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 | ||
| 定价 | 32.00 |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4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戏剧学院台词研究室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482 | |
| 字数 | 35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03919480 | |
目录
| 演员自我修养 | ||
| 定价 | 35.00 |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6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88 | |
| 字数 | 267000 | |
| ISBN编码 | 9787568006804 | |
《演员自我修养》以戏剧学校师生课堂对话形式写就的日记体《演员自我修养》是他为知名的代表作,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精华。它详细阐述了演员在形体、发声、性格、思维逻辑等方面所应具备的素养,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巨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世界著*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他所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坚持以“心理体验分析方法”为创作核心,后期又以“形体言语动作分析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是世界上对演剧艺术根本的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与全面阐述的体系,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它总结“体验派”戏剧理论,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发掘和体验每个角色经历的情感瞬间。使用这种表演方法,演员所创造的角色会具有多层次的真实感,而且能诠释角色的行为与内心思想之间微妙的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学习、研究艺术大师的思想精髓,是每个演员和艺术工作者的必修之课。
★我必须唤醒你们内心更活泼、更狂热的东西,一种追求艺术的希望。我想看到你们走向舞台时是充满渴望、兴奋激动、生气勃勃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我要更深入地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学习。
——梅兰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是一百年前的先锋派!先锋戏剧!先锋人物!先锋时尚!
——孟京辉
★美国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的戏剧系主任托马斯教授在和我一起给学生们上课时讲到: 美国好莱坞的演员工会、百老汇的戏剧演员工会及英国表演学会的诸多们,他们承认的表演理论就是斯坦尼体系;他们交流的语言也是斯坦尼学说里的语言。……所以, 脚踏实地学好斯坦尼体系就是学好一种艺术创作的世界语言。
——许同均
第*章 首*考核 // 1
第*章 表演是一门艺术 // 13
第三章 舞台动作 // 31
第四章 想象力 // 51
第五章 集中注意力 // 67
第六章 放松肌肉 // 87
第七章 单元和任务 // 101
第八章 信念和真实感 // 117
第九章 情感记忆 // 147
第十章 交流 // 173
第十一章 适应 // 201
第十二章 内在驱动力 // 219
第十三章 连续线 // 227
第十四章 内部创作状态 // 237
第十五章 *高任务 // 247
第十六章 进入潜意识状态 // 257
我之前涉猎过不少表演理论,很多都像是一座座华丽却无法登顶的高塔,理论宏大,但落地无力。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带着你亲手打磨每一块璞玉。它的语言非常凝练,少有冗余的学术辞藻,更注重的是提供可操作的“心法”和“口诀”。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角色动机的挖掘”所采用的辩证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单一视角的解释,而是不断设置陷阱,引导读者去质疑自己最初的判断,从而挖掘出角色隐藏在表层之下的多重复杂性。例如,书中关于“反向人物塑造”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它揭示了如何通过对立面的映衬来增强核心特质的冲击力。这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秘密的剧本解析笔记,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专业沉淀。每读完一个技巧,我都有种“原来如此,我竟然一直忽略了这么关键的一环”的顿悟感。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自主学习欲望,它没有把答案直接塞到你手里,而是教会你如何自己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单一主题的表演指南。它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作者似乎能够洞察到不同表演体系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在不偏废任何一派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套普适性的、面向未来的表演框架。比如,书中对于“镜头感”和“舞台感”的区隔与融合,提供了非常精妙的对比分析。它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媒介的表演方式,而是强调演员必须像一个全能的工匠,随时准备好切换到最适合当前场景的表达模式。特别是关于“节奏感”的分析,它将音乐理论中的节拍、休止符等概念,巧妙地引入到对话和行动的布局中,使得表演的张力不再依赖于简单的情绪爆发,而是建立在精准的时间把控之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表演“工具箱”升级了一个世代,不再是只会使用锤子和凿子,而是学会了如何操作复杂的精密仪器。它提供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系统性的、跨领域的艺术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一个以表演为终生事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舞台上渴望突破自我的表演者量身定制的宝典,它没有陷入那些老生常谈的理论说教,而是直击演员在实践中遇到的每一个痛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即兴”与“真实反应”的阐述,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仿佛被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自己表演中的那些虚假和程式化。书中对情绪的层层递进的构建,远比市面上那些只停留在“感受”层面的书籍要扎实得多,它教你如何像一个精密的工程师一样,设计情绪的发生、发展和消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你牵引。比如,书中关于肢体语言与内心独白的耦合训练部分,提供了许多实操性极强的练习方法,让我意识到原来身体的每一个微小颤动,都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辅助。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在排练中尝试了,效果立竿见影,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力量感,是之前靠“想当然”是绝对达不到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应该怎么演”,而在于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表演逻辑。它更像一位亦师亦友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点亮前行的路,绝非泛泛而谈的空洞指导。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空谈舞台哲学的“心灵鸡汤”,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基调是极为务实和清醒的,它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许多年轻演员在面对镜头或观众时产生的“表演焦虑”的根源——往往是自我意识过剩而非角色意识不足。其中关于“遗忘自我”的章节,提供了几个极富创意的身体释放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初衷,似乎就是为了帮助演员打破“我正在表演”的那个可笑的执念。这些练习的独特性在于,它们融合了心理引导和身体训练,不是单纯的冥想,也不是单纯的肢体拉伸,而是将两者巧妙地捆绑在一起。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环境代入”的训练,它要求演员在极度不适的环境中寻找角色的“安全区”,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专注力,更让我对角色的“生存本能”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它不只是给你知识,它是在重塑你的排练习惯和舞台认知,让人从根本上改变对“表演”二字的理解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它没有按照传统表演学派的脉络去划分章节,反而更侧重于“问题解决导向”。你遇到什么问题,翻开对应的章节,往往能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排练期时间紧张的演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声音的运用和控制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它不是简单地谈论音量或音色,而是深入到了气息在不同情感状态下对共鸣腔体的微观影响,甚至细化到了不同材质的舞台布景对声音反射的校准建议。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舞台敏感度。我曾经苦恼于在一个大型剧场里如何让我的台词既有穿透力又不失情感的细腻度,这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涉及到了从呼吸支撑到口腔开合的精确度练习,让我第一次理解了“技术”如何服务于“艺术”,而不是束缚艺术。它让“技术”本身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一种可以被精雕细琢的艺术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