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化的理念",出自1988至1989学年间我在马德里高等建筑学院开设的博士课程的名称。我试图借此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建筑,在根本上它是一种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的表达有赖于形式—建筑通过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但是建筑高于这些形式。这种理念,通过与人—建筑之核心所在—密切相关的各种尺度来得以物化。因此,建筑可以说是一种被建造的理念。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形式的历史,其本质是一部被建造的理念的历史。形式会随着时间消亡,但理念得以留存、不朽。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1946年出生于西班牙的瓦拉朵丽,1971年毕业于马德里建筑学院,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是西班牙佛朗哥政权(1939~1975)之后建筑师之一,是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历史上年轻的教授和系主任,建筑评论界公认的西班牙当代建筑的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初期,坎波·巴埃萨与Julio Cano Lasso合作开设事务所,随后独立开业,很快获得了国际专业评论界的关注。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如Fene 市镇厅(1980) 和圣弗明学校(School of San Fermin,1985),坎波·巴埃萨已经开始通过寻求简练的语言和明晰的建筑定义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加西亚·马科斯住宅(Garcia Marcos House,1991)和加斯帕住宅(Gaspar House in Zahora,1992)传达了某种微妙的幽雅和复杂的纯净,被认为是极简主义思潮下伟大的建筑作品。近年来,坎波·巴埃萨正逐渐从小型作品空间和材料的探索,转向更为复杂的空间创造。与早期的那些作品相比,坎波正在尝试运用更为多样的材料,形成某种极简而清晰的空间。密歇安研究中心(Miesian Research Centre)和BIT中心(Centro Balear de Innovaci¨n Tecnologica de Inca,1995)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而建成于2000年的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无疑是一个颠峰之作。在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坎波·巴埃萨仿佛与勒·柯布西耶进行着某种空间上的对话,并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马德里的设计和学术界,其作品多次获得欧洲建筑奖。通过在欧洲和美国各地的讲学和展览活动,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时值 "2007中国-西班牙文化年", 受上海市建筑学会和文筑国际的邀请,作为文筑国际"大师之旅"系列活动之四,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了题为"光与重力"的公开演讲会。
巴埃萨的作品以干净、简洁著称,强调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自然的元素创造出丰富变化的空间。他的作品包括西班牙波祖罗镇的特尔加诺住宅 (Turégano House)、赛维拉教堂、巴塞罗那文化中心 (Barcelona Culture Center)、安达卢西亚地方政府办公楼、古拉罗住宅 (Guerrero House)、CASA DE BLAS等。他的作品运用简单的材质和色彩,搭配简明而巧妙的细节,却往往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完工的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Caja de Granada)。
这些杰出的作品为他赢得了许多奖项,重要的一些包括:2000年,他为西班牙展团首次赢得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大奖;同年赢得迈阿密建筑双年展大奖;2003年,他设计的储蓄银行总部获西班牙托鲁加奖(EDUARDO TORROJA Award),次年又获得欧洲建筑奖。 从一座有安腾忠雄风格的房子到一座让人联想起 David Chipperfield的图书馆,在欣赏巴埃萨的作品时,常常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建筑师的影子。然而,他对于其他建筑师的理解并不是观点和碎片的拼凑。相反,巴埃萨的作品充满了自身的逻辑和成长轨道。早期,他着迷于无处不在的中庭,在其中所有东西都充满与世隔绝的意味;逐渐地,他对空间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专注于将建筑作为地平线、或者外部景观的观察点来表现。而他的代表作——格拉纳达的储蓄银行总部,则表现出他对光线的惊人理解和巧妙运用。
序言
物化的理念
以论诗的文字谈论建筑
1 关于建筑
1.1. 无光则无建筑
关于光
1.2. 一声爆炸前的一分钟
关于建筑的未来
1.3. 精准的白
关于白色
1.4. 本质性。以少至多
宣言
1.5. 思考,或者不思考,这是个问题
—关于设计的艺术及传达这种艺术的方法
1.6. 邪恶无知的法官
关于建筑的修复
1.7. 理念、光、重力,各得其宜
关于建筑的基础
1.8. 盒子,小盒子,大盒子
关于砌筑和建构
1.9. 你的家,你的博物馆,你的陵墓 ; 我的家,不是博物馆,也不是陵墓
关于居住
2 关于建筑师
2.1. 光头之美
关于亚历山大·德·拉·索塔的建筑
2.2. 雕錾之美
关于哈维尔·卡尔瓦哈的建筑
2.3. 火山之美
关于萨恩斯·德·奥伊萨的建筑,"火山口"和"晶洞"
2.4. 叛逆之美
关于米格尔·菲萨克的建筑
3 关于建筑作品
3.1. 密斯·凡·德·罗眼中闪烁的风景
关于阿西斯·卡布莱罗设计的玻璃大厅
3.2. 向密斯学习
关于密斯·凡·德·罗在马格德堡的住宅
3.3. 那天,密斯拜访了索塔
关于亚历山大·德·拉·索塔的马拉维亚斯学校体育馆
3.4. 更多大海
关于约翰·伍重在马略卡岛佩德罗港的自宅
3.5. 夏日,我的小屋是一处阴凉地
关于萨欧拉的加斯帕住宅
4 参考文献
