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8本 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外國文學史 鄭剋魯+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

全8本 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外國文學史 鄭剋魯+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行霈 硃棟霖 鄭剋魯 等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史
  • 外國文學史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袁行霈
  • 鄭剋魯
  • 文學
  • 曆史
  • 教材
  • 全8本
  • 文學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墨水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06849
商品編碼:19980793481

具體描述

《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齣版社,2007年 這部鴻篇巨製,由著名文學史傢袁行霈先生主編,集結瞭數十位學者的智慧與心血,是目前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內最具權威性和代錶性的學術著作之一。全書八捲,捲帙浩繁,內容涵蓋從先秦到當代中國文學的漫長發展曆程,力求全麵、深入地展現中國文學的演變脈絡、特色風貌及重要成就。 第一捲:先秦文學 本捲詳細梳理瞭中國文學的源頭。從《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早期浪漫主義的萌芽,到《楚辭》的瑰麗想象與屈原的愛國情懷,再到諸子百傢的散文,如《論語》的質樸、《孟子》的雄辯、《莊子》的玄遠、《韓非子》的嚴謹,無不展現齣早期中國思想與藝術的勃勃生機。本捲特彆強調瞭神話、傳說在文學起源中的作用,以及早期文獻的口頭性、音樂性特點。 第二捲:秦漢文學 秦漢時期,隨著統一國傢的建立,文學呈現齣新的氣象。《樂府詩》的興盛,將民間歌謠的活力引入文壇,敘事性和抒情性得到加強。賦作為一種新的文體,以其鋪陳誇張、辭藻華麗的風格,成為漢代文學的代錶,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賦作堪稱典範。史學著作如《史記》、《漢書》也因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生動的敘事藝術,被譽為文學作品。同時,散文寫作也繼續發展,如賈誼的政論散文。 第三捲:魏晉南北朝文學 這是一個思想解放、文學自覺的時代。玄學興起,影響瞭文學的審美趣味,追求清談、玄遠成為風尚。建安文學以其“慷慨悲歌”的風格,展現瞭建安風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是代錶人物。詩歌創作趨嚮個人化、情感化,陶淵明的田園詩,以其衝淡自然、真摯淳樸的風格,成為中國田園詩的濫觴。南北朝時期,文學體裁更加豐富,駢文達到頂峰,史書的文學性增強,誌怪小說、筆記小說也開始齣現。 第四捲:隋唐五代文學 唐代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詩歌成就達到頂峰。初唐的四傑,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晚唐的李商隱、杜牧,以及盛唐的李白、杜甫,共同構建瞭唐詩的輝煌。唐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既有寫實的社會風貌,也有奔放的浪漫情懷,既有沉鬱頓挫的憂國憂民,也有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園。古文運動的興起,以韓愈、柳宗元為代錶,倡導“文必己齣”,推動瞭散文的革新。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唐代開始興盛,五代時期則更加成熟,齣現瞭柳永、馮延巳等著名詞人。 第五捲:宋代文學 宋代文學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深化。詞在宋代達到瞭頂峰,婉約派的李清照、蘇軾,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展現瞭詞作為一種抒情體裁的巨大魅力。散文方麵,歐陽修、蘇洵、蘇軾、王安石、曾鞏、王安石、司馬光等“唐宋八大傢”中的六位都活躍在宋代,他們的散文或說理透徹,或敘事生動,或議論精闢,成為後世散文的典範。宋代小說也開始顯露頭角,如話本的雛形。 第六捲:元明文學 元代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過渡時期。雜劇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在元代蓬勃發展,關漢卿、王實甫、馬緻遠、白樸等四大傢,創作瞭大量優秀的雜劇作品,如《竇娥冤》、《西廂記》等,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色彩和藝術感染力。明代文學則更加世俗化、大眾化。小說創作進入一個重要階段,章迴體小說開始成熟,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馮夢龍的“三言”、淩濛初的“二拍”等,這些長篇小說以其宏大的敘事、鮮明的人物塑造和通俗的語言,深受讀者喜愛。散文方麵,唐宋八大傢的影響依然深遠,同時齣現瞭“前後七子”等復古派。 第七捲:清代文學 清代文學在繼承前代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嚮前發展。小說創作更加繁榮,齣現瞭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蒲鬆齡的《聊齋誌異》等一部部不朽的傑作,它們在思想深度、藝術技巧和人物刻畫上都達到瞭新的高度。詩歌創作也湧現齣不少優秀詩人,如納蘭性德、顧炎武等。散文方麵,桐城派散文獨樹一幟,以其嚴謹的風格影響深遠。戲麯在清代也繼續發展,如昆麯、京劇的形成。 第八捲:近現代文學(1917-2013) 本捲聚焦於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嚮現代的轉型時期。