上瘾,她甚至会像议员一样富有。她可以为了一桩芝麻绿豆大的小事缠讼许久。据说,阿米莉娅小姐就算是走在马路上被石头绊一下,她都会立刻东张西望,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让她告上法庭的。撇开这些法律诉讼不谈,她的生活平静无波,每一天都和前一天差不多。除了那一场为期十天的婚姻之外,她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阿米莉娅小姐三十岁那年的春天,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那是四月里一个宁静的晚上,将近午夜时分,天空是沼泽地鸢尾花的那种蓝色,月儿清楚又透亮。田里的庄稼欣欣向荣,几周以来纺织厂晚上也忙个不停。小溪下游那座方形的砖制工厂亮着黄澄澄的灯光,模糊的织布声不断地响着。这样的夜晚最适合听见在漆黑农田的另一边,某个黑人缓缓地哼着歌,准备去跟情人幽会。不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拨弄吉他也不错,再不就独自一个人休息,什么也不想也是一宗乐事。那晚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可是阿米莉娅小姐的杂货铺却点着灯,门廊上还站了五个人。其中之一是胖墩麦克菲尔,他是个工头,长了一张红脸,一双手却很娇小,泛着紫色。站在门廊最上层阶梯上的是两个男孩——雷尼家的双胞胎,两个都瘦瘦长长的,反应迟钝,白色头发,绿眼惺忪。再一个人是亨利·梅西,他是个害臊、胆怯的人,温吞吞的个性,还喜欢穷紧张,坐在底层的台阶上。阿米莉娅小姐自己则倚着敞开的门,双腿交叉,脚上蹬着一双大沼泽靴,很有耐性地解开一根她随手拾到的绳子。五个人有很长一阵子都没开口了。

双胞胎中的一个拿着啤酒,看着空荡荡的街道,第一个出声。“我看见有东西朝这儿来了。”他说。“是走失的小牛。”他的兄弟说。路上的形影仍然太远,无法辨识。月亮把路旁开花的桃树照得阴影扭曲,空气中有桃花和春草的甜香,混合了附近沼泽暖烘烘的酸味。“不对,是哪家的小鬼头。”胖墩麦克菲尔说。

阿米莉娅小姐默默地盯着马路,已经放下了绳子,用褐色见骨的手抚弄着工作服的背带。她皱着眉头,一绺黑发落在额头上。众人正屏息以待,某家养的狗狂吠了起来,一直吠到某人大吼,制止了它。他们直等到路上的形影进入门廊黄光的范围,才看清楚来者是谁。

那是个生人,这种深更半夜的时候有个生人徒步走进小城可是很稀罕的事情。再者,那人还是个驼子,身高大概只有四英尺 多一点点。他的褐色大衣破烂、褪色,只遮到膝盖。两条弯扭、细瘦的腿似乎撑不住歪扭的鸡胸以及两肩上的驼峰。他的头非常大,两眼凹陷,眼珠是蓝色的,嘴巴倒是又小又轮廓分明。那张脸孔同时给人松软又粗鲁的感觉。眼前他苍白的皮肤被尘土给弄成了黄色,眼睛下方还有两个淡紫色的眼圈。他拎着一只用绳子捆起来的歪歪扭扭的旧手提箱。“晚上好。”驼子说,听得出上气不接下气。

阿米莉娅小姐和门廊上的人既没有出声招呼,也没有搭腔,只是一直瞪着他。

“我要找阿米莉娅·埃文斯小姐。”

阿米莉娅小姐把头发从前额抹回去,抬起下巴:“为什么?”

“我跟她是亲戚。”驼子说。

双胞胎和胖墩麦克菲尔都抬头看着阿米莉娅小姐。

“我就是,”她说,“你说亲戚是什么意思?”

“因为……”驼子开口,一脸的不安,仿佛随时都会哭出来,他把行李箱放在底层的台阶上,但是仍握着把手,“我母亲是芬妮·杰瑟普,她是奇霍人。大概三十年前,她嫁给第一任丈夫之后就离开了奇霍。我记得听她说过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马莎。今天,我到奇霍打听,他们说马莎是你的母亲。”

阿米莉娅小姐听着他解释,脑袋微微偏向一边。她一向一个人吃周日的晚餐,从来没有一帮亲戚在她家进进出出,而且她也从来不跟别人沾亲带故。她在奇霍是有个姨婆,拥有一家出租马厩,可是那位姨婆已经过世了。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姨表姐妹住在二十英里外的城镇。但是,这个表亲和阿米莉娅小姐处得不好,若是偶然在路上碰见,她们都会朝路边吐口水。不时会有人使尽了心机想跟阿米莉娅小姐攀亲戚,不过没有一个人得逞。

