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高年级的教师是一个瘦子,穿着黑上衣,正 在跟学生讲地球和天体。保尔听着他讲什么地球已经 存在好几百万年了,什么星星也跟地球相像,惊奇地 张着大嘴。他觉得很奇怪,几乎想站起来说:“老师 ,这跟圣经上说的**两样呀。”但是他怕挨罚,没 敢问。保尔的圣经课,神父平时总是给他五分。祈祷 文和新旧约他都背得烂熟,上帝哪**创造了哪一种 东西他都知道。关于这件事保尔决定问问瓦西里神父 。在下次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父刚一坐下,保尔就举 起手来,一得到允许,他就站起来说: “神父,为什么高年级的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 了好几百万年了,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年……”他突 然被瓦西里神父那尖利的喊叫声打断了: “混账东西,胡说八道!这是你从圣经上念来的 吗?” 保尔还没有来得及答话,神父就已揪住他的两只 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了。一分钟后,给撞伤了和 吓晕了的他,已经被神父推到走廊上去了。
保尔回到家里,他母亲又狠狠地责骂了他一顿。
第二天,他母亲到学校里,请求瓦西里神父让她的孩 子回校。从那时起,保尔就恨死了神父。又恨他,又 怕他。他从不饶恕稍微侮辱过他的人;他*不会忘记 神父冤枉打他这一顿,只是怀恨在心,不露出来。
他还受过瓦西里神父无数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 些极小的事情,神父就把他赶出教室,有时好几个星 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因此他不 得不在复活节前跟别的几个功课不及格的同学一道到 神父家去补考。他们在厨房里等候的时候,他就把一 撮烟末儿撒在复活节蒸糕用的面团上。
这件事谁也没看见,但是神父马上就猜出是谁干 的。
……下课了,孩子们成群地拥到院子里来,围住 了保尔。保尔忧郁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响。谢廖沙在 教室里没有出来,他觉得自己也有错,但又无法帮助 他的朋友。
校长叶弗列姆·瓦西里耶维奇的头从教员室的窗 口探出来了,他那低沉的声音,使保尔吃了一惊。他 喊道: “叫柯察金马上到我这里来!” 保尔的心怦怦直跳,朝教员室走去。
车站食堂的老板,一个面色苍白、眼睛无神的上 了年纪的人,看了看站在一边的保尔。
“他几岁了?” “十二岁。”保尔的母亲回答。
“行,让他留下吧。条件是这样:工钱每月八卢 布,当班的时候管饭,顶班**一夜,在家休息** 一夜,可是不许偷东西。” “呵,不会的,老板,*不会的!我担保保尔什 么也不偷。”保尔的母亲惊慌地说。
“好啦,让他**就上班。”老板命令说,又转 身向旁边那个站在柜台后面的女招待说:“齐娜,带 这小孩到洗刷间去,叫佛罗霞安顿他,顶格里什加。
” 女招待放下了正在切火腿的刀子,向保尔点了点 头,就走过食堂,朝通到洗刷间的旁门走去。保尔跟 在她后面。他的母亲一面紧紧地跟着他们,一面小声 对他说: “保尔,亲爱的,你干活要卖力气,别让自己丢 脸呵。” 她用忧郁的目光把儿子送走之后,才朝门口走去 。洗刷间里的活儿很紧张:一张桌子上堆着一大堆盘 碟和刀叉,有几个女人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在那里擦 家什。
一个年纪比保尔大一点的、长着一头火红色蓬乱 头发的男孩子,正在对付两个大茶炉。
洗家什的大锅里的开水正冒着蒸汽,把整个洗刷 间弄得热气腾腾的,保尔刚进去的时候,看不清女工 们的脸。他站在那儿,不晓得该干什么,也不晓得该 到哪儿去才好。
齐娜走到一个正在洗盘子的女人旁边,拍着她的 肩膀,说: “佛罗霞,这是刚给你们雇来的小伙计,预备顶 格里什加的。你告诉他干什么吧。” 她转过身来指着那个叫作佛罗霞的女人,对保尔 说: “她是这里的领班。她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说完了,她就转身回食堂去了。
“是,”保尔轻轻地回答说,一面看着站在他前 面的佛罗霞,等候她的吩咐。佛罗霞擦去了额上的汗 ,从上到下地把他仔细打量一番,好像在估量他能不 能称职似的,然后把一只从胳膊肘上滑下来的袖子卷 起来,用一种**动听的、深沉的声音说: “小弟弟,你的活挺简单;就是说,每天早晨要 准时把这个大铜壶烧热,里面的水要老开,自然,木 柴要你自己劈,还有那两个大茶炉也是你的活儿。另 外,活紧的时候,你就带着擦刀叉,把脏水提出去。
小弟弟,你的活儿不少,够你忙的了,”她说话,用 的是科斯特罗马地方的土音,把重音放在字母“a” 上。她说话的口音和那长着翘鼻子的、泛着红晕的脸 ,使得保尔心里高兴些了。
“看来,这位大婶还不坏,”保尔心里这样想, 于是就鼓起勇气问佛罗霞: “现在我该干些什么呢,大婶?” 保尔说到这里,洗刷间里的女工们哈哈大笑,把 他*后的话盖住了。
“哈哈哈!……佛罗霞认了一个侄子……” “哈哈!……”佛罗霞笑得*厉害。
因为蒸汽的关系,保尔看不清她的脸,其实佛罗 霞只有十八岁。
保尔觉得很难为情,他又转身问一个男孩子: “现在我该做些什么呢?” 那个男孩子只是嘻嘻地笑着回答: “还是问你的大婶去吧,她会告诉你的,我是这 里的临时工。”说完,他就转身跑进厨房里去了。
这时候保尔听见一个年纪不轻的洗家什的女工说 :“到这里来,帮着我擦叉子吧。你们为什么笑得那 样厉害?这孩子究竟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她给他一 条毛巾,说:“给你,拿去,一头用牙咬住,一头用 手拉紧,再把叉子齿儿在这上面来回地擦,要擦得干 干净净,一点儿脏东西也不许有。咱们这里对这件事 挺认真。老爷们都仔细看叉子,要是找到一点点的脏 东西,那就糟了。老板娘一下子就把你赶出去。” “什么?老板娘?”保尔不明白。“刚才雇我的 那个男人不是老板吗?”P5-8
奥斯特洛夫斯基编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 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小说。主人公 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代革命 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 ”,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这部闪烁着崇高理 想光芒、洋溢着生活**的经典之作,在前苏联乃至 世界文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史诗般 的英雄传记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 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时空,** 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小说问世不久,便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并在世界 各地流传开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本名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他出生在乌克兰维里亚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战争。 1923年至192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并双目失明。 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为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真诚而热烈的称赞。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 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重病复发,在莫斯科逝世。
