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

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莉,许传荃 著
图书标签:
  • 妇科
  • 中医
  • 朱南孙
  • 临证经验
  • 方剂
  • 医案
  • 清代
  • 传统医学
  • 女性健康
  • 经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094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135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系列图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0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是一部全面介绍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临证经验的专著。《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共分为医家漫谈、医案撷英、膏方荟萃三大部分,为读者详尽地介绍了朱南孙教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等内容。《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列举了大量病案,并总结了朱南孙教授七十余年来常用药对,以冀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更多裨益。

目录

目录 Contents
朱南孙序
前言
医家传略
医家漫谈
—、医论集锦 3
论卵巢早衰 3
论多囊卵巢综合征 9
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11
论痛证 15
论子宫肌瘤 27
二、学术思想 32
朱氏妇科学术思想 32
朱南孙教授学术思想 36
三、药对举隅 39
党参—黄芪 39
党参—丹参 39
熟地黄—白芍 39
当归—熟地黄 39
生地黄—熟地黄 40
山茱萸—菟丝子 40
菟丝子—枸杞子—桑椹 40
淮山药—山茱萸 40
肉苁蓉—巴戟天 41
仙茅—淫羊藿 41
鹿角片—紫河车 41
香附—郁金 41
红藤—蒲公英 41
蒲公英—紫花地丁 42
刘寄奴—石见穿 42
当归—丹参 42
娑罗子—路路通 42
路路通—广地龙 43
三棱—莪术 43
穿山甲—海藻 43
党参—北沙参 43
熟地黄—砂仁 43
菟丝子—覆盆子 43
石菖蒲—石楠叶 44
石楠叶—蛇床子 44
桑螵蛸—海螵蛸 44
川续断—桑寄生 44
桑枝—桑寄生 44
首乌藤—合欢皮 45
小茴香—艾叶 45
柴胡—延胡索 45
泽兰—益母草 45
桂枝—鸡血藤 45
当归—赤芍—川芎 46
白术—莪术 46
熟大黄炭—炮姜炭 46
生蒲黄—三七 46
青皮—陈皮 46
制香附—川楝子 47
赤小豆—绿豆 47
大蓟—小蓟 47
炙甘草—淮小麦 47
黄连—吴茱萸 47
茯苓—茯神 47
知母—黄柏 48
黄柏—椿根皮 48
紫草—白花蛇舌草 48
紫石英—寒水石—白花蛇舌草—花蕊石 48
白术—白芍 49
地榆—侧柏叶—椿根皮 49
狗脊—威灵仙 49
川楝子—王不留行—路路通 49
麦冬—五味子 50
皂角刺—菝葜 50
乌药—小茴香 50
医案撷英
—、月经病 53
月经过少(4例) 53
痛经(3例) 60
经间期出血(3例) 65
崩漏(5例) 70
闭经(7例) 80
溢乳闭经(1例) 89
肥胖型闭经(3例) 92
经行头痛(3例) 96
经行泄泻(1例) 98
经前乳胀(1例) IOO
二、妊娠病 105
复发性流产(5例) 106
胎漏、胎动不安(1例) 115
三、产后病 117
流产后身肿(1例) 117
流产后月经不调(1例) 118
产后耳鸣(1例) 119
产后汗证(1例) 120
产后抑郁(1例) 121
产后身痛(4例) 122
四、妇科炎症 128
带下病(3例) 128
盆腔炎(1例) 132
五、妇科杂病 135
不孕症(2例) 135
子宫肌瘤(2例) 142
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145
子宫脱垂(3例) 149
乳腺癌术后(1例) 153
膏方荟萃
—、月经病 159
月经量少(2例) 159
经间期出血(1例) 161
更年期综合征(经断前后诸证,1例) 162
二、带下病 164
三、妊娠病 166
四、产后病 169
产后体虚(1例) 169
产后白汗(1例) 170
五、妇科杂病 172
不孕症(2例) 172
癞瘕(子宫肌瘤,2例) 174
《古本伤寒杂病论》:仲景医学的智慧结晶与临床应用 《古本伤寒杂病论》,这部承载着中国古代医学辉煌成就的巨著,以其深邃的理论体系和精妙的临床实践,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研究和传承的宝库。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经典文献的简单收录,而是经过严谨的考证、精辟的解读,以及贴合现代临床的运用,旨在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日常诊疗之中。 一、 渊源流传:追溯仲景医学的根脉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一同回溯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当时社会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的手段,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仲景医学的超前性和实用性。我们将详细阐述《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如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以及对后世医家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 书中,我们将重点梳理《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考证其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讹误与增补,力求呈现一个更接近原貌的仲景原著。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分析其差异,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洞察医学经典的演变轨迹。 二、 核心理论:辨证论治的精髓解析 《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核心,在于其独创的“辨证论治”思想。本书将对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解析。 六经辨证:我们将详细阐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六个经络在病理状态下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传变规律。通过对具体病证的分析,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准确地将疾病归属于某一个经络,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打下坚实基础。 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脏腑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脏腑辨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疾病的本质。 病因、病机:仲景医学高度重视病因病机的研究。《古本伤寒杂病论》将详细阐述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多种致病因素,并分析它们如何损伤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邪正斗争”的理论,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病理演变:疾病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本书将详细阐述“六经传变”的规律,以及脏腑之间在病理状态下的相互影响。掌握病理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预测疾病的走向,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 临床实践:伤寒与杂病的辨治方药 《古本伤寒杂病论》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精湛的临床实践。本书将重点围绕“伤寒”和“杂病”两大类病证,进行详细的辨治方药分析。 伤寒辨治:本书将围绕《伤寒论》的十二篇内容,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伤寒病进行逐一剖析。 太阳病:我们将深入讲解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阳明温病、少阳相火等不同证型的辨别,以及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禁忌,并结合现代临床病例,展示这些方剂的实际应用效果。 阳明病:我们将分析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的特点,以及承气汤类方剂的运用。 少阳病:我们将探讨少阳病的神志异常、寒热往来等症状,以及小柴胡汤等方剂的应用。 太阴病:我们将阐述太阴病腹痛、吐泻等症状,以及理中丸等方剂的运用。 少阴病:我们将分析少阴病心烦、脉沉等症状,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方剂的运用。 厥阴病:我们将探讨厥阴病吐泻、腹痛等症状,以及乌梅丸等方剂的运用。 杂病辨治:本书将拓展至《金匮要略》所载的杂病辨治。 胸痹心痛:我们将探讨奔豚、胸痹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治,以及栝蒌薤白白酒汤、失笑散等方剂的应用。 肺痿肺痈:我们将分析肺部疾病的不同证型,以及麦门冬汤、桔梗汤等方剂的运用。 水肿:我们将深入研究水肿的不同病因病机,以及五苓散、真武汤等方剂的运用。 黄疸:我们将探讨湿热、瘀血等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以及茵陈蒿汤、鳖甲煎丸等方剂的运用。 痈疽:我们将分析各种痈疽的形成原因,以及内消丸、仙方活命饮等方剂的运用。 霍乱:我们将探讨霍乱的急重症特点,以及四逆散、白头翁汤等方剂的运用。 疟疾:我们将分析疟疾的寒热往来特点,以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生姜葛根汤等方剂的运用。 妇人科病:我们将重点解析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癥瘕等妇科常见病证的辨治,以及当归芍药散、温经汤等方剂的运用。 杂病证治:此外,本书还将涵盖其他多类杂病,如虚劳、消渴、积聚、泄泻、痢疾、咳嗽、痹证、痿证、癥瘕、奔豚、妊娠病、产后病等等,并一一列举相应的辨治方药。 四、 经方运用:古今结合的临床智慧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对经方临床运用的深度挖掘与创新。 方证相对:我们将强调“方证相对”的原则,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通过大量临床案例的分析,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准确地找到与方剂相对应的“证”,从而做到“中病即止”。 加减化裁:经典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加减化裁。《古本伤寒杂病论》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加减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现代临床应用:本书还将探讨经方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我们不会拘泥于古籍的字面意思,而是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分析经方在治疗一些现代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潜力与疗效。 注重整体观念:仲景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古本伤寒杂病论》将引导读者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起居饮食、情志变化等,做到“治未病”与“已病”相结合。 五、 学习方法与心得:开启智慧之门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仲景医学的精髓,《古本伤寒杂病论》还将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宝贵的心得体会。 循序渐进:建议读者按照本书的章节安排,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病证,逐步深入。 死记硬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经典方剂的组成、用法是需要记忆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组方原理和临床运用。 结合实际:鼓励读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多看、多问、多思考,逐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 医德修养:医者仁心,医德是医学的灵魂。《古本伤寒杂病论》将强调医者应具备的医德修养,以及如何以人为本,关怀患者。 《古本伤寒杂病论》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治学态度。它以其严谨的科学精神,精妙的临床实践,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无穷的智慧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不断探索与前进。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以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易懂的经典读本,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特别是妇科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中,我已经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和临床智慧。朱老先生的医案,不仅仅是病症的记录,更是对生命细微之处的体察,对女性独特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病症,在朱老的笔下,却被剖析得丝丝入扣,仿佛能看到女性身体的脉络和气血的流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更是朱老先生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不断打磨、升华的艺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关键,如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都需要极高的医者修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与朱老先生的智慧对话,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医知识体系。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中医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执着,以及对医学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拿到《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注重实操性和临床应用。朱南孙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可以说是经过几十年时间检验的宝贵财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病案的论述方式,往往会先描述患者的症状,然后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最后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和用药。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朱老先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学习到她的诊疗思路。我注意到,在许多案例中,朱老先生都会强调“因人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调整用药和剂量。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提醒我们,中医的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的。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出诊,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评分

