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三千年(精)

中国绘画三千年(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新 班宗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美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作品
  • 绘画技法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外文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外文
ISBN:9787119020811
商品编码:1747391912
包装:精装
开本:8
页数:402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绘画三年(精)

原价:498元

作者:杨新,(美)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等

出版社:外文

出版日期:1997-01-01

ISBN:9787119020815

字数:

页码:402页

版次:

装帧:

开本:8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杨新、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等编著的《中国绘画三年》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绘画全面的论著,其内容涵盖史前至现代各个时期。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它将成为研究中国画的学者以及对中国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必备书。 本书具有诸多优点。书中收入的大量鲜为人知的中国绘画作品,均为中国和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珍品。这些作品以及有关的精辟论述对学者和普通读者将会大有裨益。

 

目录


中国历代纪年表
宋、元、明、清皇帝年表
中国政区图
中国画鉴赏(一)杨新
中国画鉴赏(二)高居翰
旧石器时代(约100年-1年前)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巫鸿
五代(公元907-960年)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班宗华
元代(公元1271-1368年)高居翰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杨新
清代(公元1644-1911年)聂崇正
近代与现代(二十世纪)郎绍君
注释
图版目录
历代画家名录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致谢
索引

内容提要


 

     杨新、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等编著的《中国绘画三年》为《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的首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同时推出中、英文版,向全世界发行。
     本书共有文字30余,收入画作图片约330幅,全书分为六章,各章文字由当今卓有建树的六位中美艺术史论家分别撰写。他们以其各具特色的论述方法和风格阐述了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特点及流派、画家和作品。文中首次采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始资料,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中西方在中国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书中的画作图片广泛收集于中、美、英、法、日等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及私家珍藏,其中有不少是从未刊印过的上乘之作。
     为便于读者查阅,书后附有中国历代纪年表、宋元明清皇帝年表、历代画家名录等相关资料。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聂崇正,祖籍湖南衡山,生于上海,定居北京。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同年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绘画陈列,研究工作至今。著《清代宫廷绘画》、《郎世宁》、《袁江袁耀》、《宫廷艺术的光辉》、《中国绘画三年》(合著)等,并有长短文章若干散见于报刊杂志。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e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Painting:LeadingMasters and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

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均已陆续出版。第四、第五册仍在撰写中,付梓之日难料,但高居翰教授已慷慨地将部分内容及其他讲稿、论文刊布于网络,有兴趣的读者可登录.jamescahill.info参阅。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郎绍君,1939年生,河北定州人。

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史论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并留院做研究工作。

现为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著有《论现代中国美术》《现代中国画论集》《都市梦魇》《林风眠》《守护与拓进》《齐白石》等。

