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黎敏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黄帝内经
  • 养生智慧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养生方法
  • 中医经典
  • 生命哲学
  • 养生之道
  • 天人合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485105
商品编码:12752103303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作者: 曲黎敏 开本:
定价: 36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7-01
书号: 978753648510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健康时报》评选“中国*影响力的健康教育专家”,《孕味》杂志顾问,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创下养生类栏目收视奇迹。她的其他著作《从头到脚说健康》《从字到人》《生命沉思录》《诗经:越古老越美好》等均雄踞销售排行榜。

精彩导读 目录

目录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DI一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D特…003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005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010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012
——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025
二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026
三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027
四什么是“咽喉要道”…029
五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030
六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031
七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032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034
——第三章——饮食养生法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037
二吃对食物不生病…040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043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046
孔子的12个饮食观…049
六不同节气的进补…054
七人参为什么补气…057
八食物的偏性…058
九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060
十《伤寒论》DI一方——桂枝汤…062
——第四章——四季养生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069
二春天养生法…072
三夏天养长法…076
四秋天养收法…079
五冬天养藏法…083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088
——第五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
一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D令…093
二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D令…097
三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D令…101
四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D令…104
五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D令…106
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D令…109
七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D令…112
八未时(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D令…115
九申时(下午3点到5点)——膀胱经D令…118
十酉时(下午5点到7点)——肾经D令…122
十一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D令…127
十二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D令…131
——第六章——上古天真论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139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44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146
四怎样才能不得病…149
五脏腑本性…153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156
——第七章——情志病的中医对治法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169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171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174
四百病生于气…177
五情志生克法…181

——第八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189
二中医论人为什么会得病…191
“五劳”和“七伤”…193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198
——第九章——医道总纲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208
二顺其自然…211
三求医不如求己…213
四天人合一…215
五医易同源…216
六医的本意…220
七药的本意…222
——第十章——中医的六大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228
二自愈力——人体自有大药…231
三强调身心互动…233
四重视人文关怀…234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2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1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245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47
目录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DI一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D特…003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005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010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012
——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025
二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026
三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027
四什么是“咽喉要道”…029
五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030
六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031
七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032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034
——第三章——饮食养生法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037
二吃对食物不生病…040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043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046
孔子的12个饮食观…049
六不同节气的进补…054
七人参为什么补气…057
八食物的偏性…058
九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060
十《伤寒论》DI一方——桂枝汤…062
——第四章——四季养生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069
二春天养生法…072
三夏天养长法…076
四秋天养收法…079
五冬天养藏法…083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088
——第五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
一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D令…093
二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D令…097
三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D令…101
四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D令…104
五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D令…106
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D令…109
七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D令…112
八未时(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D令…115
九申时(下午3点到5点)——膀胱经D令…118
十酉时(下午5点到7点)——肾经D令…122
十一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D令…127
十二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D令…131
——第六章——上古天真论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139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44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146
四怎样才能不得病…149
五脏腑本性…153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156
——第七章——情志病的中医对治法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169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171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174
四百病生于气…177
五情志生克法…181

