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 中信出版社

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俊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政治
  • 经济
  • 贪腐
  • 人物传记
  • 中信出版社
  • 社会
  • 文化
  • 明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6777
商品编码:1680239865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因此,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作者是金融行业人士,又是社科院研究员,兼具学术背景和金融背景,同时语言通俗,故事精彩,可读性强。 
王巍、吴念鲁、贾康、薛军力推荐。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历代朝廷的更替,历史变得扑朔迷离,云山雾罩。 
但是,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因此,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八位财经明星人物:张汤、第五琦、刘晏、杨炎、蔡京、贾似道、阿合马和脱脱。通过对这八个人物所作所为的了解,搞清他们所处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 
从这八位历史关键人物入手,作者将历史相关事件、人物、背景和货币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中国古代的货币法制史串联起来,基于大量的历史材料,力图让本书既有历史性,又有故事性。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财政大臣们是如何为政府和君主敛财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张汤
1、 司法天才
2、 皇室大案
3、 升任九卿
4、 权大于法
5、 御史大夫
6、 伪忠受宠
7、 张汤三策
8、 废半两钱
9、 天下愁苦
10、危机四伏
11、被害身死
12、民不思念
附:张汤年表
二、第五琦
1、 太子党羽
2、 渔阳鼙鼓
3、 讨要官职
4、 八年战乱
5、 宫廷争斗
6、 食盐专卖
7、 大钱当十
8、 暴敛天下
9、 创造虚钱
10、元帅举荐
11、宦官帮衬
12、功过是非
附:第五琦年表
三、刘晏
1、 曹州神童
2、 青年名士
3、 乱世能臣
4、 初掌财权
5、 上元官吏
6、 出任财相
7、 疏通漕运
8、 改革盐法
9、 平抑物价
10、枝繁叶茂
11、木秀风摧
12、有功于国
附:刘晏年表
四、杨炎
1、 欺世盗名
2、 文采超群
3、 投靠元载
4、 官拜宰相
5、 匡救时弊
6、 独揽朝政
7、 假公报恩
8、 陷害刘晏
9、 谪途殒命
10、推行两税
11、爆发钱荒
12、世人评说
附1:杨炎年表
五、蔡京
1、 进士门第
2、 文人墨客
3、 入朝为官
4、 官运跌宕
5、 敛财宰相
6、 行当十钱
7、 兴学救困
8、 丰亨豫大
9、 彗星来了
10、方腊起义
11、联金灭辽
12、病死谪途
附:蔡京年表
六、贾似道
1、 将门之后
2、 皇亲国戚
3、 蒙军入侵
4、 鄂州和议
5、 独掌朝政
6、 行公田法
7、 推排打量
8、 频繁辞职
9、 蟋蟀宰相
10、请求出战
11、兵败鲁港
12、命丧木棉
附:贾似道年表
七、阿合马
1、 宋蒙战争
2、 兄弟相残
3、 身世之谜
4、 发行纸币
5、 盐铁大臣
6、 独断专行
7、 废子改钞
8、 称职宰相
9、 瞒上欺下
10、被刺身亡
11、以身饲犬
12、前仆后继
附:阿合马年表
八、脱脱
1、 官宦家庭
2、 宫廷斗争
3、 大义灭亲
4、 主修三史
5、 辞任首相
6、 治理黄河
7、 变更钞法
8、 红巾起义
9、 白脸元帅
10、临阵换将
11、毒酒夺命
12、余音不绝
附:脱脱年表

石俊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货币法制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在中国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招商银行总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渤海银行总行任高管职务,具备25年的金融从业和管理经验。担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论著译丛》编委会委员。

作者以其睿智的观点、独特的视野、生动朴素的笔法,讲述评议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八大名臣对钱币发行、流通及其对经济民生的不同政见。读者可从书中有关钱币的鲜活故事,知晓历史的真相,又能回味反思铜臭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念鲁
虽然现代和古代公共财政制度有很大差异,但均面临财政收支矛盾。如何在“量入为出”原则和“量出制入”的压力间权衡,既防横征暴敛,又达至财源不断,需在制度机制创新之中打造公共理财应含的人文关怀实现机制,矫治和防范可能的扭曲与偏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
作者学识丰富,选题独特。以财政洞察国力人情,选敛臣把握朝廷兴亡,简约万象,脉络明了。中国金融源远流长,民间重利市,官家重敛财,背道而驰,各有千秋故事,此书有滋有味,值得推荐。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八位财相既为皇帝献策,又辅佐朝廷聚集大量财富,使国力强盛,可谓“能臣”。但他们的下场又很悲惨,“能臣”终成“弃子”,王朝的统治也在他们的命运起伏中繁荣败落。本书为读史的人们了解王朝兴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历史学者、韩山师范学院原院长 薛军力张汤三策 
张汤陆续提出三项币制改革措施,即发行皮币白金、铸行三铢钱和铸行五铢钱。后世有人将其称为“张汤三策”。张汤三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行虚币的方式,将民间财富集中到朝廷,用来解决朝廷财政资金匮乏的问题。张汤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并被迅速贯彻实施,效果显著。 
张汤提出的第一项币制改革措施是发行皮币白金。皮币白金的法定价格极其高昂,远远超过其制造成本。朝廷发行皮币白金的目的,就是用来收敛贵族和百姓手中的半两钱。 
皮币是白鹿皮。皇家苑囿中养着白鹿,杀鹿取皮裁成一尺见方,四周绣上水草文,每张皮币法定兑换四十万枚半两钱。皮币被确定为王侯宗室朝见天子或聘问献享必须使用的礼物,所以王侯宗室一定要购买。因此,皮币成为朝廷收敛贵族手中半两钱的工具。 