它詳細梳理瞭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學如何吸收西方文學的影響,如何探索新的錶現形式和思想內容。從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到新詩的誕生,再到小說、散文、戲劇等各種體裁的創新與發展,本捲力求全麵呈現這一時期文學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它既關注魯迅、茅盾、巴金、老捨、瀋從文等巨匠的創作,也涵蓋瞭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文學實踐,包括革命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的探索,以及改革開放後的新潮小說、尋根文學、反思文學、女性文學等,直至21世紀初的文學新氣象。本捲強調瞭文學與社會變革、時代思潮之間的緊密聯係,以及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獨特地位。 《外國文學史》 鄭剋魯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2003年 這部《外國文學史》同樣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廣泛影響力的著作。它以宏觀的視角,係統地梳理瞭西方乃至世界文學的悠久發展脈絡,從古希臘羅馬文學到20世紀末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的世界文學圖景。 第一捲:古代文學 本捲從古希臘神話、史詩、戲劇的起源講起,如荷馬史詩的宏偉,希臘悲劇的深刻,到古羅馬文學的繼承與發展,維吉爾的史詩,賀拉斯的頌歌。隨後,本捲將目光投嚮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波斯等文明的早期文學成就,展現瞭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結晶。 第二捲:中世紀文學 本捲探討瞭歐洲中世紀文學的麵貌。基督教對文學的影響是重要的主題,如中世紀的宗教戲劇、聖徒傳記。同時,本捲也介紹瞭騎士文學的興起,如亞瑟王傳奇,以及世俗文學的萌芽,如一些敘事詩和抒情詩。 第三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這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極其輝煌的時期。本捲重點介紹瞭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如但丁的《神麯》,薄伽丘的《十日談》。接著,本捲深入探討瞭英國文藝復興,特彆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他的作品至今仍是人類文學的瑰寶。此外,本捲還介紹瞭法國、西班牙等國傢在這一時期的文學發展。 第四捲:17世紀文學 17世紀的文學呈現齣巴洛剋風格的特色,同時古典主義也在發展。本捲介紹瞭法國的古典主義戲劇,如莫裏哀的喜劇,拉辛的悲劇。英國在這一時期也湧現齣彌爾頓的史詩《失樂園》,以及約翰·班揚的寓言體小說《天路曆程》。 第五捲:18世紀文學(啓濛運動時期) 啓濛運動是18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深刻地影響瞭文學。本捲介紹瞭法國啓濛思想傢如伏爾泰、盧梭的文學創作,以及英國的哥特小說、感傷小說等。同時,本捲也介紹瞭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如歌德、席勒的早期創作。 第六捲:19世紀文學 19世紀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等文學思潮風起雲湧的時代。本捲詳細介紹瞭浪漫主義的代錶人物,如英國的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拜倫、雪萊、濟慈,德國的歌德、席勒。隨後,本捲深入探討瞭現實主義文學的成就,如法國的巴爾紮剋、福樓拜,俄國的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國的狄更斯。自然主義的代錶人物如左拉也被重點介紹。 第七捲:20世紀文學 20世紀是文學變革和創新的時代。本捲詳細梳理瞭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如象徵主義、意識流、錶現主義等。它介紹瞭包括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伍爾夫、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在內的眾多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同時,本捲也涵蓋瞭兩次世界大戰對文學的影響,以及戰後興起的存在主義文學、黑色幽默等流派。 第八捲: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文學 本捲關注20世紀最後二十年的文學發展以及進入21世紀初的文學新動嚮。它探討瞭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如解構、拼貼、戲仿等,以及新一代作傢的探索,如魔幻現實主義的延續與發展,以及各種新興文學現象。本捲也可能涉及一些非西方文學的介紹,拓展瞭傳統外國文學史的視野。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 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是該領域內一部集大成之作,其編纂曆時數年,匯集瞭國內頂尖的現代文學研究學者,力求以更為嚴謹、全麵、深入的視角,梳理和呈現自新文化運動(1917年)以來中國文學發展的完整圖景,直至2013年。 新文化運動與白話文學的奠基 本書開篇即深入闡述瞭新文化運動的曆史背景、思想解放意義及其對文學的革命性影響。詳細介紹瞭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以及陳獨秀、鬍適等人在推廣白話文方麵的貢獻。重點分析瞭魯迅、周樹人、郭沫若、鬱達夫等早期現代作傢是如何在思想啓濛和形式創新上進行探索,以及他們作品的開創性意義。 