《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窗户。我尤其被书中那种朴实而又深刻的医学语言所打动,朱南孙老中医的文字,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患的关怀。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病症和方药,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求索精神。每一个医案的背后,都凝聚着朱老先生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不懈探索。我发现,在面对各种妇科疾病时,朱老先生总是能够回归中医的本源,从阴阳、气血、脏腑等基本理论出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回归本质的思维方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方药,而是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精髓。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内容并不是特别了解,只是听说是朱南孙老中医的经验集,想来应该不错。翻开之后,我立刻被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情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书中对于每一个病案的梳理都非常清晰,从病史、症状、脉象、舌象,到诊断、治疗方药、疗效,每一步都详细到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先生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仅是机械地开方用药,而是更加注重对患者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细节的关注。这让我觉得,中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方药,更在于对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关怀。书中的一些医案,虽然是针对特定的妇科疾病,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辨证思路、治病理念,却是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比如,在调理月经不调的案例中,朱老先生会细致地分析导致月经紊乱的根本原因,是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还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方药和调理方法。这种精细化的诊疗思路,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生动体现,也是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品味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妇科有着濃厚兴趣的医学生,《朱氏妇科朱南孙临证经验集》无疑是一本如获至宝的书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病例的深入剖析,朱老先生并非简单地列出医案,而是通过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对病因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治疗过程的详实记录,展现了其高超的临床医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注意到,书中很多案例都体现了朱老先生“审证求因,因证施治”的理念,她能够透过表象,直击疾病的本质,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方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时,朱老先生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一种医者的智慧和耐心,她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直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医术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