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正版 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 陈国华,田兵,熊文新新华书店畅销书籍图书 外语 英语

ZJ正版 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 陈国华,田兵,熊文新新华书店畅销书籍图书 外语 英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语
  • 英汉词典
  • 学习
  • 外语
  • 参考书
  • 新时代
  • 陈国华
  • 田兵
  • 熊文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与子偕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4742
商品编码:25994109887
丛书名: 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

定价:32元

作者:陈国华,田兵,熊文新 等著

出版社:商务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00074742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说明
词典缩写表
章 英语和英汉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
节 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和发展阶段
第二节 现有英语学习词典设计特征上的不足
第三节 现有英汉学习词典的一个不足
第四节 新一代英汉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
第二章 《新词典》的总体设计
节 引言
第二节 宏观结构
2.1 词典规模
2.2 收词原则
2.3 条首的确立
2.4 编写方针
2.5 栏目设计
第三节 微观结构
3.1 条首
3.2 注音
3.3 词频标记
3.4 词源和构词
3.5 释义
3.6 图示
3.7 语法标注
3.8 词汇搭配
3.9 例证
3.10 参见
3.11 专门栏目
第三章 语法信息
节 引言
第二节 名词的语法信息
2.1 英语语法书对名词的分类
2.2 英语学习词典对名词的分类
2.3 《新词典》对名词的分类
第三节 谓词的语法信息
3.1 英语语法书对谓词的分类和所归纳的语法搭配
3.2 英语学习词典对谓词的分类和所归纳的谓词搭配
3.3 《新词典》对谓词的分类
3.4 《新词典》对句元的界定
3.5 《新词典》谓词的语法搭配
第四节 形容词的语法信息
4.1 英语语法书对形容词的分类
4.2 英语学习词典对形容词的分类
4.3 《新词典》对形容词的分类和所归纳的语法搭配
第五节 副词的语法信息
5.1 英语语法书对副词的界定和分类
5.2 英语学习词典对副词的界定和分类
5.3 《新词典》对副词的界定、分类和所归纳的语法搭配
第六节 介词的语法信息
6.1 英语语法书和学习词典对介词的界定
6.2 《新词典》对介词的界定、分类和所归纳的语法搭配
第四章 搭配信息
节 引言
第二节 搭配理论
第三节 英语搭配词典对搭配的处理
3.1 《英和活用大辞典》
3.2 《LTP精选英语搭配词典》
3.3 《BBI英语词语结合词典》
3.4 《牛津英语搭配词典》
3.5 《当代英语搭配大词典》
第四节 英语学习词典对搭配的处理
4.1 搭配概念
4.2 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实词搭配
第五节 《新词典》中的实词搭配
5.1 搭配的定义与范围
5.2 实词搭配的处置原则与形式
5.3 不同词类搭配的处置方法与步骤
第六节 以搭配信息处理作为新的主导设计特征
6.1 搭配型英汉高阶学习词典的主导设计特征
6.2 搭配型英汉高阶学习词典的比较优势
第五章 语用信息
节 引言
第二节 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第三节 《新词典》的语用信息
第六章 英汉/汉英对译语料库对应词检索器
节 引言
第二节 英汉/汉英对译语料库与英汉/汉英对应词的检索
第三节 对应词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对应词检索技术
3.2 系统功能实现
第四节 系统功能和性能分析
4.1 系统功能
4.2 系统性能
第五节 对应词检索器的应用前景和改进方向
第七章 计算机辅助英汉词典编写系统
节 引言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法国
2.2 美国
2.3 捷克
2.4 南非
2.5 日本
2.6 中国
2.7 本课题立项的必要性
第三节 系统设计
3.1 系统目标
3.2 系统设计
3.3 系统实现
第四节 系统特色
4.1 系统主要特色功能
4.2 系统主要特色技术
4.3 系统功能改进
第五节 展望
第八章 大、中、小学英语词典使用情况调查
节 引言
第二节 调查问题
第三节 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词典使用调查
3.1 词典的选择
3.2 现有纸质词典的优缺点
3.3 词典的使用
3.4 其他
第四节 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词典使用调查
4.1 词典的选择
4.2 现有纸质词典的优缺点
4.3 司典的使用
4.4 其他
第五节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词典使用调查
5.1 词典的选择
5.2 学生现有纸质词典的优缺点
5.3 词典的使用
5.4 其他
第六节 结论
参考词典
参引文献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基于英汉对译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词典的研编”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专著对英汉学习词典研编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书共分八章,系统而全面地既阐述了英汉学习词典的宏观构架和微观构件,剖析了国内外计算机辅助英汉词典编写系统的现状,还介绍了国内大、中、小学英语词典使用情况的调查。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深入探索语言的奥秘:当代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前沿精选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多个重要分支的最新成果与深刻洞察,旨在为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对语言现象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语言发展趋势、掌握前沿研究方法的知识平台。全书共分六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板块,力求在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语言实例分析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与心智模型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领域,探讨人类如何通过语言建构和理解世界。我们深入分析了基于经验的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阐释了身体经验如何塑造我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书中不仅回顾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的经典实验,更引入了最新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揭示了特定概念范畴(如时间、空间、情感)在人脑中的表征机制。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对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不同于传统的修辞学分析,本书从认知负荷和信息压缩的角度审视了这些认知工具在日常话语中的高效性。