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词典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新华书店
  • 正版
  • 第二版
  • 汉语词汇
  • 教学参考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丰新华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806
商品编码:25467507718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  
  • 产品名称:古代汉语词典
  • 是否是套装: 否
  • 书名: 古代汉语词典
  • 定价: 119.90元
  • 出版社名称: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14年3月
  • 作者: 无
  • 编者: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 开本: 32开
  • 书名: 古代汉语词典
  • ISBN编号: 9787100099806

 

 

              编辑推荐
释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主持修订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BB
品牌辞书,读者认同。荣获D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其主要修订工作:
1.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重点,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3. 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4. 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单立字头。
5. 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6. 根据《汉字部1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1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1检字表》。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内容推荐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此次修订,在释义和书证以及书写体例等方面做了大量查漏补缺的工作,从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收集了古代正统书面语写作中的大量单字与词汇。
D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D1版收单字10000个,复音词24000条。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1检字表
(一)部1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目录

......




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探寻中华文明的文字密码 一、 绪论:文字的生命力与历史的脉络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思想的载体,是历史的记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独特且连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文明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册图书,并非聚焦于古代汉语词汇的精确释义,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旨在梳理汉字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融入现代社会的整个演化历程,并深入剖析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探寻那些刻在甲骨上的卜辞、铸于青铜器的铭文、书于竹简的篇章,以及流传至今的碑帖墨宝。我们关注的,是文字符号如何承载起一个民族的信仰、制度、审美与哲学,如何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精神纽带。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阅读历史的文字”的文化史诗。 二、 汉字之源:从图画到符号的涅槃 汉字的起源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本书将详细考察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史前陶器刻符,如贾湖刻符、半坡陶符等,探讨它们与成熟的甲骨文之间可能存在的血缘关系。我们不会简单罗列这些符号,而是着重分析其从象形、指事等初级表意方式,向抽象符号系统转化的关键性飞跃。 1. 甲骨文的初探:王朝气象与神权观念 重点分析殷墟甲骨文的成熟特征,包括其固定的笔画结构、成熟的造字法(六书的雏形),以及其在王室祭祀、战争记录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鬼神观念及早期国家形态,揭示文字如何直接参与了早期政治权力的构建。 2. 金文的庄重与礼制:周代青铜器的“书史” 进入西周,周礼的建立催生了更加规整、更具装饰性的金文(钟鼎文)。本书将区分大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演变,如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分析铭文内容如何从早期的“叙功述职”逐渐扩展到“训诰、册命”等更复杂的政治伦理宣讲。金文不仅是记录,更是权力的物化与礼仪的载体。 三、 规范与统一:秦汉帝国对文字的塑造 文字的规范化是古代中国实现大一统的重要前提。秦始皇“书同文”的壮举,其深远影响远超军事和行政层面。 1. 小篆的结构之美与标准之确立 本书将详述李斯等人如何对六国文字进行系统性整理,确立小篆这一标准字体。从字体结构的角度,分析小篆如何实现了线条化、均匀化,使其摆脱了早期文字结构松散的特点,奠定了后世汉字“方块字”的基本形态。 2. 隶变的革命:从篆书到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变被视为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质变。我们详细阐述了隶书在书写效率上的突破,以及它如何打破了篆书的象形束缚,形成了横、波、挑等具有明确笔势的笔画。汉隶的成熟,不仅是书写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字向更具抽象性和规范性迈进的标志。我们会选取《张迁碑》、《乙瑛碑》等代表性作品进行文本与视觉分析。 四、 魏晋风骨与书法的自觉 随着东汉的终结和魏晋风度的兴起,文字的书写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而上升为人格表达和艺术追求的载体。 1. 草书的解放与魏晋风流 本书探讨了草书(章草、今草)的产生背景。在动荡的时代,士人对生命和情感的强烈体验,促使他们追求更自由、更具表现力的书写方式。我们将分析张芝、钟繇等人的贡献,文字的线条如何成为情感的直接投射。 2. 楷书的定型与儒家伦理的映照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最终定型。我们聚焦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探索,探讨楷书如何以其端正、平稳的结构,契合了魏晋以后社会对秩序感和道德规范的追求。楷书的“法度森严”,是古代士大夫精神面貌的视觉体现。 五、 文字的传播与民间生活 古代汉语词汇的运用,并非仅限于庙堂之高。本书特别关注文字在社会基层和日常生活中的流传与应用。 1. 敦煌文书的宝藏:口语与俗体的实证 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大量文书,提供了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活化石”。我们将分析这些文书中大量出现的俗体字、简省字以及当时的口语用词习惯,它们是研究中古时期社会语言动态的最直接证据。这些材料揭示了官方书面语与民间实际用语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2. 碑刻、墓志与地方文献中的方言词汇 通过考察不同地域的墓志铭、民间契约和地方志中的记载,本书试图重构古代汉语在地域间的差异性。这些非主流文献往往保存了大量反映特定地区风俗和职业的独特词汇,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六、 词汇的演变与文化语境的变迁 文字符号相对稳定,但其所代表的词义和内涵却随着时代推移而不断流转、增添新的色彩。 1. 词义的引申与侧重 我们将挑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核心词汇,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范围变化。例如,“道”、“德”、“礼”、“义”等概念,在先秦、汉代、唐宋的不同哲学思潮影响下,其核心含义是如何被深化、被侧重,乃至被部分替换的。 2. 专有名词与制度的消亡 古代汉语中包含了大量与特定历史制度、官职、度量衡相关的专有词汇。本书将梳理这些词汇的源头,并分析它们随着相关制度的废弃而在语言中逐渐淡出或被新的词汇取代的过程,展现语言对历史变迁的敏感反应。 七、 结语:文字遗产的当代意义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书写系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入口。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这份文字遗产的敬畏与好奇,认识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深藏着一个或多个时代的故事。深入理解古代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提升我们自身语言感知力和文化深度的必由之路。这份遗产,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研究和珍视。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词典在收录范围上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收录了很多在其他同类工具书中容易被忽略的、但实际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词汇,特别是那些带有地域性或特定时代色彩的用语。这对于从事断代史研究或者地方文献整理的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我曾经花费数小时在其他工具书上试图厘清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行文中的术语,在这本词典中竟然能找到清晰且带有可靠出处的解释。这表明编纂团队在收集和整理原始资料时,投入了非凡的精力。它不仅仅是对传统词汇的梳理,更是在不断吸纳新的研究成果,让内容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这种对“遗珠”的挖掘和对学术前沿的跟进,让它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

