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散文選

100年散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怡雯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选集
  • 百年散文
  • 名家散文
  • 经典
  • 文化
  • 随笔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48197
商品编码:16011196
包装:平装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00年散文選》特色
◎年度散文獎由周芬伶〈美女與怪物〉獲得。
◎鍾怡雯以學者的嚴謹與作家的細膩,剔選民國100年最精緻美好的散文作品,篇篇動人,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散文。
◎ 特邀2012書籍設計大賞「金蝶獎」圖文書類銀獎、文字書類榮譽獎雙棲得主黃子欽為全書設計,呈現出散文的橫切面。

内容简介

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九歌100年散文選》風貌獨特,主題越界,手法創新。以旅行為題材的既有朝「外」敘述地景的典型遊記,也有於行旅中向「內」思索的心靈獨白。而飲食書寫則兼備懷舊與知識,更將人情事理融於美文之間。另外還包括環保、人物、親情……等內容,顯現豐富多元的散文面向。
《100年散文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
100年「年度散文獎」得主是周芬伶,入選作品為〈美女與怪物〉。主編鍾怡雯認為:「她擅長寫人生的黑暗,或者心靈的陰暗,然而也會幽世間一默,或者嘲諷自己。今年入選的〈美女與怪物〉是她在《雜種》一書裡形塑的怪咖美學,美和怪是一體之兩面,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全書精選五十三篇100年度最好看、最精緻的散文。書末附錄年度散文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歷史作詳細記錄。

作者简介

鍾怡雯
現任台灣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散文精選集《驚情》、《島嶼紀事》、《鍾怡雯精選集》;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翻譯《我相信我能飛》;散文繪本《枕在你肚腹的時光》、《路燈老了》;並主編多種選集。
鍾怡雯所著散文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首獎、聯合報文學獎首獎、星洲日報文學獎首獎及推薦獎、新加坡金獅獎首獎、海外華文文學獎首獎、華航旅行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及梁實秋文學獎等。

目录

主編 鍾怡雯 序
01 季 季 「不要臉的人」之告白
02 張曉風 山寨版的齊王盛饌
03 簡 媜 在街頭,邂逅一位盛裝的女員外
04 龍應台 我們的村落
05 言叔夏 白馬走過天亮
06 張耀仁 讓我看看你的床
07 成英姝 男人與沙漠
08 沈宗霖 髒話練習曲
09 吳億偉 鼻音
10 吳鈞堯 身後
11 林文月 散步迷路
12 阿 盛 萍聚瓦窯溝
13 徐國能 夕照樓隨筆
14 吳 晟 不合時宜
15 張 讓 好一個女子
16 吳妮民 週間旅行
17 阮義忠 抽屜裡的浪花
18 鍾文音 骨肉
19 陳 雪 迷魂記
20 楊 澤 大地震-一個小男孩的見證
21 余光中 黃山詫異
22 蔣 勳 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23 林育靖 佛像店夫妻
24 雷 驤 糞餅
25 陳芳明 十年之約
26 宇文正 聲音也會老的
27 朱天衣 新天新地
28 吳睿哲 龍蝨的眼睛
29 方秋停 耳鳴
30 柯裕棻 太平洋的浪
31 曾郁雯 三支酒瓶
32 林怡翠 耳環
33 王文華 現在是最好的狀態
34 吳鑑軒 陰毛
35 馬任重 上課睡覺的女人
36 林青霞 瓊瑤與我
37 蔡珠兒 我好土
38 張瀛太 深山色狼
39 黃信恩 熱臀記
40 劉克襄 濕地的蝦猴
41 亮 軒 人未約,黃昏後
42 王盛弘 大風吹
43 吳柳蓓 陪姪女一段
44 蘇偉貞 內在描繪--關於鄧雪峰老師
45 朱宥勳 救援投手
46 呂大明 生命的衣裳
47 歐銀釧 新竹故事包
48 利格拉樂.阿 夢中的父親
49 楊富閔 壞春
50 廖玉蕙 我的媽媽嫁兒子
51 林文義 雙桅船
52 周芬伶 美女與怪物
53 董成瑜 夢與夜宿機場
散文記事 杜秀卿 100年散文記事

