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提要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章 著,王文章,刘文峰 编
图书标签:
  • 戏曲
  • 古典戏曲
  • 曲谱
  • 身段谱
  • 傅惜华
  • 藏本
  • 戏曲研究
  • 传统戏曲
  • 戏曲文献
  • 戏曲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1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123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选收著名文献专家、藏书家傅惜华先生生前所藏古典戏曲曲谱类图书189种,古典戏曲身段谱类及彩绘本图书82种,所收剧本大都注有工尺谱或详细的舞台提示。既包括稿本、刻本和石印本,又有昇平署和四大徽班艺人的抄本,还有梨园世家的传本。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提要》为《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之零册。全书分为戏曲曲谱与戏曲身段谱两大类,各类又分为单剧曲谱、曲谱集与其他谱录若干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碧蕖馆藏昆剧曲谱身段谱源流考
古典戏曲曲谱
一、单剧曲谱
《牧羊记》
望乡曲谱
《荆钗记》
荆钗记曲本带谱二十四出
荆钗记残存曲谱
道和曲谱荆钗记二十六出
《拜月亭记》
拜月亭记曲谱二卷二十六出
《琵琶记》
琵琶记曲谱二十二折
琵琶全记曲谱四卷四十八出
赏荷总本曲谱
《北西厢》
北西厢订律
原本北西厢全谱三卷二十一出
北长亭曲谱
《马陵道》
孙膑诈疯曲谱
《西厢记》
西厢记曲谱十四出
西厢记跳着曲谱
草桥惊梦工尺曲谱
《宝剑记》
林冲夜奔曲谱
《浣纱记》
浣纱记曲谱二卷三十五出
浣纱记曲谱二卷三十七出
《四声猿》
骂曹曲谱
《红拂记》
红线盗盒曲谱
《绣襦记》
绣襦记曲谱四卷三十八出
毛雪曲谱
《牡丹亭》
牡丹亭曲谱二卷十六出
牡丹亭还魂记采珍
吊打曲谱
《南柯梦》
南柯梦花报瑶台曲谱
花报瑶台曲谱
《邯郸记》
邯郸记二卷二十九折
大捷勒功曲谱
《狮吼记》
赤壁游湖曲谱
《水浒记》
水浒记探庄曲谱
……

二、曲谱集
三、其他谱录

精彩书摘

  全书为清工谱,仅收曲词,行间标注蓑衣式工尺谱。目录各出目下标注套曲曲牌。其书函套书签题“赵逸叟手抄重订本”。据此可知,这是民初京城名票赵逸叟手抄重订的曲谱。现在知晓赵逸叟的人已不是太多,但说起他指导过的学生,却均大大有名。其一为北昆耆宿韩世昌,另一为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寒云。此二人在演艺界及票界均属顶尖人物,可见其师的艺术水准很不一般。赵逸叟还应邀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堂,为一些学生教授昆曲。著名教授、戏曲史研究专家任中敏早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就跟赵逸叟学过《长生殿》中《定情》、《赐盒》、《酒楼》等折子戏。1918年,红豆馆主溥侗与袁寒云组织了一个戏曲团体,名言乐会,该会以研讨京剧、昆曲为主,并网罗了一大批名伶名票,如梅兰芳、韩世昌、陈德霖、程继先、钱金福、言菊朋、包丹庭、张小山、载润亭等,赵逸叟也应学生之邀参加该会。言乐会经常在宣武门外江西会馆组织演出,并定期在北海公园聚会,在戏界有一定的影响。这部由赵逸叟重订并亲自抄写的《原本北西厢全谱》订谱精准,无论是作为昆曲演唱的范本,还是作为《西厢记》曲谱流传发展的研究资料,均为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昆曲谱零碎》也是碧蕖馆旧藏中的手抄曲谱,其封面书。豹署,,二字,末叶左下角有“项城袁氏抱存所藏”朱文长方印一。该书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傅惜华在厂肆所得,根据印章及题署,知此书乃当时京城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袁寒云之旧物。寒云名克文,字豹岑,亦字抱存,号寒云,为袁世凯次子,也是京城著名的票友。该书选收《闻铃》、《南浦》、《惨赌》、《佳期》、《偷诗》、《琴挑》、《思凡》、《折柳》、《阳关》、《议剑》、《藏舟》、《弹词》共十二出戏的零碎曲谱,为蓑衣格墨抄,其书法超逸脱俗。据书中书法墨迹,傅惜华认为这是袁寒云手抄之本。所抄剧目,也为寒云所能之剧。他进一步推断,此谱为当年袁寒云从逸叟先生习曲时所用之本。
  ……

