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禅意与化境》重在探讨禅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也剖析了禅之冥思的基本要素等。     
作者简介
     金丹元,1949年7月生于上海。曾在云南大学任教授,学科带头人,任云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影视戏剧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知名的艺术学理论家和电影美学研究专家。
  曾先后到中国香港、泰国、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并先后被载入英国、美国等编撰的《世界名人录》。在Ⅸ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艺术百家》等全国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已出版专著18部,其中《捡拾艺术的记忆》《儒风化雨》等在台湾出版。《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先后获得省部级和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二等奖。《禅意与化境》获省级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专著《中国艺术思维史》出版以来得到各位名家的高度赞扬,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在序中认为:“这部书作出了直接填补空白、起推进作用的重要贡献。他的功力和眼光,学识与思考,不同寻常,可喜可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中国电影美学史》的出版,填补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电影美学史”专著的空白。一些专家认为,“此书具有开创性,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蒋孔阳
导言 作为龙文化之一脉的中国禅
一 中国禅的产生和流变
二 禅意的升华
第一章 禅意与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态
一 进取与隐逸中国士大夫文化心态之基础
二 狂放与适意禅的渗透及变异
三 旷达与忍让实用理性与禅的结合
第二章 佛陀和意境
一 凝重的孤独
二 超越的时空观
三 灵动的无我之境
第三章 秦汉景象与“画境”的困惑
一 秦汉风貌与“一统”思想
二 画重形似与刀笔拙
三 赋丽宏议与诗教寓情
第四章 于化境中自见空
一 魏晋风度与禅意突破
二 唐宋神韵与化境幽深
三 明清浪漫与人性解放
第五章 儒道佛互补的中国艺术“情结”
一 艺术观与艺术精神之甄别
二 以儒文化为中心的传统艺术观
三 道、佛“互渗”的传统艺术精神
第六章 “三教”互补与“刚气弱化”
一 《刚气弱化》之界定及其必然性
二 《刚气弱化》与中国古典文学之反思
三 关于“刚气弱化”的辩证思考
第七章 禅意的现代意义与禅思的深层开掘
一 禅在东洋的启示
二 禅之冥思的基本要素
三 禅对深层无意识之开掘
第八章 对后现代与庄,禅式思维的整体性反思
一 后现代存在之辩
二 中国资源(庄、禅式思维)与超越后现代
三 关于超越后现代主义之我见
结语 禅意、艺术与亚宗教情感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我曾经拜读过金丹元同志的((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一书。他那富于开拓性的思维能力,他那糅合艺术与文化,从文化的整体背景上来探讨中西艺术各自的发生、演变和出路的做法,都使我深受教益。加上他那优美的文笔,侃侃而谈,更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后来,他给我来信,说准备再写一部《禅意与化境》的书,并说明书成之后,要我写篇序。我对禅学虽全无研究,但也答应了。我答应的理由,首先是金丹元同志正当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为了表示支持和鼓励,我觉得只能鼓气而不能泄气。其次,替旁人写序,常常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我不懂禅学,不是正可以通过为金丹元同志写序,多多少少学习到一点东西吗?何况,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西方的美学源源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得到发掘、整理和研究。金丹元同志打算对中国传统艺术最高的意蕴——禅意和最高的成就——化境,进行研究,难道这不正是当务之急,我能够泼冷水吗?就这样,我以一个热心的外行人的身份,同意了写序。
  日渐月移,倏忽之间,几年过去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林爱莲同志,在今年春节之际,把金丹元同志的新著《禅意与化境》的清样,寄给了我。我正准备拜读,开始写序。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其时我手头正有其他的任务急需完成。以至有了一点空,我又感冒发烧了,而且一直不好,终至演变为肺炎,住进医院。一晃,二十多天过去了。医院出来,又有其他的事。就这样,七拖八拖,拖了三四个月。这是非常对不起金丹元和林爱莲同志的,特此表示道歉。