前言/序言

編者序
逆時代之流而上──百年散文選序
鍾怡雯
1.
上回編年度散文選是二○○五年,今年再接編匆匆六年已過,相同的是,主編序都開筆於大年初一。我的生活沒有必然的休息日,閱讀既是工作也是娛樂。工作和娛樂貼得太緊絕非好事,那讓我產生一整年都沒休息的錯覺。編年度散文選的這一年來,我確實每天都在工作,當然也可以說,我每天都有娛樂。
今年的編務特別困難,工作的感覺比娛樂大些。選文以平面媒體為主,排除了漫無邊界的茫茫網海,仍然讓我在編選過程中左右為難,在取捨之間踟躕。為什麼?我反覆問自己。究竟是什麼讓這本散文選遲疑許久才定案?
也許,現實和我的想像頗有落差。
我的散文繪圖其實非常廣,舉凡雜文、純散文(文學性散文)、報導文學、小品文、傳記、書信、日記等敘述性文體均是選文範圍。散文歷經從雜文、美文到純散文的變化進程,事實上,就現代散文史的發展脈絡來看,散文,並沒有所謂「純」散文,或者被誤讀的「美」文──一種獨立於時代之外的文學範式,被視為純粹的審美客體──散文從來就跟時代有密切的關係,以現代散文史的角度觀之,它跟直面現實的雜文始終暗通款曲。因此,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有最小的時代意義。然而,我總以為散文可以不必那麼「純」,周作人建立的抒情傳統早已成為散文的主流,我希望散文可以更原始一些,更駁雜一點,更「不像」散文,修辭的技術層面之外,它可以像論文具有論述和批判的功能。
原來以為可以選入一兩篇論點精闢,文字可讀的社論,以彌補雜文的缺憾。然而我讀到的社論果真以「論」為主,文學的質感大多不是重點,缺乏情感的潤澤,太乾澀冷硬,離散文畢竟遠了些。散文原來是這樣一種麻煩的文類,濫情不行,沒感情也不行;質木無文不行,過度修飾也不行。都說散文自由,卻常常自由過了頭,它的邊界太寬鬆,接近文學原料的體式很難規範。在白話文學史的源頭,散文以文類之母的方式出現,它是新思想的傳播文體,同時肩負著建立現代文學美學範式的責任。梁啟超文界革命的第一要務,便是散文語言革命。當散文成為研究對象,就常常讓人陷入困境。散文選難,難在這裡。
書信和日記就更少了。最精彩的書信和日記必然是私密文件,無法公開。秘密是好看好讀的關鍵,能公開的多半不會是典範,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動人而悲壯,然而涉及家國民族也太公領域,太政治正確了些。自然寫作可視為進化版且具時代意義的報導文學;傳記寫得再感性些,就成為憶故人的抒情散文。小品文沒有缺席,純散文是大宗。大體而言,這本散文選仍然很傳統,因為作品如此,選文者宜如實呈現。沒有一本選集是完美的,缺憾是必然,何況選集多半體現了編者的主觀和偏見。每編一部選集,我這樣安慰,或者提醒自己。就像文學獎評審,換了評審,得獎名單可能會大洗牌。
說到文學獎,它是我的第二個疑惑。今年讀了特別多地方文學獎得獎散文,不得不說,台灣的文學獎實在太多了,多到泛濫。地方性、財團法人、宗教或者什麼性質令人眼花撩亂,名堂記不起來的文學獎。平面媒體的發表空間有限,文學獎本來是新人練筆或出頭的管道,它絕對具有正面而積極的意義。然而這幾年來文學獎已經泛濫到了應該檢討的地步。按常理推論,文學獎的蓬勃應該代表文學創作能量的勃發,實驗的前衛的推陳出新的,被主編們埋沒掉超越時代眼光的佳作,應該在這些百花齊放的文學獎裡出現。我應該掘得到寶,不論是寶石或璞玉。
事實不然,而且比率非常低。文學獎只是假象。散文獎項生產三到六篇散文,我很懷疑,真的有那麼多寫作人口嗎?文學獎究竟是把餅做大抑或稀釋文學?又或者,這是全民寫作的年代?然而文學從來不會是什麼全民運動(除了寫作,全民有很多比寫作這件事能夠做也做得更好更值得鼓勵的),除非我們把文學規範打散,從頭再來。更何況全民寫作是非自發性,被動的寫作狀態之下產生,有點命題作文的意味,跟地方文學獎一樣,背後太多跟寫作無關的政治或商業思考,以為這可以讓文學大興,無疑把文學過於簡單化。文學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絕非單一外力可以速成。真要鼓勵創作,不如辦幾份雜誌報紙,增加發表園地來得實在。地方文學獎多的是面貌模糊,聲口一致的親情散文。地方政府、參賽者,乃至評審全都應該反省。
2.
歲末年終,一年的閱讀工作即將結束之際,讀到季季〈不要臉的人之告白〉,不禁大喜。終於有人掀底牌了。這篇散文雖然溫文沒火氣,然而觀點犀利,處處說中要害。跟季季一樣,我是「站在臉書門外,無意芝麻開門」一族。改寫托爾斯泰的話,上臉的人理由只有一種(寂寞難耐哪),不上臉的人理由有千百種。季季說不要臉的生活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能有這樣的反省,大概都要歷經手寫到電腦的世代,歲數有一些了。這個族群曾經迷戀過紙本和書本,對手工業仍然眷戀,對網路仍有警覺。成長於資訊時代的小孩,恐怕很難理解不上臉要如何生活。