驼子拉拉杂杂地开始了长篇大论,提起一堆的姓名、地名,门廊上的听众听得一头雾水,觉得跟眼前的主题好像搭不上边。“所以,芬妮和马莎·杰瑟普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而我是芬妮第三个丈夫的儿子。这么一来,你跟我就是……”他弯腰,动手解开行李箱。他的手就像是肮脏的鸟爪,不住地颤抖。箱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破烂的衣服,古里古怪的废物,像是从缝纫机上拆下来的零件,反正就是压根没用的玩意儿就对了。驼子在这些东西里翻来找去,掏出了一张旧照片,说道:“这是我妈和她妹妹的照片。”

阿米莉娅小姐一声不吭,只是慢吞吞地左右扭动着下巴,从她的脸色你也知道她在想什么。胖墩麦克菲尔把照片拿过来,移向光源。照片上是两个苍白弱小的小孩,有两三岁。但是,脸孔只是模糊的两团白,随便哪一家的相簿都能找出这么一张照片来。

胖墩麦克菲尔把照片还给了他,并没有多嘴。“你是打哪儿来的?”他只这么问。

驼子的声音迟迟疑疑:“我到处转悠呢。”

阿米莉娅小姐仍是一声不吭,兀自倚着门框,俯视着驼子。亨利·梅西紧张兮兮地眨着眼睛,揉搓着手,没多久就静悄悄地从底层的台阶离开了,消失了踪影。他是个好人,驼子的处境打动了他的心,所以他不想留下来看阿米莉娅小姐把这个外来客赶出她的产业,驱逐出小城。驼子站在台阶底,行李箱敞着口,他吸吸鼻子,嘴唇颤抖。或许他也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也许他是明白了提着一箱的垃圾闯入一座陌生的小城,还声称是阿米莉娅小姐的亲戚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无论是哪个缘故,反正他在台阶上坐了下来,突然哭了出来。

半夜三更一个驼子走到杂货铺来,又坐下来放声大哭,这可不是寻常的事。阿米莉娅小姐把额头上的那绺头发抹到后面,几个男人面面相觑,很不自在。小城四周一片寂静。

最后,双胞胎中的一个说话了:“他要不是个地道的莫瑞斯·范恩斯坦,我把头给你。”

人人都点头附议,因为这句话是有特殊含义的。但是,驼子却哭得更大声了,因为他一点儿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莫瑞斯·范恩斯坦多年前住在镇上,是个行动迅速、蹦蹦跳跳的小犹太人,只要你骂他是杀害基督的凶手,他就会哭。而且,他每天都吃酵母面包和鲑鱼罐头。他后来发生了不幸,搬到社会市去了。从此之后,凡是有人太拘谨、讨厌,或是大男人爱哭,就会被叫作莫瑞斯·范恩斯坦。

“唉,他情况特殊,”胖墩麦克菲尔说,“那也是情有可原。”

阿米莉娅小姐只缓缓地跨了两大步,就越过了门廊。她走下台阶,看着陌生人,若有所思。她伸出一根修长的褐色食指,极其小心地碰了碰他背上的肿块。驼子的哭声仍未停止,但是声音变小了。夜晚很安静,月亮放射出柔和清澈的光芒——天气愈来愈冷了。接着,阿米莉娅小姐做了一件奇怪的事,她从后面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瓶子,用手掌把顶端擦干净后,递给了驼子喝。阿米莉娅小姐是不轻易让人赊酒钱的,要让她免费送一滴酒给谁喝都是异想天开。

“喝,”她说,“喝了你的喉咙会舒服一点儿。”

驼子止住了哭声,舔干了嘴巴四周的眼泪,乖乖听话。等他喝完,阿米莉娅小姐也慢慢地喝了一口,用酒漱口,再吐出来。接着,她又喝了一口。双胞胎和工头都有他们自掏腰包买来的酒。

“这酒很顺口,”胖墩麦克菲尔说,“阿米莉娅小姐,我看你酿酒从没酿坏过。”

