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八本社会组织研究报告,参与撰写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知名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整个研究报告共约30余万字,除总报告外,专题研究重点关注社会组织走出去、社会组织孵化器、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以及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和社会组织创新的实证案例等问题,对这些社会组织的热点和新现象给出了深度和前沿的剖析。域外镜鉴一篇文章通过研究日本“多元协作”的构建,对当下中国“三社联动”和社会治理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实务思考部分,则通过“三社联动”试点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思考,全面总结和梳理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互动机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黄晓勇,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自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研究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与日本的产业政策,后重点研究日美经济贸易及中日经济比较与合作等问题。先后三次共计三年在日本明治大学、东京大学、爱知大学经营(经济)学部从事客座研究和讲学。主要著译(含主编)有:《中国社会组织蓝皮书》(系列)、《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案例分析》、《再论日本名列第一》、《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概览》、《简明日本百科全书》、《中日流通业比较》、《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等。在社科院办公厅任《要报》主编期间,结合国家重大外交活动与政策需要,先后组织院内外国际研究学科的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组织撰写了大批重大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上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高度重视。现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组织、世界经济、国际能源安全等。
目录
00Ⅰ总报告
��1迈入新时代的社会组织:新发展、新定位、新机遇、
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课题组
黄晓勇蔡礼强 执笔 / 001
一新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长情况与发展
特征 / 002
二新定位: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和提升 / 006
三新机遇:当前社会组织领域发展中的十项重大成就
和突出热点 / 012
四新作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双向发力共促发展的
政策建议 / 041
Ⅱ专题研究篇
��2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的要素与展望栗燕杰 / 053
��3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回顾
与展望袁金辉汤蕤蔓 / 079
��4我国社会组织孵化器发展现状及运营管理研究王世强 / 097
��5中国智库体系建设与民间智库发展唐磊 / 126
��6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检视与未来发展卢磊 / 141
��7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效果分析何辉高妍春 / 161
Ⅲ案例研究篇
��8三社联动: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工作互动机制
建设李涛 / 191
��9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社会创新:以志愿者驿站为例
何辉 / 241
��10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使命、探索与挑战徐彤武蔡礼强 / 270
Ⅳ域外镜鉴篇
��11日本“多元协作”的构建与展开胡澎 / 288
Ⅴ理论思考篇
��12公民结社的四十年吴玉章 / 307
��13“民间社会组织”概念辨析徐彤武 / 322
Abstract / 337
Contents / 339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一种成熟的批判性视角——这种批判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建设。作者在肯定中国社会组织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进步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制约其健康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和内在治理缺陷。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公信力。它没有简单地迎合主流叙事,也没有过度渲染理想化的图景,而是提供了一个复杂、多维、充满张力的社会现实快照。读完之后,我不再认为社会组织的议题是边缘化的“花边新闻”,而是明白了它们是中国未来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份报告无疑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脉搏跳动频率的绝佳读本,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更审慎、更具结构性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非营利行为和每一个民间尝试。
评分这部厚重的典籍,仅仅是捧在手里,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敬畏。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经过时间沉淀的陈酿,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之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没有花哨的辞藻堆砌,却字字珠玑,直击问题的核心。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着穿越了无数个社会变革的节点,看到了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为社会结构稳定和进步贡献力量的群体,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坚守,都被细腻地描摹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兴的社会组织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探讨,那种现实的张力和理论的思辨交织在一起,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肌理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审慎的预判和深度的思考基础。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类具有年度报告性质的出版物,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们试图涵盖的内容范围太广,容易流于表面化。但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却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平衡点。它既有宏观的趋势判断,描绘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大方向,同时又毫不吝啬地展现了微观层面的细节。例如,其中对于特定领域——比如环保、教育、或者社区互助——社会组织面临的法律模糊地带和实际操作困境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说明作者和他的团队一定是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这种“知行合一”的写作风格,赋予了这本书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我能更清晰地辨识出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中那些“最痛的点”和“最有潜力的突破口”。
评分初翻开这本报告时,我本以为会是一篇篇枯燥的数据罗列和政策解读,毕竟“蓝皮书”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学术严谨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似乎掌握了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冰冷的统计数字赋予鲜活的生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那些抽象的“社会组织”概念瞬间变得立体可感,他们的工作场所、他们面对的利益冲突、他们如何与政府、市场进行微妙的博弈,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报告,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观察笔记,记录了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期,民间力量自我组织和自我赋权过程中的真实脉络。对于任何一个关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现场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逻辑层次分明,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各个声部和谐统一,共同奏响一曲关于社会活力的宏大乐章。作者没有满足于对既有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到制度设计和文化土壤的层面进行挖掘。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信任资本”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中积累和消耗的分析,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且具有洞察力。它提醒我们,社会组织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完成了多少具体项目,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互信。对于那些热衷于讨论“公民社会”构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既不失理想主义又脚踏实地的理论框架。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有效社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地将社会组织视为“补充力量”,而是视为社会自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