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全集7——观想佛像

佛教美术全集7——观想佛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政夫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美术
  • 佛像
  • 观想
  • 佛教艺术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 中国佛教
  • 图像学
  • 文化遗产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5800
商品编码:1107762227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徐政夫 著作 定  价:75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ISBN:9787501025800 序(杨新)
石佛遗珍(金维诺)
静观默想、古佛新境——文明的艺术圣品(林保尧)
文物是生命活体
台湾的典藏新境
*国佛像雕塑美散论(王家鹏)
*国佛教造像风格的演进(冯贺军)

附录
*国主要石窟分布图
MajorChineseCaveTemples
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与传播路线
Non-ChineseBuddhistArtandTransmissionRoutes
Preface(YangXin)
OnBuddhistStoneSculpture(JinWeinuo)
TheAppealofAncientBuddhistImages(LinBaoyao)
Epilogue(JeffHsu)
秦以后主要朝代建元表
后记(徐政夫)
图版索引

内容简介

《观想佛像》内容简介:佛教美术伴随着佛教思想而兴盛,自东法以耒缔造了无数艺术精品,超几动人的佛教造像,触动过古今无数人的心弦。然近百耳耒中国佛像流落海外者不知凡几,艺术重宝散居世界各地,幸喜近耒知名的文物艺术收藏家徐政夫,屡屡购回流散在外的精美佛像,令佛像之羡重现国人眼前。
《观想佛像》一书,收录了徐政夫收藏的包括北魏刭清代,形态各异、神韵微妙的历代佛教造像珍品。书中各篇文章由两岸知名佛教美术学者执笔,包括《石佛遗珍》、《静观默想、古佛新境、文明的艺术圣品》、《中国佛像雕塑羡散论》、《中国佛教造像风格的演进》等,并有中国主要石窟分布图,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与传播路线等详尽的图文说明,加上近200幅精羡动人的图版,仿若呈现给读者一场佛教美术盛宴,带顾读者做一场美的巡展,体会佛教造像美的风华。
佛教美术全集(1-6卷及后续卷册) 总纲与基础理论卷(虚拟): 本卷作为《佛教美术全集》的开篇之作,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宏观的佛教美术研究框架。它不涉足具体的造像、壁画或坛城题材,而是专注于探讨佛教艺术的哲学根源、历史演变脉络及跨文化传播规律。 第一部分:佛教艺术的缘起与哲学基础 本部分深入剖析佛教教义——特别是缘起论、空性、涅槃概念——是如何在印度本土催生出图像思维的。重点探讨早期印度教(婆罗门教)对佛教艺术的继承与革新,以及“三宝”概念(佛、法、僧)如何转化为视觉符号的初始阶段。我们会详尽阐述“相”与“理”的关系,即外在的物质形态如何服务于内在的教法阐释,而非仅仅是纯粹的装饰或写实。例如,对早期塔(Stūpa)形制的演变进行考古学分析,将其视为“三界”或“佛身”的象征性表述,而不是对具体佛像的描摹。 第二部分:佛教艺术史的宏观分期与区域研究 本卷提供一个全面的时间轴和地理坐标系,用以定位后续各卷的具体内容。我们将佛教艺术划分为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例如: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影响、笈多王朝的古典定型、中亚丝绸之路的多元融合、以及传入中国、东南亚、藏区的本土化变迁。在区域研究方面,我们着重于文化地理学视角,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如高原、平原、沙漠)如何影响了艺术材料的选择(如石材、泥塑、青铜)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但此时暂不深入到具体某一时期的造像风格细节。 第三部分:艺术媒介与技术基础 本部分考察佛教艺术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体系。这包括对早期造像材料的化学分析、壁画颜料的传统配方研究,以及对寺院建筑的基本功能划分(如经堂、禅房、佛塔的结构逻辑)。内容集中于技术史本身,例如,青铜铸造工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改进,以及早期佛教抄经本(贝叶经、桦树皮书)的装帧形式,而非对这些媒介上所承载的具体佛、菩萨形象进行细致的图案学分析。 结语: 本卷为全集奠定理论基石,是理解佛教艺术“为何如此”的钥匙,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后续具体图像学研究的必备知识储备。 --- 佛教美术全集(卷二):早期印度的佛教建筑与塔庙研究 本卷将聚焦于佛教艺术的物质载体——建筑,特别是印度本土和犍陀罗地区的早期塔庙遗址。研究范围严格限定于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及结构逻辑,完全不涉及对塔内或壁龛中佛像、菩萨像的详细描述或图案分析。 第一章:原始佛塔的起源与象征意义 本章追溯“窣堵波”(Stūpa)的起源,从早期土丘、王室墓葬的痕迹中辨析其向宗教纪念物转化的过程。详细分析四大部洲、须弥山等宇宙论观念如何内化于塔的平面布局与垂直结构之中。研究重点是塔的形制演变(如半圆形覆钵体、伞盖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作为“法身”遗迹的象征功能。 第二章:犍陀罗与秣菟罗时期的寺院遗址 此章考察佛教传入犍陀罗地区后,佛教建筑所展现出的希腊-罗马混合风格特征。分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出土的寺院遗址布局,如回廊、庭院、佛龛的排列方式。我们将详细描绘这些寺院遗址的平面图和立面残迹,关注于建筑构件(如科林斯式柱头、拱券结构)在佛教语境下的适应,而避开对壁龛内浮雕上人物造像的细致解读。 第三章:笈多王朝的寺院定型与空间功能 本章深入研究公元四至六世纪笈多时期(如萨尔纳特、摩诃波罗)的寺院建筑群。重点在于“寺院”(Vihāra)与“塔”(Chaitya)的功能分离与结合。详述了围绕中央佛塔的环形回廊(Pradakshina Patha)的结构与宗教仪式意义。研究内容侧重于建筑材料(红砂岩为主)的运用,以及室内空间划分如何服务于僧团的修行生活和信众的礼拜需求。 第四章:佛教建筑的符号语言——门楣、窗棂与基座 本章将建筑构件本身视为研究对象。例如,分析印度教神话元素(如林伽、摩羯)在佛教寺院基座和门楣上的“借用”与“改造”过程,但这种分析是站在建筑装饰母题的角度,而非将其视为“佛传故事”的图像学证据。探讨窗棂图案(Jali)在光线引入与空间氛围营造上的作用。 结语: 本卷构建了理解早期佛教图像得以安放和展示的物质环境,为研究后续的独立造像提供了坚实的建筑学背景。 --- 佛教美术全集(卷四):中国佛教壁画的材料与区域风格 本卷专注于研究自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中国地域内佛教寺院壁画的物质基础、绘制技术及其在地理上的风格差异,严格排除对壁画中具体佛、菩萨形象的详尽分析和图案学辨识。 第一章:壁画的物质基础与技法传承 本章首先梳理中国古代壁画的材料学。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用于打底的泥料配方(如石灰、草泥、麻刀的比例)、颜料的来源(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的开采与研磨)以及固着剂的种类。重点探讨从印度传入的“干壁画”技术与中国本土“湿壁画”技术的结合与演变过程,例如敦煌早期壁画中对草泥层处理的特点。 第二章:早期(十六国至隋代)壁画的技术特征 本章分析中国早期佛教壁画(如敦煌早期洞窟、云冈石窟的壁画残迹)在构图和线条上的技术特点。研究聚焦于如何用线条勾勒轮廓和体积,以及早期色彩的平面化处理倾向。探讨此时期壁画技法对中亚和笈多艺术的模仿痕迹,例如色彩过渡的生硬感和构图的稀疏性,但这些分析仅限于“绘制技法”层面。 第三章:唐代壁画的综合技法与区域分化 唐代壁画因其成熟的写实风格和丰富的色彩运用而著称。本卷研究唐代壁画在“渲染”和“晕染”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对“三晕染法”的结构性分析——即如何通过多层色彩的叠加来模拟体积感,而非描述画面中菩萨的璎珞或面容的表情。重点对比长安体系(如永泰公主墓壁画的技术借鉴)与河西走廊体系(如敦煌、榆林)在用线和赋色上的差异。 第四章:宋、元时期壁画的衰落与地域化特征 本章考察宋代以后,随着木版印刷的兴起和绘画本体意识的增强,壁画在技术和地位上的变化。研究元代壁画(如永乐宫壁画体系的技术影响)中,如何将水墨画的笔法融入壁画创作,以及在藏传佛教影响下,对坛城结构图式的技术性描绘。讨论在材料消耗和描绘精细度上,壁画相对于其他美术形式的变化趋势。 结语: 本卷为研究者提供了解析中国佛教壁画的“技术手册”和“地域地图”,理解了不同时代和地区艺术家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论,为后续的图像符号解读提供了物质佐证。 --- 佛教美术全集(卷九):藏传佛教的曼陀罗(坛城)结构与仪式空间 本卷专注于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复杂性和高度抽象性的领域——曼陀罗(Mandala,藏文:dkyil-’khor),研究其作为空间模型、宇宙图示和修行工具的结构原理,内容完全侧重于几何学、象征逻辑和空间布局,而不涉及坛城中供奉的具体本尊形象及其仪轨。 第一章:曼陀罗的哲学基石与几何起源 本章探讨曼陀罗作为“坛城”的形而上学意义。分析其如何从早期的“圆轮模型”演变为复杂的“宫殿结构图”。重点解析曼陀罗的几何基础: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象征关系,以及“金刚界”与“胎藏界”两种基本模式在结构上的根本差异。研究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和轴线构建来体现“三界”或“五佛五智”的秩序。 第二章:坛城的空间层次与方位学 本章详细解构一个典型的立体曼陀罗的结构分层。从外部的火焰圈、八供圈,到中部的三重殿宇结构,直至核心的本尊宫殿。研究每个层次的空间功能和其对应的藏传佛教宇宙观中的位置(例如,四门代表四无量心,外围的栏楯代表出离心)。此处的研究是纯粹的空间分析,涉及对建筑学中“平面投影”与“立体透视”的转化研究。 第三章:曼陀罗在不同媒介中的转换 本卷探讨坛城结构在不同媒介上的物质形态转换。分析唐卡(Thangka)中的平面坛城绘制技术,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和色彩的明暗来暗示立体深度,以及如何将三维的坛城模型(如沙坛城、木制坛城)转化为二维平面图示时的结构损益。研究焦点在于“转换规则”而非“图形内容”。 第四章:坛城在寺院空间中的实体化 本章考察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坛城结构如何被实体化到寺院建筑中。分析大型寺院(如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的殿堂布局中,如何运用建筑元素来模拟坛城的空间层级。研究地坛、墙体彩绘中对坛城符号的抽象应用,例如通过连续的几何图案来表达坛城的边界和秩序,但避开对壁画中具体神祇的解读。 结语: 本卷为理解藏传佛教艺术的符号体系提供了最核心的“空间语法”,使读者能够掌握理解其复杂图像体系的逻辑骨架,而无需关注具体的神祇身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比较偏爱通过细节来理解整体,这套全集在细节呈现上做到了极致。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发现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微小发现。比如,对造像中袈裟衣褶的处理,书中会详细对比犍陀罗造像的“写实褶皱”和梁代造像的“褒衣博带”是如何反映时代对形体美感的追求的。又比如,对佛像宝冠、璎珞等装饰物的考证,竟然能追溯到古代的世俗服饰和贵族珠宝,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多么的精微。这种层层深入的剖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艺术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宗教精神的精准转译能力。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个复杂的信息集合体,而这套书就像是一套高精度的解码器,帮助我们破解了这些沉默的艺术史诗。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亚洲宗教符号学有点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对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非常赞赏。它不像有些普及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而是保持了高度的专业水准。书中引用的文献和考证非常扎实,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考古新发现和最新的学术观点,这显示出编纂团队的持续研究和更新能力。我特别关注到它对佛教造像中“神性”与“人性”平衡的探讨。例如,如何通过面部表情的微妙处理,使佛陀既展现出超脱尘世的觉悟感,又保有对众生的慈悲关怀,这种内在的张力在不同朝代被如何诠释,书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查阅一些基础的佛教词汇,但这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提供的知识深度远超一般的艺术赏析书籍。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品视为承载信仰和历史的载体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评分

