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以药成,药以方用,方药之间,密切相关。处方用药,在辨证辨病的前提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措施。《妇科用药十五讲》,以药为主,按病证分类,集药为方,通过方剂的形式,反映我多年来用药的经验,用药的方法等等。本书所收载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临床有效方药,即使是前人的方剂,经我们临床使用后有所加减,并非原方。给专业人士带来几许参考。
 本书是**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及其得力弟子共同撰写的妇科临床 用药经验专著。
     全书计十五讲。**讲谈用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第二讲谈如何用子午 流注学说指导制定服药时间;第三讲谈七期调周法;第四讲谈用药的变与巧 :第五讲至第十四讲分别介绍经、带、胎、产、杂病处方用药:第十五讲介 绍妇科常用**现代药理研究。
     方以药成,药以方用,十五讲以药为主,按病分类,集药成方。反映作 者几十年用药经验。尊古而不泥,开拓必有据,理、法、方、药一次贯之, 多有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实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工作者难得的参 考书。
    
**讲 妇科用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一、几项要求
 二、几点注意
 三、几个特点
第二讲 用子午流注学说指导服用药的时间
 一、子午流注学说的内涵
 二、子午流注日相与月经周期月相的关系
 三、子午流注日钟与有关疾病的辨治关系
第三讲 从月经周期的七期分类谈调周方药的临床应用
 一、行经期活血调经,重在祛瘀
 二、经后初期滋阴养血,以阴扶阴
 三、经后中期滋阴养血,佐以助阳
 四、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五、经间排卵期补肾活血,重在促新
 六、经前期补肾助阳,扶助阳长
 七、经前后半期助阳理气,补理兼施
第四讲 试谈妇科用药之变与巧
 一、变与巧的概念
 二、主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三、次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四、佐使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五、复方多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第五讲 疼痛性月经病方药心得
 1.逐瘀脱膜汤
 2.痛经汤
 3.内异止痛汤
 4.安神定痛汤
 5.疏肝理气汤
 6.加味止痉散
 7.加减趁痛散
第六讲 出血性月经病方药心得
 1.加味四草汤
 2.加味失笑散
 3.逐瘀排浊汤
 4.新加固经汤
 5.加减二至地黄汤
 6.加减补气固经汤
 7.加减震灵丹
第七讲 闭止性月经病方药心得
 1.五味调经散(汤)
 2.加减通瘀煎
 3.新加促经汤
 4.益肾通经汤
 5.进退温经汤
 6.新加血府逐瘀汤
 7.增损少腹逐瘀汤
 8.清热泻经汤
第八讲 经行前后诸证方药心得
 l. 新加五味调经汤
 2.加减越鞠汤
 3.七制香附汤
 4.逍遥散新方
 5.钩藤汤
 6.加减归脾汤
 7.加减白术芍药汤
 8.健脾温肾汤
 9.加味温胆汤
 10.新加二齿安神汤
第九讲 围*经期诸证方药心得
 1.清心滋肾汤
 2.清心健脾汤
 3.补肾生髓汤
 4.加减杞菊地黄汤
 5.温肾清心汤
 6.新加防己黄芪汤
 7.加减安老汤
 8.加味甘麦大枣汤
第十讲 盆腔炎方药心得
 1.加味红藤败酱散
 2.新加大黄牡丹汤
 3.加减易黄汤
 4.加减薏苡附子败酱汤
 5.通管汤
 6.加味四妙汤
 7.妇科橘核汤
第十一讲 不孕不育证方药心得
 1.补肾助孕汤
 2.补肾促排卵汤
 3.健脾补肾促排卵汤
 4.温阳促排卵汤
 5.化痰促排卵汤
 6.滋阴活血生精汤
 7.滋阴抑亢汤
 8.助阳抑亢汤
第十二讲 妊娠病方药心得
 1.抑肝和胃饮
 2.新加马兜铃汤
 3.加减胶艾汤
 4.牛鼻保胎新力
 5.加减当归芍药汤
 6.新加丹栀逍遥汤
 7.加味活络效灵丹
 8.加减羚角钩藤汤
第十三讲 产后瘸方药心得
 1.加减生化汤
 2.加减清魂散
 3.进退身痛逐瘀汤
 4.加减《金匮》肾气丸(汤)
 5.清利止汗汤
 6.补肾活络汤
 7.解郁和营汤
第十四讲 妇科杂病方药心得
 1.盆腔消瘕汤
 2.新加补中益气汤
 3.疏肝通络汤
 4.化瘀消癖方
 5.风疹饮
 6.滋阴消斑汤
 7.加减防风通圣汤
 8.外阴白色病变熏洗方
第十五讲 妇科**的现代药理研究
 一、**的植物雌激素研究
 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其相关的**
 三、各类**对生殖调节的影响
从整体的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是按照疾病的常见程度和治疗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的,这种“由浅入深,由简驭繁”的结构非常符合学习规律。每一讲的结尾,作者都会设置一个“临证要点总结”的版块,这对于快速回顾和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因为在大量的知识点轰炸之后,能够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能帮助我们的大脑更好地进行信息归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对比分析,把一些抽象的证候差异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以实战为导向的培训课程,每一个环节都为提升临床能力服务,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翻动书页时发出的沙沙声,都透露着一种老派的匠气,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真有干货的。光是看目录的排版和章节的命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知识脉络上的用心良苦。他似乎非常注重从宏观的理论基石出发,层层递进地剖析每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特定疾病的辨证思路上的阐述,那种将复杂现象简化为核心矛盾点的能力,非常具有启发性。比如在论述某些疑难杂症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方剂,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要这么用,背后的药理逻辑和古代医家思想是如何贯穿其中的。对于一个渴望扎实基本功的临床新人来说,这种对基础的尊重和对思维模式的培养,远比记住几张现成的药方要宝贵得多。它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秘籍,而非速成手册,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一些经典古籍的解读上,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方剂,在书中被重新审视和剖析,作者并没有盲目遵从前人定论,而是结合现代的病理认识和长期的临床反馈,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商榷意见。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是学术进步的动力。比如他针对某一经典名方在治疗现代常见病时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条改良思路,每条思路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支持,而不是凭空臆测。这种严谨又不失创新的精神,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临床视野。它提醒我们,中医的传承不是考古,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实践与修正。这本书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来说,绝对是助推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具个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老中医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似乎非常不喜欢那种冷冰冰的、纯粹的学术腔调,他总是能在关键处穿插一些自己早年的行医轶事或者师承经历,这些小故事虽然看起来像是闲笔,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临床教训。比如他谈到用某味药时,是如何因为一次失误而记住了它的剂量边界,这种“带血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特别是他对一些“非典型”病案的处理,那种面对变数的从容和灵活变通,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的智慧。阅读的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最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案例,患者的症状复杂交错,用常规思路难以把握,正当我感到束手无策时,偶然翻到了这本书中关于“气滞血瘀兼有湿热内蕴”的论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他没有急于开出复杂的复方,而是先用了一段篇幅来辨析这三种病机在个体身上的“主次缓急”判断标准。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简直就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思维上的死结。尤其是他对几味关键药材的“配伍禁忌与协同作用”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他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药性之间的微妙互动,避免了纯粹的理论灌输。读完那一部分,我立刻回去调整了手上的方子,效果立竿见影,这让我对作者的临床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想”和“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