“以诗论的文字谈论建筑”,光是这句话就让我觉得它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人文的关怀。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常常被限制在传统的、理性的框架里。而诗歌,恰恰是一种能够突破这些限制,触及事物本质的语言。这本书,选择用诗歌的视角来审视建筑,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而创新的尝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建筑史科普,也不是冰冷的结构分析,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感性、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捕捉建筑的灵魂。我会想象,作者会不会用比喻、象征、甚至是排比的句式,来描绘建筑的线条、色彩和空间?会不会从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如“光”、“影”、“时间”、“记忆”,来解读建筑的意义?我甚至期待,作者能够像解读一首诗一样,去解读一座建筑,去探寻它隐藏的情感、叙事和象征意义。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一个我们从未发现过的建筑世界。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在诗意的解读下,可能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显露出它们隐藏的诗意与哲思。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关于建筑的“心灵漫游”,用诗歌的翅膀,带领我们飞向建筑的深处。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物化的理念:以诗论的文字谈论建筑”。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载着文化、历史,甚至是一种哲学思考。这本书的标题仿佛在承诺,它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富有诗意的方式来解读建筑,将那些冰冷坚硬的结构与抽象的理念之间建立起一种柔软而深刻的联系。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诗论”这种极其感性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嫁接到对“建筑”这种理性而具象的艺术的探讨中。是会用诗歌的语言来描绘建筑的外形与神韵?还是会从诗歌的意象与情感中提炼出解读建筑的视角?抑或是探讨建筑本身是否也具有诗歌般的节奏、韵律和情感深度?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的画面,比如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在诗人的笔下会是怎样的光影流转,怎样的历史回响?又或是那些古老的城墙,在诗歌的韵味中,会透露出怎样的沧桑与故事?我深信,真正伟大的建筑,本身就蕴含着超越物质的意义,而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到那隐藏在建筑肌理之下的灵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文字,去体验一次与众不同的建筑之旅,一次心灵与空间的对话。
评分我常常在想,我们居住的空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筑,作为我们物质世界的容器,它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以“物化的理念”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解读维度。它似乎在探讨,那些抽象的哲学观念,是如何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被具象化、被“物化”出来的。例如,我们如何能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感受到对“进步”和“野心”的追求?又或者,在那些古朴宁静的庭院中,体味到“平和”与“内省”的哲思?作者会不会通过具体的建筑案例,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存在主义对空间布局的影响,又或是后现代主义对建筑形式的解构?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种“物化”的过程,是否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哲学思考?当我们身处一个遵循特定理念建造的空间时,我们是否会更容易接受甚至内化这些理念?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建筑与哲学的桥梁,它不只是告诉我们建筑是什么,更试图告诉我们,建筑“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承载了人类怎样的思想探索。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认识建筑背后那庞大而精妙的思想世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种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思考。建筑,作为一种物理形式,承载着设计师的理念、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历史信息。而“理念”本身,往往是抽象的,是难以捕捉的。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通过“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建筑形式,又如何能够用“诗论的文字”,去揭示这种从理念到物质,再从物质回到理念的转化过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转化”的。是分析建筑的比例、空间、材料如何体现某种哲学思想?还是通过建筑所营造的氛围、给人的感受,来联想到与之相符的诗歌意境?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本建筑的“注解”,但不是那种技术性的注解,而是充满诗意的、哲学性的注解。它会让我们在看到一座建筑时,不再只是看到它的外形,而是能够感受到它背后的故事、它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的共鸣。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解读,更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对思想表达方式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独特视角去审视常见事物的作品充满好奇。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存在,但我们往往只是将其视为功能性的空间,而忽略了它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这本书的题目——“物化的理念:以诗论的文字谈论建筑”,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预示着一种非同寻常的解读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够将那些抽象的、难以言喻的“理念”,通过具体的建筑形态,展现出来,让它们拥有了触手可及的“物化”形态。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运用“诗论的文字”来完成这一切。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看到生硬的理论分析,也不会看到枯燥的技术描述,而是能够沉浸在一种充满韵律、意境和情感的语言之中。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会用诗歌的比兴手法,去描绘建筑的曲线,用诗歌的象征意义,去解读建筑的色彩,用诗歌的哲思,去探寻建筑的空间奥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透过诗歌的棱镜,看到建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感受到建筑中蕴藏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