白金是使用银、锡金属合铸而成的钱币。当时,皇室库府中存有许多银、锡金属。将银、锡金属合铸成钱币,作为法定货币,进入流通,便被称为白金。白金有圆、方、椭三种形制,应合天、地、人,合称为白金三品。白金三品表面铭刻的花纹也分为三种:圆形文龙,方形文马,椭形文龟。文龙的白金重量八两,每枚法定价值三千枚半两钱;文马的白金重量略低,每枚法定价值五百枚半两钱;文龟的白金重量更低,每枚法定价值三百枚半两钱。朝廷发行白金,作为法定货币,可以用来收敛百姓手中的半两钱。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就是汉匈战争决战的这一年,汉武帝朝廷开始发行皮币白金。由于皮币白金的材料都出自皇室,属于皇家财产,而不是出自掌管朝廷财政的大司农(即治粟内史),所以通过兑换收敛的半两钱也归皇家所有,而不是归朝廷财政所有。汉武帝得到这些钱,主要用于赏赐将士,掌控军队。而支持战争的开支,还是要靠朝廷财政和地方财政来解决。朝廷发行大量虚币,兑换半两钱收购物资,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百姓手里的半两钱大幅度贬值,百姓迅速陷入贫困。 
张汤提出的第二项币制改革措施是铸行三铢钱。就在发行皮币白金的同年,西汉王朝颁布了铸行三铢钱的法令。铸行三铢钱的实施主体不是朝廷,而是地方官府,朝廷只是采取了给政策的方式。战争造成朝廷财政匮乏,也造成地方财政匮乏。朝廷发行皮币白金,虽然发行利益落在皇帝自家的腰包,但仍可用于赏赐战士,控制局势。然而,许多军事开支需要由地方官府支付,因此造成地方财政枯竭。所以,朝廷命令地方官府销毁半两钱,更铸三铢钱,从中渔利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当时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是重量只有四铢的半两钱。汉代的重量单位一斤折合十六两,一两折合二十四铢。半两钱应重十二铢。但是,当时的半两钱实际上早已大幅度减重。汉文帝时期铸行的铭文“半两”的钱币,已经是法定四铢了。张汤提议铸行三铢钱,是将过去铭文“半两”法定四铢的钱币,更铸为铭文“三铢”实重三铢的钱币。熔毁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每枚钱便可以渔利一铢。官府渔利一铢,民间资财便减少一铢,百姓愈加贫困。无奈之下,百姓争相盗铸三铢钱,致使钱币流通愈加滥恶。同时,三铢钱与半两钱并行流通的情况更加使钱币流通与兑换出现了混乱。况且,朝廷并没有从更铸三铢钱的措施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战争结束后不久,更铸三铢钱的法令就被废止了。 
张汤提出的第三项币制改革措施是铸行五铢钱。铸行五铢钱的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期依次完成:一是朝廷命令郡国铸行五铢钱,这种钱被称为郡国五铢;二是朝廷自己铸行五铢钱,这种钱被称为赤仄五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汉匈战争已经结束,西汉王朝经济千疮百孔。为了解决战后的货币流通问题,张汤奏请朝廷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此时,三铢钱已被废除,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重四铢的半两钱。铸行五铢钱,比流通中的半两钱多一铢,每枚需要增加一铢成本。朝廷自然不愿承担这种成本,便将这种成本转嫁到郡国身上,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此时,郡国的财政也十分困难,被逼无奈只得粗制滥造,所以郡国铸造的五铢钱质量非常糟糕。 
到了元鼎元年(公元前116 年),汉武帝谋财工商的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算缗告缗令的实施,使得无数商户破产。他们的财产大量涌入朝廷,从而使朝廷的财政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张汤趁机奏请朝廷命令京师铸造官方赤仄五铢钱。由于国库变得充盈,京师铸造的赤仄五铢钱质量精良。不过,朝廷不会让自己吃亏,赤仄五铢钱法定以一当五,即一枚赤仄五铢钱可以换取五枚郡国五铢钱或五枚半两钱。通过铸行赤仄五铢钱,朝廷又发了一笔横财,百姓又遭受了一场浩劫。 
为了保证一枚赤仄五铢钱可以换得五枚旧钱,朝廷规定赤仄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法定纳税货币。朝廷下达了这样的法令,百姓为了完税,就不得不忍痛以五枚旧钱兑换一枚新钱的价格,向官府兑换赤仄五铢钱。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和出版社信息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充实、叙述自然: --- 《寰宇风云:近代世界格局的重塑与演进(1870-1945)》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知名历史学家姓名,例如:乔纳森·A·霍尔姆斯]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与中信出版社不同的知名学术出版社,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版)] 字数: 约 65 万字 内容提要 《寰宇风云》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相结合的史学巨著,聚焦于1870年至1945年间,人类社会经历的最为剧烈、影响最为深远的转型时期。这段时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工业化、帝国主义的扩张、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两次毁灭性全球战争所塑造。本书不仅梳理了主要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和外交博弈,更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技术革新、文化思潮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催生了现代世界的雏形。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一阶段的历史并非由单一的线性进步所驱动,而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与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帝国野心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所引发的系统性危机。作者通过对档案资料、外交电报、经济统计和公众舆论的细致考察,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近代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加速的时代——镀金时代与帝国扩张的顶峰 (1870–1900) 本部分探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和权力结构。蒸汽机让位于电力和内燃机,化学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生产力格局。 1. 工业化的双轨制: 详细分析了德国、美国等新兴工业强国如何迅速赶超英国,并探讨了俄国和日本“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尝试。