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对“愤怒”的隐喻表达(如“热”与“高压”),我们展示了跨文化认知差异如何影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可能产生的误解。此外,还探讨了“具身化认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即学习者如何通过身体模仿和情境体验来内化新的语言结构,而非仅仅依靠抽象的规则记忆。 第二部分: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动态交互 本板块转向语言的社会属性与实际使用环境。社会语言学不再仅仅关注方言的地理分布,而是深入到微观的互动层面,即“言语行为”的社会效能。我们系统梳理了皮尔斯(Peirce)和葛莱斯(Grice)的理论基础,并将其应用于网络语境下的交流分析。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了数字媒体环境中身份建构(Identity Construction)的复杂性。例如,社交平台上的昵称选择、表情符号(Emoji)的语用负载、以及网络“黑话”的快速演变,都构成了新的语言变体。我们着重探讨了“话语权”在不同社群中的流动性,并以特定职业群体(如医疗、法律、金融)的专业术语使用为例,阐释了术语的“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过程如何影响群体认同和知识传递。语用学方面,本书特别关注了“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对“面子”(Face)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更具适应性的交流策略模型。 第三部分:计算语言学与大规模语料库方法论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本部分系统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前沿进展及其对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冲击与赋能。我们详细阐述了从句法分析到语义角色标注的各项核心技术,包括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以及最新的Transformer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应用。 本书强调的重点并非单纯的技术介绍,而是这些技术如何帮助语言学家处理过去难以企及的海量数据。我们展示了如何构建和分析特定的大规模语料库(如历史文献语料库、口语实时转录语料库),以揭示语言现象的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数百万条句子的统计分析,我们量化了某种语法结构在过去五十年间的频率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驱动力。此外,我们还讨论了“可解释性AI”(XAI)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即如何从复杂的模型预测结果中反推出人类语言处理的内在逻辑。 第四部分:对比语言学与类型学的深度比较 本部分立足于全球语言的多样性,通过严格的对比分析,揭示语言的共性和特异性。对比语言学不再局限于印欧语系内部的词汇对译,而是扩展到对全球主要语系(如汉藏语系、南岛语系、乌拉尔语系)的核心结构进行系统考察。 类型学(Typology)作为分析工具,在本部分占据核心地位。我们使用功能性参数(Functional Parameters)来描述和分类不同语言在词序、名词化、动词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书中包含多个详尽的语言类型图表,直观地展示了“普遍性”与“变异性”的边界。例如,我们通过对比粘着语、屈折语和孤立语在信息编码效率上的表现,重新审视了语言类型的经济性原则。跨语言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差异,更在于通过差异反观人类心智的通用设计。 第五部分: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新路径 关注语言教学与实际应用,本部分探讨了第二语言(L2)习得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针对成人学习者和技术辅助学习的优化策略。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基于乔姆斯基理论的传统教学法,并重点推介了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 本书深入分析了“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与“可理解性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的平衡策略。研究表明,单纯的输入轰炸效率有限,有效的输出诱导(Output Prompting)在促进语法化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情感因素(如焦虑、动机)在L2学习中的调控作用,并介绍了一系列旨在降低学习者“情感过滤带”(Affective Filter)的课堂干预技术。对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如自适应学习系统和虚拟现实(VR)沉浸式环境,也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六部分:历史语言学与语源学的考察 最后一部分回归历史的维度,探索语言的起源、演变和亲属关系。我们采用新的比较方法,对印欧语系、亚非语系等主要语系的重建工作进行了更新。本书强调了语言变迁的“突变”与“渐变”理论的辩证关系,并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语言扩散模型进行辅助验证的最新尝试。 语源学部分不再局限于词根的考证,而是将词汇的演变置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中。通过对特定核心词汇(如亲属称谓、自然现象词汇)的跨时代对比,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结构和世界观的变迁。例如,对某一古老文献中特定动词的语义漂移分析,揭示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伦理规范的微妙调整。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纵观语言时间维度的透镜,理解“不变”背后的深刻“变化”。 总结与展望: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旨在为所有对语言学科抱有探索精神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思维框架,以应对未来语言研究的复杂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最近终于读完了那本传说中的《全球变局下的语言生态重塑》,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这本书的作者对当前国际关系中语言现象的洞察力,简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案例,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日常交流中的语言选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字主权语言”那一章,作者分析了新兴科技巨头如何通过算法和用户界面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文化认同。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使用的每一个App和搜索引擎背后的权力结构。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彻底刷新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交流模式,现在看来都充满了值得深思的张力。如果你对语言学、社会学以及国际政治交叉领域感兴趣,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能让你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日益互联又充满摩擦的世界。