革命文學與左翼文學的勃興 本書詳細梳理瞭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國文學如何與革命思潮相結閤,齣現瞭以左翼文學為主流的創作。深入分析瞭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的社會批判精神、階級立場和藝術特色,介紹瞭茅盾、巴金、老捨、丁玲、艾青等作傢及其代錶作,探討瞭他們在現實主義創作上的探索和成就。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本書著重分析瞭在民族危亡時期,中國文學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深入研究瞭抗戰文學的時代主題、民族精神和藝術風格,以及解放區文學在革命鬥爭中的作用。介紹瞭田漢、夏衍、沙汀、趙樹理等一批在不同戰綫上堅持創作的作傢及其作品。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學 本書詳細闡述瞭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文學如何圍繞社會主義建設展開。分析瞭這一時期現實主義創作的特點,以及對蘇聯文學的藉鑒。介紹瞭如劉白鵝、周立波、曹禺等作傢在不同題材和體裁上的創作。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 本書如實記錄瞭“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學創作的特殊狀況,客觀分析瞭這一時期文學的特點、局限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深刻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轉型與多元化 本書的篇幅占比最大,最為詳盡地梳理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發生的深刻變革。 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 詳細分析瞭這一時期作傢們如何通過文學對曆史進行反思,對“文革”的傷痛進行療愈,介紹瞭劉心武、張賢亮、路遙等作傢的作品。 尋根文學與現代主義的探索: 深入探討瞭作傢們如何重新審視民族文化傳統,以及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介紹瞭莫言、韓少功、餘華、蘇童等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及其風格。 新潮小說與後現代主義的實驗: 詳細分析瞭“新潮小說”的齣現,其對敘事模式、語言風格的突破,以及與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關聯。 女性文學的崛起: 重點關注瞭改革開放以來女性作傢創作的新視野、新主題和新錶達,介紹瞭如張潔、王安憶、鐵凝等一批傑齣女性作傢的成就。 鄉土文學的迴歸與發展: 分析瞭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鄉土題材文學的持續生命力,介紹瞭陳忠實、賈平凹等作傢的作品。 現實主義的深化與創新: 論述瞭改革開放以來,現實主義創作如何不斷發展,呈現齣更為復雜、多樣的麵貌,介紹瞭如劉震雲、池莉等作傢的創作。 兒童文學、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新興領域的發展: 本書也關注瞭中國現代文學在各個細分領域的成長與突破,包括兒童文學的進步,科幻文學的興起,以及互聯網時代催生的網絡文學現象。 21世紀初文學的新氣象 本書的結尾部分,關注瞭進入21世紀,中國文學在繼承與創新中展現齣的新特點。可能涉及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創作,文學觀念的進一步更新,以及新一代作傢在語言、敘事和思想上的最新探索。 總體而言,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以其史料翔實、分析深入、結構清晰的特點,為讀者提供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畫捲,是瞭解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文學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文學的瞭解僅限於幾篇耳熟能詳的古詩詞,以及一些模糊的文學名詞。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從古代的諸子百傢,到唐詩宋詞的輝煌,再到明清小說的繁盛,他用流暢的筆觸,將幾韆年的文學演變娓娓道來。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文學並非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與社會、曆史、哲學、藝術緊密相連的活態生命。我花瞭好多時間沉浸在那些精美的詩句和精彩的故事裏,常常會因為一段描寫的傳神而拍案叫絕,因為一個人物的命運而黯然神傷。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袁先生在梳理文學流派和代錶人物的同時,還不忘深入剖析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讓我不再是淺嘗輒止,而是能真正理解為何那些作品會在那個時代應運而生,又為何能夠流傳至今,影響深遠。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曆代文人墨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抱負,他們的愛恨情仇,都通過文字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作品的詳細解讀,那些精闢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對作品的理解又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套書真的讓我體會到瞭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激發瞭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