——第八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189
二中医论人为什么会得病…191
“五劳”和“七伤”…193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198
——第九章——医道总纲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208
二顺其自然…211
三求医不如求己…213
四天人合一…215
五医易同源…216
六医的本意…220
七药的本意…222
——第十章——中医的六大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228
二自愈力——人体自有大药…231
三强调身心互动…233
四重视人文关怀…234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2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1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245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47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养生精要:古今智慧融汇》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健康与长寿的渴望从未停止。从古至今,无数智者前仆后继,探索着生命的奥秘,提炼着养生的真谛。本书《养生精要:古今智慧融汇》,并非对某一古老典籍的简单解读,也不是对零散养生知识的堆砌。它是一次深度的跨文化、跨时代的智慧对话,是对人类千百年来在追求身心和谐、生命绵延道路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系统梳理与创新呈现。我们将目光投向东西方文明的养生瑰宝,汲取它们最精华的部分,并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力图为读者构建一套融汇古今、贯通东西的,实用且富有深刻洞察力的养生体系。 第一篇: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辨 万物有源,生命亦然。在探讨如何“养”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生”的本质。 “气”的观念:无形之形,生命之源。 东西方文化中,尽管表述不同,却都存在着一种对构成世界万物、驱动生命运转的“能量”或“生命力”的深刻认知。西方哲学中的“以太”、“生命精气”(Vis vitalis),东方医学中的“气”——精气、营气、卫气、宗气等等,都是对这种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力量的描绘。本篇将深入剖析“气”在生命活动中的角色,它如何流转,如何失衡,以及如何通过调养使其充盈、顺畅。我们将探讨“精气神”三宝的内在联系,理解“神”的稳定对“精气”的滋养作用,以及“精气”的充足对“神”的支撑,从而揭示生命力的根本。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外求不如内省。 古老的东方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生。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宇宙背景下。本篇将深入探讨这一哲学理念,理解人体内部的小宇宙与外部的大宇宙之间的相互呼应。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审视季节变化、昼夜更替、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并提出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原则,强调“顺时养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将探讨西方自然主义哲学中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早期思考,对比两者在认识论上的异同,最终汇聚成一套尊重自然、融于自然的养生观。 “体用合一”的身心哲学:身体是心灵的居所。 “体用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事物本身(体)与它的功能作用(用)是不可分割的。在养生领域,这意味着身体与心灵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本篇将深入阐释这一观点,理解疾病的发生往往是身心失衡的表象。我们将审视心灵状态(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身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身体的不适如何反过来影响情绪和精神。同时,也会借鉴西方心理学中关于心身医学、认知行为疗法等对情绪与健康的关联性研究,展示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殊途同归,引导读者认识到“心”的修养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篇:形体之养:夯实生命的基石 身体是承载生命活动最直接的载体,对形体的精细调养,是实现长寿健康的基础。 饮食的智慧:化食为药,滋养五脏。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我们获取生命能量和物质的根本途径。本篇将超越简单的“吃什么”和“怎么吃”,深入探讨饮食的深层哲学与科学。我们将解析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食物“性味归经”的理论,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不同脏腑、经络的影响,从而达到“辨证施食”的目的。同时,也会借鉴西方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微量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抗氧化剂等对人体健康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食物的烹饪方式、进食时间、进食量以及与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强调“食养”应是“辨证、适时、适量、适情”的综合考量。 起居的规律:顺时而动,安神宁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古老的谚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昼夜变化、四季更替息息相关。本篇将深入探讨“作息规律”的科学内涵。我们将解析睡眠的质量与身体修复、精力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睡眠周期的生理功能。同时,也会关注“动”与“静”的平衡,如适度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以及“静”在养生中的作用,如静坐、冥想如何帮助我们平复心绪,达到身心宁静。我们将整合东西方在运动养生、睡眠科学方面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起居作息指南,帮助大家“养”好身体的节律。 身体的信号:倾听语言,未病先防。 我们的身体时刻在向我们传递着信息,从细微的疲惫到明显的疼痛,都是它在“说话”。本篇的核心在于培养读者“倾听身体”的能力,理解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并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加以干预。我们将解读中医“望闻问切”中对身体表面特征的观察,如面色、舌苔、体态等如何反映内在的健康状况。同时,也会引入现代医学的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方法,将“未病先防”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将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及时应对身体的异常变化,从而构建一道坚实的健康防护线。 第三篇:心神之养:滋养生命的活力 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集合,更是能量与意识的流动。心神之养,关乎生命的质量与深度。 情志的疏导:化解负面情绪,涵养积极心态。 “情志相生”,情绪对身体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长期压抑的愤怒、过度的悲伤、莫名的焦虑,都可能成为疾病的导火索。本篇将深入探讨情志对身体的“致病”与“养生”作用。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接纳并有效疏导负面情绪,如通过倾诉、转移注意力、认知重构等方法。同时,也将强调涵养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如培养感恩、乐观、宽容等品质。我们将借鉴东西方心理学关于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大家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精神的宁静:涤荡尘埃,回归本真。 在信息爆炸、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保持精神的宁静变得尤为困难。然而,精神的宁静是身心健康的基石,是智慧的源泉。本篇将探索实现精神宁静的多种途径。我们将学习古代“静观”的智慧,如何通过内观、冥想、正念等方法,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感受内心的平和。同时,也将借鉴西方哲学中关于“沉思”、“内省”的传统,理解通过深度思考和反思,如何净化心灵,获得精神上的升华。我们将引导读者发掘适合自己的宁静之道,从而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港湾。 生命的热情:点燃内在动力,活出精彩人生。 “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不仅指身体的活动,更包括生命内在的活力与热情。