  看得出来,金丹元同志的这部著作,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和功夫的。他把中国艺术放在整个中国文化背景上来思考。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中外交融,变化繁多。这样,研讨中国艺术的禅意和化境,不能不牵涉到古今中外。金丹元同志就以中国文化和艺术本身的发展作为经,以佛禅的东来和交流作为纬,说明中国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把中国文化和艺术看成是儒、道、玄、佛、禅的杂糅和交流,而且根据历史的发展轨迹,清楚地交代出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嬗递的前后关系。例如秦汉之际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占支配地位的时候,当时的艺术就处处表现出天人一体的宏大气势,景象开阔,夸张拙重。汉赋的宏丽铺陈,正是这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它的特点是形似,是画境。到了魏晋,由于佛学东渐,与当时的道玄合流,逐步把艺术引向空灵,追求神似。及至唐末,禅门崛起,儒、道、佛进一步结合,画境乃进一步向化境转化,中国艺术,终于“由画境的困惑脱颖而出”。那么,以儒道为传统的中国艺术,为什么会从冷漠的佛像和艰深的佛经中,得到灵感,从重形似的画境转向重神似的化境呢?金丹元同志从大置的资料分析中,从魏晋人重视追求情、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中,探讨中国文化艺术怎样与禅宗的“空”“顿悟”“本性”“心”“境”等渗透融合,以至禅理、禅趣、禅礼等,处处浸透到唐宋艺术家的笔下,终至形成了中国艺术独有的禅意和化境,成为中国艺术独重“神韵”的民族特点。唐代的诗歌,宋元的山水画,以至明清的小说评论等,都无不表现了这种特点。这一论述,我认为是有根有据,相当精辟的。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围绕《禅意与化境》之外的哲学、艺术与生活实践展开,力求详实自然:  ---  《镜鉴尘心:从古典诗学到现代生命哲学的流变》  导读  本书旨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景观变迁,聚焦于“内在秩序”与“外在实践”之间的永恒对话。我们不探讨东方静谧的宗教美学,而是将目光投向西方理性思辨的源头,以及人类在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中对存在意义的重新锚定。全书以跨学科的视角,串联起古典文学中的道德伦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意志,直至当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消解与重塑。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思想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精神肌理的探寻,试图描摹出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心智工具箱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古典语境下的“形”与“意”——文学中的道德疆域  本部分将重点审视西方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悲剧、罗马史诗以及中世纪叙事文学中,人物如何构建其道德坐标与命运认知。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责任”与“宿命”的张力。  第一章: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伦理:荣誉、名声与时间的消逝  本章深入剖析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在追求不朽名声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价值之间的矛盾。重点分析《伊利亚特》中对战争伦理的描绘,并非颂扬暴力,而是考察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对“何以为人”的定义。我们辨析了古希腊社会对“荣誉”(Kleos)的执着,这种执着如何塑造了早期的个体意识形态,并为后世的英雄主义叙事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将讨论预言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即人类在已知命运面前,仍选择抗争的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重量。  第二章:维吉尔的“罗马精神”:秩序、牺牲与帝国叙事  从希腊的个体激情转向罗马的集体责任,本章聚焦于《埃涅阿斯纪》。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英雄,而是“虔诚”(Pietas)的化身,他所背负的是建立一个新民族的重负。我们将分析“罗马精神”是如何通过对个人欲望的克制、对国家使命的服从来构建其道德高地的。这种对“秩序”的强力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典世界对“无序”的恐惧,以及为实现宏大目标所必须付出的内在代价。  第三章:中世纪的“灵魂景观”:信仰、异端与内在审判  进入中世纪,精神的中心从尘世的荣耀转向彼岸的救赎。本章研究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如何构建了一个以“神性之光”为绝对真理的认知体系。我们考察文学作品中对“罪”与“恩典”的描绘,如何通过忏悔和苦修来规范人类行为。这里的“化境”不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是对神圣旨意的绝对顺从。