前言/序言


《中国戏曲剧目集成》提要 总述 《中国戏曲剧目集成》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宏富的综合性工具书,旨在系统、全面地辑录、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丰富遗产。它并非仅仅是剧本的汇编,而是一个涵盖了戏曲剧目、历史沿革、演出形态、艺术特色、流派传承乃至相关文献资料的百科全书式工程。该集成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戏曲这一国粹,为戏曲研究者、表演艺术家、爱好者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一个权威、详实、系统的参考平台。 本集成以“抢救、保护、研究、弘扬”为基本宗旨,遵循“就地取材、分步整理、系统编纂、科学分类”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声腔体系下的真实面貌。 一、 编纂范围与体例 《中国戏曲剧目集成》的编纂范围极其广泛,囊括了自宋元南戏、杂剧、元曲,直至明清传奇、花部地方戏(如京剧、昆曲、川剧、粤剧等数百种声腔剧种)的全部可考证剧目。 1. 剧目收录标准: 收录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维度: 历史存续性: 凡有明确文献记载、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剧目,无论其剧本是否完整存世,均予以记录。 地域代表性: 涵盖了中国所有主要戏曲区系,如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代表的南方声腔,以及以梆子腔、皮黄系统为代表的北方声腔。 声腔体系: 兼顾了包括昆曲、弋阳腔、徽班进京前的各路腔调、地方戏的成熟剧目等。 2. 结构与分类: 本集成在整体上采取“大体分类,分册细述”的编纂体例。主要的分类依据包括: 按声腔体系划分: 如昆曲部分、京剧部分、地方戏(分省或按重要剧种)部分。 按历史时期划分: 针对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会根据其创作年代和艺术风格进行初步归类。 分册内容结构: 每一分册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构成: 剧目总目提要: 列出该部分所收录剧目的全目。 剧目详述(核心部分): 对每一个重要的剧目进行深入介绍。 附录与索引: 包含人名、地名、术语等索引,方便检索。 二、 剧目详述的核心内容 与单纯的剧本汇编不同,本集成对每一个收录剧目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提要式”处理,确保信息密度高、参考价值大。一个标准的剧目提要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1. 基本信息: 剧名与别名: 记录剧目的正式名称、在不同声腔或地域中的异名、或在演出中被简化的称呼。 作者与年代: 考证作者的身份、生卒年及大致的创作年代。如遇佚名或集体创作,则明确标注。 原属剧本: 指明该剧目最初是属于哪一部戏文集、戏曲总集,或最初的抄本来源。 2. 内容概要与情节梗概: 提供精确且精炼的情节脉络,重点突出该剧的主题思想、核心冲突和艺术高潮。这部分严格避免冗长叙述,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剧目精髓。对于情节复杂或有多个版本的剧目,会简要说明主要情节线的流变。 3. 艺术特色与流派归属: 这是本集成区别于其他文献的重要部分。它详细分析了剧目的艺术成就: 声腔特点: 剧本所用的主要声腔组合、板式变化、以及是否是某一特定声腔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表演技艺侧重: 探讨该剧对旦角、生角、净角等行当的特殊要求,例如哪些唱段是该剧流派的代表性唱段。 流派传承: 明确指出该剧目是属于哪个剧种或流派(如徽班的“四大徽班”的影响、昆曲“武戏”的代表等)的经典之作,并简述其在后世的继承情况。 4. 存佚与版本流传: 对剧目的现存状态进行梳理: 存本情况: 剧本是全本、残本,还是仅存散曲或散戏。 版本源流: 详细列出主要的抄本(如明抄本、清刻本)、早期活字印本、以及现代整理本的批校者、收藏单位等。这对于研究剧本的演变至关重要。 三、 资料汇聚与研究价值 《中国戏曲剧目集成》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录”,更在于“汇聚”。为了全面支撑剧目提要的撰写,编纂者广泛收集了历史文献中的零散记载,包括: 地方志与府志: 记载了地方戏班的演出记录和剧目信息。 戏曲笔记与文人日记: 如《默觚闲笔》《燕京岁时记》等,提供了关于演出盛况、演员评价的直接证据。 戏班戏目单: 收集了从清代戏班保留下来的演出菜单(戏单),这是考证剧目存续时间的重要依据。 曲谱与科范: 参照相关的戏曲音乐谱本和科范录,以佐证剧目的唱念功法特点。 通过上述详实的基础工作,本集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脉络梳理: 帮助研究者清晰地看到某一剧种或某一题材(如“才子佳人戏”“忠孝节义戏”)在历史上的发展谱系。 2. 版本学研究: 为戏曲文献的版本学研究提供了标准化、权威性的版本对照资料。 3. 艺术复原: 为当代戏曲的“抢救性复排”提供了最可靠的剧本依据和表演参考。 总而言之,《中国戏曲剧目集成》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学术积累,服务于文化传承的宏大工程,其体例严谨、内容详实,是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性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戏曲研究者,但翻阅这套丛刊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态度,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解读或者随意删减原文,而是尽可能地保持了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里面的注释和考证部分,虽然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能略显深奥,但能感受到背后庞大的资料搜集工作和扎实的文献基础。每一份曲谱或身段谱的出现,似乎都伴随着对流派、作者、甚至特定历史时期演出风格的细致描摹。这套丛刊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文本支撑,让后人能有据可查,有源可溯。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是任何研究工作都离不开的基石,体现了编纂者对古典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

