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拥有魔力的“剪刀”
一本破解生命密码的科普著作
牛津大学生物分子学家
带你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一场改造地球,改变社会及我们周边的生物的革命已经开始
书名:重新设计生命
定价:69.00元
作者:约翰帕林顿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35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5922
"★ 这本书是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作者作为牛津大学细胞分子研究的专家、国际上组编辑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大众读者讲解组编辑技术的前世、今生、未来的发展及引发的思考。要了解组编辑技术,只需《重新设计生命》一书足矣。
★ 组编辑技术被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是未来世界进步的重要武器,在多个领域发生了爆炸式的进步。这项技术已经开始用于解决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人类目前束手无策的各项。
★ ?? 组编辑技术,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计划将发展的项目。2018年1月,我国启动“中国十万人组计划”。"
"如果生命像电脑上的文件一样容易修改将会如何? 如果我们对生物的遗传密码稍微调整就可以彻底改变生物特征,将会怎样?我们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利用自行复制胰岛素到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再到组测序,人类在读取生命密码中体会造物神力。
如果说,组测序是“读懂生命密码”,那么组编辑就是“编写生命密码”。从“读”到“写”,了解生命、改造生命甚至设计生命都不再是天方夜谭。
这本书是一部介绍组编辑技术的科普著作。作者约翰•帕林顿从人类初的工程研究开始,讲述了工程的发展,组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在组编辑的过程中,找到一把自带“导航系统”的“剪刀”至关重要。CRISPR/CAS9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剪刀”,因其构成简单、编辑效率高且容易操作,成为组编辑炙手可热的工具。它可以为我们提供HIV,遗传甚至癌症的方法,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危机、建立研究模型甚至改造人类。
如果我们真的要把组编辑的巨大潜力用于人类,那么了解这项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决定组编辑技术是否真的应该开启人类设计生命的新纪元。
"
"序言 革命
章 自然产生的突变体
从狼到猎犬
猫科闯入者
驯服地球
诸多新品种
自然产生的突变体
生命的模型
新奇的小鼠
提高异常性
第二章 放大我的老鼠
生命工程
生物科技的诞生
农作物之争
作为疗法的
多能性的潜力
敲除和敲入
第三章 作为生命工具的光
有生命的调色板
绿色的精与卵
可视化的脑
光引发的想法
制造记忆
第四章 剪刀
分子剪刀
CRISPR的切口
培养皿里的生命
遥控
专利问题
越界了吗?
第五章 明日模型
小鼠模型
心脏问题
复杂的脑
修改我的猴子
语言
第六章 分子农场
喂养人类
微小和速度
在极端环境中幸存
环保猪和科学怪鱼
无角母牛和肌肉公牛
专利的压力
第七章 新型疗法
单
新的癌症药方
保护性
打靶致命病毒
机遇与挑战
送达的问题
生殖细胞的禁忌
第八章 再生生命
天赋异禀的细胞
克隆的争议
重编程的革命
自组织的器官
当技术相遇/
第九章 生命的机器
极端条件下的生命
合成生命密码
哈克尼的生物黑客
颠覆组
新的人工生命体
第十章 重新设计地球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新型疗法
如何征服癌症
心灵的
器官的以旧换新
人工生殖细胞
新优生学
智力的根源
“天赋”还是“人赋”
先天和后天
关于监管
性问题
"
"约翰•帕林顿
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的媒体科普类专栏作家,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发表80余篇文章。约翰•帕林顿主要研究生殖和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理解细胞信号传导的组和蛋白质组学方法。
"
"在我看来,CRISPR/CAS9已经对生物学研究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是所谓的“足以改变世界”。等到10年后再回顾“CRISPR/CAS9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人们将会发现,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今,它正掀起一场革命,这条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
张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年轻的华人终身 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获得者
组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是引发争议的燃料。正如帕灵顿指出的那样,这些讨论至关重要,而且在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重新设计生命》就是开始这个过程的起点。
托马斯•威廉姆斯
伦敦证券交易所商业评论家
《重新设计生命》是对新兴的编辑科学的精彩介绍。帕灵顿将组编辑技术的发展与其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地展示了这项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阿德里安• 伍尔夫森
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研究员
生命科学正在经历一场革命,革新了原有的科学发现,使人们可以看到系统正在被、有针对性的方式改变。这场革命有一个名字:组编辑技术,而约翰•帕林顿的这本书便是对这项技术很好的总结。
马修•科布
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
编辑革命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和危险。《重新设计生命》这本书是对组编辑技术发展和对其工作原理的清晰阐释,同时是对CRISPR的巨大潜力和为人类未来带来的危险的考量。
《卫报》
"
"序言 革命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生命像电脑上的文本文件一样容易被编辑、被修改,将会如何?如果可以对生物的遗传密码这儿修修,那儿补补,可以稍微调整和彻底改变它们的特征,将会怎样?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想象一种生命体在化学实验室里产生,它的遗传物质可能是由地球上的成分组成的。在那样的世界里,微生物可能被改造用于生产新型燃料,牲畜和农作物可能被设计产出更多精瘦肉或更多汁的果实,同时它们还能忍耐极端天气,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如果我们能轻易修改各类物种的组,从而产生突变动物作为研究人类的模型,那么医学研究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组真的可以像电脑文件一样被修改,那么将会变得非常不同。人们不必再忍受像囊性纤维化或肌肉萎缩症这类可怕的折磨,因为与这些有关的缺陷可以在患病组织中被改正。如果对组的修补能够做到既又,这些可能会成为过去,因为遗传的缺陷可以在胚胎时期,甚至在精子或卵子还在父母的生殖腺中时就被改正。当然,这可能会引出对“缺陷”的定义问题。例如,当我们掌握了个体化组信息和操控这些信息的能力时,家长会不会叫嚷着要把孩子设计成像C 罗一样的球星,像莫扎特一样的钢琴家,像爱因斯坦一样具有科学天赋?如果未来的生命体能够纯粹由人工合成,那是不是意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有人造人?