小姪女沒學會走路,話還說不清呢,就會用手指操控i字頭的玩具,小手在ipad上翻頁的熟練架勢令人咋舌。這些3C世代,他們哪有什麼選擇題?因此,他們要如何體會蔡珠兒〈我好土〉一文所說,把惡地變成肥土的艱難,並且還能從土性領悟人性?「好土」在廣東話裡帶有落伍,跟不上潮流之意,這時代大家都上臉去了,誰要下土?網上也能種菜不是嗎?
然而寫作確實需要腳踏實地的生活,逆(潮)流而上的勇氣。這是個需要安慰和呼朋引伴,害怕孤獨和被遺忘的時代;需要不斷有人給讚,活在虛擬的年代。寫作者最不怕的應該是孤獨和寂寞,也應該要有被遺忘的準備。我不明白天天在網上結黨閒聊,隨時有人敲老被干擾,要如何靜心寫作,或者思考?或許有人天賦異秉吧。「不要臉」的堅持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為百年散文選的開端,具有逆流而上,不與眾合流的宣示意味。應該理直氣壯宣示,我很土。
散文確實也來自生活。這句話太寬泛,說了等於沒說,然而自有對網路時代的感嘆。或許會有那麼一天,網路經驗會覆蓋生活體驗,我們可以模擬真實的生活,複製如假包換的人生,以及情感。雷驤〈糞餅〉的農業時代經驗;朱天衣〈新天新地〉攜貓狗逐野地的鄉野墾荒;劉克襄〈濕地的蝦猴〉實地考察蝦猴生態史,反石化的呼籲;楊澤〈大地震──一個小男孩的見證〉小男生飽受的驚嚇,被大地震震壞的童年。總有一天,這些來自人跟生活產生的火花,都將成為歷史。那時,我們可能要編的是「年度雲端散文選」(多麼詩意的書名)。
有些時候我們會特別意識到時間的行走,在生死相交,季節推移的瞬間,在全然孤獨又無助的時刻。散文需要向外索,也要向內求。生命經驗可遇不可求,然而靈視則必須成長於絕境和孤獨,置於死地而後生。宇文正〈聲音也會老的〉發現手術只能力挽有形之肉身,抽象的聲音或者眼神,是無法回春的。聲音一老,人就老了。她曾經擁有一段奇特的經驗,一邊陪癌末的媽媽,一邊在股市當記者,擁有大量自己的時間,每天可以回家彈楊琴唱歌。「極樂世界」時期的孤獨狀態,讓她領悟到聲音會老的秘密。呂大明〈生命的衣裳〉寫生命的遲暮。生命是襤褸的衣裳,然而只要活著,就必須努力縫綴。散文以西方而古典的意象鋪排而成,浪漫而唯美,以詩筆寫生之艱難,也寫生之堅韌。徐國能〈夕照樓隨筆二則〉則在陽光如熾的盛夏寫無所不在的死亡。他觀察垂死的蜜蜂,感受生之衝擊,在死亡身上體會靈魂和肉身的存在。又或者無法安靜的躁動春日,在蹉跎時光的遺憾中,捕捉到渺茫而悵惘的思緒。這篇散文安靜而憂鬱,寫法非常徐志摩,寫法傳統又極為現代,是嶄新的「徐」氏風格。
3.
今年的散文選非常特別,幾乎無法以主題歸類。即便勉強分類,旅行、飲食和懷舊這三大類型也都有了混雜跨界的風貌,跟前幾年清晰可辨,單一主題式的寫法相去甚遠。至少我在編九十四年散文選時,它們各就各位,撈過界的很少。
成英姝〈男人與沙漠〉、余光中〈黃山詫異〉、蔣勳〈薩埵那太子捨身詞虎〉、張瀛太〈深山色狼〉以及董成瑜〈夢與夜宿機場〉均可歸入旅行文學。余光中〈黃山詫異〉是很典型的遊記,山水行旅筆筆分明,旅行是朝「外」看,把個人縮到最小。相較之下,其他四篇向「內」望的比例增加。成英姝〈男人與沙漠〉寫新疆沙漠賽車手活在當下的熱情,挑戰險惡的勇氣,卻也同時寫自己的愛情觀。蔣勳〈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只有起始時的「麻線鞋」和結尾跟旅行有關,餘則寫佛經啟示。張瀛太〈深山色狼〉寫在中國某市場買威而剛,生猛爆笑,可是我們連這市場的名字都不知道。董成瑜〈夢與夜宿機場〉的書寫空間在機場,不像「正宗」的旅行文學。然而機場經驗確實是旅行的一部份,這種平凡的題材最難寫,必得恆處孤獨,心靈異常敏銳,才能透視平凡,才能在夜宿機場時,發現過境大廳竟似非洲大草原,兩三百人的打鼾變成兩三百隻獅子的草原大合唱。
飲食散文亦然。王盛弘〈大風吹〉寫童年的零食,同時寫故鄉的人事,說是飲食散文也行,懷舊散文亦未嘗不可。張曉風〈山寨版的齊王盛饌〉則同時兼有飲食和知識散文之趣,從炒雞腳趾頭(雞跖)開始,上溯古籍,下及唐宋詩,考古兼嘗味。飲食散文至少在兩三年前是高峰,今年似乎「退流行」了,它變得低調圓熟些,向旅行、憶舊靠攏,或者成為散文的配角。
今年收入了幾篇精彩的親情散文,張讓〈好一個女子〉、阿[女烏]〈夢中的父親〉、廖玉蕙〈我的媽媽嫁兒子〉、吳晟〈不合時宜〉以及吳均堯〈身後〉。其實不太願意把親情散文的標籤貼在〈好一個女子〉上,那會狹化這篇佳作的視野。此文固然是憶故人記舊事,對母親這個角色和職責的反思,則是另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張讓以歐巴馬浪漫勇敢的母親和兇惡高傲的虎媽對比,充滿思考的熱情,和批判的力道。她認為虎媽是中國文化裡的糟粕加上美國式自戀的最壞示範,一針見血,讓人喝采。〈好一個女子〉本來是寫母親,卻又岔出去談親子教育,左右開弓再打壞母親的示範,讚美自己母親的不凡。張讓以知性散文見長,思考是她的長項,寫最親近的母親,筆調既近又遠,既親又疏。好一篇散文。
