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

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仁宇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诗词
  • 宋词
  • 文学
  • 情感
  • 爱情
  • 人生
  • 哲理
  • 传统文化
  • 意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8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4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

以文艺美浸润身心 用思想力澄明未来


内容简介

《语之可》是《作家文摘》旗下一本内容偏重轻历史的杂志书,旨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有价值*具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本书主要收录了黄仁宇写田汉、范长江,叶兆言写俞平伯,北岛写冯亦代,李辉写梅志等怀人文章,从中可感受文人的风骨与性情。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

目录

商金林  出版家鲁迅

叶兆言  俞平伯:一辈子天真

萧 乾  我与“小姐”林徽因

张丽梅  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

赵 珩 王 勉  陈梦家:一弯新月又如钩

王开林  非常态的民国大咖马君武

北 岛  记忆中的冯亦代

李 辉  在冬天怀念梅志

范 泓  真实的陶希圣

王 鹤  萧红: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精彩书摘

出版家鲁迅

商金林


鲁迅先生为世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其实,他还是一位功绩卓著的编辑家、出版家。他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过:“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开拓“崭新的文场”、培育中国式的“英俊”,成了鲁迅辉煌业绩中璀璨的一页。

吃自己的饭,办编辑的事务

1909年8月,鲁迅结束了七年的留日生活回国,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10年秋就任绍兴府中学堂教职。1912年1月3日,鲁迅在绍兴发起创办的《越铎日报》正式出版,他在《〈越铎〉出世辞》中指明该报的任务是:“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灌输真知,扬表方物,凡有知是,贡其颛愚,力小愿宏,企于改进。”

这之后,鲁迅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越社铎日报》、《新青年》、《民众文艺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波艇》月刊、《语丝》周刊、《未名》半月刊、《奔流》月刊、《朝花》周刊、《朝花》旬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季刊、《巴尔底山》旬刊、《世界文艺》月刊、《前哨》月刊、《十字街头》半月刊、《十字街头》旬刊、《文学》月刊、《译文》月刊、《太白》半月刊、《海燕》月刊等近三十种。

鲁迅主办或参与创办的出版社有:未名社、朝花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和诸夏怀霜社。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的年代。他在致曹靖华的信中说:“风暴正不知何时过去,现在是有加无已,那目的在封锁一切刊物,给我们没有投稿的地方。”又说:“检查也糟到极顶,我自去年底以来,被删削,被不准登,甚至于被扣住原稿,接连的遇到。……这样下去,著作界是可以被摧残到什么也没有的。”为了打破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鲁迅作了种种“委婉曲折”的斗争,他把这种斗争称作“带了镣铐的进军”。至于鲁迅的编辑工作,周作人在《鲁迅的编辑工作》一文中有如下的描述:


鲁迅不曾任过某一出版机关的编辑,不曾坐在编辑室里办公,施行编辑的职务。他的编辑之职,乃是自己封的。他经常坐在自己家里,吃自己的饭,在办编辑的事务,著作翻译自然也占一大部分时间。他编辑自己的,更多是别人的稿件。


“鲁迅不曾任过某一出版机关的编辑”,可正是这位“无职”“无位”“无禄”的编辑,在一场又一场的“带了镣铐的进军”中,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对于编辑出版工作的热忱,毫无保留地绽放出来。

开拓“一片崭新的文场”

1918年1月15日,从《新青年》第4卷第l期起,鲁迅担任《新青年》编委。他在《忆刘半农君》中说:“《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是年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五四”文学革命的进军宣言。从此,《新青年》大量刊登鲁迅的作品。截至1921年8月1日,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小说、新诗、杂文、译文等多达54篇。刘半农盛赞鲁迅是“文学革命军里一个冲锋健将”,阿英则称鲁迅为“《新青年》干部作家”。

1919年4月16日,鲁迅给北京大学新潮社学生领袖傅斯年写信,建议《新潮》杂志应该在讲科学时发表议论,“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又说他“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破破中国的寂寞”。

除了《新潮》,鲁迅还热情关心和支持过许多报刊,如《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等。鲁迅不仅为这些期刊提供重要的稿件,使这些刊物扩大了影响,还希望编辑要把作者的“圈子”和稿源的“圈子”划大;不仅要重视文稿的内容,对于与文稿有关的一切也都要尽量考究,尽善尽美,不留纰漏和缺憾。

