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江苏省徐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行书入门教程)》精选毛笔必练碑帖,配以精炼独到的技法详解,例字由当代名家——余中元先生亲笔处理,全部还原成墨迹,既保留了原碑的神貌,又方便读者临习,是一套适合书法教学及书法爱好者自学的的实用教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创作艺术硕士,当代书法教育领域杰出青年代表人物,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书法系等专业学府。
王羲之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章 笔画练习
**课 点的练习
第2课 横的练习
第3课 竖的练习
第4课 撇的练习
第5课 捺的练习
第6课 挑的练习
第7课 转折的练习
第8课 钩的练习
第9课 几种连带形式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 常用偏旁部首的练习
**0课 单人旁、三点水
**1课 木字旁、提手旁
**2课 竖心旁、绞丝旁
**3课 神示旁、双人旁、火字旁
**4课 左耳旁、反犬旁、言字旁
**5课 王字旁、足字旁、立刀旁
**6课 反文旁、宝盖头、草字头
**7课 人字头、广字头、心字底
**8课 走之底、四点底、口字框
第三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
**9课 结构规律(一)——牵丝引带
第20课 结构规律(二)——省减借代
第21课 结构规律(三)——改变笔顺
第22课 结构规律(四)——连断
第23课 结构规律(五)——正侧
第24课 结构规律(六)——相让
第25课 结构规律(七)——聚散开合
第26课 结构规律(八)——参差错落
第27课 结构规律(九)——俯仰相背
第28课 结构规律(十)——动与静
第29课 结构规律(十一)——疏与密
第30课 结构规律(十二)——收放
第31课 结构规律(十三)——草法
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拓(节选)
这本书在对范本的选择和解析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它并非简单地选取了圣教序的某个段落进行覆盖,而是精选了最具代表性、对初学者最有借鉴意义的篇章进行拆解。对每一个字的讲解都配有详细的“局部放大”和“笔势走向”的箭头指示,这种可视化教学的力度非常强。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分析字形结构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其他书家的观点作为佐证或对比,这使得整个教程显得更加客观和全面,而不是一家之言。读者在跟随练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模仿一个字,更是在学习一种分析和理解书法作品的思维框架。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解析,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接受一场高水平的书法美学熏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细腻,触感温润,对于习字者来说,这能极大地提升练习时的愉悦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书写区域的充足,又不显得拥挤空洞。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视觉引导至关重要,能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避免被复杂的版式分散注意力。装帧的耐用性也值得称赞,翻阅起来非常顺畅,即使经常翻动,书本也不会轻易散架,这对于一本高频使用的学习资料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是一本从外在到内在都力求完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去研习其中的内容。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疑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作为一本学习资料,配套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尤其欣赏它提供的“对照练习卡”设计,这些卡片可以方便地从书中取下或单独使用,非常适合在书桌以外的地方进行碎片时间的练习,比如在通勤途中或休息时进行“意临”的构思。此外,书后附带的光盘(或在线资源链接)中收录了作者亲自示范的书写视频,这对于修正手腕姿势、理解运笔速度和力度至关重要。仅仅通过图片学习,很多细微的动态变化是无法捕捉的,有了动态演示,读者就能直观地看到“提按顿挫”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态表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图文教程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古今结合,技法互补。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和作者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谦逊而坚定的治学精神。通篇阅读下来,感受不到任何浮躁或夸夸其谈的语气,更多的是一种如同老友般循循善诱的引导。作者在序言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从迷茫到精进的心路历程,这种真诚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书法学习并非高不可攀的绝学。他鼓励读者要敢于下笔,不必惧怕写得不好,关键在于“行之以恒”和“心手相应”。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那些容易在初期受挫而放弃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耐心、如何对待艺术创作的心态指南,让人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自我修养的磨砺。
评分在内容深度上,这本书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它没有急于求成地展示复杂的技法,而是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入手,细致入微地讲解了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之处。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的困惑,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玄奥的书法原理,转化为可以被观察和模仿的具体动作。比如在讲解“撇”这个基本笔画时,不仅展示了不同出锋的形态,还结合了古人的心法口诀进行辅助记忆,这种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对于长期练习却不得要领的人来说,这种注重“内功心法”的讲解,比单纯的字帖临摹要有效得多,它帮助我们从“形似”向“神似”迈进,构建起对书法精神的初步认知,让人在练习中感到目标明确且充满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