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三论发展与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
定价:180.00元
作者:陈宗胜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3228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中国财富分配的全景图,收入分配研究者的必读之书
★ 作者继厉以宁、周小川、林毅夫之后,获得2017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总奖金100万元)
★ 作者关于市场化的理论观点被在学术研究和论文中高频次引用
★ 作者80年代中期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已被党的“”文件作为国策实施,并记录在中国经济学说史中
★ 作者提出的“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陈氏倒U曲线”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全面讨论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的重量级专著。
本书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时序数据,从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者的必读之书。
作者陈宗胜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对陈宗胜重要学术贡献的概括、总结、充实和完善:既全面阐述了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所印证、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陈氏倒U曲线理论”,又综合考察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实际变化的具体程度和轨迹。
目录
前言
篇 总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轨迹与收入分配格局
第1章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进入全面下降阶段:公有制收入分配倒U理论得到证明
第2章 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动及演变趋势
第二篇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一):中等收入阶段及农村发展中的收入差别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与特征: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演变的经济发展背景
第4章 农村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差别变化
第5章 农村二元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6章 农村居民家户特征与收入差别的关系
第7章 农村发展对减低贫困和缩小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三篇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二):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
第8章 城镇发展中的行业差别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9章 城镇居民人口特征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0章 中国城镇贫困及贫困治理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四篇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三):城乡结构转及区域差别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1章 城乡收入差别与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2章 我国二元经济转换中劳动力转移与居民收入差别
第13章 二元转换及产业格局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第14章 中国区域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篇 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一):中国主要领域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差别
第15章 中国主要领域的改革与展望:收入分配演变的体制背景
第16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收入分配
第17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天津、山东案例的分析
第18章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9章 经济体制改革对居民收入差别轨迹的影响
第六篇 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二):中国的财税体制变革与收入再分配效应
第20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城乡收入差别
第21章 农村财政税收体制变革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22章 财政再分配调节作用和总体再分配效应
第23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第24章 我国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作用
第七篇 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趋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第25章 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趋势预测
第26章 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和政策,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和谐
作者介绍
陈宗胜
〇 中国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凭借其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巨大贡献,荣获中国经济学界两项至高荣誉:孙冶方经济学奖(2003年)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7年)
〇 关于市场化的理论观点被在学术研究和论文中高频次引用
〇 80年代中期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已被党的“”文件作为国策实施,并记录在中国经济学说史中
〇 其“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陈氏倒U曲线”
〇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〇 曾任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副秘书长,协管天津市金融、财税、社保、审计
〇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起来可能略显晦涩,因为它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初学者可能会有些许的畏惧感。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叙事节奏,就会发现其文字的精准和克制。作者很少使用情绪化的词汇,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审慎的措辞和充分的证据链条之上,这使得整本书的“说服力”建立在逻辑的自洽而非情感的煽动之上。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高阶的阅读体验——它不试图取悦你,而是邀请你共同进行一场严肃的智力劳动。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反而是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因为你接收到的不仅仅是信息,而是一套观察世界运行的全新“光学仪器”,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校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厚实的封面和泛着微光的纸张,首先就传递出一种庄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书脊上的字体排布非常考究,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份量。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出色,字距和行距的调整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这样一本内容密度极高的专业著作,阅读起来也丝毫不感到拥挤或压抑。尤其是那些数据图表和模型的呈现,清晰、直观,色彩搭配得既专业又不至于太过冰冷,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光是捧起这本书,触摸到它的质感,就已经被它的专业态度所折服,这绝非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知识载体,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深入的探讨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同样经过了细致入微的打磨和推敲。
评分我是在一个连续的周末里,尝试着去“消化”这本书的。坦率地说,它给我的挑战是巨大的,这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畅销书。这本书的逻辑链条异常紧密,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是建立在前一个章节的坚实基础之上的,一旦你漏掉一个环节,后续的理解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开始出现断裂。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翻阅前面的章节,重新梳理作者的论证脉络,甚至会对照着一些外部的宏观经济数据来验证他的假设。这本书的深度,迫使我从一个仅仅关注结果的普通读者,转变为一个必须参与到思考过程中的“共同研究者”。它很少直接给出简单的答案,更多的是构建起一个分析的框架,引导你去看待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力量。这种强迫性的深度参与感,虽然累人,但读完一个章节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非阅读一般观点输出型的书籍所能比拟。
评分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跨越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能力,实在是令人叹服。他不仅仅关注当下的数据波动,而是将视角拉伸到改革开放初期,细致地剖析了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发展阶段论”的重新审视,那种不拘泥于既有理论教条,而是基于中国特有的体制和实践经验去构建解释模型的勇气和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与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既没有完全否定引进的理论工具,但又精准地指出了这些工具在应用于理解中国复杂现实时的局限性。这种辩证的、不偏激的学术立场,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穿透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对“发展”二字的传统认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聋发聩的,是它对“分配”这个议题所采取的全新解构方式。以往我们讨论收入差距,往往会聚焦于财富的再分配环节,比如税收或转移支付。然而,这本书似乎更深入地挖掘了“初次分配”的结构性决定因素。它不是简单地指责某个群体的行为,而是把收入形成机制本身,置于一个动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去审视。有几处关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论述,简直是为我过去在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很多现象找到了理论支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讨论的很多社会公平问题,根源可能并不在于分配环节的微调,而在于价值创造和要素获取权利的初始结构就已经埋下了深远的隐患。这种将问题剥离到最底层逻辑的分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