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的故事
定价:280.00元
作者:(英)贡布里希,范景中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7463726
字数:
页码:6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603kg
编辑推荐
《艺术的故事》被誉为“西方艺术史的”。自2008年出版中文版后,已第四次重印。与之前的版本完全相同。
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之作。我无法表达自己对于这一新版本的赞美之情。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所有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辉。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1995年
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干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1995年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们。
——法国卢佛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1998年
内容提要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也是国内合法授权的版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先后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总编等职。
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员。学术活动范围广泛,在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文学艺术、目录版本、古籍整理等领域都有著述发表。尤为倾心中国古文献收藏和研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其他论著见有关专业刊物。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理论”很头疼的读者,那些堆砌的术语和晦涩的概念常常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负担感。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导游,带着你走过一座又一座艺术的殿堂。在介绍抽象表现主义的时候,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近乎癫狂的创作状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语言的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诗歌般婉转,时而如鼓点般激昂,完美地呼应了所介绍艺术风格的情感基调。它成功地将那些被神化的“大师”拉下神坛,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困惑和突破,使得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种亲和力,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冲着它封面那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设计去的。拿起书本后,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在早期铺陈过多,而是直奔主题,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艺术“瞬间”来构建起整部艺术史的脉络。我最欣赏它在介绍印象派时的那种细腻和敏感。作者没有停留在色彩和光影的技法分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莫奈、雷诺阿他们如何反抗学院派的束缚,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日常之美。那种挣脱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透过文字的力量,强烈地感染了我。读到那些描绘巴黎午后阳光洒在塞纳河上的段落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变得缓慢而悠长,仿佛时间都为这些艺术家的创造力而驻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点燃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生活和美的感知能力。
评分我收藏了很多关于艺术史的书籍,但唯独这本书,我愿意放在床头随时翻阅。它的力量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西方艺术如何与西方主流艺术发生碰撞和融合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偏见,以一种更具全球视野的角度审视了艺术的多元性。作者在分析每一个时代的作品时,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着重探讨“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民众需要这样的艺术?这种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让整本书的厚度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记录,上升到了对人类精神史的探讨层面。每次合上书本,我的内心都会被一种巨大的充实感所占据,仿佛自己不仅看完了艺术史,更是参与了一场漫长而壮丽的人类精神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叙事陷阱,转而采用了一种主题性的、网状的结构来展现艺术的演变。我发现它在探讨不同流派的交汇与冲突时,处理得非常老道。比如,它将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与古典主义的严谨性进行对比时,引用的案例和分析角度都非常独特,让人立刻就能抓住两者之间核心的哲学差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雕塑艺术的几个章节,作者似乎对三维空间的把握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通过文字描述,那些冰冷的石头仿佛都获得了生命和温度,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雕塑家手中凿子带来的每一次力量的传递。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导引性极强,它不会让你感到迷失在浩如烟海的艺术史中;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那些新的解读角度,也足够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文明瑰宝的大门!我一直对艺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厚重的教科书太过枯燥乏味,难以真正抓住艺术的灵魂。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感觉完全不同了。它没有将艺术史变成一堆冰冷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用一种近乎讲述故事的笔触,将那些伟大的作品和背后的艺术家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文艺复兴那一部分,作者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描述,简直让我仿佛置身于佛罗伦萨的画室里,感受着他们创作时的那种挣扎与激情。文字的张力十足,能够让人在阅读的同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那些经典画作的细节,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其他任何艺术鉴赏书籍都难以比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艺术与社会背景相互影响的剖析,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老灵魂的对话,让人对“美”的理解不断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