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学与人文》丛书第二十三辑将继续着力贯彻“让数学成为罔人文化的一部分”的宗旨,展示数学丰富多彩的方面。
《数学群星璀璨》的约稿专栏刊登了由丘成桐先生撰写的“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以及FT中文网专栏作家刘裘蒂就中美科技竞争问题对丘成桐先生的专访。专辑其余部分则主要介绍罔外不同时代多位杰出数学家的生平与成就,其中包括阿尔.卡西、弗朗西斯科.塞韦里、埃里克.坦普尔·贝尔、Raoul Bott、Emil Artin、Friedrich Hirzebruch、小林昭七、Daniel Quillen,以及包括拉马努金存内的多位印度数学家。
我们期望本丛书能受到广大学生、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欢迎,期待读者对办好本丛书提出建议,更希望丛书能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内页插图
目录
《数学与人文》丛书序言(丘成桐)
前言(王善平)
专稿与访谈
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丘成桐)
采访丘成桐:中美科技竞赛,谁会赢?(刘裘蒂)
数学群星璀璨
波斯数学家阿尔.卡西及其数学著作(郭园园)
天然之玉与琢磨之器:形形色色的印度数学家
(M.S.Raghunathan,译者:林开亮)
弗朗西斯科·塞韦里的政治经历以及在代数几何学上的贡献
(Judith Goodstein,Donald Babbitt,译者:周畅)
埃里克·坦普尔.贝尔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
(Judith Goodstein,Donald Babbitt,译者:胡俊美)
与Raoul Bott的合作——从几何学到物理学
(Michael Atiyah,译者:朱南丽)
怀念一代宗师Raoul Bott(1923-2005)
(Rodolfo Gurdian,Stephen Smale,David Mumford,
Arthur Jaffe,丘成桐,协调编辑:杜武亮,译者:朱敏娴)
谱写人生新篇章:Emil Artin在美国
(Della Dumbaugh,Joachim Schwermer,译者:王航)
数学家Fiedrich Hirzebruch逝世(Bruce Schechter,译者:袁颢)
追忆小林昭七教授(丘成桐,译者:卢卫君)
Daniel Quillen(编者:Eric Friedlander,Daniel Grayson,译者:王勃)
前言/序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基础科学方面,仍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中国基础科学落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在本辑的专稿“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中,丘成桐先生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广泛比较,对这些问题予以清晰的解答。
特朗普自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科技领域,把中国当作主要竞争对手。他一方面推出新签证政策,限制前往美国学习科学、工程、数学和技术的中国人;另一方面防范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超越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对于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就业、拿签证,是不是有所影响?对于‘科学无国界’的理念和中美之间科学的研究交流,会不会造成打击?”FT中文网专栏作家刘裘蒂,就这些受人关注的问题,采访了在中美两国都有重要学术地位的丘成桐教授,本辑以“中美科技竞赛,谁会赢?”为题名登载了这次采访。丘教授在采访中指出:“中美友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超过一个世纪。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是个双赢的局面。希望两国领导们以这样的原则交流。其实中美在学术界早已有密切的交流,希望不会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停摆。”
在数学世界的天穹中,有古今中外无数杰出数学之星在闪耀着各色光芒。他们也是我们认识数学大干世界的路标,指示着数学发展的不同路径。本辑将介绍国外不同时代的几位杰出数学家的生平与成就,以丰富我们的数学史知识。
阿尔,卡西( 1380 -1429)是15世纪初的波斯数学家之一,但对其生平人们知之甚少。数学史研究专家郭园园先生撰写的“波斯数学家阿尔·卡西及其数学著作”,综合前人及本人的研究成果,对卡西的生平和成就做了梳理,并对其三本重要的数学著作(《论弦与正弦》、《论圆周》和《算术之钥》)做了较全面的解读。
由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国家数学中心主任M.S.Raghunathan教授撰写的“天然之玉与琢磨之器:形形色色的印度数学家”,介绍了包括传奇数学家拉马努金在内十多位印度现代杰出数学家的生平和工作,这些印度学者与哈代、韦伊、谢瓦莱等西方著名数学家有密切交往,也对各自的数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弗朗西斯科·塞韦里是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代数几何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另一方面他与当时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权有着紧密联系。由档案馆员Judith Goodstein和数学教授Donald Babbitt撰写的“弗朗西斯科,塞韦里的政治经历以及在代数几何学上的贡献”,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这位复杂人物的生平和数学成就。
埃里克·坦普尔·贝尔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数论专家,而且是多产的诗人、科幻小说家,其数学家传记名著《数学精英》(Men of athematics)甚至在中国也很有影响。Goodstein和Babbitt合写的“埃里克·坦普尔·贝尔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讲述了贝尔如何给美国这所名校的数学研究和应用带来根本变化。
Raoul Bott是一位重要的现代数学家,其研究兴趣横跨拓扑、微分与代数几何,乃至理论物理领域,硕果累累。本辑登载了他的亲密朋友与合作者、菲尔兹奖获得者Michael Atiyah教授写的“与Raoul Bott的合作——从几何学到物理学”,以及由其中国学生与合作者杜武亮教授协调主持(作者包括Rodolfo Gurdian, Stephen Smale, David Mumford, Arthur Jaffe,丘成桐)撰写的文章“怀念一代宗师Raoul Bott”。
德国数学家Emil Artin是近世代数的开创者之一。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掌控政权后大肆迫害犹太人,Emil Artin因其夫人是犹太人而不得不离开德国去美国谋生。Della Dumbaugh和Joachim Schwermer写的“谱写人生新篇章:Emil Artin在美国”,详述了Emil Artin赴美前后的经过,以及他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生涯。
Friedrich Hirzebru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数学界的领袖人物,对德国数学的复兴发挥了关键作用。2012年5月27日,Friedrich Hirzebruch在德国波恩去世,本辑登载了他的讣告。
本辑还登载了丘成桐教授回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何学教授小林昭七的文章和一首短诗。
Daniel Quillen是菲尔兹奖获得者,在代数、几何及拓扑方面均颇有建树。本辑登载了由其同事、合作者、学生和家人,共12位作者,合写的纪念Daniel Quillen的文章。