4.
有兩文不得不提。一是林青霞〈瓊瑤與我〉,一是馬任重〈上課睡覺的女人〉。林青霞主演過許多瓊瑤的電影,由她摯筆近身寫瓊瑤和瓊瑤的電影,最精彩的電影史筆莫過於此。〈瓊瑤與我〉同時寫成長和母親,以及瓊瑤的愛情。多條線路均以瓊瑤為軸心輻射出去,層層疊疊,卻是條理分明。〈上課睡覺的女人〉是個九二一受災女人的悲傷故事。馬任重是社區大學老師,他的課堂有個學生是專門來睡覺的。這女人在九二一地震時失去先生和家人,因此長期失眠。教室讓她覺得安穩,讓她放鬆,也只有在教室,她才能入睡。初讀這篇散文很震撼,久久無法平息。作者的文字很平淡,然而故事動人,它令我印象深刻。九二一的創傷並沒有消失,只是未被持續發掘,或者,被善忘的社會遺忘了。
今年新人的表現亮眼,他們或者初試啼聲,或者已經出版過一兩本書,得過一些獎,然而均是可期待的散文新筆。這張名單包括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張耀仁〈讓我看看你的床〉、吳宗霖〈髒話練習曲〉、吳億偉〈鼻音〉、吳妮民〈週間旅行〉、林育靖〈佛像店夫妻〉、吳柳蓓〈陪姪女一段〉、林怡翠〈耳環〉、黃信恩〈熱臀記〉、吳鑑軒〈陰毛〉、吳睿哲〈龍蝨的眼睛〉,以及楊富閔〈壞春〉。這批新力軍,為散文選增添了向榮的新氣息。
年度散文獎得主是周芬伶。近幾年來她筆耕最勤,質量俱佳,散文風格迭有變化。她的散文狂熱而勇敢,節奏快,善於自剖也剖析他人。她擅長寫人生的黑暗,或者心靈的陰暗,然而也會幽世間一默,或者嘲諷自己。無論是《蘭花辭》(2010)或《雜種》(2011),都足以獲得年度散文獎。今年入選的〈美女與怪物〉是她在《雜種》形塑的怪咖美學,美和怪是一體之兩面,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感謝入選的所有作者,感謝你們給我一年的工作,以及娛樂。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全球电影史纲》 一本深入剖析二十世纪电影艺术、技术与文化变迁的恢弘巨著 内容提要: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全球电影史纲》并非仅仅是一部罗列重要影片和导演姓名的编年史。它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学术力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二十世纪(1900年至1999年)电影艺术如何在技术革新、社会动荡、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全球化浪潮中,一步步确立其作为“第七艺术”的独特地位,并最终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文化现象。 本书的叙事结构紧密围绕技术驱动力、美学范式转换和社会文化背景三大核心支柱展开,力求以跨文化的视角,避免单一国家或流派的中心主义,展现二十世纪电影图景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 第一部分:黎明与拓荒——电影的诞生与默片时代的全球勃发(1900-1927) 第一章:火花与幻象——早期电影的机械起源与马戏团效应 本章追溯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式“如实再现”到梅里爱的魔术与叙事实验的早期轨迹。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制作的“游牧性”——技术人员如何带着设备在欧洲和美国各地流动,形成了早期的全球性传播网络。探讨了在没有统一声音和色彩标准的时代,叙事结构是如何依赖于视觉符号学和肢体表演的。 第二章:好莱坞的工业化塑造:从布朗宁到格里菲斯 深入剖析美国电影工业如何率先完成了标准化制作流程,确立了以“制片人中心制”为核心的早期好莱坞模式。重点考察了D.W.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和长片叙事规范化上的革命性贡献,以及这些规范如何成为国际电影制作争相模仿或激烈反抗的基准线。同时,分析了早期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在默片时代的系统化构建。 