这天晚上,他们喝酒(两大瓶威士忌),这事很重要,要不,接下来也就没有故事可讲了。说不定少了这两瓶酒,咖啡馆根本就不会开张,因为阿米莉娅小姐的烈酒自有它独到的风味,酒色清澈,在舌尖很辛辣,下了肚后劲儿又很大。但是,事情不仅是这样。据说用柠檬汁在干净的纸上写字,字迹可以隐形。可是,把纸拿近火边,字迹就会变成褐色,写下来的那句话就一览无遗。好,发挥一下想象力吧,阿米莉娅小姐的威士忌是火,而那句话写的是唯有灵魂深处才知道的事情——这样你就能了解阿米莉娅小姐的烈酒有多值钱了吧。无人注意的事,隐藏在黑暗心灵遥远角落的思想,蓦然间都被认了出来、解读了出来。当织工的满脑子只想着织布机、便当、床铺,接着又是织布机,假设这个织工在周末喝了几口酒,遇见了一朵沼泽百合。他可以把花握在手心里,细看金黄娇美的花,猛然间心中窜过一种近似痛苦的甜美滋味。这个织工可能会猝然抬头,开了眼似的看着寒冷的、诡异的一月天空在午夜绽放色彩,一种天地悠悠而自身何其渺小的感觉让他在深受惊吓之余心脏停止。像这类的感觉在一个男人喝了阿米莉娅小姐的酒之后就会发生。他可能会受苦,也可能会乐得四肢无力,但是这种经验却道出了真理:他的灵魂得到了温暖,他看见了隐藏的信息。

他们直喝到午夜已过,这时,月亮也被云遮住了,夜晚变得又冷又暗。驼子仍坐在底层台阶上,悲惨地弯着腰,额头抵着膝盖。阿米莉娅小姐双手插在口袋里,一脚踩着台阶的第二级。她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开口,表情跟一般微微斗鸡眼的人陷入深思时的表情差不多,就是同时显得非常睿智也极其疯狂的表情。最后,她说:“我不知道你叫什么。”

“我叫莱蒙·威利斯。”驼子说。

“好,进来吧,”她说,“炉子上还剩了点儿晚饭,你可以吃。”

阿米莉娅小姐这一生中只有少数几次邀请别人同她一起吃饭,而她不是想要骗他们什么,就是想从他们身上捞钱。所以,门廊上的男人们都觉得不对劲儿。稍后,他们彼此窃窃私语说她一定是在沼泽那边喝了一下午的酒。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她离开了门廊,而胖墩麦克菲尔和双胞胎也各自回家了。她拴好了前门,四处看了一圈,确定货物都井然有序,然后就进了厨房。厨房在杂货店的后面。驼子跟着她,拖着行李箱,一面吸鼻涕,一面用肮脏的大衣袖子擦鼻子。

“坐下,”阿米莉娅小姐说,“我来把剩菜热一热。”

那晚两人共进的晚餐很丰盛。阿米莉娅小姐是有钱人,她在吃的方面并不小气。菜有炸鸡(驼子把鸡胸肉叉进了自己的盘子里)、瑞典芜菁泥、羽衣甘蓝,还有滚烫的淡金色地瓜。阿米莉娅小姐吃得很慢,跟农夫一样吃得津津有味。她吃饭时两只手肘都架在桌上,俯对着盘子,两个膝盖分得很开,两脚踩在椅子的横档上。至于驼子呢,他狼吞虎咽,活像几个月连饭香味都没闻过似的。吃饭时,一颗眼泪在他肮脏的脸颊慢慢滑下——不过那只是刚才那阵哭泣的残泪,没有任何意义。餐桌上的灯光调整得很适当,灯芯边缘烧出蓝光,让厨房笼罩在欢欣的光芒当中。阿米莉娅小姐吃完饭后,拿一片酵母面包小心翼翼地把盘子抹干净,再把她自制的糖浆浇在面包上。驼子也依样画葫芦——只不过他比较挑剔,要求换个新盘子。吃完饭后,阿米莉娅小姐把椅子向后歪,握紧拳头,感觉到干净的蓝色衬衫袖子下右臂的肌肉结实而又有弹性——这是她无意识的习惯,每餐饭后都会做上一遍。接着,她拿起餐桌上的灯,朝楼梯歪了歪头,算是邀请驼子跟上。

杂货铺的楼上有三个房间,阿米莉娅小姐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两间卧房,卧房之间是个大客厅。这三个房间很少有人见过,可是大家都传说房间装潢得很华美,而且一尘不染。而此刻,阿米莉娅小姐却把一个脏兮兮的小驼背陌生人,天知道是打哪儿冒出来的,给带上了楼。阿米莉娅小姐走得很慢,一次跨两阶,高举着灯。驼子跟得太近,照在墙上的影子成了一个扭曲的怪影。没过多久,店铺上方的房间也像小城其他地方一样漆黑了。