评分

我对这本工具书的权威性和内容的详实程度感到非常满意,这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我特意拿了几处早期文献中的疑难词汇去比对查阅,发现它不仅收录全面,更重要的是对词义的解析极为精炼且到位,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冗余解释。尤其是一些古今异义或多义词的辨析,做得非常细致入微,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这些例证的选择往往都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献,这极大地增强了词条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相比于市面上那些只做表面功夫的速查手册,这本词典明显更具学术深度。每一次的查阅,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师对话,能够清晰地厘清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文本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释义本”,更像是一本微型的古代语言史的缩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纸张的质感很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累。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字体排版,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注释部分,也做得井井有条,查找起来非常方便。要知道,对于一本动辄几十万字的工具书来说,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同类产品因为排版混乱,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词典在细节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比如索引部分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真正体现了“工具”的本质——高效。作为一名长期与古籍打交道的研究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工具书能节省多少时间。它的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让人愿意频繁地去接触和使用它,而不是仅仅把它供奉在书架上。这次的修订版在细节上的打磨,让它在同类书籍中具有了非常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还是专业人士查阅,都能提供一个极其舒适且可靠的平台。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虽然厚重,但丝毫没有“高冷”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它有一种踏实可靠的亲和力。我最初接触古汉语时,面对满屏的生僻字和拗口的解释常常感到气馁,但这本词典的编排逻辑,尤其是对常用虚词和句式的解释,非常清晰易懂,语言表述上尽量避免了晦涩的术语,而是用现代的、直观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对于建立起对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非常有帮助。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学术态度。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揭开古文的神秘面纱。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阅读原典来提升素养的读者来说,这本词典无疑是最好的“引路人”,它让你在攻克难关时,总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和检索方式的现代化处理,是我认为它超越前一版,甚至超越许多竞争者的关键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信息,是效率的关键。这本词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部首查法、笔画查法,还是音序查法,都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我特别欣赏它在一些复杂词条下的结构设计,如兼顾了词源演变和现代应用的分层展示,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吸收信息,避免了信息过载。这种“分层加载”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举个例子,当你想快速知道一个词的基本含义时,开篇的简要释义就能满足需求;但如果你想探究它的词源流变,则可以深入到后面的引证和考辨部分。这种灵活的设计,使得它能适应从初学者到资深学者的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体现了编者对使用场景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