1924年11月17日,由鲁迅支持的《语丝》周刊创刊。《〈语丝〉发刊词》中说:“觉得现在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界太是沉闷”,为了“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我们“创刊这张小报”,“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反抗“一切专断与卑劣”。鲁迅不仅发表了一大批犀利的战斗杂文,作精神上的导向,还对“《语丝》的形式、内容,以及稿件的处理”提出要求,如“凡外来稿须署真实姓名的稿例”就是鲁迅主张的(川岛语)。1927年10月24日,《语丝》在北京被张作霖政府封禁。1927年12月17日,鲁迅开始接编迁至上海的《语丝》,从第4卷第1期开始,任该刊编辑一年左右。1928年12月,鲁迅推荐柔石接替他负责编辑。《语丝》于1930年出了第5卷第52期以后停刊。鲁迅在《语丝》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他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中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形成了特有的“语丝的文体”,即“语丝派”,不仅推动了中国散文的发展,也实现了鲁迅“要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论者”的“弘愿”。

莽原社的《莽原》,创办于1925年4月24日,由鲁迅编辑。初为周刊,附在《京报》发行,刊名寓有“旷野”之意。同年11月27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复刊,改为半月刊,独立发行。 1926年8月,鲁迅离京后,《莽原》由韦素园(即韦漱园)接编。鲁迅在《〈莽原〉出版预告》中说,“总期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实,望彼将来”。在《华盖集·题记》中又说,“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鲁迅在该刊发表了50多篇作品,杂文有《春末闲笔》《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历史小说有《奔月》《铸剑》,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鲁迅在谈到编《莽原》时说:“在北京时,拼命地做,忘记吃饭,减少睡眠,吃了药来编辑,校对,作文。”他当编辑,是拼了命的。

1926年9月,鲁迅应邀到厦门大学执教。到厦大后,他热情支持并指导青年文艺团体“泱泱社”,《厦门通信》就登在“泱泱社”社刊《波艇》创刊号上。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耗去生命不少”,“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叫作《波艇》,我却仍然去打杂。”

1927年10月,鲁迅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最后十年。1928年6月20日,鲁迅和郁达夫编辑的《奔流》月刊出版,由北新书局印行。鲁迅主持《奔流》的编辑工作,亲自设计封面并书写刊名。该刊以介绍欧美及日本等国具有进步倾向的作家作品为主。鲁迅在第1卷第1~5期上连续刊载了他自己翻译的《苏俄的文艺政策》,受到文坛的普遍重视。《奔流》共出15期,于1929年12月20日停刊。鲁迅说他:“白天汗流,夜间蚊咬,较可忍耐的时间,都用到《奔流》上去了”,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新鲜的血液灌输到旧中国去,希望从翻译里补充点新鲜力量”。

1928年12月6日,鲁迅与柔石在上海创办《朝花》周刊,1929年5月16日终刊,共出20期。1929年6月1日,鲁迅与柔石又创办了《朝花》旬刊,1929年9月21日停刊,共出12期。

1930年1月1日,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创刊,主要登载“翻译和绍介,创作,评论”。封面由鲁迅亲自绘制,“萌芽”两个美术字,写得颇有芽状感。自第1卷第3期起,成为左联机关刊物。1卷第3期为“三月纪念号”,纪念马克思、恩格斯和巴黎公社;1卷第5期为“五月各节纪念号”,纪念“五一”和“五卅”。1卷第5期出版后即被国民党政府当局查禁。1卷第6期改名《新地月刊》,只出一期又被查禁。

1930年4月11日,《巴尔底山》出版,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列名“基本的队员”名单,帮着选定刊名、题写刊头,又捐出一百元做印刷费。“巴尔底山”是英语“游击队”的音译。该刊“以短文、锋利之文,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狙击”。1930年5月20日,出至第1卷第5期被禁停刊。

1930年9月10日,《世界文化》创刊,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参与筹办和编辑。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报道国内外革命文化动态。仅出一期就被国民党以“宣传阶级斗争”的罪名查禁。

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等左联五位作家被反动派杀害,鲁迅强忍着悲痛的煎熬,于4月25日出版了纪念烈士的专刊《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纪念左联五烈士和1930年秋天在南京被害的左翼剧联成员宗晖(谢伟棨)。《前哨》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编委会由鲁迅、茅盾、冯雪峰等组成。刊名苍劲峻拔的“前哨”二字由鲁迅亲笔题写,刻成木版后用手工敲印在白色的封面上,绛红的颜色透过纸背,显得格外悲壮和炽烈。同期刊有L.S.(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及烈士的传略和遗著等。出版后即被国民党当局以“反动文艺期刊”的罪名而禁止发行。鲁迅心有不甘。同年9月,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前夕,鲁迅特地选了德国著名木刻家珂勒惠支一幅题为《牺牲》的木刻,作为《北斗》创刊号的插图,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鲁迅《写于深夜里》),以此来再次纪念柔石等被害的青年作家。

