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版次:第一版
书号:7511881670
条码:9787511881670
图书名称: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
定价:45
作者:张永和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2-01
内容
本书共分4大版块:“理论探源”、“权利&聚焦”、“调研报告”、“译介”。除传统的人权理论探究外,第6辑收录了多篇针对特定权利以及新兴权利的研究;同时,以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研究主体的两大课题组分别着眼“网络谣言”和“青年反腐观念”,形成了具有西南特色的调研报告。
目 录
理论探源
沈家本的人权立法及其困境文扬
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是如何实现的
——中央苏区的婚姻法实践朱林方
从法权的多义性看康德的人性法权王晨
论遗忘权李佳飞
热点聚焦
人权教育模式的类型学考察杨天江
我国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研究陈才
处罚信息公开岂能任性?
——以公益与私益衡量为视角张飞
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反腐观念调查报告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组
网络谣言发生机制及法律应对研究李泽宇李开宇刘帆
海外译介
人权的历史形成:从观念到制度[美]米歇琳•伊谢著周力钟夏露编译
我尤其对《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部分充满期待。一本优秀的人权评论,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更需要将理论置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深化。我希望书中能够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中国人权发展真实状况的典型案例,并由专业的法律学者进行细致的剖析。这些案例可能涉及公民在权益受损时如何寻求法律救济、社会改革过程中人权保障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与完善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解读,我希望能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以及人权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被实践或面临阻碍的。此外,我也期望作者们能够在分析案例时,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思维,既肯定取得的进步,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未来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法律出版社的背景也让我相信,这些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会是审慎且符合学术规范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人权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期待能有一本系统性、专业性兼备的读物,来帮助我深入理解中国人权发展的脉络与现状。《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全书,但仅从其“中国人权评论”的定位以及“法律出版社”的权威背书,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学术分量和严谨的理论框架。我非常好奇,在2015这个时间节点,中国的法律界和理论界是如何审视和分析当时的人权状况的?是否存在对一些敏感问题的深入探讨?又有哪些新的理论视角或实践案例被引入,以期推动人权保障的进步?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观点,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促进公众对人权价值的认同。同时,作为一本评论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公民权利等多个维度,并且能够提供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撑,而非流于表面化的口号式宣传。
评分我购买《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了解法律框架下中国人权保障的最新进展。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法律是保障人权最根本、最直接的手段。因此,我非常想知道在2015年,中国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各个层面,在人权保障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新的法律解释,或者对现有法律的修订。这本书是否会对一些新出台的与人权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解读和评论?它是否会对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公正审判、辩护权保障、非法证据排除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法律意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帮助法律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从而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促进人权保障贡献力量。法律出版社在这方面一直有着良好的声誉,相信这本书不会让我失望,能够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参考工具。
评分对于《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我更关心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多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人权事业。人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其理解和实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都会呈现出差异。我希望这本书中能够汇聚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的观点,呈现出一种更为立体和辩证的分析。或许书中会有一些文章侧重于国际人权法的视角,探讨中国在履行国际人权公约方面的进展与挑战;也可能有一些文章更关注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如何影响对人权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研究,例如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引入人权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人权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法律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出版社,其出版的图书往往在学术深度和严谨性上有所保障,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视野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中国人权评论(2015年第1辑 总第6辑)》的书名和出版信息,我最感兴趣的是其“2015年第1辑”这个时间印记。每一年的人权发展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2015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又具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个时期中国人权领域的核心议题、关键事件以及理论界的主要讨论方向。例如,在那个年份,是否存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或政策调整,对人权保障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界又是如何解读这些变化的?书中是否会针对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信息公开,或者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等,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前沿的思考?作为一本评论集,它是否能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201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整体面貌,以及法律界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进行的探索,我对此充满好奇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