如果遗传修饰变得像复制和粘贴文本文件一样简单,未来将会出现更多麻烦的情况。如何阻止这项技术被用来制造新型致命病毒?人工合成的生命体如果逃出实验室、占领地球该怎么办?如何保证新型的转食品,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可以放心食用?这样的植物会危害环境吗?转动物的权利该如何保障?科学家制造新的突变动物建立人类模型时,我们也会面临这种突变动物的权利问题。这会不会给很多物种带来痛苦和折磨,包括人类生物学上的近亲——猴子和其他灵长类?如果研究者制造出转的灵长类动物来研究人类大脑,会不会带来《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那样的结局?这项技术能不能被用来制造灭绝已久的生物,例如猛犸象或霸王龙?如果修改生命成为日常,有人会对这样的前景兴奋不已,有人则会惶恐不安。
虽然这些对未来的设想目前听上去还很像科幻小说,但现在是时候来讨论这些新技术了,因为它们正在努力改变我们操控生命的能力。上述情景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幻想,但有了这些新技术,特别是一项叫“组编辑”的技术和一个叫“ 合成生物学”的新的分支学科,很多情景可能很快就成为现实了。当然,如果你觉得操控组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也无可厚非。毕竟,现在各种关于转农作物、疗法或“定制婴儿”的辩论都以此作为科学基础。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与一丝不安的交织。它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了当前生物技术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那种颠覆性的力量让人既兴奋又警惕。作者的文笔有一种冷峻的、近乎新闻调查般的客观性,他没有使用太多煽情或夸张的词藻,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构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图景。对我而言,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它对伦理困境的探讨。每当技术似乎要冲破一道篱笆时,作者总能及时地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从社会、道德和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些“进步”的代价。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先铺陈基础,再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层面,最后回归到宏大的社会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穿透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充满了思想的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技术路线,而是将生物学、社会学、法学乃至艺术领域的观点熔于一炉,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我阅读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跟随作者在不同知识体系间自由切换,领略到不同学科如何相互映照、彼此制约。它的行文风格是典雅而富有节奏感的,仿佛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低沉的铺陈,有激昂的高潮,也有宁静的尾声。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突破性进展时,总是会适当地加入对“局外人”的关怀,确保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跟上思路,不会因为术语的堆砌而感到窒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高精尖”的科学议题,转化为一次触及人心的集体对话。它没有给我带来即刻的解决方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更重要、更有建设性的问题,这是任何一本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所能给予读者的最大财富。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严肃和深邃。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里面的内容,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智力探险。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给我们看,直到核心的逻辑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克制和平衡感,既没有过度美化科学进步带来的无限可能,也没有一味地渲染潜在的风险,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理解”和“如何应对”上。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前沿,见证着人类认知边界的不断拓展。那种知识被系统性地灌输,然后逐步内化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框架的过程,非常令人满足。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着我们这个物种的未来走向,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辨平台,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迫使我们去审视“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以及,我们是否有权去重新描绘生命的蓝图。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某种特定技术的操作手册或简单的技术概述,结果却收获了一部关于人类自我定义边界的哲学思辨录。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极具感染力。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分子层面的变化,具象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场景。我为书中所展示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而动容,也为技术发展中潜藏的权力和资本的博弈而感到深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在下一秒钟就重塑“明天”。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光芒下的阴影,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完美生命”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宝贵的东西。这种深刻的反思力量,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认知升级的旅程。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注力和对科学术语的基本容忍度,但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门槛,后面的风景便豁然开朗。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速度,详细解释一个关键概念,什么时候又该加快步伐,将一连串的突破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滚雪球般的冲击力。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那些历史轶事,它们不仅让冰冷的科学变得有血有肉,也提醒我们,今天的突破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无数先辈的试错和智慧之上。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相反,它打开了无数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小门,每扇门后都有新的、更复杂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它成功地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转化成了一场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公共议题讨论。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了这场关乎生命本质的对话之中,这种参与感是很多科普读物难以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