谈到具体的内容呈现,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些身段谱的详细记录方式。传统戏曲的身段和水袖,很多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文字记载往往显得捉襟见肘。但这套丛刊里收录的谱式,有些部分简直就是舞台动作的“快照”记录,虽然依旧需要配合影像资料来辅助理解,但其尝试用文字和图示来固定那些转瞬即逝的表演细节的做法,极具开创性。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的艺人是如何拿着这样的谱子在案头反复推敲,揣摩每一个手位的微妙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剧本记录,更像是对表演美学的精细拆解,将无形的艺术转化为可被分析和学习的结构化信息。这种对“动作语言”的文字化努力,是戏曲学研究中最难能可贵的部分之一。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着一股沉稳厚重的历史感。尤其是那些手绘的插图和版式的排布,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戏台子底下,感受那种原汁原味的舞台气息。每册的字体选择也极为考究,繁体字和楷书的结合,读起来既有韵味又不失清晰度,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老旧的戏曲文本,也不会感到太大的阅读障碍。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线装或者仿古函套的使用,都极大地提升了这套丛刊的收藏价值。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整理和呈现这些珍贵资料时所倾注的心血。对于戏曲爱好者来说,光是欣赏这套书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或者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和极致的工艺追求,在当下的出版界实属难得。

评分

我个人最欣赏它在资料广度和深度上的平衡。古典戏曲的谱式繁多,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地域,其记录方式千差万别的。这套丛刊似乎努力地想将散落在民间、分散于各家私藏中的珍稀谱本系统地汇集起来。这种“大一统”的努力,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进行跨剧种、跨地域的比较研究。过去我们可能需要跑遍大半个中国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才能接触到的孤本,现在通过这套刊物,足不出户就能窥其堂奥。这种集腋成裘的整理工作,无疑是对抢救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贡献。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不同时期、不同班社的舞台实践,远比单纯的文本阅读来得生动和立体。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业余戏迷来说,也许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寻宝”般的乐趣。在浩瀚的戏曲史料中,我们总期待能找到一些“失落的明珠”,一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剧目或者罕见的早期版本。这套丛刊恰恰满足了这种好奇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私密的考古发掘。也许是某个被遗忘已久的折子,也许是某个地方小戏的独特唱腔记谱法,总能带来惊喜。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权威的参照系,让我们在听老唱片或者看现代演出时,能够回溯到更原始、更接近创作本意的那个状态。它让古典艺术的生命力不再仅仅依赖于舞台的不断演绎,而是通过这些扎实的文字和图谱,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