我们将剖析,在这样一个铁板一块的信仰结构中,个体如何寻找自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异端思想的出现如何暗示了内在怀疑的萌芽。  第二部分:启蒙的断裂与重构——理性时代的理性焦虑  当理性之光照亮了中世纪的阴影,人类的关注点迅速转向个体权利、科学方法和对既有权威的解构。本部分探讨了启蒙运动如何催生了现代主体意识,以及这种强烈的自主性如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困境。  第四章:笛卡尔的“我思”与主体性的诞生:实在论的牢笼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现代哲学的奠基石,它将确定性建立在纯粹的内在心智活动之上。本章深入分析这一转变的巨大影响,它将世界划分为可被认识的对象(客体)和认识的主体。我们讨论了这种二元对立如何导致了认识论的危机——如果一切外部世界都必须通过主体的感官和理性来验证,那么我们如何确定外部世界的“实在性”?这种对心智边界的过度自信,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卢梭的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自由的悖论  卢梭对“自然人”的怀想,是对文明过度驯化的一种反动。本章将细致梳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核心论点,即文明和私有制是导致人类堕落和不平等的根源。然而,当个体为了安全而订立社会契约时,他们又必须服从“公意”。这种“强迫人自由”的逻辑,揭示了启蒙理想中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与社会规范的必然冲突。我们探究,在追求普遍理性的过程中,个体的特殊经验和情感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边缘化的。  第六章:歌德的“永恒的女性”与超越性的追寻:从炼金术到浪漫主义的张力  面对启蒙理性的冰冷与僵硬,浪漫主义运动试图重新激活情感、直觉和对无限的向往。本章以歌德的《浮士德》为核心文本,探讨浮士德在知识的穷尽之后,转向魔法、爱情和对终极体验的追求。我们分析“永恒的女性”(Das Ewig-Weibliche)所代表的,并非具体的女性形象,而是指引人类超越有限经验、回归混沌本源的精神力量。这种追求,是对纯粹理性世界的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反叛。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碎片化与重塑——科学、艺术与存在的碎片  进入二十世纪,宏大叙事崩溃,人类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加速和意义真空。本部分关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应对这种“失重”状态。  第七章:尼采的“上帝之死”与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重负  尼采的宣告并非一种胜利的欢呼,而是一种对欧洲文明基础被抽空的诊断。本章重点解析“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政治压迫,而是生命体对扩张、成长和克服自身限制的根本冲动。我们讨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如何作为一种应对虚无的创造性方案,要求个体成为自身价值的立法者。这种自我立法带来的,是个体必须承担“永恒轮回”这一沉重考验的孤独。  第八章:现象学的方法:回到事物本身与“生活世界”的挽救  胡塞尔的现象学试图在科学还原论的浪潮中,重新找回经验的“本真性”。本章阐述了“悬置”(Epoché)这一方法,即暂时搁置对世界存在性的判断,从而直接描述意识所呈现出的经验结构。我们探讨了“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它强调在所有科学抽象之前,存在着一个由日常实践、共同理解和直观感受构成的基础层面。这是对现代性中,理论脱离实践的批判性回应。  第九章:结构主义的消解与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迷宫  本章回顾了从索绪尔语言学到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人类中心主义是如何被“系统”所取代。结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由主体赋予的,而是由系统内部的关系所决定的。随后,德里达、福柯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家进一步解构了“中心”、“作者”和“真理”这些概念。文本不再是通往意义的桥梁,而是自身即是无限的、相互指涉的“延异”(Différance)场域。这种认识论上的彻底转向,迫使我们接受知识的暂时性、情境化和永恒的“不确定性”。  结语:作为行动者的知识分子——在不确定性中耕耘  本书最后总结道,从古典的秩序构建到现代的碎片化体验,人类精神的旅程始终是在寻找一个能安放“自我”的位置。面对当下的复杂性,我们既不能退回到僵硬的古典教条,也不能沉溺于意义的虚无主义。真正的精神探索,在于以审慎的理性,结合对情感经验的尊重,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地、有意识地“创造性地生活”。  --- 目标读者: 对西方哲学史、文学理论、现代艺术思潮及当代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适合需要系统梳理知识脉络,而非仅仅获得表面概念的深度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