这套《佛教美术全集》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之前对佛教艺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上,总觉得少了点系统性。这套书的结构划分得极其精妙,从早期的犍陀罗风格到魏晋的秀骨清像,再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和宋元的写实细腻,每一步的演变都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清晰回响。尤其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流派造像特点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比如,书中对早期石窟艺术中“西域影响”与“本土化”的交织,那种对线条、比例、神态的细致入微的描摹,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能清晰地捕捉到风格的微妙转向。而且,编者似乎非常注重不同时代背景对艺术表达的制约与推动作用,这使得单纯的艺术欣赏上升到了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层面。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经典造像的局部特写,那些刀法中的情感张力,透过书页仿佛都能传递出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个时空之中,体会工匠们的虔诚与技艺。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传承”这一概念的强调。佛教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是一条跨越千年的文化血液,不断吸收、消化、再创造的过程。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中印文化交流的侧面描写非常到位,从印度笈多王朝艺术对中土早期造像风格的奠基作用,到后来中国艺术如何反哺周边区域(如高丽、日本),这种“文化流动”的视角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展示了“美”,更展示了“传播”的路径和机制。书中的排版设计也体现了这种宏观视野,大量的全景照片和对比图表,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艺术脉络的交织与分叉。读完某一章节,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数千年的文化漫游,对理解东亚文明的深层联系有了更坚实的文化底色。

评分

我最近迷上研究中国古代的壁画艺术,尤其是敦煌和麦积山的部分。这套全集里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密度和广度确实令人惊叹。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图录,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壁画主题的母题、色彩运用甚至是颜料的化学构成都有所涉猎,这一点对于想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比如,书中对“飞天”形象的演变分析,从初唐的飘逸灵动到盛唐的丰满健硕,再到晚期的程式化,它不仅仅展示了图样,更解读了社会审美取向的变化。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佛教造像中“手印”(Mudra)的象征意义,这一点我以前总是一知半解,现在通过详尽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才明白每一个细微的指尖动作背后都蕴含着深奥的佛法哲理,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佛教符号系统的理解。阅读体验上,印刷质量非常出色,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已经有些残损的古代遗迹,也能看出其原作的斑斓和神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