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信任的自陈测量及影响因素与效果/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40.00元
作者:于少勇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4427726
字数: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信任的自陈测量及影响因素与效果/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研究目的:编制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的测量量表,探讨团队信任与其前因及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以球类集体项目中团队信任、团队信任的影响前因、球队绩效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为样本来源。研究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主要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公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典型相关处理。主要研究结论:
1.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是指运动员群体对教练员能力、仁爱心和公正一致性以及对队友和球队组织能力、公正一致性的正面预期、判断、信赖和支持,认为被信任者在做任何行动或决策时都会将运动员自身的利益纳入考量,而不会让运动员的利益受到损害。
2.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员对教练员信任量表包括能力、仁爱心、公正一致性3个维度共计10个条目,分别从属于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范畴。运动员对队友信任量表包括能力和公正一致性2个维度共计8个条目,属于认知信任范畴。运动员对球队组织信任量表包括能力和公正一致性2个维度共计11个条目,属于认知信任范畴。3份量表的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本研究确定的球类集体项目团队层面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目标明确性、组织保障性、沟通有效性、教练员行为4个方面,分别对团队信任具有程度及方式不同的预测作用。
4.球队绩效以球队平均比赛每场得失分比、球队成员合作行为和球队平均每场比赛助攻次数3个指标来衡量。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团队层面运动员对教练员的信任、运动员对队友的信任、运动员对球队组织的信任、团队整体信任与球队绩效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正向关系,球队绩效对团队层面信任的影响偏大,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力度和作用方式各不相同。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层面的界定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信任相关研究
2.2 团队信任相关研究
2.3 分析和评价
3 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的理论构建
3.1 概念的界定
3.2 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的特征
3.3 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的衡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员对教练员信任的测量
4.2 运动员对队友信任的测量
4.3 运动员对球队组织信任的测量
4.4 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前因变量研究
4.5 前因假设的检验
4.6 球类集体项目团队绩效(结果变量)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运动员访谈提纲
附录B: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C:球类集体项目团队信任量表专家效度问卷
附录D:博士学位论文初测调查问卷
附录E:博士学位论文终调查问卷
附录F:博士学位论文教练员调查问卷
作者介绍
于少勇,男,1972年9月生,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体育组织管理。200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部长。近年来以作者在专业领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CSSCI收录21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科研及教学奖10余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一种高超的叙事控制力,尽管主题非常专业和聚焦,但整体的阅读流向却非常顺畅。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测量工具的构建,再到影响因素的深度剖析,最后落脚于对团队效果的检验,每一步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推动着整个研究的闭环。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效果”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信任与胜利画等号,而是更审慎地探讨了信任在不同情境下对绩效的调节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体现了作者对体育心理学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避免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陷阱。这种层层递进、逻辑自洽的写作布局,使得全书内容浑然一体,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解密感”,仿佛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走进了团队协作科学研究的核心地带,收获满满,令人对后续研究者的跟进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学者派”的,它不追求故事性或通俗易懂的叙述,而是专注于概念的精确界定和逻辑链条的严密构建。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但正是这种“较真”的态度,保证了其学术的纯粹性。我发现自己必须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以便完全吸收作者对“信任解体”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阐述。这种阅读体验或许不轻松,但它带来的认知提升是无可替代的。它强迫你停止用日常直觉去判断复杂的人际动态,转而采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结构化的分析框架。对于有志于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维范式和论证结构,比任何具体的结论都更为珍贵,它教授的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论”。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体育管理动态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国内该细分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体能、战术这些硬指标,但对于驱动集体项目走向胜利的“软实力”——即团队内在的精神联结——却常常浮于表面。这位作者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最难啃的骨头——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跨文化适用潜力的信任测量模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不同项目(比如篮球与足球)之间团队动力学差异的,并期待在后续章节中看到更多关于这个模型的实证验证和应用案例的讨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出了一个模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量化的视角来审视和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协作效率。它不仅仅是给研究者看的,对于高水平教练员和体育行政管理者来说,也应该是一本必读的参考书,因为它揭示了从“一群人”蜕变为“一个整体”的关键秘密。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的初稿(或者说是阅读了开篇几个章节的印象),我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深深折服了。他似乎拥有将复杂现象简单化的魔力,能够将一个看似抽象的“团队信任”概念,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可衡量的维度,这一点对于实务工作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测量工具时,引用的文献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这绝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现有研究体系充分消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关于“自陈测量”的具体设计环节,处理得非常细腻,兼顾了信度和效度的平衡,这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是核心中的核心。这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实证精神,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说服力,你不会觉得作者只是在做概念上的游戏,而是在切实地解决现实中的难题,构建起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坚实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学术美感的气质。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让我感觉这是一部真正有分量的著作。特别是那些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视觉语言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所有的设计都服务于内容的有效传达,这在当前的学术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这本书的实体质量完全配得上其深厚的学术内涵,让我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翻阅,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知识的尊重与确认。我很少见到哪本书的实体呈现能与内容的专业性达到如此高度的统一,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过程本身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