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书名:英汉双解大词典-新版
:42元
作者:翰林辞书编写组 编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39275000
字数:
页码:82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释义简明准确 词条释义内容精准、用词精炼。
·例句丰富实用 每个词条下都列有数条例句,增强了词典的实用性。
·词条涵盖广泛 精选的近3万词条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
·体例新颖醒目 各词条中都将词组、辨析等项分别进行标注,便于读者查阅。
目录
体例说明
略语
正文
附录
内容提要
《英汉双解大词典》精选26000余词条(包括词条内部的派生词、词),词组15000余条,并对700余组(约2000余个)同义词进行了透彻和详细的辨析。《英汉双解大词典(版)》设计新颖,编排合理,融英语解释、汉语释义、例证、词组、派生、同义词、反义词与辨析为一体。其特点是例句丰富,内容广博,适用性强,使用方便。
文摘
这本书的辅助学习功能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远超出了传统“查阅工具”的范畴。我发现它在一些高频核心词汇旁,用非常醒目的图标做了标记,似乎是在暗示“这是重点,请务必掌握”。更绝的是,它似乎内置了一套学习路径推荐系统。比如,当我查阅某个基础词汇时,它会在相关条目下面以小字号推荐一些与该词根相关的、更高阶的派生词或近义词,并且这些推荐词条都保持了完整的释义和例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这对于我这种习惯性需要系统性巩固词汇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事半功倍。我不再需要查完一个词,再去重新翻找下一个相关的词,它已经在为我规划好了下一步的学习方向,这种“主动引导”的学习体验,是其他死板的词典无法比拟的。它真的能帮助使用者建立起强大的词汇联想和记忆系统。
评分这本辞典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大部头”的分量感。我特意在书店里对比了好几本,最终还是选了它。首先是纸张的选择,摸上去那种细腻的触感,油墨印刷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查阅参考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对排版设计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信息量大,往往把字体印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合理的留白、清晰的字体大小和字号选择,使得每一条词条都能被迅速定位,查找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它在一些复杂的词组和例句的处理上,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加粗或斜体区分,这种细致的处理方式,无疑体现了编者对用户体验的深度考量。外壳的硬度也足够,估计即便是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也不容易出现边角磨损的惨状。可以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对这本书的专业度和实用性就有了极高的期待值。
评分我主要使用这本工具书是为了准备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需要确保我引用的专业术语在英汉互译时万无一失。说实话,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快查”词典,在处理那些深层次的、具有特定文化或语境含义的词汇时,总显得力不从心,给出的解释往往是直译,缺乏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但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不仅仅是词汇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我记得有一次查一个动词,A词典只给出了两个最常用的意思,而这本大词典不仅列出了十几种专业领域里的用法,还配上了对应的语境分析,这对我撰写摘要和进行口头陈述时的精准用词至关重要。它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导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理解这个词“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这样用。对于追求语言精确度的使用者来说,这种深度的解析是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我放弃其他看起来更轻薄的词典的主要原因。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和英语打交道的自由职业者,我最看重的是词典的“更新速度”和“覆盖面”。传统的大部头词典虽然权威,但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网络新词、科技新词的收录,常常是滞后的。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经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我特意去查了一些近几年才在行业内兴起的专业名词和流行表达,令我惊喜的是,大部分都有收录,并且给出了非常地道的解释,甚至连词源和演变路径都做了简要的溯源。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它避免了成为一本“年代感太强”的工具书的风险。它的广度足以应付日常的阅读和写作需求,而深度又能满足我处理复杂文本时的挑剔要求。对比我之前使用的那本十年前的版本,这次新版在收录新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看得出编纂团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维护其作为权威工具书的生命力。
评分关于“双解”的体验,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很多双语词典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中文释义过于书面化,或者不够贴合中文读者的理解习惯,让人在理解英文原意的过程中反而增加了额外的理解负担。但这本辞典的中文翻译展现出极高的水准和地道性。译者显然对中文表达的微妙之处有着深刻的把握,使得英汉对照阅读时,逻辑链条几乎是无缝衔接的。我尤其喜欢它处理多义词时的结构——先给出最核心的、最常用的中文解释,然后才是针对特定领域或不常见用法的翻译,层层递进,清晰明了。这极大地降低了非母语使用者在理解复杂概念时的认知负荷。它不是简单的“英译中”,而是一种“意译”和“信达雅”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了互相促进、互相验证,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效率和自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