着重分析了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例如美国“强盗大亨”时代的政治腐败与社会抗争。 2. 瓜分世界的狂热: 重点分析了“新帝国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科学种族主义的抬头。通过详细对比英法德意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竞赛,揭示了“理性”的经济利益驱动如何与非理性的民族荣耀感交织在一起。特别关注了柏林会议(1884-1885)对非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永久性改变。 3. 东方帝国的挣扎: 深入剖析了清王朝的“自强运动”的局限性,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持续失血。通过甲午战争和美西战争的案例,展示了传统军事体系面对现代化军事力量时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大转向——危机的酝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0–1918) 本部分聚焦于列强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以及结构性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导向欧洲大战。 1. 权力平衡的瓦解: 详细梳理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崛起后,俾斯麦体系的崩溃和“新东方政策”的冒险性。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溯源分析,揭示了军事同盟体系的僵化与外交的失灵。 2. 民族主义的烈焰: 探讨了巴尔干地区“火药桶”的形成机制,特别关注了泛斯拉夫主义与奥匈帝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分析了沙皇俄国在两次巴尔干战争后的战略误判。 3. 总体战的降临: 详述了1914年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的深层背景。随后,深入剖析了西线堑壕战的僵局、东线战场的变动,以及新式武器(毒气、坦克)对战争形态的改变。同时,本书也讨论了战争对后方经济的全面动员,以及妇女在战争工业中的角色转变。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1919–1930) 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和平,反而催生了新的、更为激进的政治力量。 1. 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矛盾: 对《凡尔赛和约》的条款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指出其对德国的惩罚性条款如何埋下了未来复仇主义的种子。分析了国际联盟的建立及其在处理区域冲突(如但泽自由市问题)时的软弱性。 2. 革命的扩散与反革命的回应: 集中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对欧洲左翼运动的影响。详细描述了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内战中的残酷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红色恐慌”如何推动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墨索里尼上台的路径被视为对议会民主制衰退的早期预警。 3. 战后全球的经济脉动: 探讨了美国在战后的短暂繁荣(咆哮的二十年代),以及欧洲各国如何努力重返金本位所付出的代价。对战时债务和战争赔款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 第四部分:大萧条与极权主义的崛起 (1929–1939) 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探讨了全球经济崩溃如何为军事独裁提供了温床。 1. 自由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详细描绘了1929年华尔街股灾的蔓延过程,解释了其从金融危机演变为实体经济危机的机制。着重分析了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如提高关税)如何加剧了全球贸易的萎缩。 2. 希特勒的崛起与纳粹意识形态: 对纳粹德国的政治合法性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了魏玛共和国的体制缺陷、反犹主义的传统基础,以及经济绝望如何成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有效工具。 3. 军国主义在日本的胜利: 分析了日本在经济困境下,军部如何通过“对内收拾经济困局,对外开疆拓土”的策略,逐步架空文官政府,并以“九一八事变”为标志,正式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4. 绥靖政策的逻辑: 审视了英法等国在面对轴心国侵略时的战略选择。本书认为,绥靖政策并非单纯的懦弱,而是源于对战争创伤的深刻恐惧、对共产主义的警惕,以及对自身军事准备不足的清醒认知。 第五部分:无可避免的终局——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冲击。 1. 闪电战的初期胜利: 分析了德军“闪电战”在战术和后勤上的创新,以及其在波兰、法国战役中的决定性作用。 2. 战略转折点: 详细对比了“巴巴罗萨行动”的战略失误、太平洋战场的爆发,以及美国参战对战争资源的再分配。重点评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中途岛战役作为关键转折点的历史意义。 3. 种族灭绝与技术伦理: 本书以严肃的态度处理了“大屠杀”(Holocaust)这一历史事件,将其置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终点进行考察。同时,探讨了原子能的研发及其在战争末期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伦理困境。 4. 战后世界的奠基: 简要概述了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成果,指出二战的结束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冷战格局和联合国体系建立的起点。 本书特色 全球视野: 突破传统上仅关注欧洲中心史观的局限,将拉丁美洲的政治动荡、澳大利亚的防御战略等纳入考量。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和军事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引入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政治稳定的影响模型。 