主编有《齐白石全集》《陆俨少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山水卷》等。

其中《齐白石全集》获中国图书奖,《齐白石》获文化部首届艺术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杨新,中国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
班宗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卷帙浩繁,跨越古今:一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与思想的深度探微 《雅集清谈:魏晋南北朝文人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艺术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特定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日常生活、精神追求、社交模式及其思想流变。全书以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细腻笔触,结合出土文献、碑刻、私人书信、以及少量相关器物铭文的佐证,力图还原那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群像。 第一部分:栖居之所与物质世界 本部分旨在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文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环境。我们探讨的并非帝王宫苑的奢华,而是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如何选择他们的“桃花源”。 一、山林与城市:双重性的栖居选择 魏晋之际,战乱频仍,传统的宗族和政治结构遭到破坏。文人不再能完全依赖于京畿的繁华,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 1. 隐逸的诱惑与实践: 详细考察了“竹林七贤”及其追随者在山林之间的具体生活形态。他们如何构建简陋而具有仪式感的居所?饮食结构如何从世俗的丰盛转向对清淡、自然食材的追求?例如,对“糟糠之乐”的物证性解读,分析当时主食与副食的配比,以及饮酒的社会功能——它不再仅仅是宴饮的媒介,而成为一种抵抗现实、确立身份的哲学实践。我们通过对一些墓葬出土简牍中关于柴薪、米粮配给的记录,尝试推算隐士的最低生存标准,揭示“清高”背后的经济基础。 2. “寒门”的城市空间: 对于那些身处权力中心,却又保持独立精神的文人,他们在都城如洛阳、建康的居所具有何种特征?分析当时的坊市制度对文人私宅布局的制约与影响。重点研究了“书斋”或“静室”的设置,这不是简单的藏书之所,而是承载了他们进行玄学思辨和诗歌创作的“精神场域”。我们细致比对了不同等级文人住宅中,园林要素的引入情况,探讨“小中见大”的造园理念是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被推演和实践的。 二、服饰、器用与身份的标示 文人的生活细节是其思想外化的重要载体。本章重点分析了魏晋服饰的“宽大化”趋势,并将其置于政治姿态的语境下解读。 1. 褒衣博带的政治哲学: 宽大的服饰如何体现对繁缛礼制的反叛?通过对同时期绘画、雕塑中服饰线条的处理方式,分析其在视觉上如何营造一种“飘逸”、“仙气”的形象,并将其与玄学中对形体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相结合。 2. 文房用具的演变: 梳理了笔、墨、纸、砚这四种基本工具的物质升级。例如,东晋时期江南竹纸的改良对书写实践的影响,以及早期瓷釉技术如何开始被运用于文人案头摆设(如镇纸、笔架),这些“雅玩”在当时已初具收藏价值。 第二部分:风流雅集与社交网络 魏晋文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社交圈和聚会仪式中。这一部分集中探讨了“雅集”的结构、目的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反哺作用。 一、游猎与清谈:雅集的结构与仪轨 雅集是信息、思想、情感交流的核心场所。本书不再停留在罗列参与者名单,而是构建了雅集的空间模型和时间序列。 1. 曲水流觞的社会学意义: 详细考察了兰亭集会等著名事件背后的组织者、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网。流觞曲水不仅是饮酒助兴的活动,更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参与者通过即兴的文学创作和对个人才学的展示,巩固其在社交场域中的地位。我们比对了不同时期的流觞规则,探究其松弛度的变化,这直接反映了政治环境的宽松或紧张。 2. “玄谈”的范式与边界: 对当时流行的“三玄”(老子、庄子、易经)讨论进行了专题研究。玄谈并非漫无边际的空谈,而是遵循特定的辩论逻辑和话语权体系。哪些人是主流的阐释者?哪些人的观点被视为“旁门左道”?通过分析志怪小说中对玄谈场面的描述,还原出这些思想交锋的实际场景,以及对“名教”与“自然”的反复拉扯。 二、书信往来:隐秘的公共领域 在信息传递相对缓慢的时代,书信是维系文人关系、表达复杂情感和政治态度的重要载体。 1. “尺牍”中的情感光谱: 整理了大量存世书信,分析了不同用途的书信(如问候、邀约、论辩、致哀)在措辞、篇幅和结构上的差异。重点分析了“知己”之间书信的特殊性,它们往往超越了公事,深入探讨个人命运的哲学思考。 2. “赠答”的文学与人情: 诗文赠答是魏晋社交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析了这种创作模式如何塑造了文人的公共形象,以及接受者如何通过“和诗”来回应、巩固或挑战赠送者的地位。这种互动机制构成了当时文学生产的内循环。 第三部分:精神的栖居与艺术的张力 本部分将关注文人在审美层面的探索,尤其是在文学、书法与绘画尚未完全分离的时代,他们如何将哲学理念转化为审美实践。 一、诗歌与“言不尽意”的张力 魏晋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和玄言诗的兴起,是文人试图在语言的局限内表达超越性体验的结果。 1. 玄言的“空”与山水的“真”: 探讨了玄言诗如何运用抽象的词汇来描述“道”的境界,以及当这种描述走向僵化后,以谢灵运、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诗如何“转出”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描摹,以期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 体裁的革新与个体情感的释放: 分析了乐府旧题的改造,以及五言、七言诗的成熟,是如何为文人提供了更精准的工具来承载个人忧患与生命体验,使得诗歌的主题开始从集体叙事转向对个体生命瞬间的捕捉。 二、书法的“意在笔先”与个性的解放 魏晋书法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自由、最富创造力的时期。 1. “尚韵”的风尚与笔法的革命: 深入分析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如何突破汉隶的规矩,引入行草,将书写行为转化为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和生命力的展示。我们关注笔墨在纸上留下的“飞白”与“连带”,这被视为书写者“心手相应”的直接证据。 2. 墨迹的传播与价值的重估: 探讨了名家墨迹的流传方式——从最初的私人珍藏到后来的摹写与拓印,这种物质载体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后世对魏晋书法的评价体系。 本书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文人日常生活、社交仪式和精神追求的细致描摹,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士人图景。它关注的不是某一件作品的风格特征,而是支撑这些风格得以诞生的生活方式与思想土壤,展现出乱世之中,中国古代文人如何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思辨,为后世的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而又充满诗意的基石。读者将通过此书,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类大部头书籍时,最担心的就是“水文”现象,即内容深度不够,全靠图片凑数。但阅读了前几章之后,我的担忧完全消散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其密度和学术视野是令人赞叹的。它不仅关注“画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何而画”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意味着什么”。比如,它对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之间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和美学分野的剖析,简直是精彩绝伦,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变迁中进行考察,立体感十足。我尤其对其中对于“笔墨”概念的哲学性解读印象深刻,不同于其他著作将其简单归纳为技法,这里的探讨更接近于一种东方哲学的体现,关于气韵、虚实、留白中的宇宙观,那种深邃的文化内涵通过清晰的文字得以阐释,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这让我意识到,阅读这本书不只是在看画,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中国精神世界的对话。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它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即时满足的读物。但正因如此,它才具有长久的价值。我更倾向于把它视为一个知识的“宝库”而非“快餐”。每一次重新翻开它,都会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下,对同一幅画作产生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年轻时可能只关注线条的精妙,中年时可能开始体味意境的深远,这种随着自身生命体验的加深而带来的多重解读空间,是经典作品的魅力,而这本书出色地捕捉并呈现了这种魅力。它不只是记录了历史,更像是在邀请我们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永恒角色。这种深度和持久的启发性,是它最让我信服和珍视的地方,它注定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

