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将人类视野置于地外时空,借助于一枚哈勃望远镜的镜头,回眸我们的现实和历史,拓展人类精神生活新视野。在对“宇宙”这一充满未知的精神场域既定的接近,和永恒的距离感之中,激活了人类诗性的另一面,展开了别开生面的“星际生活”,唤醒了对特别不可捉摸人类命运的记忆,而此种冥思的落脚处,却依然是人间烟火,是生活哲学,这正是史密斯诗歌的高超之处。
本书是美国现任“桂冠诗人”特蕾茜·K.史密斯(Tracy K. Smith)的代表性作品《火星生活》的国内仅有中译本。本书2012年获普利策奖。
在这本诗集中,基于她超拔的审美天赋和出众的洞悉力,史密斯将人类视野置于地外时空,借助于一枚哈勃望远镜的镜头,回眸我们的现实和历史,拓展人类精神生活新视野。在对“宇宙”这一充满未知的精神场域既定的接近,和永恒的距离感之中,激活了人类诗性的另一面,展开了别开生面的“星际生活”,唤醒了对特别不可捉摸人类命运的记忆,而此种冥思的落脚处,却依然是人间烟火,是生活哲学,这正是史密斯诗歌的高超之处。
同样,作为诗人的译者远洋,打通了英语诗歌进驻现代汉语语境之通道,力图把握和传递原著的特质与神韵。
作者:特蕾茜·K.史密斯(Tracy K. Smith)出生于1972年。首部诗集《身体的问题》(2003年)赢得2002年度“小心恶犬诗歌奖”;2005年,史密斯被授予2004年度“罗纳·谢斐作家奖”和“鳕鱼奖”;诗集《魔力》(2007)荣获2006年度美国诗人学会“詹姆斯·劳克林奖”和“精华文学奖”;诗集《火星生活》2011年出版后好评如潮,被评为“纽约时报名著”。这部诗集包括如阿瑟·克拉克和大卫·鲍伊,以及部分为她已故的父亲——一位在哈勃太空望远镜工作的工程师的挽歌献词等不同题材。2012年4月,史密斯凭借《火星生活》赢得美国普利策诗歌奖。2017年6月,史密斯成为美国桂冠诗人。
译者:远洋,1962年生,武汉大学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翻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诗歌奖、艾略特诗歌奖诗集20多部,刊登于《世界文学》《诗刊》《译林》等20多家刊物700多首,并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译诗集《亚当的苹果园》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荣登数十家媒体推荐榜单,入选“全国2014年文学图书排行榜的Top100”;《夜舞——西尔维亚·普拉斯诗选》2016年6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重建伊甸园——莎朗·奥兹诗选》2016年8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入选“深圳十大佳著”),均获得广泛好评。
火星生活》融合了流行文化、历史、挽歌、轶事、社会政治评论,说明当代生活的离奇古怪……以书名为题的一首诗,其中包括一切从“暗物质”和“父亲……/一直把他的女儿/数十年锁闭在密室”。对于被证实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战俘事件,那种生活虽然遥远陌生,却比小说更令人难忘。
——《出版人周刊》,主笔评论
催眠般的而又充满反讽,史密斯末尾一辑里的诗歌,有关外层空间的不像内在生命和寻找上帝那么多……心灵主题贯穿这些诗歌,增加了一个惊人的维度,将取悦于许多读者。
——《图书馆》杂志
在《火星生活》这部充满活力的诗集里,史密斯向大卫·鲍伊(流行教皇)、斯坦利·库布里克、哈勃空间望远镜、肯尼迪机场等等致敬。这是扣人心弦的星系间的旅行——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奇迹和故障感到惊讶。
——《摩尔》杂志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放下了对“火星”固有印象的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充斥着科技术语和宏大叙事的作品,结果,《火星生活》却以一种极其细腻、甚至有些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红色星球上的生活。我被书中对“家”的定义深深触动。在遥远的火星,当熟悉的一切都成为遥不可及的记忆,人们是如何重新构建情感纽带,如何在荒凉中寻找慰藉?书中那些关于聚会、节日、甚至琐碎日常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需求,即便是身处异星,也渴望温暖和连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新一代火星人”的描绘,他们从未见过地球,火星是他们唯一的家园。作者巧妙地探讨了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些孩子在火星上成长,他们是否会拥有与地球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思考极具前瞻性。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以及在逆境中,情感的力量可以有多么伟大。它不是一部单纯的科学幻想,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爱、关于家园的深刻寓言。读完之后,我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们一起,在火星上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评分《火星生活》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书,而是更像一杯醇厚的红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作者在构建火星世界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但我更欣赏的是他对“人”的关注。书中描绘的火星居民,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着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的个体。我看到他们在面对未知风险时的恐惧,看到他们在失去亲人时的悲痛,也看到他们在绝境中互相鼓励、顽强生存的勇气。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火星殖民地之中,和他们一起经历着这一切。书中一些关于“火星哲学”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当人类脱离了地球这个母体,当一切社会规则都被重新建立,他们会如何定义道德?如何理解生命?这些问题,作者都给予了非常深刻的回答,并且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我真心认为,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它不仅仅关于火星,更关于我们人类自身,关于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探索。