1931年12月11日,《十字街头》半月刊创刊,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在指导编辑工作的同时,发表了《知难行难》《“友邦惊诧”论》等文章,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强调作家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出版后即遭国民党当局查禁。

1933年7月1日,鲁迅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郁达夫等一起创办的《文学》月刊创刊。

1934年9月16日,鲁迅主编的《译文》杂志创刊。同年9月20日,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创刊,鲁迅担任编委。1936年1月19日,鲁迅与周文、聂绀弩等编辑的《海燕》月刊创刊,仅出两期就以“‘共’字罪被禁”,这是鲁迅主编的最后一份杂志。

鲁迅通过创办报刊来拓展文艺园地,夯实战斗阵地,召唤青年参与进来,经风雨,见世面。就像一个老战士带领一批新战士那样,鲁迅自己走在最前面,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同时又非常亲切、具体和周到地照顾和教育着新战士,激励他们“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

1926年,鲁迅在谈及他的人生时说:“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1932年,鲁迅在谈到编书办刊时说:“我在过去的近十年中,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即使校对别人的译著,也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决不肯随便放过,敷衍作者和读者的,并且毫不怀着有所利用的意思”,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在“译作和校对上的”,“常常整天没有休息”,就“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鲁迅著书译书、编辑报刊,与许多书店打过交道,鉴于有的书店“话不算数,寄信不回答,愈来愈甚”,鲁迅就自费出版书籍。他自费出版书籍,或图或文,无不精美绝伦,在为《毁灭》(A.法捷耶夫作)、《铁流》(A.绥拉菲摩维支作)、《士敏土之图》(革拉特珂夫作)写的《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中说:


敝书屋因为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堕落和滑头,有些不满足,所以仗了三个有闲,一千资本,来认真绍介诚实的译作,有益的画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买主拿出钱来,拿了书去,没有意外的奖品,没有特别的花头,然而也不至于归根结蒂的上当。编辑并无名人挂名,校印却请老手动手。因为敝书屋是讲实在,不讲耍玩意儿的。


“三个有闲”,原是创造社个别作家给鲁迅罗织的“罪名”,说他“有闲,有闲,有闲”。鲁迅一笑了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这就是鲁迅对出书作出的最庄严的承诺!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鲁迅闻讯后心情异常愤激也异常冷静,为了纪念这位异乎寻常的“知己”,对“罪大恶极”的“杀人者”予以“示威”和“抗议”,鲁迅与茅盾、郑振铎等相商,决定先编印瞿秋白的译文集。书名《海上述林》,是鲁迅拟定的,取述而不作之意,显得很“雅”。《海上述林》编定后,鲁迅亲自去开明书店的美成印刷厂发稿付排,洽商校对办法,像怀中揣着一团火似的,到处奔波,扶病为烈士收集整理文稿,募集出版经费,仅向现代书店赎回瞿秋白遗稿便付出了二百元。《海上述林》从编辑、校对、设计封面、装帧、题签、拟定广告及购买纸张、印刷、装订等项工作,鲁迅无不精心谋划经办,务必使书更臻于完美。开明书店的美成印刷厂备好《海上述林》纸型后,鲁迅亲自将纸型送到内山书店,托内山完造寄往东京印刷。1936年8月,《海上述林》(上卷)样本印成。鲁迅看后在致茅盾的信中很满意地说:“那第一本的装订样子已送来,重磅纸;皮脊太‘古典的’一点,平装是天鹅绒面,殊漂亮也。”“倘其生存,见之当亦高兴,而今竟已归土,哀哉。”10月2日,在日本印刷的《海上述林》(上卷)寄到上海,鲁迅即分

送诸友好及相关者,并托冯雪峰转送毛泽东、周恩来各一本。

《海上述林》印装非常考究,分平装和精装两个版本,全部用重磅道林纸精印,并配有插图。精装本书脊,用麻布做封面,字是金色,形式典雅;平装本用天鹅绒做封面,同样用金字。由于受国民党白色恐怖影响,这本书没有署译者姓名,只有书脊和封面上印了鲁迅亲笔写的“STR”(即史铁儿,瞿秋白的笔名)三个金字,书名亦由鲁迅亲笔题签。出版社署“诸夏怀霜社”,这也是鲁迅拟定的。“诸夏”即中国,“霜”为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为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为了扩大《海上述林》的影响,鲁迅于1936年10月9日亲拟广告一则,题为《绍介〈海上述林〉上卷》,全文如下:


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其中《写实主义文学论》与《高尔基论文选集》两种,尤为煌煌巨制。此外论说,亦无一不佳,足以益人,足以传世。……。好书易尽,欲购从速……


仅仅过了十天,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就与世长辞了。为选编和印制《海上述林》,鲁迅耗尽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



《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图书简介 引言: 人生如流水,相遇总有时,离别亦是常态。在这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我们与无数人擦肩而过,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有缘相聚,便有缘分离。每一次的别离,都如同河水转向,各自奔赴不同的远方,也承载着不同的故事,诉说着不同的情愫。“流水别意谁短长”,这句凝练的慨叹,道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本质,也引发了我们对过往人事的无限追思与感慨。本书,便是围绕着“别意”这一永恒的主题,精心编织的一系列故事,深入探讨人生中那些值得铭记的相遇与离别,以及它们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长短不一的痕迹。 核心主题:“别意”的万千形态 “别意”,并非简单的告别,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交织着复杂的心绪。它可以是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可以是亲人之间含泪挥别的牵挂,可以是挚友之间相约再见的约定,甚至可以是萍水相逢的过客,因一次短暂的交集而产生的淡淡怅惘。本书正是试图捕捉并呈现“别意”的万千形态: 离别之痛与思念之苦: 很多时候,离别意味着现实的阻隔,是空间上的分离,更是情感上的牵挂。书中描绘了无数个因为地域、命运、误会或是责任而不得不分开的个体。他们或许是身处异乡的游子,思念着故土与亲人;或许是天各一方的恋人,在漫长的等待中饱受相思的煎熬;或许是战乱年代的亲友,在生死离别之际,将对彼此的思念深埋心底,化作遥远的祝福。这种离别之痛,不是撕心裂肺的哀嚎,而是细水长流的侵蚀,是每一个孤寂的夜晚,每一次触景生情时的叹息。 重逢之喜与往事之忆: 离别并非终点,有时它更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本书不只聚焦于离别时的伤感,更着力于描绘重逢时的喜悦与复杂。当多年未见的故人再次相遇,当初的离愁别绪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重逢,往往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过往情感的珍贵,也让那些曾经的别离,增添了一层时间的厚度与情感的升华。那些一同走过的路,一同经历的时光,在重逢的刹那,仿佛又鲜活起来,成为生命中最动人的注脚。 成长之阵痛与蜕变之契机: 很多时候,离别也是一种成长。当我们告别熟悉的坏境,离开熟悉的人,被迫独自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们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书中的角色们,有的因为一场不得不的离别,踏上了自我探索的旅程;有的在失去亲友后,学会了坚强与独立;有的在告别过去的错误后,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是一次破茧成生的契机,是生命为了向前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生际遇的偶然与必然: 在书中,人物的相遇与离别,常常充满了偶然的色彩。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两个陌生人相遇;也许是一次意外的火车延误,改变了两个人的行程。然而,在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又常常隐藏着命运的必然。那些注定要发生的故事,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悄然展开。人物之间的羁绊,因为短暂的相遇而产生,也因为命运的拨弄而分离。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织,构成了人生中最动人的弧光。 叙事风格与情感表达: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细腻、真实,并充满人情味。作者运用流畅的笔触,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者将跟随人物的视角,体验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细腻的情感描绘: 书中不乏对细腻情感的深刻挖掘。作者善于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将人物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未说出口的话,都可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对于“别意”,书中描绘的并非单调的悲伤,而是包含了不舍、牵挂、祝福、释然,甚至是对过往的感激,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生活化的场景构建: 故事发生的场景,往往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无论是古朴的江南小镇,还是繁华都市的街角,亦或是寂静的山野,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故事感,并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相连。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气息,听到身边的声音,从而更好地代入故事,理解人物的处境。 诗意的语言表达: 虽然聚焦于生活化的叙事,但本书也恰当地融入了诗意的语言,为故事增添了一抹艺术的色彩。对于“流水别意”这样富含哲理的主题,作者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的意境。 内容亮点与价值: 《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并非一本简单的故事集,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思考录。 引起读者共鸣: 书中的故事,虽然人物不同,境遇各异,但所探讨的情感却是人类共通的。每一位读者,无论经历过怎样的人生,都可能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些关于离别、思念、重逢、成长的故事,能够触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 尽管“别意”常常伴随着伤感,但本书更强调的是面对离别时的积极态度。它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每一次的分离,都是为了更独立的成长。生命的河流,终将向前,而那些留在河岸的记忆,以及我们带着它们继续前行的脚步,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意义。 启迪人生智慧: 通过书中人物的经历,读者能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聚散?如何在离别中找到力量?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情感的真谛?这些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和探讨。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无常,更珍惜当下的人与事。 结语: “流水别意谁短长”,这句问语,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不同,每个人对“别意”的感知深浅也不同。它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回味。本书《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陪伴读者一同穿越时光的河流,感受生命中那些关于相遇与离别的点点滴滴,最终领悟到,人生的长度,或许不在于我们经历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用心感受了多少,又在心中留下了多少值得珍藏的“别意”。愿这本书,能成为你生命长河中,一处温柔的停靠,让你在回首过往时,能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豁达。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这个书名,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古典韵味和深沉的情感张力。特别是“流水别意”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种水墨画般的意境,仿佛看到了古人在江边挥手告别,那份离愁别绪,如同那潺潺的流水,绵延不绝。而“谁短长”这三个字,则引发了我对人生种种的思索:人生的际遇,有长有短;情意的深浅,也有高低。究竟是谁的别离更让人刻骨铭心?又是谁的思念更长久?我猜想,这本书定不会是简单的叙事,而是通过对“别意”的细致剖析,去探究人心深处的百转千回,去展现不同人生在面对离别时所展现出的各种姿态。我渴望从中找到共鸣,去理解那些被时光过滤掉的、却又铭刻在心底的离别故事。