隔天早晨宁静无事,朝阳散发出紫色融合玫瑰红的色彩。小城四周的农田才刚犁过,佃农一大清早就下田干活,把深绿色的烟草幼苗给种上。野鸦飞得很低,贴近农地,飞过之处就会出现快速移动的蓝色影子。小城里,大家提着饭盒离开家门,纺织厂的窗户被阳光一照,金黄得刺眼。空气很清新,满树的桃花让桃树像三月的云朵一样轻。

阿米莉娅小姐和往常一样大约是黎明即起。她在水泵那儿洗了头,很快就开门营业了。稍后,她给骡子上鞍,去视察她的产业,在佛克斯瀑布路上种了棉花。到了中午,不用说,小城的人全都听说了驼子在三更半夜找上了杂货铺的事。可是,目前还没有人看到他。白天的气温很快升高,天空变成了日正当中的艳蓝,可是还是没有人看见这名陌生的访客。有些人想起了阿米莉娅小姐的母亲是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妹,但是她究竟是过世了,还是跟某个烟草记者跑了,却是众说纷纭。至于驼子的说法,人人都认为是吹牛。而小城居民深知阿米莉娅小姐的个性,都断定她在喂饱他之后就会把他赶出去。可是,傍晚快到了,天空变白,一天的活也干完了,有个女人却说在杂货铺楼上的窗户看见了一张扭曲的脸。阿米莉娅小姐倒是什么也没说。她在店里照顾了一会儿生意,跟一个农夫为了一张犁争了一小时,修理了鸡圈铁丝网,夕阳西下时锁门打烊,上楼去了。小城居民完全糊涂了,七嘴八舌讨论开来。

隔天,阿米莉娅小姐没有开店,而是把自己锁在楼上,谁也不见。这一天,谣言四起了,而且谣言传得太难听,整个小城和邻近的地区都惊讶不已。谣言是由一个名叫默利·莱恩的织布工先传开来的。他不是个什么有分量的人,蜡黄的脸,步态蹒跚,嘴里一颗牙也不剩。他染上了三日疟,也就是说每三天就会发高烧。所以,有两天时间他萎靡不振、脾气乖戾,第三天他倒活了起来,有时候还能想出一两个点子。当然,大部分都是馊主意。所以,就是在默利·莱恩发烧的当口,他突然转过身来说:“我知道阿米莉娅小姐干了什么。她把那个流浪汉宰了,为的是他箱子里的东西。”

他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仿佛说的就是事实。不到一小时,消息横扫小城。那天,小城酝酿的故事残忍、变态,举凡让你听了连心脏都会发抖的成分无一不缺:一个驼子,半夜被埋在沼泽里;阿米莉娅小姐被拖着走过小城的大街小巷,拖到监狱去关起来;大家为了她的产业会落到谁家而吵嚷不休……但是,这些话都是压低声音说的,每次重复就会再多添点儿稀奇古怪的细节。下雨了,妇女却聊得忘了把晒在屋外的衣服收回来。有一两个居民欠阿米莉娅小姐的钱,他们甚至还穿上了周日的衣服,仿佛是在放假。居民聚集在大街上,叽叽喳喳,盯着店铺。

要说整座小城都加入了这一个邪恶的庆祝会的话,那就有点儿夸大其词了。有些理性的人推断阿米莉娅小姐既然那么富裕了,当然不会为了不值钱的垃圾冒险去谋杀一名流浪汉。小城里甚至有三个好人,他们不愿意这桩罪行发生,就连谋杀可以刺激大家的兴趣、引起大骚动,他们都不愿它发生。想到阿米莉娅小姐抓着监狱的铁栏杆,在亚特兰大被送上电椅,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快乐。这三个好人跟别人不一样,他们用不同的观点来评断阿米莉娅小姐。一个人若是像阿米莉娅小姐一样在每方面都跟别人相反,一个人的罪恶若是多到别人没办法一次全部记住,那么对这个人就必须要有特别的判断。他们记得,阿米莉娅小姐一出生就很黑,脸部有些怪异,由她那个孤独的父亲一手带大,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长到六英尺二英寸 高。对于女人来说,这样的身高一点儿也不自然,而且她的行为模式和习惯也太过特殊,连用公允的态度来理性分析其原因都没办法。再说,他们都记得她令人迷惑的婚姻,那可是小城有史以来最让人琢磨不透的丑闻。