評分

鄭剋魯先生的《外國文學史》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領略世界各地的文學風光。從古希臘神話的浪漫奇詭,到古羅馬史詩的宏偉壯麗;從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傳奇,到文藝復興的理性光輝;從浪漫主義的激情澎湃,到現實主義的深刻洞察;再到現代主義的實驗與革新……每一章都是一次精彩的旅行。我驚嘆於不同文明在文學上的獨特錶達,也驚喜於人類情感和思想的共通之處。我之前對外國文學的印象非常碎片化,零星讀過幾本名著,但總覺得缺乏係統性的認識。鄭先生的梳理,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完整的文學畫捲。我尤其欣賞他對各個文學時期、流派以及代錶作傢作品的精煉概括,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失對具體文本的深入分析。書中引用的大量原文片段,更是讓我能直接感受到不同語言的魅力。讀到某個國傢或民族的文學作品,就仿佛能聽到那個民族的心跳,感受到他們的生活氣息和精神世界。這套書讓我對“文學”這個概念有瞭更寬廣的理解,認識到它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連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橋梁。我開始嘗試去閱讀更多不同國傢和時代的文學作品,也更深刻地理解瞭為何這些作品能夠成為經典,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評分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這本書,如同一部詳盡的社會變遷史,又如同一麵映照時代精神的鏡子,清晰地勾勒齣瞭近一個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從五四運動的呐喊,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創作繁榮,再到改革開放後的思想解放與多元探索,直至當下充滿活力的文學圖景,作者以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將中國現代文學的每一個重要轉摺點、每一次思想碰撞、每一股藝術思潮都呈現得淋灕盡緻。我一直對現代文學的“變”與“新”充滿好奇,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我能感受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在探索民族齣路時文學所承擔的巨大責任;也能體會到不同曆史時期,文學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塑造國民精神。書中對魯迅、茅盾、巴金、老捨等巨匠的生平與創作的深入解讀,讓我對他們的作品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也關注到瞭許多被廣泛討論的當代作傢及其作品,以及文學思潮的演變,比如朦朧詩、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等等。這本書的第三版,意味著它經曆瞭時間的檢驗和學界的共識,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全麵性毋庸置疑。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麵貌、人民的思想情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因為文學始終是時代最好的注腳。

評分

這套書真的讓我對文學的認識發生瞭質的飛躍。以前,我覺得文學史可能就是枯燥的名詞和年代堆砌,但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他將中國文學的演進過程寫得生動有趣,就像在講述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我忍不住一頁頁地翻下去。我開始瞭解到,原來詩歌、散文、小說、戲麯,它們之間有著如此深刻的聯係,又各自展現齣獨特的魅力。通過對各個時代文學思潮和代錶作傢的介紹,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中國文學的每一次變革和創新。而鄭剋魯先生的《外國文學史》,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我不再局限於固有的幾個西方文學大傢,而是被引導去認識從古希臘到現代,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學流派和代錶人物。他用一種非常係統的方式,將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的文學特點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對世界文學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點,而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麵。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那些偉大的作傢一起,經曆瞭一段又一段的思想旅程。最後,這本《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更是讓我對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有瞭更深的感觸。它記錄瞭文學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前行,從早期反封建的呐喊,到不同時期思想的碰撞,再到當下多元的文學景觀,讓我看到瞭文學與社會、與人民命運之間的緊密聯係。這本書的更新和細緻,讓我能夠更全麵地把握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軌跡。

評分

對於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次意義非凡的“係統性掃盲”。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像是一本陳年的佳釀,入口醇厚,迴味無窮。他將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以一種優雅而理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字的靈動。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文學現象的分析,總能點到關鍵,讓我豁然開朗。閱讀他的文字,仿佛置身於古代文人的雅集,聆聽他們吟詩作賦,談笑風生。而鄭剋魯先生的《外國文學史》則是一次跨越大陸的文化漫遊。他用清晰的邏輯和宏大的視野,將西方文學的發展圖景展現在我麵前。從荷馬史詩的英雄氣概,到莎士比亞戲劇的悲歡離閤,再到狄更斯小說中的社會百態,我仿佛親眼見證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火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産,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紐帶。而《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則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近現代中國心靈世界的窗戶。它詳實地記錄瞭中國文學在劇烈社會變革中的演變,從覺醒的呐喊到多元的探索,每一階段都充滿瞭思想的鬥爭和藝術的創新。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現代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和價值觀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