从纯粹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清晰的文献引用和出处标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路径。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详尽的图注和对画作细节的标注,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当你被某处细节吸引时,能够迅速查找到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打断思路去四处搜索。另外,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中,那些跨页的大幅印刷品展现出的气势,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那种铺陈开来的宏大构图,那种扑面而来的笔触力量感,只有在实体的书本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艺术的磅礴。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去感受古代艺术家们创作时的心境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息。

评分

我过去也收藏了不少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图录,但这一本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确实展现出一种高明的匠心。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录,而是似乎在尝试构建一种内在的逻辑线索,引领读者去理解不同时代艺术精神的流变与交织。特别是它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绘,比如从某个朝代的程式化向另一个时代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避免了陷入陈词滥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引用史料和古代文献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仿佛有一位博学却又风趣健谈的导师在身边娓娓道来。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画派和个别大师的深入分析部分,那种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看得人拍案叫绝,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博物馆对照原作,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认知。这种激发进一步探索欲望的阅读体验,是衡量一本优秀艺术史著作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典雅,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很符合我对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期待。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尤其是那些古代画作的摹本,色彩还原得非常到位,许多细节在原版上都难以捕捉,透过这书本能细细品味,简直像进行了一次私人精品画展的鉴赏。翻阅时,那种触手可及的墨香和纸张的纹理,让人心神宁静,非常适合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慢慢沉浸其中。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处理,没有过度堆砌文字,而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图画“呼吸”,使得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适,不会产生阅读疲劳。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个章节的文字论述,但仅从视觉和触觉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艺术爱好者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件重磅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本身,这份对美的敬畏感,是很多当代出版物中难得一见的。

评分

赞?

评分

赞?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赞?

评分

赞?

评分

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