一间被时光遗忘的咖啡馆,一段无法言说的深情,一场关于爱与失落的永恒挽歌。 在那个曾经熙熙攘攘,如今却被时光和遗忘悄然笼罩的小镇边缘,坐落着一家名为“伤心咖啡馆”的奇特所在。它不是寻常的餐馆,没有热腾腾的炉火,没有欢声笑语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难以言喻的忧伤,如同陈年的咖啡豆,散发着苦涩而迷人的气息。 咖啡馆的主人是一位名叫玛辛·马修斯的老太太,一个身材矮胖,脸上总是带着几分迟钝而又执拗表情的女人。她很少说话,大部分时间只是静静地坐在柜台后面,用那双洞察一切却又了无生气的眼睛,审视着每一个走进这扇门的人。她的生活,似乎就围绕着这家咖啡馆,围绕着那份深藏于心底的、不为人知的爱恋而展开。 这间咖啡馆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名字,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以及它所吸引的人们。来这里的,并非都是怀揣着伤心之事的人,但似乎每个人,都在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感染,被一种深刻的宁静所笼罩。这里的食物,与其说是美味,不如说是陪伴。一杯浓烈的咖啡,一块朴实的蛋糕,都成了消磨时光,或者说,容纳心事的载体。 玛辛·马修斯的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情传说。它更像是一首悠长的民谣,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关于爱,关于等待,关于付出,关于那些在现实中注定无法得到回应的痴迷。她的爱,是一种近乎献祭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她倾尽所有,为那个她深爱的人建造了这家咖啡馆,却又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永远无法触及的孤独。 咖啡馆里,总有一个角落,摆放着几把空椅子,仿佛永远在等待着某个缺席的身影。这里的气氛,既有怀旧的温暖,又有难以摆脱的落寞。它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那些同样被生活中的不确定和失落所困扰的人们。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卸下伪装,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对话的场所。 在玛辛·马修斯的世界里,爱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激情,而是一种沉默而持久的羁绊。她对那个人的爱,如同咖啡馆里的陈年老酒,越发醇厚,也越发苦涩。她用尽一切方式去靠近,去维持,去守护,却又始终无法真正拥有。这份爱,被禁锢在咖啡馆的四壁之间,被封存在每一杯咖啡的香气里,被定格在每一个空荡荡的座位上。 咖啡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没有明确的营业时间,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模式。它更像是一个意识的容器,承载着玛辛·马修斯的情感,也映照着每一个来客的内心。在这里,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现实与回忆交织,一切都笼罩在一种梦幻般的色彩之中。 人们走进“伤心咖啡馆”,并非是为了品尝那里的食物,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共鸣,一种慰藉。他们在这里,看到了自己被压抑的情感,看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渴望。玛辛·马修斯的孤独,仿佛在每一个角落回响,触动着那些同样孤单的心灵。 这家咖啡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爱的复杂性的象征。它展示了爱的一种极端形态:无私,执着,甚至有些畸形。它也暗示着,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爱,可以超越个人的得失,成为一种近乎信仰的存在。 玛辛·马修斯用她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只属于她和那个她所爱之人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伤感,却也有一种独特的美丽。它像一首低沉的歌,唱着那些被忽视的情感,唱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唱着那些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伤心咖啡馆”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素描,用淡淡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脆弱,勾勒出爱的执念,勾勒出命运的无常。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沉思,去反思自己与爱,与失去,与孤独的关系。 这里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没有皆大欢喜的圆满。有的,只是一个女人,一家咖啡馆,一段关于爱与失去的,永恒的咏叹。它让你明白,有些爱,注定要用一种近乎苦修的方式去承受,有些伤痛,注定要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去疗愈。 “伤心咖啡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那些低语,那些凝视,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曾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也都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玛辛·马修斯,她就是这个故事的中心,她用她的生命,写下了这首关于伤心,关于爱的,最动人的歌。 这间咖啡馆,仿佛一个独立的宇宙,自成一格,遗世独立。它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每一个能够理解它,能够感受它的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爱的理解,对伤痛的体悟,对生命的敬畏。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可以停歇心灵的港湾,一处可以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静谧之地。 它所描绘的,是一种不被大众所理解,却又真实存在的爱。这种爱,充满了牺牲,充满了隐忍,充满了对对方的全然奉献。玛辛·马修斯,她用她的方式,诠释了爱的一种极致,一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现实的追求。 “伤心咖啡馆”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的深刻,在于它所触及人心的柔软之处。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同身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被忧伤笼罩的角落,感受着那份深沉而又无奈的爱。它是一首关于人生的歌,一首关于爱的歌,一首关于失落的歌,一首关于等待的歌。 这个故事,会让你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是占有,还是成全?爱是索取,还是给予?在“伤心咖啡馆”里,你或许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用一种含蓄而又动人的方式,诉说着那些关于人性,关于情感,关于生命最本质的课题。 这间咖啡馆,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一种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一种对生命体验的独特阐释。它是一个关于爱与失落的寓言,一个关于等待与奉献的史诗。它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仍然久久不能忘怀,仍然在心中回荡着那首关于伤心咖啡馆的,悠长的挽歌。 它的故事,不仅仅是玛辛·马修斯一个人的故事,它也是每一个曾经爱过,失去过,等待过的人的故事。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和意象运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层次。它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无论是特定的地点、天气,还是一些反复出现的物件,都承载着远超其实体本身的重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解谜,每一次对某个意象的理解加深,都会让你对之前读到的片段产生新的认识。作者的语言精准而富有音乐性,即使是描绘最不堪的场景,也依然保持着一种古典的、近乎雕塑般的美感。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使得作品的整体质感非常高,即便情感内核是如此的灰暗和沉重,阅读体验依然是饱满且令人敬畏的。它不是一本轻松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反复研读的文学经典,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情欲”与“道德”之间复杂纠葛的探讨。它没有用任何简单化的标签去定义对与错,而是将人物置于一个灰色地带,让他们在最原始的冲动和最高尚的克制之间进行着毁灭性的拔河。角色的行为逻辑是如此清晰,却又如此令人痛心。你无法完全指责他们,因为他们的每一次选择,似乎都无可避免地指向了同一个悲剧性的终点。那些充满激情却又注定失败的互动,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命运之舞,舞步华丽却充满了致命的失误。作者的笔触冷静到近乎冷酷,却又饱含着对人性缺陷的深切同情。读到某些情节时,你会忍不住想替书中人喊出声来,警告他们避开那必然降临的痛苦,但书中的人物似乎早已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义无反顾地走向宿命的深渊。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的节奏弄得有点措手不及。它没有当下流行的那种快节奏的推进,反而更像是在用一种近乎缓慢、近乎停滞的方式,描摹着那些人物在时间洪流中的挣扎。初读时,可能会因为那种略显疏离和疏离的笔调而感到不耐烦,觉得情节推进得过于拖沓,但一旦你调整了自己的呼吸,允许自己沉浸在这种独特的“慢镜头”叙事中,你会发现所有的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和象征。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确度,记录着情感的腐蚀过程,那种日复一日的消耗,那种爱与被爱之间永恒的错位。这种文学处理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高度,让它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成为了一件需要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要求读者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心力去解码那些隐藏在优雅文字背后的深层悲剧结构。

