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4680
条码:9787511864680
图书名称: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
定价:36
作者:马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12-01
质量:360g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纠结中的 “两个分离”
——基于对某省财政部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中央政府的父爱主义
一、上令下行
二、单向运动:以转移支付与资金配套为例
三、力扩张:“管得越来越细”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沟通阻滞: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反应
一、利用部委之间的矛盾获利
二、反向逼迫中央政府就范
三、地方政府的亏本买卖
第四节 理性之不可调和:“两个分离”现象
一、既有解释的反思
二、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财政关系中的行动者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财政关系中行动者的界定
一、谁是行动者?
二、行动者的类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二节 行动者之间的力分配结构
一、力分配的主要内容
二、不同的财政关系模式与力分配结构
三、影响力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
四、行动者间力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行动者的选择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选择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选择偏好
三、行动者偏好之间的分歧与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中国的财政制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以及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财政包干制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行为逻辑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行动的逻辑起点——“经济人”理论假设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遵从与背离的行动逻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凭据及其可能性选择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论选择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理论
二、基本假设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凭据
一、政治话语:宪制中的政治统一性和行政领导性原则
二、制度输出:集中立法与政策制定
三、经济:政府收入与财政转移支付
四、人事:绩效考核与政治晋升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为凭据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与变通
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政策实验
三、财政征收偏好和财政支出自主
第四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行为选择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与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结构中的博弈策略与均衡
第一节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论
一、博弈理论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博弈
第二节 博弈策略与均衡
一、中央与地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结构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对财政制度影响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自始至终的“遵从”
第二节 含“背离”行为的地方政府策略选择
一、地方政府主动违规现象
二、地方政府被动违规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
第一节 中央财政政策的模糊与冲突
一、财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财政政策的冲突性
三、模糊性与冲突性: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一个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背离的弥合之道
第一节 概括与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意见上浮与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重塑
三、具体制度与措施
附录1背离行为
附录2博弈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初见《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这本书的书名,我便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现实关怀所吸引。在我看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是理解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区域发展差异的一把钥匙。书中“遵从”一词,或许代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原则,确保了财政政策的整体效力;而“背离”,则可能揭示了在地方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现实,财政体制可能出现的局部调整、创新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适应性偏离”。这种“背离”的动机和后果,以及它与“遵从”之间的张力,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更吸引我的是“弥合”与“重构”这两个词,它们预示着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对未来改革方向的积极探索。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我国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权责不对等的现象、转移支付的效率与公平性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之间的平衡。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对财政关系的“重构”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那将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仅凭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探索国家治理体系的强烈好奇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别是财政上的联系,无疑是中国政治经济运行的核心议题之一。我猜想,“遵从”可能代表了中央集权下的财政指令性命令,以及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时的服从性。而“背离”,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它或许暗示了在实际操作层面,地方政府在财政自主权、税收征管、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为了应对地方特殊情况,可能出现的某种程度的“自主行动”,甚至是在某些方面与中央政策产生“温和的冲突”。这种“背离”的界限在哪里?其背后驱动力是什么?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而“弥合”与“重构”,则表明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制度设计的展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存在的深层矛盾,比如财权与事权的错配、地方政府的融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财政激励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果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证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又能充分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路,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真是引人深思,光是这几个关键词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张力与复杂性的主题。我一直对国家治理的微观层面,尤其是财政体制如何影响地方发展和民生福祉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财政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阶段和动态变化:既有顺应中央政策的“遵从”,也可能存在为了适应地方实际而产生的“背离”,而最终的目标似乎是达到一种“弥合”,实现一种更加健康、协调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这让我联想到,在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往往会遇到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何化解?是需要地方政府在遵守大方向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探索,还是中央需要更加灵活和具有地方针对性的政策设计?“重构”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探讨,而是要深入到体制机制的层面,寻找解决之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这些“遵从”与“背离”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弥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提出的创新性方案。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福祉的实际问题。
评分这部《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长期观察。长久以来,中央的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欠发达地区。我猜测,“遵从”大概是指地方政府在接受和执行中央财政政策时所遵循的普遍性原则和规范。而“背离”,则可能指向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适应自身独特的经济结构、产业特点,或者是在资源配置、财政投向上,出现了与中央政策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调整”的现象。这种“背离”是出于无奈的现实需求,还是源于制度的某种弹性?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探讨这种“背离”的成因和影响的。而“弥合”和“重构”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旨归,它似乎要探索一条路径,通过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再设计,来消弭区域间的财政差距,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我期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省份在财政政策执行上的差异,以及中央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应对这些差异。
评分“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键点。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与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分成等制度紧密相连。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遵从”这一环节的,是否包含了地方政府在接受中央财政指令、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时的具体案例和分析?而“背离”,这个词组让我嗅到了潜在的学术突破点。它是否指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而在财政支出、举债融资等方面,与中央的政策导向产生了一些偏离?这种“背离”的成因是什么?是制度设计的缺陷,还是地方官员的博弈?更重要的是,“弥合”这个词,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揭示问题,而是要提出解决路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论证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的,是否会涉及到改革财权、事权划分,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抑或是探索新的地方税种,以期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中央地方财政运行模式。我对书中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建议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理解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论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