第三章:欧陆的先锋探索: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与“电影的纯粹性” 将目光投向欧洲,详述了德国表现主义(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密室》)如何利用布景和光影的扭曲来投射战后心理创伤,以及法国的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如巴拉日、杜拉克)如何试图突破叙事的束缚,探索电影的内在节奏和潜意识表达。本章强调了这些流派对后来实验电影和后现代美学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亚洲的早期回应:日本的“活背景”与苏维埃的蒙太奇理论 本章着眼于非西方世界的初期实践。详细介绍了日本电影中“伴奏师文化”对表演风格的塑造,以及江户时代戏剧元素对早期电影叙事的影响。同时,对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知性蒙太奇”理论进行严格的梳理,探讨了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视觉语言的尝试。 --- 第二部分:声音、色彩与意识形态的角力(1927-1950) 第五章:有声的革命与全球的适应期 “有声”的到来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表演体系和国际发行的巨大冲击。本章分析了“有声”如何导致默片时代许多明星的陨落,以及各国如何应对语言障碍——从制作多语言版本到探索非对白式叙事(如欧洲歌舞片)。重点剖析了好莱坞同期声技术的专利垄断及其对全球制片中心的影响。 第六章:类型片的成熟与全球大众文化的巩固 详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歌舞片和恐怖片的成熟。讨论了这些类型片如何服务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情绪,并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有效载体。同时,对比分析了同时期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电影”和法国的“现实主义”在类型片选择上的差异。 第七章:战争的阴影与电影宣传:现实的扭曲与重构 二战期间,电影成为国家意志的直接工具。本章对比了同盟国(如弗兰克·卡普拉的系列短片)和轴心国(如里芬斯塔尔的史诗美学)在记录、美化或妖魔化战争方面的叙事策略。重点讨论了纪录片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提升,以及“战时现实主义”如何为战后的新现实主义奠定基础。 第八章:战后的觉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伦理冲击 详细分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德·西卡、罗西里尼的作品)如何在物质匮乏的背景下,将镜头转向普通民众的日常困境,强调“在场感”和非职业演员的使用。探讨了其对全球独立电影运动,特别是对法国新浪潮的直接精神感召。 --- 第三部分:反叛、现代性与全球视野的拓展(1950-1975) 第九章:现代主义的自觉:作者论的兴起与形式的自我反思 本章探讨了二战后知识分子对电影的重新理论化,特别是法国《电影手册》中“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形成。分析了奥逊·威尔斯、英格玛·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等导演如何系统地解构传统叙事,引入主观视角、时间错位和开放式结局,标志着电影艺术向现代主义的全面转向。 第十卷:冷战前沿的影像:新浪潮与政治的介入 着重研究法国新浪潮(Godard, Truffaut)如何以低成本、手持摄影和即兴表演,挑战好莱坞的制作规范。对比分析了东欧(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波西米亚学派”)和拉丁美洲(如巴西“新电影”)在国家高压或经济困境下,如何发展出充满隐喻和政治批判的电影语言。 第十一卷:东方美学的回响:日本新浪潮与印度电影的工业巨制 考察了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如何将西方电影语言与本土哲学和美学(如“物哀”、“间”)完美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节奏感和家庭伦理深度的作品。