评分

这本小说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简直像是在阅读一首铺陈开来的、充满异域情调的史诗。叙事者像一位在古老酒馆里,对着一桌醉客缓缓吐露陈年往事的说书人,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停顿都充满了精心设计的张力。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香料气息。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捕捉,细腻得如同在手术台上解剖最脆弱的神经,那些潜藏在礼节、笑声和沉默之下的渴望、嫉妒和无法言说的痛苦,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近乎窒息的真实感。这种叙事风格带来的沉浸感是极其强大的,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邀请你走进一个活生生的、被宿命紧紧缠绕的微观世界。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是“读完”了一本书,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洗礼,那些人物的面孔和他们最终的结局,会像烙印一样留在你的记忆深处,久久无法散去,让人在合上书页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重新适应现实世界的喧嚣与平淡。

评分

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极度封闭且自洽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似乎永远无法逃脱自我设定的牢笼。角色的命运感极强,仿佛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一份不可更改的“悲剧剧本”。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孤独”这一主题的描绘,它不是简单的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层面的疏离感——即使身处人群,心灵依然被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所隔断。这种集体性的、却又各自为战的痛苦,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压抑的氛围。它让人在读完后,不禁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未曾言明的遗憾和那些执着于错误之事的勇气。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脆弱、最不愿承认的那一面,读完后会感觉自己的内心被强行晾晒在了刺骨的寒风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