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开福寺中医讲稿
原价:68.00元
售价:68.00元,为你节省0.00元
折扣:100折
作者:胡不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3210447
字数:
页码:45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开福寺中医讲稿》主要内容包括: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基础学、审证求因病机学、司外揣内诊断学、以偏济偏论治学、性味归经药物学、君臣佐使方剂学、形神一体养生学、养生总则、养生方法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道、无极、太极
原文选注
第二章 阴阳
原文选注
第三章 五行
原文选注
第四章 五运六气
原文选注
第一节 五运
第二节 六气
第三节 运气合治
第五章 藏象基础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五藏系统
第二节 精气神
第三节 经络
一、经络总论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
四、络脉
五、经筋皮部
第四节 身形体质
第六章 审证求因病机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从病邪探病因
第二节 从素质求病因
第三节 从病邪传变审病机
第四节 从邪正虚实察病机
第五节 从阴阳盛衰辨病机
第六节 从藏府经络析病机
第七章 司外揣内诊断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察色
第二节 望形
第三节 问症
第四节 按脉
第五节 审尺
第六节 合色脉
第七节 决死生
第八章 以偏济偏论治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审机求本
第二节 标本逆从
第三节 三因治宜
第四节 神形主从
第九章 性味归经药物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药物分类
第二节 性味归经
第三节 用药原则
第四节 用药禁忌
第十章 君臣佐使方剂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方剂组织
第二节 治法与制方
第十一章 形神一体养生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养生总则
第二节 养生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胡不群,1957年6月出生于中医世家,后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刘炳凡先生。大专文化,湖南省自学成才考试中医专业首届毕业生,中医主任医师(内聘)。原光明中医函授学院湖南省分校教务长。曾获2000年湖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厅级),2003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省部级)。著有《奇效验案》等医著四部(合著),发表中医学术论文30余篇。在铁杆中医论坛开设有个人专版。现在长沙开福寺为大众免费讲解《论语》《黄帝内经》等,并在长沙市天马医院、中正人民路门诊部和乡下行医。
文摘
序言
这本《黄帝内经》理法秘要6,坦率地说,我对它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部古籍的“秘要”解读,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医学智慧深处的拱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工匠般的耐心。比如,书中对“阴阳平衡”在不同脏腑系统中的具体体现,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辅以大量古代医案的复盘与现代生理学概念的巧妙类比。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医理论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逻辑。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作息来应对季节更替带来的身体不适,书中关于“四时调摄”的章节,其描述的精微程度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版本。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春天要升发,秋天要收敛”,而是深入到每个月相对应的经络气血流动状态,并给出了极其具体的饮食和导引建议。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会停下来,回顾自己近期的身体感受,发现许多过去被忽略的细微变化,如今都能在书中的理论框架下找到合理的解释,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医学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精、气、神”三者的动态关系的阐述。在很多现代的解读中,这三者往往被割裂开来单独讨论,导致理解上的片面化。而《黄帝内经》理法秘要6却非常出色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生命网络。它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讨论,更触及到了哲学和生命本体论的高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神”的论述,它不再仅仅是意识或精神,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更宏大、更具宇宙性的意义。作者通过引用《素问》中对不同疾病状态下“神志”变化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形神合一”的不可分割性。读到关于“形神已离”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敬畏感。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究,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养生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哲学手册。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身体的感受,更要关注心性的修养,二者缺一不可。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清晰的递进逻辑,仿佛精心设计的一场修行之旅。它从宏观的自然规律(天人相应)入手,逐步缩小范围到人体的局部系统(五脏六腑),最后聚焦到最微观的物质基础(精微物质的生化运用)。这种由大及小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坐标感,不会在浩瀚的知识体系中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法”与“方”之间关系的论述。很多医书重在介绍具体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但这本书更强调的是“法”——即指导治疗的根本原则和逻辑。只有掌握了“法”,才能灵活应对千变万化的病情。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挖,使得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知识点,而是获得了一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这种能力上的提升,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有价值,它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精髓。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重蹈覆辙,变成那种故作高深、辞藻堆砌的“学术灌水”之作。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采取了一种近乎于辩证讨论的方式来重构《内经》中的关键概念。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单向灌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与你坐而论道。其中,关于“治未病”思想的展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历史情境分析,探讨在古代生产力和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背景下,古人是如何将预防医学提升到如此高度的。更妙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矛盾的论述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整合,比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在面对“虚实夹杂”证候时的具体操作原则,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剥笋,让人对中医的辨证思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来,在书页边上做大量的批注和自我印证。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古代术语的现代化诠释方面,做得极为谨慎而得体。很多《内经》中的词汇,如“气机升降”、“三焦”、“络脉”等,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流于空泛。但这里的作者,似乎深知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他们没有一味地使用古奥的语言,而是巧妙地在古文阐释后,迅速跟进一段非常贴合现代生物学或解剖学概念的解释。这种“中西互证”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原著精神的纯粹性。例如,书中对“气”在体内运行路径的描述,既保留了中医经络的动态美感,又让人联想到现代循环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功能。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既尊重了传统,又积极地拥抱了现代视角,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复古”或“迷信”的泥潭。对于那些想了解中医,但又被其晦涩术语劝退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