同时,分析了印度“宝莱坞”体系在工业化过程中,如何通过歌舞形式来处理复杂的社会阶层和宗教冲突。 第十二卷:好莱坞的重塑与“新好莱坞”的诞生 分析了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美国电影市场受到欧洲艺术电影冲击后,制片厂制度的瓦解。重点论述了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深受欧洲电影影响的年轻导演,如何将现代主义技巧植入类型片,创造出兼具艺术深度和商业吸引力的“作者化大片”。 --- 第四部分:后现代、数字化前夜与全球融合(1975-1999) 第十三卷:奇观的胜利与后现代叙事 考察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视觉特效和市场营销驱动的“大片时代”的崛起。本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美学(拼贴、戏仿、对历史的模糊化处理)如何渗透到主流商业片中,以及观众对于“真实性”的感知如何被模拟技术所重塑。 第十四卷:独立精神的坚守与边缘声音的崛起 即使在商业大片主导的时代,独立电影依然是重要的美学试验场。本章关注了如吉姆·贾木许、斯派克·李等导演,他们如何利用低预算和独特的视角,挑战主流叙事中的种族、性别和阶级议题,为日后的电影多元化积累了能量。 第十五卷:数字的萌芽与全球语境的交织 进入九十年代,数字技术开始渗透制作流程。本章关注了国际电影节机制如何巩固了全球电影的对话平台,以及如香港新浪潮(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伊朗电影(基亚洛斯塔米的极简主义)等非西方力量如何通过国际合拍和艺术片渠道,对全球电影语言产生微妙而持续的影响。 结语:二十世纪的遗产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 总结了二十世纪电影在美学、技术和文化功能上留下的复杂遗产——从对现实的模仿到对现实的解构,从地方性故事到全球性的文化符号。本书最终指出,二十世纪是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不可替代的媒介,完成其艺术成熟期的关键一百年。 --- 目标读者: 电影专业学生、电影史研究者、视觉文化爱好者以及任何对二十世纪艺术与社会变迁有深刻兴趣的读者。本书的严谨性确保了学术价值,而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则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 本书特点: 1. 跨文化比较视角: 不偏重任何单一国家,系统对比欧美与亚洲、拉丁美洲的电影发展路径。 2. 技术与美学的耦合分析: 深入探讨了诸如宽银幕、特技、同期声、数字剪辑等技术如何直接塑造了当时的电影美学风格。 3. 理论与实践结合: 引用了关键的电影理论(如别拉·巴拉兹、安德烈·巴赞、德勒兹等)来解释具体的影片实践。 全书共计约 45 万字,附有详尽的导演、片名及术语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几篇开篇之作,我立刻察觉到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节奏,它不像现代那些追求快速冲击力的文章那样咄咄逼人,而是像老茶一样,需要你耐下性子去细品那份悠长和回甘。作者们似乎都掌握了一种“慢艺术”,他们不急于抛出观点,而是用大量的细节、环境的描摹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意境。比如有一篇描写江南烟雨的文字,他没有直接抒发伤感,而是通过对青石板上水渍的描绘、对远处渔船汽笛声的捕捉,将那种湿漉漉的、略带惆怅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功力,让我不禁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看似寻常却又蕴含深意的句子。读罢,心中泛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这是一种需要沉淀才能体会的文学魅力,是那些浮躁的快餐文字无法比拟的。它迫使我放慢自己的呼吸,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微小美感,着实是一次对感官和心性的深度洗涤。