评分

这本《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的书名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流水别意”四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古文的种种遐想。我一直对古代文人雅士间的情感羁绊特别感兴趣,想象着他们在江边送别,泪眼婆娑,心中百感交集的情景。这种“别意”究竟是因何而起?又是如何随着时光流转、人事变迁而悄然改变的?是离愁别绪的绵长,还是山水阻隔的无奈?抑或是对未来未知的不安?“谁短长”又暗示了什么?是时间的流逝,是人生际遇的起伏,还是不同人对别离的不同感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那些细腻、深沉、却又难以言说的离别之情。从书名来看,它似乎在探讨一种非常普遍又非常私人的情感体验,而“精”字则预示着其内容的精炼与深刻。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书页,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又是如何拨开历史的迷雾,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这个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文学气息,尤其是“流水别意”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种极具画面感的送别场景,仿佛还能听到水波荡漾,看到衣袂飘飘。我一直对文人墨客在离别时的心境描写颇感兴趣,那种无法言说的忧伤、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谁短长”这三个字,则让我产生了更多联想:是离别的时长?是情感的长度?还是人生际遇的起伏?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扇门,邀请我去探索隐藏在“流水”之下的,那些关于离别的种种“长短”故事,去感受古人在面对分别时,内心的波涛汹涌,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离别情愫。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为我展现一幅幅动人的离别画卷。

评分

《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这个书名,真是太有味道了!“流水”二字,总能唤起一种荡漾开来的、绵延不绝的意境,而“别意”则直接点出了情感的核心。我一直觉得,离别是人生中最能触动人心弦的时刻之一,它承载着太多的不舍、思念,有时甚至还有淡淡的遗憾。而“谁短长”这三个字,则将这种离别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它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吗?是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吗?还是对不同人面对离别时心境差异的探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读这些“别意”的长度与深度,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流水”般的故事中,展现出世间百态的离别,以及人们在离别中的不同抉择与心绪。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能够让我对“别离”这个主题有全新的理解。

评分

仅仅是《语之可12.流水别意谁短长(精)》这个标题,就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时文人墨客,在亭台楼阁,或在小舟之上,挥袖作别,那份淡淡的忧伤,却又夹杂着对故人的珍重与祝福。这种“别意”的“短长”,在我看来,或许不仅仅是指离别的时长,更可能是在衡量分别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在离别后的心路历程。有些人,别过之后,便如流水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人海;而有些人,即便远隔千里,情谊却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发醇厚。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则抛出的谜语,勾起了我探索“流水”背后的故事,以及“别意”如何被丈量、被记忆的强烈愿望。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文字,来描摹那些无声的告别,以及那些在分离中悄然滋长的情感,无论是苦涩还是甘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