书路导航
主要人物
主人公大事表
**部
一[精读]
二
三[精读]
四
五[精读]
六
七
八
九[精读]
第二部
一
二
四
五
六
七[精读]
八[精读]
九
读完此书,我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文学作品超越娱乐价值的社会意义。它如同历史的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一个特殊年代的集体心境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它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或行动指南,而更多是提出了一种关于“如何面对不公与苦难”的生命姿态。书中对友谊、爱情以及革命战友之间那种超越了一般人情往来的深厚情感的描绘,也让人动容。那种纯粹的、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撑、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一切的“同志情谊”,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强调个体价值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向往。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它更像是对一种高尚人格的塑造过程的忠实记录,它激发了我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责任感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从文学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鲜明且具有时代烙印的。它没有过多矫饰的辞藻,用词直接、有力,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与热忱。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朴素的文字,却能激发出最强烈的共鸣。作者的叙事视角始终紧密地跟随着主角的经历,那种第一人称的叙事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你仿佛就是那个在寒风中奔跑、在病床上挣扎的人。更妙的是,即便是在描绘集体行动或重大历史事件时,作者也从未让“我”的个人情感缺席,使得宏大叙事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每次读到那些充满战斗激情和建设热情的段落,我都能感受到文字中跳动的脉搏,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生命热度的极致追求。这种情感的穿透力,是很多注重技巧却缺乏真诚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力量着实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在极端困境中淬炼、升华的史诗。我读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次次被命运击倒,又一次次以惊人的毅力重新站起来的场景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几乎要穿透纸页。作者对于环境的细致描摹,无论是革命年代的硝烟弥漫,还是伤病折磨时的孤独晦暗,都极其到位,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对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那种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对信念的坚守与人性的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回避苦难的残酷性,却更着重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那种超越个体生命得失,投身于宏大事业的无私与奉献。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所充盈,仿佛自己也获得了某种不屈服的力量,去面对眼前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关”。这本书无疑是精神食粮中的佳品,它让人重新审视“奋斗”二字的真正重量和价值,远非口号所能概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于“理想主义”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层次。它不是那种空泛、教条式的赞美,而是将理想主义置于最残酷的现实熔炉中进行反复锤炼。你会看到,主角的理想不是凭空而来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无数次自我牺牲、无数次痛苦抉择的基础之上。当他身患重疾、视力模糊,甚至全身瘫痪时,他并没有选择放弃或抱怨,而是将“战斗”的战场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了自己的内心,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意志力去“写作”——这本身就是对“活着”的全新定义。这种对信念忠诚到近乎冷酷的描绘,让我对“信念的力量”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知。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强大,并非身体上的健壮,而是灵魂深处那团不灭的火焰,它能照亮最黑暗的角落。这种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衡量的。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简直是大师级的典范。它时而如大江奔流,气势磅礴,比如描写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文字如刀光剑影,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而到了描写个体沉思、身体病痛或情感波折的片段,笔触又会突然变得极其细腻、缓慢,如同水墨画般晕染开来,给予读者充分的时间去体会那种内心的翻涌与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使得全书既有宏大的历史厚重感,又不失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跨度的方式,它巧妙地将个人的成长轨迹与时代的变迁交织在一起,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如何被时代塑造成型”的全过程。它不像某些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你期待下一页会发生什么,同时又为已经发生的一切唏嘘不已。读完后,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时间观念都受到了影响,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和利用那些看似平凡的“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