评分《火星生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极其真实但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它的描写非常到位,无论是火星大气层独特的视觉效果,还是地表下隐藏的液态水证据,亦或是殖民地内部的精密运作系统,都让我感觉作者是亲身经历过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火星生态系统”的构想,那种在极端条件下,生命如何顽强生存并演化的描绘,既有科学依据,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书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也不是那种简单的英雄主义,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性考验。我看到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种真实感是我在很多科幻小说中都未曾体会到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观看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只不过它发生在遥远的火星。我甚至能感受到每一次火星风暴来临时,那股强大的力量,以及殖民地居民们面临的巨大压力。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非常出色,从食物的生产方式,到住所的能源供给,再到通讯的延迟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设定,让整个故事更加可信。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无法忘怀的作品,它拓展了我对宇宙和人类未来的想象空间。
评分老实说,起初我拿到《火星生活》这本书,内心是有些许抗拒的。我总觉得,关于火星的书,无非就是那些关于移民、殖民、改造星球的套路。但读过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火星题材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的史诗,但不是那种粗暴的、原始的生存,而是充满了智慧、勇气和牺牲的生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火星病”的描写,那种心理上的压抑和对家园的思念,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同身受。主人公们不仅仅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更是在与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做斗争。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简直是大师级别的。我能感受到他们每一次呼吸的艰难,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对未来的迷茫。书中一些关于能源危机和水资源分配的描写,虽然是科幻设定,但却映射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发人深省。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要去其他星球生存,我们会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火星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脆弱与坚韧。我真的被书中人物身上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打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谱写了一曲关于希望的赞歌。
评分这本《火星生活》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科幻题材没抱太多期待,总觉得离现实太远,读起来会有点飘。但这本书却恰恰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描绘的火星生活,不仅仅是科技的堆砌,更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情感、智慧和韧性的深度挖掘。从书中人物面对资源匮乏时的冷静分析,到在孤独环境中相互扶持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极为细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火星地貌的描写,那种荒凉又壮丽的感觉,仿佛触手可及。作者在构建火星殖民地的过程中,仿佛一位严谨的建筑师,每一个设定都充满了逻辑性和可能性。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穹顶下闪烁的灯光,空气净化器细微的嗡鸣,以及透过舷窗看到的,那片属于人类的,陌生的红色土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人类在太空探索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和哲学思考。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球上,如何定义“家”,如何维系社会结构,如何面对未知的危险,这些都引发了我很多关于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及我们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还在回荡着火星的风声,以及那些在孤独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期待已久的好书,感谢京东的促销活动。
评分一套都买了,很喜欢,现在出的还是精装本
评分很喜欢她的诗…充满了新意与惊喜,非常迷人。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早就想买的一部诗。以前在网上看过其中部分诗。
评分感谢湖南文艺,让我几十年的养美梦可以一直做下去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