一手史料的运用: 广泛利用了解密的外交档案、战时宣传品以及战俘口述历史,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的复杂情境。 《寰宇风云》不仅是对一段动荡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面审视当代国际关系、民族冲突和技术伦理挑战的棱镜。它提醒我们,现代世界的和平与秩序,是建立在无数次痛苦的抉择、灾难性的失败以及不懈的妥协之上的脆弱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权力运作和财富分配模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直接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我想了解,那些被冠以“聚敛之臣”之名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财富的集聚者?他们的行为,是否仅仅是出于个人贪婪,还是有更复杂的政治或经济因素在驱动?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税收制度、官僚体系的腐败程度等等,以此来解释他们聚敛财富的可能性和手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财富是如何从社会大众的口袋里,悄无声息地转移到少数权势人物手中,以及这种转移对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深邃的墨色背景搭配烫金的书名,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被“夺富于民”这个词语深深吸引,它直接点明了主题,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权力、财富与人民命运的宏大叙事。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权力斗争从未停息,而财富的聚散往往是这一切的核心。我很好奇,书中所列举的这八位“聚敛之臣”,他们究竟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呼风唤雨,将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又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是运用了怎样的权谋手段,是利用了怎样的制度漏洞,还是仅仅凭借着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们聚敛财富的 modus operandi,并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而非仅仅是标签化的“贪官污吏”,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甚至是当时制度的局限性。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页的质感很好,阅读起来很舒适。对于“夺富于民”这个概念,我一直充满着好奇与警惕。历史上,那些能够掌握巨额财富的人物,往往也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他们的行为对国家和人民的福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更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比如,这些“聚敛之臣”的出现,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某些深层问题?他们的财富积累,是以何种方式从普通民众手中转移而来的?这种财富的集中,又对当时的社会结构、阶级矛盾乃至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史料佐证,有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够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这些现象,去思考权力与财富之间永恒的张力,以及如何在制度层面去规避类似的悲剧重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大气,书名“夺富于民”四个字,如同历史的惊叹号,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卷中,权力与财富的交织总是伴随着无数波澜壮阔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书中选取的这八位“聚敛之臣”,他们究竟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成为财富的聚集者?是通过巧取豪夺,还是利用制度的漏洞,抑或是通过某些我们难以想象的政治博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罗列人物和事迹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他们聚敛财富的机制和策略,并且分析这些行为对当时社会经济、民生以及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他们的财富积累是否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否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是否成为了动摇国家根基的隐患?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一段段触目惊心的财富流转史,以及权力如何塑造财富,财富又如何反哺权力的历史循环。

评分

刚拿到《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这本书,就感觉它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暗示了权力与财富之间复杂而又令人不安的关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人物很感兴趣,但往往史书的记载比较笼统,很多细节被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本书聚焦“聚敛之臣”,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些人物是如何凭借手中的权柄,将大量的财富,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民间财富,一点点地汇聚到自己手中。他们是否会使用一些我们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手段?他们的行为是否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诱导?书中会不会去探讨,这些被聚敛的财富,最终流向了哪里?是用于享乐,还是用于巩固权力,或是被用于某些宏大的工程?而这些行为,又对当时的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