评分

我得说,我很少被一部历史著作震撼到这种程度,但《失落的丝路:萨满与丝绸的秘密航道》完全做到了。它不是那种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漫长历史中被边缘化的群体——那些行走在沙漠边缘、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商队和萨满巫师。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田野调查,书中对于沿途风俗、宗教仪式以及牲畜贸易路线的描述,细致到让人仿佛能闻到骆驼身上的汗味和香料的气息。更妙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文化描绘成静止的遗迹,而是展现了它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过程。特别是关于早期佛教与本地萨满信仰融合的章节,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生命力。这本书的叙事张力极强,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异域的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量子纠缠与意识流的边界》这类题材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感觉它很容易沦为故弄玄虚的“伪科学”。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展现了极其严谨的逻辑和极其清晰的表达能力。他并没有试图用量子力学去直接“证明”灵性体验,而是非常审慎地探讨了,在当前的物理学框架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界定“观察者”的角色,以及这种界定对传统意识哲学可能产生的冲击。书中对哥本哈根诠释的不同解读,以及不同学者对此的争论,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妄言”的态度,他不断强调理论的局限性,却又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探索的广阔可能性。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科学探索往往是谦卑的,它越是触及核心的奥秘,就越懂得保持敬畏之心。如果你对科学前沿和哲学思辨的碰撞感兴趣,这本书绝对能带来智力上的刺激。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城市更新的非虚构作品,名字叫《水泥森林里的苔痕:九个城市的再生实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关注那些宏大的规划和标志性建筑的落成,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废弃的工厂、被拆迁的棚户区,以及居民自发组织的微小公共空间。作者用近乎人类学的笔触,记录了不同城市中,普通居民如何在缺乏自上而下的指令的情况下,通过社群的力量,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争取尊严和意义。比如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居民们如何把一个被污染的河道变成临时的社区菜园,这个过程中的冲突、协作与最终的成就感,写得极其真实动人。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进步”,而是一个充满了博弈、妥协与生命力的复杂生态系统。这本书充满了现实的温度和对社会公正的关怀,读完后对我们身处的城市环境会多一份审视和一份温柔的期待。

评分

刚刚啃完《时间之外的园丁》,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在充斥着快节奏和即时满足感的阅读市场中,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冥想般的体验。作者的文笔极其古典,仿佛带着一种古籍特有的、慢悠悠的韵味,讲述的却是关于园艺哲学和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他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园丁,引导读者去观察一粒种子如何萌芽、一株植物如何经历四季的轮回。读到他描写苔藓的顽强生命力和白日梦的价值时,我差点放下书去阳台看看我那盆快要枯萎的多肉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无用之用”,它不教你如何成功,不告诉你如何高效,它只是提醒你,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现代生活高速运转的齿轮所碾压掉的、细微而永恒的美。对于那些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焦虑和迷失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温和而有效的镇静剂,能帮你找回与土地、与时间本真的连接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