评分

这本书中的情感表达处理得极为内敛和克制,这恰恰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没有那种外放的、声嘶力竭的控诉或赞美,而是将所有浓烈的情感都包裹在日常的叙述之中,像深海里的暗流,表面平静,实则汹涌。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故乡变迁的文字,作者回忆起童年时爬过的一棵老槐树,笔触极其平实,仅仅是描述了树皮的纹理和枝丫的走向,但那种对逝去时光的无可奈何和对根脉的眷恋,却通过这些冷静的白描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高明之处在于,它把解读和感悟的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每个经历过成长与离别的人,都能从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找到与自己记忆深处共鸣的部分,从而完成一次私密的、个人的情感对接。这种高段位的文学技巧,让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强,每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品出新的滋味。

评分

从文风的多样性来看,这本选集展现了极高的跨度和包容性。我发现收录的作家们在处理同一个主题时,所采用的视角和手法简直是天马行空。有一位作家的文字,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犀利,直插社会现象的痛点,分析问题入木三分,逻辑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快感。然而,紧接着下一篇,风格却陡然一转,变成了一位仿佛在林间漫步的哲人,他的语言是轻盈的,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好奇与追问,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在沉重与飘逸、理性与感性之间自由切换的编排,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低起伏,张弛有度,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单一风格带来的疲劳感。这种精心的选篇平衡,无疑是对读者阅读兴趣的极大尊重,也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审视自我的独特“滤镜”。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了某一段历史或某个时期的风貌,而是通过那些极具个人色彩的笔触,展示了不同灵魂在面对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时,内心所激荡出的独特波澜。有些篇章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幽暗与光明,迫使我们不得不直面那些平时习惯逃避的矛盾和困惑。而另一些篇章,则像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带着温暖和希望,提供了一种坚韧的力量。阅读它,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与这些伟大灵魂的对话,与内心那个更深层次的自己的对话。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眼光似乎被微妙地调整了焦距,多了几分洞察力,少了些许世俗的功利,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任何说教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散发着一种陈旧而温暖的气息,仿佛一触摸就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封面上的字体,遒劲有力,又不失一种文人特有的清雅,让人在书店的众多新书中,一眼就被它沉静的气质所吸引。我拿到它的时候,立刻就被这种复古的质感所打动,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岁月沉淀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拥挤和压迫感。对于我这种喜欢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文字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用心是极为重要的。它让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美的欣赏。书脊的装订也相当牢固,即便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可见出版方在制作上的诚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重量,也让人对里面收录的篇目充满了期待,仿佛预示着一场丰盛的精神飨宴即将展开。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和视觉体验,已经为一次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奠定了完美的基调,光是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评分

港台出版的书,内容很不错,格式很传统

评分

台湾的书,传统竖版风格,纸张和印刷都很好。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花仙子牌 重复型除湿桶、干燥剂、除湿盒就是垃圾 会漏的 会把衣柜书柜全部打湿的 然后人家叫祛湿除潮的 请京东严格把控垃圾品牌

评分

《九歌100年散文選》風貌獨特,主題越界,手法創新。以旅行為題材的既有朝「外」敘述地景的典型遊記,也有於行旅中向「內」思索的心靈獨白。而飲食書寫則兼備懷舊與知識,更將人情事理融於美文之間。另外還包括環保、人物、親情……等內容,顯現豐富多元的散文面向。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九歌100年散文選》風貌獨特,主題越界,手法創新。以旅行為題材的既有朝「外」敘述地景的典型遊記,也有於行旅中向「內」思索的心靈獨白。而飲食書寫則兼備懷舊與知識,更將人情事理融於美文之間。另外還包括環保、人物、親情……等內容,顯現豐富多元的散文面向。

评分

港台出版的书,内容很不错,格式很传统

评分

港台出版的书,内容很不错,格式很传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