《文明的织锦:理性与人文的交响》 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星辰何其繁多,而其中最耀眼、最持久的光芒,莫过于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织与辉映。它们如同两条永恒的河流,在广袤的文明大地之上蜿蜒流淌,滋养着我们对世界、对自身的理解,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本书《文明的织锦:理性与人文的交响》旨在深入探索这两股强大力量的起源、演进及其深远影响,钩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理性与人文割裂开来,而是致力于展现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理性,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以其逻辑的严谨、实证的求真,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推动了科技的飞跃,构建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逻各斯”的追寻,到科学革命时期对实验与观察的重视,再到现代数学与物理学在抽象与精确中不断拓展疆界,理性的力量无处不在,它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劈开了蒙昧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然而,理性本身并非文明的全部。人文,作为人类情感、道德、艺术、哲学等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关怀的是人的存在、人的尊严、人的幸福。它在理性的冷峻之外,注入了温暖的色彩,在冰冷的计算之外,增添了情感的温度。从古老的史诗与悲剧,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赞美,再到启蒙运动时期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唤,人文精神始终是驱动社会进步、凝聚民族认同、升华人性光辉的核心力量。它提醒我们,科技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何而进步,以及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追溯理性的源头。我们将一同走进古希腊的雅典,聆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真理、知识与城邦的深刻对话。他们的思想,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石,强调逻辑推理、概念辨析与普遍规律的探索。我们将考察几何学的公理化体系如何塑造了严谨的思维模式,以及天文学的观测如何从经验走向理论预测。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中世纪,探讨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发展古希腊理性遗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伊斯兰世界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接着,我们将深入到科学革命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颠覆了地心说的宇宙观?伽利略的实验如何开启了观测与数学描述的新范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又如何以简洁的数学公式统一了天上的运动与地上的落体?我们将解析这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如何不仅在技术上革新了世界,更在思想上解放了人类,将理性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将看到,数学和逻辑是如何成为理解自然法则的通用语言,如何驱动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探讨理性之光的同时,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人文精神的崛起与演进。我们将从古罗马的史诗、法律和修辞学开始,了解其对秩序、荣誉和公共事务的关注。随后,我们将踏入文艺复兴的繁盛之地,欣赏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如何以文学作品歌颂人性的美好与复杂,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如何以艺术作品展现人体的美与灵魂的力量。我们将审视人文主义思潮如何挑战中世纪的神学束缚,将目光重新投向现世,强调个体的价值与潜能。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洛克、卢梭、康德等思想家如何将理性应用于政治、伦理和社会组织?他们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的论述,如何为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将解析理性如何服务于人文关怀,如何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工具。同时,我们将探讨浪漫主义思潮的出现,它对情感、想象力、个体独特性的强调,是对理性主义过度扩张的一种补充与修正,进一步丰富了人文的内涵。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汇点。很多人可能认为数学是纯粹的抽象与符号,与人文的感性与情感相去甚远。然而,本书将呈现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我们将审视数学中的和谐与比例之美,例如黄金分割在艺术与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如何构成了我们感知空间的基础。我们将探讨数理逻辑如何影响哲学思辨,例如莱布尼茨对“普遍特征”的追求,以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如何引发了对形式系统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我们还将考察文学作品中对数学概念的运用,例如关于无限、概率、悖论的文学想象,以及数学家们如何从中汲取灵感。例如,关于“巴别塔”的叙事,常常隐含着关于语言、沟通与理解的数学性思考;关于“克莱因瓶”的悖论,激发了艺术家和哲学家对空间与维度的奇妙探索。我们还将研究教育领域中,如何将数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四部分,我们将把目光投向现代社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理性依然是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领域的突破,无不依赖于强大的数学模型和科学方法。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对伦理、隐私、社会公平的关切也日益凸显。本书将探讨,在技术理性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价值如何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我们如何定义“人”,如何处理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来。 我们将审视当代艺术、文学、哲学中,对理性与人文关系的新探索。例如,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对多元视角和个体经验的强调,是否是对过度理性的反思?数字时代的海量信息,如何挑战我们对知识、真理和意义的理解?本书将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在拥抱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失对人类情感、道德价值和精神世界的珍视。 最后,本书将以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文明的未来。理性与人文,究竟是独立的两个面向,还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将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下一章?我们相信,只有当理性之光与人文之暖和谐共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生命的意义,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继续谱写人类文明璀璨的篇章。 《文明的织锦:理性与人文的交响》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点燃一场深刻的对话。它是一次对人类思想史的梳理,一次对文明演进的透视,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价值和未来方向的追问。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望能更深刻地理解,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理性与人文这两颗最耀眼的星辰,如何共同闪耀,照亮我们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