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热爱生活的人,往往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本篇将探讨如何点燃生命的内在动力。我们将反思人生价值与意义,学习如何设定并实现有意义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将关注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的维护,这些都能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将整合东西方关于人生哲学、动机心理学、积极养老等方面的研究,鼓励读者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四篇: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养生之道,非一成不变,乃是古今智慧的融合与时代发展的体现。 古籍精粹的现代解读:穿越时空的生命启示。 纵观人类文明史,涌现出无数宝贵的养生著作,它们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本篇并非对特定古籍的逐字逐句阐释,而是精选其中蕴含的具有普适性、深刻性的养生理念,并赋予其符合现代人理解和实践的解读。我们将提炼其中关于“治未病”、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情志养生等核心思想,并将其置于现代健康观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代科学的佐证与补充:以实证精神烛照健康之路。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生命、认识健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与视角。本篇将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如基因科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环境医学等,来印证和补充古老养生智慧的合理性。我们将用严谨的科学证据,解释某些传统养生方法的生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养生方案。科学的佐证,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养生的信心,也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细化的指导。 个性化养生的未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我们深知,养生并非“一刀切”的模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体质、生活习惯、所处环境。本篇将强调“个性化养生”的重要性。我们将引导读者了解自身的体质特点,识别自身的健康风险,并根据这些信息,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养生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我们将鼓励读者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导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之道。 结语: 《养生精要:古今智慧融汇》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探索之旅。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法则,而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古今中外养生智慧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能为每一位读者点亮一条通往健康、长寿、幸福的道路。愿本书能成为您滋养生命、涵养智慧的忠实伙伴,助您在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中,描绘出最健康、最绚烂的色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极强,仿佛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引领读者从宏观的宇宙观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个体调理。起初几章奠定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基础,让人建立起看待健康的“大局观”,理解人体的运行不过是自然法则的微缩体现。随后,它细致地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质人群的特点与应对策略,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种需要兼顾家庭与工作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巧妙的是,它没有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而是在讲解每一种养生法时,都巧妙地穿插了古代医家在实际诊疗中的案例佐证,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历史的长廊中行走,每一步都有理论的支撑,每一步都有实践的印证,让人读完后,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笃定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但绝非晦涩难懂,它用一种非常具有画面感和哲思性的文字,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作者在阐述某些复杂的生理机制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巧妙的比喻,比如将人体的经络比作江河湖海的运行,将脏腑功能类比为朝廷百官的协同运作。这种类比使得原本艰深的医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枯燥的术语堆砌。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情志”对健康影响的那一部分,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仿佛能看穿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它引导读者去关注内心世界的稳定,而不是一味地去对抗外在的压力。读完这些章节,感觉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梳洗,让人能够更平和地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从精神层面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豁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一看就知道里面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拿到手上掂了掂,分量十足,感觉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而是真正用心打磨过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采用的某种传统纹样,虽然我不完全认识,但那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匠人精神,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节奏感。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收藏级别的精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让我更加确信作者在内容上的打磨定然是下了大功夫的。

评分

与其他流传下来的养生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贯穿始终的“中正平和”的理念,它不提倡任何极端的主张,拒绝走火入魔式的修炼。我过去接触过一些过于推崇某种单一疗法或强调短期速成的书籍,读完往往心浮气躁,甚至因过度追求而适得其反。然而,这本书却始终在强调“适度”与“持恒”的重要性,它将养生视为一场漫长的人生修行,而非百米冲刺。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读者,生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任何用力过猛都会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让人在遵循其指导时,心中充满安稳感,明白健康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起来的成果,而非一蹴而就的奇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个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看待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方面。过去我总觉得养生就是吃点保健品或者做些剧烈运动,但阅读之后才明白,真正的“道”在于顺应自然节律,注重细节的平衡。比如书中对于四季养生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我试着根据季节调整我的户外活动和饮食结构,比如在气候转凉时,会刻意增加一些温补的食物,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一味追求口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感觉身体的抵抗力似乎增强了,不再那么容易受风寒的侵扰。这种将宏大理论转化为日常可操作的具体实践的方法,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贴近生活的指导方针,让人从心底里对这种古老的生命哲学产生由衷的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